失街亭馬謖固然有錯,面對張郃五萬大軍,你認為有人可以守住街亭嗎?

遙想當年馬弓手


翻開地圖看,街亭沒有有利地形可以佈防,因而蜀軍以少戰多抵抗魏軍,長期來講是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諸葛亮必清楚街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必然明白街亭一旦失守的危害,必然更清楚守衛街亭的難度。他把守衛街亭的任務交給馬稷,讓馬稷以劣勢兵力去抗衡張郃,難道是讓馬稷白白送死嗎?答案當然是否。

後世的人們研究街亭之戰,各種信息大致上是清楚的。諸葛亮的大軍大約兩萬五千,守衛街亭的蜀軍人數只有大約八千。而曹真軍隊大約五萬,張郃的先鋒軍隊大約兩萬。在街亭攻防戰中,張郃軍隊大約是馬稷軍隊2.5倍。古人云: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張郃的軍隊人數並沒有能夠達到可以攻擊馬稷軍隊的程度,只能想辦法分化之,再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而馬稷憑藉工事固守,張郃短時間也奈何不了馬稷。

但張郃極可能並不清楚馬稷兵力多少,兩軍接觸後不可能輕舉妄動。馬稷據城而守以逸待勞,還是可以一戰的。張郃必然不敢輕敵冒進,最大可能就是與馬稷的蜀軍呈掎角之勢,然後用少數兵力進行試探性進攻,等魏軍大部隊到來後再相機而動。這樣魏軍在街亭就會被牢牢拖住,這正是諸葛亮期望的結果!諸葛亮利用這個時間,足夠其佔領隴西並最大限度整合隴西人力財力。有了這個根據地,諸葛亮就有了可以跟魏軍抗衡的資本。

馬稷是一個好參謀,幫忙出謀劃策可以,但其心理素質嚴重不過關。他清楚自己的兵力,但對於張郃的兵力則不清楚,很可能被浮誇的人數嚇住了。街亭沒有什麼有利地形,唯一的高地就是附近的孤山。他擔心據路安營紮寨導致兵力分散,容易被張郃集中兵力各個擊破(事實上張郃即使有這個膽也沒有能力做到),就想把所有軍隊集中在一起在孤山上,無論怎麼攻打都牢不可破。這個似是而非的想法很不幸,跟今天的鍵盤俠的紙上談兵如出一轍。

現在我們來具體分析將兵力佈置山上的危害:

一、將全部軍隊佈置山上,相當愚蠢地暴露了己方兵力有多少,並且也暴露了領兵將帥的實際能力。假如是諸葛亮囤兵山上,司馬懿可能會根據諸葛亮一貫小心謹慎的特點,猜疑街亭有伏兵。但可惜統兵將領是馬稷,司馬懿就敢大膽進攻了。

二、蜀軍集中在山上,理論上講要完全包圍之,只需要軍隊將山腳圍起來就好了,這個包圍圈相當小,需要兵力並不多。假如蜀軍沿路紮營,這個包圍圈不僅沒法合攏,即使合攏了,包圍圈的直徑也會非常大,魏軍所需要投入的兵力會非常多,反而容易被蜀軍各個擊破。

三、蜀軍在山上,則進攻面在整個山腳,則一次進攻有效投入的人數相應就多。這樣的戰鬥對更願意速戰速決的人力佔優的魏軍是有利的。如果蜀軍沿路紮營,則魏軍每次能夠投入的有效人數只能集中在兵力一端,蜀軍根據工事據守,魏軍大部隊只能乾著急而不能用上力。

四、正如戰鬥實際發生的,蜀軍在山上,一旦被切斷水源,自己都先亂了,更不用說派人攻打。

五、即使張郃的蜀軍不跟馬稷發生戰鬥,只要用少數兵力把蜀軍圍困在山上,那麼街亭地盤就實際上完全控制在張郃手裡了,張郃可以輕鬆切斷蜀軍糧道,甚至還可以分兵狙擊諸葛亮。

五、鑑古以知今,解放戰爭時期,張靈甫被包圍在孟良崮,其實也是犯了跟馬稷同樣的錯誤。假如張靈甫沿路佈防,儘量拖延解放軍的攻擊時間,那麼雖然損失慘重,但極可能跟最終趕來的國民黨援軍匯合,對解放軍實現反包圍。當然,歷史不能假設,錯誤卻經常重犯,這也是後來用兵者應該引以為鑑的。


深隱者


馬謖失街亭,是諸葛亮北伐大業最為嚴重的一次失敗,正是此次失敗,導致了魏國調集重兵防守於魏、蜀交界,自此之後,蜀軍雖數次北伐,但比之第一次的良機,再不復有。

那麼,當年面對張頜五萬大軍,假如諸葛亮沒有用馬謖,而是換作其他人鎮守街亭,蜀軍還會敗嗎?

小哥認為,只要換作其他經驗豐富的戰將,街亭雖不能大勝,但斷然不會敗。

(街亭之戰地圖)

街亭之戰

建興六年,諸葛亮率10萬大軍,挾七擒孟獲的威勢,採用聲東擊西的策略,從漢中出發,一舉突破魏軍防線,越過祁山,直指當時曹魏所據有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蜀軍勢大,天水、南安、安定三地叛魏應亮,整個關中震動。

魏明帝親自前往長安督軍。



街亭之戰前昔兩軍心態

司馬懿率軍二十萬,直奔街亭,派張頜領五萬兵為先鋒。

那麼,諸葛亮是如何安排此次作戰任務的呢?

第一:馬謖領兩萬五千精兵,鎮守街亭道。(馬謖自告奮勇搶任務)

第二:派王平作為馬謖的助手,協同鎮守街亭。

即喚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謹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謹守此地:下寨必當 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凡事商議 停當而行,不可輕易。如所守無危,則是取長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

第三:高翔領軍一萬,鎮守柳城。

第四:魏延駐紮在街亭右側,接應馬謖,相當於第二防線。

第五:趙雲、鄧芝各領一軍出箕谷,擾亂司馬懿軍心。



馬謖街亭保衛戰

馬謖來到街亭,王平觀察了一下地形,建議他“可就此五路總口下寨;卻令軍士伐木為柵,以為長久之計。 ”但是馬謖不以為然,他認為“此處側邊一山,四面皆不相連,且樹木極 廣,此乃天賜之險也:可就山上屯軍。”王平跟隨諸葛亮多次作戰,諸葛亮也教了王平很多兵法知識,他見馬謖如此安排,就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參軍差矣。若屯兵當道,築起城垣,賊兵總有十萬,不能偷過;今若棄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驟至,四面圍定,將何策保之?”

通過這段我們可以看出來,如果在街亭道口安營紮寨,伐木造柵欄,安置鹿角,魏軍即便有兵十萬,都是無法通過的。

但是馬謖不同意,王平無奈,最後領五千兵去山側下寨,和馬謖軍呈犄角之勢,若有戰,互相援助。王平引兵離山十里下寨,畫成圖本,星夜差人去稟孔明,具說馬謖自於山上下寨。



司馬懿奪街亭

司馬懿率大軍入街亭,探子報街亭早被魏軍守了,司馬懿聽到這個消息,大嘆諸葛亮果然厲害,自嘆不如。但是聽聞守將是馬謖的時候,司馬懿就評價馬謖“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

後來,司馬懿派張頜領一隊人馬,擋住王平的部隊,自己親自率軍攻打馬謖,先斷馬謖軍水源,在將馬謖駐紮的孤山四方圍定。司馬懿率領二十萬大軍前來,除去分給張頜和其他部將的軍馬,他此刻至少也有17萬大軍。蜀軍在山上看到漫山遍野的魏軍,個個驚懼,馬謖命軍衝陣,無人敢前,馬謖無奈,斬殺兩員將士震懾諸人,士兵才硬著頭皮衝下山決鬥魏軍,但是根本沒用,因為位居“端然不動”。

因為司馬懿斷了馬謖水源,“山上無水,軍不得食,”所以馬謖軍沒過多久就有人叛變,而司馬懿則在山下放火燒山,一時間蜀軍投降者無數,最終馬謖痛失陣地。馬謖一路狂奔,後面張頜緊追不放,直到逃到魏延的地盤,魏延放過馬謖人馬,拍馬來戰張頜,張頜調轉馬頭奔走。

通過這段描述我們可以看出來,司馬懿重兵而來,馬謖愚蠢的選擇在山上紮營,導致了街亭失守。

司馬懿得了街亭,分析局勢,諸葛亮失了街亭必然引兵退走,決定分兵追擊,自己親率十五萬大軍趕赴西城縣,而諸葛亮正在西城縣搬運糧草,所率不過二千五百人馬(五千人,分一半運糧),司馬懿率軍圍城,隨後發生了著名的“空城計”。

根據《三國演義》對於“街亭之戰”的描述,如果按照常兵法,馬謖當道安營紮寨,那麼縱使敵人有十萬軍也不足為懼,攻擊不足,死守有餘,但是馬謖偏偏在孤立的小山頭駐軍,等待別人來圍攻,就這個駐軍方法,導致了魏軍輕易圍山,斷其水,後來更是用火燒山,馬謖軍不攻自亂,豈有不敗之理。

所以說,假如派趙雲、魏延、王平或者姜維這些有實戰經驗的將軍駐守街亭,以張頜的五萬兵馬是斷然無法佔領街亭的。

街亭之戰戰後分析

魏明帝評價街亭之戰

"亮懷李熊愚勇之志,不思荊邯度德之戒,驅略吏民,盜利祁山。王師方振,膽破氣奪,馬謖、高祥,望旗奔敗。虎臣逐北,蹈屍涉血,亮也小子,震驚朕師。猛銳踴躍,鹹思長驅。"並稱贊張郃說:"賊亮以巴蜀之眾,當虓虎之師。將軍被堅執銳,所向克定。”

諸葛亮戰後分析

"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本文內容參考《三國演義》《三國志》。

本文圖片為互聯網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古梁鏞



幼常失街亭千古恨,威公守街亭未可知。公元228年,馬謖立下軍令狀守街亭,結果丟失街亭,自己也被梟首示眾。那麼面對曹魏張郃的五萬大軍,蜀漢還有大將能守得住街亭嗎?答案是肯定的,這個人就是長史楊儀。下面根據《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相關內容,結合自己的見解,簡要分析如下。


姜維和魏延防守街亭搓搓有餘,因姜維新歸附蜀漢,魏延腦後長有反骨,因此諸葛亮並沒有考慮這兩位防守干係重大的街亭,而是“熟讀兵書”的馬謖。馬謖為諸葛亮參軍,常常和諸葛亮的妙計不謀而合,甚得其器重。諸葛亮忽略了參謀和軍中主帥是有很大區別的,參謀只管出謀劃策就行了,而主帥的要求比參謀高多了,必須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快速的應變能力,統籌考慮戰場形勢的能力。


馬謖“紙上談兵”,街亭是其第一次獨自領兵作戰,缺乏實踐經驗,還沒有聽從副將王平的合理建議,於高山上安營紮寨。王平將馬謖的安營紮寨圖本送到大營,諸葛亮拆而視之,大呼:“幼常無知,坑陷吾軍矣!如果張郃截斷水源,包圍山寨,街亭必丟。”

此時長史楊儀自告奮勇,願意替換馬謖,擔當守衛街亭的重任。諸葛亮並未懷疑楊儀的能力,而是將“安營之法”細細和楊儀核對。楊儀正要前去街亭,就有探馬來報,街亭、列柳城都丟了。《三國演義》中有云:

長史楊儀進曰:“某雖不才,願替馬幼常回。”孔明將安營之法,一一吩咐與楊儀。正待要行,忽報馬到來,說街亭、列柳城盡皆失了。


有人對楊儀持有懷疑態度,說長史楊儀和參軍馬謖都是諸葛亮的參謀,實際作戰經驗很少,即使楊儀替換馬謖去守街亭,也是“紙上談兵”的角色,還是擋不住身經百戰的張郃五萬大軍。其實,楊儀和馬謖並不一樣,有下列三個原因。


首先,楊儀具體落實諸葛亮的各項軍事部署,辦事幹淨利落,證明其才幹非凡。楊儀,字威公,曾為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後投奔關羽,並經其介紹入川輔佐劉備。劉備死後,諸葛亮提拔楊儀為長史,加綏軍將軍。

諸葛亮的各項重大軍事行動,都有楊儀的影子,楊儀輔助他制訂規劃,籌措糧草,做事幹淨利索。諸葛亮的好多軍事行動,都是楊儀落實執行的。反觀馬謖,偶爾提出奇謀,博人眼球,如討伐南蠻時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其次,楊儀能除掉久經戰陣的蜀漢大將魏延,證明其殺伐果斷。楊儀和魏延素有矛盾,諸葛亮在世時,尚可壓制。諸葛亮病逝後,兩人互相攻擊,都稱對方謀反,令後主劉禪不知誰才是真正的反賊。這裡不論誰是忠臣,誰是反賊。

魏延於荊州跟隨劉備,戰功頗多,不次於五虎上將,是一員名副其實的老將。最終楊儀除掉了魏延,並滅其三族,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足以證明楊儀殺伐果斷。《三國志》中記載:

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最後,楊儀在諸葛亮病逝後,接掌大軍,安全護送諸葛亮的靈柩回到成都,證明其能力不凡。諸葛亮五丈原病逝前,將蜀漢大軍軍權交給了長史楊儀,看出了諸葛亮對楊儀能力的充分肯定。

楊儀不負眾望,按照諸葛亮的遺計,徐徐撤退,安全將大軍和諸葛亮的靈柩帶回成都,交到劉禪的手裡。當時的難度是很大的,前有魏延燒斷棧道攔截,後有“冢虎”司馬懿騎兵追殺。

雖說有諸葛亮的遺計,也得看執行者的能力。如果執行者能力有限,一手好牌也有可能輸的,何況這時的情況不容樂觀。《三國演義》中有云:

“楊儀等扶孔明靈柩到成都,後主引文武官僚盡皆掛孝,出城二十里迎接。”


歷史終究沒有給以楊儀守街亭的機會,也無法假設。不過楊儀能夠在諸葛亮去世的情況下,臨危不亂,井然有序地將蜀漢大軍和諸葛亮靈柩帶回成都,證明其有大將之才。

那麼,他守衛易守難攻的街亭,即使面對張郃五萬大軍,還是有很大幾率守住的。再說,守街亭只是為大軍爭取時間而已,又不是長久固守街亭。楊儀只要堅守到諸葛亮大軍到來,就是成功。

你們是如何看待楊儀守街亭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前言:街亭之戰,意義重大,按照諸葛亮最初的思路,是想切斷隴右與關中的聯繫,街亭失手後,魏國大軍源源不斷的湧入隴右,至此,諸葛亮北伐失敗。此戰,後人統一口徑,諸葛亮用人不當,馬謖當負主要責任。換句話說,如果當初不是啟用的馬謖,而是其他大將,面對張郃的五萬大軍,是否可以守住呢?我的答案是換做其他大將,也未必守的住!

一,街亭之戰的戰略意義:

諸葛亮出祁山北伐的戰略意圖就是拿下隴右,涼州地區。實現“西和諸戎”的隆中對構想,只有拿下隴右才能虎視關中。以當時蜀漢的實力若直取關中,即使拿下關中也要面對關東曹魏大軍,後方隴右涼州魏軍的兩面夾擊,出於這樣的戰略考慮,諸葛亮部署兩路大軍進攻魏國,第一路趙雲鄧芝領軍從斜谷道出發攻打扶風郡,第二路大軍由諸葛亮親自率領,出漢中,攻祁山,這裡就要說到,要想順利拿下隴右,那就必須切斷隴右與關中的聯繫,通往隴右的必經之路有兩條,攏山道,渭水道,陳倉渭水道路小容易被堵死,這樣一來,攏山道就成了必經之路,意義重大,因此派了馬謖鎮守,沒想到街亭失守,亂了諸葛亮的部署,魏國大軍源源不斷湧入隴右,諸葛亮計劃失敗只得退兵。

二,街亭之戰雙方兵力對比:

關乎街亭之戰,雙方兵力大致情況如下:蜀國諸葛亮大軍二萬五千人,守衛街亭的馬謖,王平軍隊八千人,而魏國曹真大軍約五萬,先鋒張郃大軍兩萬人。

表面上看張郃大軍是馬謖軍隊的2.5倍,兵力上不足以攻擊,佔著地利的馬謖軍,況且諸葛亮針對如何防守街亭也是做了一番部署的。

三,街亭之戰真的僅僅是馬謖的責任嗎?

街亭之戰馬謖有沒有錯,有,而且是大錯,鎮守街亭,諸葛亮是做出一番部署的,按照諸葛亮的說法,你只要依計而行,守街亭是無虞的。可偏偏這個馬謖作為參謀,紙上談兵頭頭是到,實際卻缺乏實戰經驗,自己自認為看過很多兵書,兵法策略瞭如指掌,因此,罔顧諸葛亮定下的部署,任性的決定屯兵于山上,想以居高臨下痛擊魏軍。沒成想此乃臭棋一步,山上沒有水源,一旦圍困斷水斷糧,則必敗無疑。果不其然,張郃大軍一到,看到馬謖據山而守,果斷命令大軍切斷水源圍山,斷水的馬謖軍很快喪失了戰鬥力。

馬謖的錯已經很清楚了,但是諸葛亮在戰略上有錯誤嗎?也有錯,雖說老話說的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你偏偏還是用上了紙上談兵的馬謖,《三國志、馬謖傳》,戰前眾議,“皆以宜魏延吳懿為將,亮違眾拔謖”。如此重要戰鬥,諸葛居然提拔派遣從無作戰經驗的老鄉馬謖為主將,荒唐兒戲。諸葛亮還有個錯誤就是明知街亭為重地,為決戰之地,應由主力出戰,但是卻只派了常年任參謀的後勤馬謖對戰名將張郃,張郃何許人也,“有五子良將”之名,不輸與蜀國的“五虎上將”,此人精通兵法武藝高強,你拿馬謖對陣張郃,豈不是送死。

四,街亭之戰換做其他大將是否可以守住

未必能守住,我們且不說其他大將另有任用,譬如前文說的第一路大軍,趙雲鄧芝領軍從斜谷道出發攻打扶風郡,魏延負責攻打郭淮把守的上邽。就算趙雲魏延等大將可以鎮守街亭,街亭就能守住嗎?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按照原先諸葛亮預定方案,馬謖失固守待援,馬為蜀軍贏得時間,馬謖守街亭的意義是堅守一個月,為蜀軍的集結贏得時間,諸葛亮主力乘機拿下隴右四郡,切斷雍涼和關內的聯繫,乘機進攻關中。因此,即便是趙雲或者魏延,在軍力上和張郃是不對等的,也就是八千對陣二萬,趙雲未必能勝,況且直至街亭之戰結束,也未見蜀軍救援,反而,魏軍卻源源不斷湧入,因此街亭失守只是時間問題,誰來都一樣。

其次,街亭雖然易守難攻,但是地勢相對寬闊,有利於大規模軍團作戰,四周高中間低,即便趙雲魏延把周邊的蜀軍全部集結也就兩萬多人,而魏軍卻有五萬人馬,即便先鋒張郃的兩萬人馬,大開大合之下,大兵團作戰,也未必能守住,更何況最主要是大將軍司馬懿親率十五萬大軍正往街亭方向趕來,三五日即達,因此街亭失守是必然結果,偏偏馬謖又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傢伙,加速了街亭失守的進程,或許真的啟用副將王平,或許還能多守幾天,但也只是時間問題。


唯戀無名


若說誰可拒敵張郃,王平足可勝任。因為,張郃與王平的兩次交手中,結果王平均略勝張郃一籌。

馬謖與張郃的真實兵力對比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已盡起傾國之兵,也僅有5萬餘人。因為,蜀漢總兵約為13.2萬人,而防禦的重點:漢中防北、南中御南,兵力分別為3萬、2萬,再除去各郡縣駐守的常用兵力外,劉備所能動用的極限兵力也就是5萬,而且此戰中大軍幾乎損失殆盡。

諸葛亮北伐時動用的主要是漢中兵力,李嚴鎮守的江州3萬兵力需要防守東吳,所以不能動用。雖然,自劉備病逝後,蜀漢通過了3年的修養生息,但是國家戰鬥力依舊難以恢復到當初的巔峰狀態。

可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的總兵力絕對不會超過4萬,如果再減去5千—1萬的糧草兵,真正的戰鬥兵員只有3萬—3.5萬的樣子。當時,諸葛亮的作戰策略是分兵兩路。即:第一路,以趙雲、鄧芝為疑兵,據守箕谷,吸引曹真的主力大軍,因為兵力太少容易被破,所以兵力至少應該在3千—5千;第二路,諸葛亮自提大軍出兵祁山,並先後佔領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就在形勢一片大好之時,諸葛亮聞報曹魏遣大將張郃率領一軍出兵街亭,欲與曹真夾擊蜀軍。

《三國志·曹真傳》:諸葛亮圍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應亮。帝遣真督諸軍軍郿,遣張合擊亮將馬謖,大破之。

因此,諸葛亮委派馬謖為主將、王平為副將前去街亭阻擋張郃的兵馬,為自己建立祁山根據地爭取時間。而此時,蜀國新得三郡,人心未附,需兵力鎮守,若每郡至少3千兵力,再減去趙雲一路疑兵數,諸葛亮手中的機動兵力僅有2萬左右。同時,以諸葛亮謹慎的行事風格,通過細作探報的情報,也絕對不會令馬謖的兵力和張郃的兵力太過懸殊,畢竟街亭是關乎第一次北伐成敗的關鍵。此外,馬謖也是自己看重之人,他也不允許其失敗。如果分給馬謖1萬大軍,諸葛亮作為進攻主力則會名存實亡。所以,綜合衡量之下,能派給馬謖的兵力最多會有5千。

由於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帶有極大的突然性,當隴右三郡丟失後,曹魏才急忙遣大將軍曹真率領大軍前去抵擋諸葛亮,接著又調派張郃率領一路偏師和曹真夾擊蜀軍,以化解隴右之圍。正所謂:救兵如救兵火。所以,張郃所率偏師應該是輕裝簡從、倍道而進。同時,又以諸葛亮派給馬謖的兵力數量來推算,張郃的兵力最多會有1萬。

《三國志·王平傳》: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

如果馬謖能夠聽從王平的建議,於險道多設阻礙,雖以1比2的兵力對比,不用他人,僅馬謖就能率兵抵住張郃的前進步伐。遺憾的是他要一意孤行,棄天賜要道於不用,反而選擇山頂紮寨,結果被圍斷其水道,大軍自亂,豈能不敗。

王平兩退張郃

《三國志·王平傳》: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幹人鳴鼓自持,魏將張合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

當馬謖街亭兵敗後,張郃正要率領大軍乘勝追擊,王平適時命令1千兵士擂鼓吶喊,張郃擔心埋伏,因此不敢相追,王平這才收攏潰散的士卒,不慌不忙退走。因此,諸葛亮對王平大加稱讚,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無當飛軍統領,進而又擢升為討寇將軍,封亭侯。這是王平和張郃第一次交鋒,王平的謀略應該稍勝張郃一籌吧。

《三國志·王平傳》:九年,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合攻平,平堅守不動,合不能克。

章武九年(公元229年),諸葛亮製造出了木牛流馬,方便糧草運輸。因此,諸葛亮發動了第四次北伐戰爭。期間,司馬懿攻打諸葛亮的營寨,張郃攻打王平的營寨,結果王平堅守不出,張郃一點辦法也沒有,無奈只好退軍。王平和張郃的第二次交鋒,王平依舊略勝張郃一籌。

王平鎮守漢中2萬餘兵力,退曹魏10萬大軍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春,曹魏大將軍曹爽率領10萬餘大軍征伐漢中,且前鋒已打到駱谷一帶,而漢中的守兵僅有2萬餘人,諸將領聞信後,心下大驚,皆有退守漢城、樂城等待援軍之意。這時,王平奮然而起,堅決反對,並提出親自率領1千奇兵,繞道敵軍身後,假意斷敵歸路,敵聞報後必然驚慌退走。接著,丞相費禕和涪城的援軍陸續趕到漢中增援。很快,曹爽便得到探報,後路發現敵軍,歸路有被斷的危險,同時漢中的援軍已經到達,因此曹爽急忙率領大軍敗退而回。從而,又為蜀漢爭取到了一段難得的休養生息良機。

由此可見,王平足可勝任街亭抵擋張郃之職。


祥子談歷史


若當道下寨必能守住!分述於下:〇①守街亭是馬謖主動請纓,並非孔明分派。第95回,孔明在祁山寨中,聞知司馬懿撤兵到長安同張郃引兵出關,大驚曰: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我咽喉之路,誰敢引兵去守街亭?參軍馬謖曰:某願往。孔明說:街亭雖小,干係甚重!你雖深通謀略,但此地無城郭,無險阻,守之極難。司馬懿非等閒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馬謖說,某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之?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魏主親來有何懼哉!…立完軍令狀,孔明撥二萬五千精兵和上將王平,交與馬謖共守街亭,並囑咐道:下寨必當要道之處!接著又安排高翔魏延二人統兵協助防守。〇②,到街亭後,馬謖不聽王平之言,放棄在五路總口下寨的正確佈署,屯兵於側面山上。王平說,參軍差矣!當道紮寨,築起城垣,賊兵總有十萬,不能偷過!但馬謖未聽。〇③,司馬懿探知街亭有兵把守,又聽兒子說蜀軍二二未在當道下寨,而把兵屯于山上,懷疑不可能,是夜穿便衣親自巡哨一遍,知是馬謖守街亭,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先命張郃引一軍當住王平來路,又令申耽,申儀引兩路軍圍山斷水。〇④,馬謖屯兵于山上,想置之死地而後生,是有條件的!如果有糧有水,身邊有幾員上將,此法可行。山上無水,本人是文官,身邊無將只有兵,就一員上將王平又在山下被張郃擋住,只用兵能衝動嗎?真是無知透頂!〇⑤,若是聽王平話,在五路總口下寨,伐木建成2~3米高的柵欄,設寨門,有王平親自指揮,寨內有糧有水,25000精兵,準備弓箭,不主動出擊,守住營寨,必保街亭不丟!因此,我認為,如果諸葛亮不批准馬謖主動請命,安排有作戰經驗的戰將去守街亭,只要在當道下寨,不出寨攻擊,只守營寨,必能守住街亭(這個咽喉要地)。


張永科38


蜀漢軍隊的街亭之敗,馬謖肯定是第一責任人。但犯了錯誤的並不只是他一個人。那麼,如果他不犯錯,或者換一個人,街亭能守住嗎?

但答案是街亭是守不住的!

接下來,我們就根據史料來回答這個問題。(《三國演義》的內容不能當論據)

諸葛亮出祁山根本目的是要拿下對隴西地區的控制權,而且蜀軍先期的補給必須依靠從大後方運輸。這嚴重的制約了蜀軍所能出動規模和能支撐的時間,所以蜀軍需要以最快速度要攻取隴右。

這樣就必須做好兩件事:1快速襲取各要點郡縣,2成功阻截曹魏來自關中地區的援軍。

而魏軍的援軍從關中地區出發,蜀軍阻截魏軍的最佳地點只可能是隴山山口。這裡正面不但狹窄,而且在其背後還有一定面積的平原可以囤積兵力與物資,更利於屯兵阻截魏軍。由記載也可見馬謖所率領的僅僅是諸葛亮大軍的前鋒,前出在諸葛亮之前,加速行軍以求先於魏軍到達隴山山口。

但是魏國方面反應的迅速超過了諸葛亮的預期,張郃統領騎兵部隊已經越過隴山,到達了隴西地區,並在街亭與馬謖部會戰並擊敗之。換而言之,街亭之戰並非是一場預備的防禦戰,而是一場雙方得到預警之後的遭遇戰。

當時街亭的兵力大致如下:

張郃被任命為魏軍援救隴西打通關隴道路的指揮官,總共統兵步騎五萬,但突進到街亭位置的,應該是一萬人左右規模的精銳騎兵。

馬謖作為蜀軍先鋒官,帶領的應該是少量精銳前鋒。考慮到魏軍多過蜀軍,後者又缺乏戰馬,所以馬謖的兵力應該弱於張郃,而且應該以步兵為主。

當然,馬謖能得到諸葛亮本部的援軍。但張郃可以得到其本部另外的四萬兵馬。而且,魏明帝曹睿也已趕到關中,魏國將動員數量遠超過的蜀漢北伐軍總兵力的大軍,前來與諸葛亮大戰。

而蜀軍的補給要依靠祁山大營從後方轉運而來的物資,同時加上收服三郡的庫存,但是不能長時間支持大軍的行動。魏國的補給就容易的多了。魏國背靠關中,補給線本來就比蜀漢要便利很多,關中地區為了應對蜀漢與西涼,平時就有很豐富的儲備。

所以在兵力和後勤兩方面,馬謖都不佔優勢,而且在街亭突然遭遇張郃的精銳騎兵。

這時,馬謖有兩個選擇,原地防守,或者主動出擊。而史書上記載了馬謖之後的行動,“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郃所破。”即舍水上山。而魏國方面記載,“拒亮將馬謖於街亭。”一個“拒”,而不是“破”,說明上山其實是一種攻擊準備,目的那就是要引誘張郃來攻,以地利擊破之。

結果常年作為參謀的馬謖,缺乏帶兵經驗,沒有讓士兵在街亭補充飲水,結果上山最後部隊很快便斷水,失去的戰鬥力。而汲水的道路又為魏國騎兵截斷。在飢渴和和魏國精騎的雙重打擊下,蜀漢先鋒速敗於街亭,諸葛亮多年的謀劃失敗了。

那麼,如果馬謖原地防守呢?可以肯定的是不會敗得那麼慘,但街亭還是守不住。因為真正能阻擋住魏軍的關鍵地方是隴山山口。

所以,當張郃越過隴山,到達街亭之時,諸葛亮的隴右攻略在戰略上已經失敗。因此,諸葛亮在戰後也意識到了這點,請求自罰。


冷兵器研究所


按照諸葛亮先期的設計:誰都可以守得住!馬謖只要按照諸葛亮設計來,馬謖都可以守得住,為什麼沒守住,原因是馬謖改了諸葛亮的設計。

且看諸葛亮對街亭戰的設計:

馬謖軍在街亭是一場防禦戰。其主要目的是阻擊魏軍的援軍,從街亭向天水郡、南安郡馳援,防止諸葛亮攻城拔寨部隊兩面受敵。

從時間上來看,馬謖軍先期到達街亭,有足夠的時間安營紮寨,建立堅固的固定陣地和陣地防禦體系。

而張郃軍是接到三郡發出求援信號,等待魏國上級決策層決策之後,命令張郃迅速前出,增援三郡作戰,屬於馳援部隊,魏國的準備時間就是馬謖軍安營紮寨的時間,具體計算中一下,從天水到洛陽報信,大部隊從洛陽出發,按照報信速度八百里加急處理(天水到洛陽共計里程2400裡),大概需要3天時間,大部隊行軍按照日行軍200裡計算(不能按照電視劇時間計算,一個鏡頭一切就打起來了)共需12天,魏國研究戰術,定下打仗決心5天,還有準備作戰物資,還需10天左右。按照這個水平計算留給馬謖軍安營紮寨,形成堅固工事的時間是30天左右。

從兵力上來看,馬謖部隊,先頭5000人,兩翼部隊各2500人,合計1萬人,按照防禦作戰配比模式,1萬人依託堅固工事,防禦5萬人進攻。而馳援張郃部隊,先頭部隊5000人,後續部隊4.5萬人,共計5萬人,兵力對比1:5,根據魏國比較流行的兵法——《孟德新書》,或或曹操注《孫子兵法》謀攻篇中記載:“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翻譯成現代文:所以用兵的方法是,我十倍於敵,就實施圍殲,五倍於敵就實施進攻,兩倍於敵就要努力戰勝敵軍,勢均力敵則設法分散各個擊破之。兵力弱於敵人,就避免作戰。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依照這個模式計算,1萬防禦之兵對抗5萬進攻之敵,屬於實力相當。

從地形上看,街亭地勢(甘肅省莊浪縣西南,街亭古戰場)



街亭的衛星圖

張郃進軍方向只有一條路可走,道路崎嶇,不利於快速行軍,道路寬度有限,不利於大規模進軍。馬謖軍臨河卡谷,依託兩側山體構築堅強的防禦工事,可以抵禦來軍,是一場以逸待勞的防禦作戰。

從以上三個方面來看,兵力1:5設計,諸葛亮料定魏國可能在街亭的出動兵力最大也就5萬(街亭的地形太小,放不下更多的部隊,同時魏國最大兵力),或者更小,是一場持久戰。時間設計一個月時間,讓馬謖有足夠的時間,完成工事構築;地形選擇非常有利於防禦,在一個谷口;諸葛亮對街亭的安排是萬無一失的,既是他穩妥性格的體現,也是他抱有必勝信心體現。不僅可以守得住街亭,而且是一場持久戰!

且看馬謖如何失去街亭的:

馬謖的第一個操作:改變諸葛亮的防禦戰成為陣地戰。

具體操作見《三國志 王平傳》:謖舍水上山。翻譯成現代文:馬謖遠離水源,上山佔據高處,居高臨下,準備和張郃進行決戰。



諸葛孔明留給馬謖的安營紮寨時間,依託山體形成堅固的防禦工事,他都沒有搞,他的目的就是把張郃放進來打,核心就是消滅魏軍,而不是按諸葛亮打防禦,打持久戰的意圖,消耗蜀軍!這和他立軍令狀的戰法完全不一致。

進攻和防禦戰鬥,進攻方是5倍於防守方的兵力,這樣是力量對等的,因為防禦工事是比較消耗敵方力量的。

現在馬謖這麼一干,即將對比變成了別人五個人打一個人,他的一萬人馬,人家五萬人馬,這如何來打,局勢完全扭轉了,是張郃壓著馬謖打,兵力優勢完全在魏軍張郃方面,失敗是必然的!

馬謖的第二個操作:南山布重兵,置之死地而後生,卻兵敗。

據《三國志 張郃傳》: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翻譯成現代文: 馬謖依傍南山紮寨,沒有下山佔據城池。

馬謖把賭注放在南山上,只要張郃軍途徑街亭南山,必被重創,但是事實卻是完全出乎馬謖的預料,張郃不合馬謖決戰,只是控制水源,一招將馬謖搞的被動異常,街亭被張郃輕鬆搞定,馬謖狼狽逃竄。

結論:如果按照諸葛亮的戰法,街亭會不會失手,結果真的未可知,因為防禦戰與進攻戰兩種截然不同的打法,努力的馬謖,雄心的馬謖搞了一道“美麗的馬其諾防線”,最後沒有用上,反而被打敗!

為什麼要斬馬謖,就是斬蜀軍的違抗軍令的這個風氣!以前關羽張飛敢違抗軍令,現在傳染給了馬謖,馬謖失去了街亭,讓諸葛亮的北伐大計,完全處於被動局面,苦心經營的勝利付之流水,馬謖的自信也隨著戰果隨之覆滅。

街亭到底沒不能守得住,如果按照諸葛亮的設計,還真是一個未知數,但是馬謖用他的辦法,證明了放進來打這個戰法是錯誤的,因為街亭失手了!


少華聊史


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大舉伐魏時,魏軍大將張郃率五萬大軍進攻戰略要地街亭(今甘肅莊浪東南),企圖一舉截斷北伐蜀軍的退路,而奉諸葛亮軍令駐守街亭的是其得意弟子——參軍馬謖。街亭是扼守天水至長安的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諸葛亮才對深諳兵書的馬謖委以重任。

馬謖雖然熟讀兵書,但卻毫無實戰經驗,只善紙上談兵,他擅自改變諸葛亮事先制定的軍事部署,改“當道紮營”為“登高(上山)紮營”,結果被張郃的五萬大軍團團包圍,最後被斷絕水源,大敗而回。

街亭一失,本已經取得節節勝利的蜀國北伐大軍被迫放棄所佔魏國城池,鎩羽而歸,第一次北伐曹魏的戰爭草草收場。

戰役結束後,蜀漢大軍退回漢中後,諸葛亮為嚴明軍紀,揮淚將愛徒馬謖斬首。

從古至今,人們大都把失街亭的全部責任都推到只善誇誇其談的書呆子馬謖身上,認為馬謖雖熟讀兵書,一肚子軍事理論,但卻毫無實踐經驗,而且這廝驕傲自大,自以為是,聽不進王平的正確建議,臨戰前又犯了教條主義,擅自改變諸葛亮當街據守的軍事部署,命軍隊登高據險堅守,最終導致蜀軍大敗虧輸,具有重要軍事意義的要地街亭也宣告易手。

真正的事實或許與世人的認知存在一定差距。從該戰役的性質看,真實的街亭攻守戰你實際上是一場眾寡懸殊的阻擊戰。

拋開小說《三國演義》不談,在此以《三國志》、《魏略》等信史的記載為事實依據。史載,魏將張郃率領並指揮攻打街亭的軍隊共有五萬人,而彼時蜀軍北伐大軍的總兵力似乎不超十萬。而先鋒馬謖麾下有幾多人馬呢?據三國史權威呂思勉先生估算最多在一萬人左右。

一萬對五萬,這場戰役不論怎麼打,馬謖都輸定了!

而且從地勢上看,街亭顯然不是易守難攻的險隘。說白點,街亭這地方不是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好地方。史載,街亭是個小圩鎮,旁邊只有兩座小山包,一條小河蜿蜒流過,基本無險可守,防守起來非常困難。

面對洶洶來攻的五萬魏軍,馬謖手上的兵力早已捉襟見肘,按理說,當道紮營據守與登高據險堅守都沒錯,應該分兵據守,以為策應,但馬謖以寡擊眾,他以絕對劣勢的兵力很難擺脫被魏軍分割包圍的宿命。而且從戰鬥經過看,張郃一開始就派兵將兩座小土山圍了起來,那麼即使馬謖忠實的執行諸葛亮“當道紮營”的部署 ,在無險可守的尷尬處境下,面對魏軍優勢兵力的兇猛衝擊,根本擺脫不了被一鼓聚殲的悲慘命運,更不要說守住街亭了。

假如馬謖不派兵登高據守,如果魏軍搶佔了兩座制高點,蜀軍當街紮下的營盤只能成為居高臨下魏軍滾木礌石與箭矢的活靶子,逃無可逃。

因此可以判斷,馬謖並不是傳統認知中那般不諳軍事,他之所以慘敗街亭,並非擅改當道紮營為登高紮營(據守)所致,真實的情況恐怕另有玄機。

《三國志》記載:“(張郃)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

張郃與馬謖對戰於街亭,馬謖佔據南山險要處阻擊張郃,卻沒有在山下當道處紮營(修築防禦工事)據守。張郃極富軍事經驗,一眼就窺出了蜀軍的軟肋。他派兵截斷了山上蜀軍的汲水通道,一下子掐住了馬謖的命門。蜀軍無水可飲,飢渴難耐,軍心大亂,遂被張郃擊潰。

軍隊安營紮寨處必須首先取水方便,水源是生命之源,這是個常識問題,馬謖熟讀兵書,又跟隨諸葛亮當了多年的參軍(參謀),他豈能不知?不要說馬謖了,隨便一個打過幾仗的士卒都明白這個道理。

那麼,馬謖改當道紮營為登高紮營後為何不派兵去守護南山汲道呢?

很明顯,他手中就那麼點兵力,早已不敷使用,因此無兵可派了。

可以想象,面對大舉襲來的魏軍,馬謖面臨著兩難的抉擇:要麼當街紮營堅守,同時牢牢控制住水源;要麼佔據南、北兩座制高點,恃險禦敵,同時分兵一部防守從山上到河邊的汲道。

然而,手上只有萬餘兵馬,又要守險,又要守郫,還要分出一部分打游擊襲擾魏軍,而再派兵去守護水源也就有心無力了。

不要說無兵可調,即使馬謖把一切可能都預測到了,隨便哪一種安排都無法改變戰場上敵眾我寡的不利形勢。魏軍五萬,蜀軍一萬,從魏、蜀雙方懸殊的力量對比、以及街亭易攻難守的地理、地貌看,馬謖從接受命令並簽下軍令狀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走向了一條有去無回之路。

馬謖令高詳僅率少量人馬駐守舊城,或許也有保衛水源的意思,命主力全部舍水登山,屯駐於街亭南山上,這一招在兵書上曰“置之死地而後生”,他的戰略意圖或許就是此意。

張郃大軍抵達後,直逼南山下,先一舉切斷馬謖水源,然後發起猛烈進攻。蜀軍焦渴難耐,軍無鬥志,一遭到攻擊,立刻潰不成軍,兵將各顧各逃命,不相統屬,而統帥馬謖也不見了蹤影。

另一員魏將郭淮同時也攻破了當道據守的高詳部。在形勢萬分危急的情況下,唯有蜀將王平率領的一千遊騎隊形不亂,並擂鼓與魏軍對峙。張郃疑心有伏兵,不敢揮軍進逼。

王平這才得到了喘息之機,他會合馬謖,沿途收集潰兵,率殘兵敗將們緩緩撤回。

曹魏援兵自關中源源不斷的開到,並迅速佔領了街亭,隨後兵進隴右。

街亭失守後,使蜀軍失去了進退自如的據點和有利的地勢。曹魏的增援大軍可以很順暢地從關中通過街亭直抵隴右。本來佔有優勢的蜀軍,現在面臨隴西未降,而曹魏關中援軍又通過街亭大舉開到隴右,頓時處於被魏軍東西夾擊的不利境地。

為了保存實力,同時等待再次北伐的時機,諸葛亮只得強行遷徙西縣(今甘肅禮縣)千餘戶人家,輾轉退回漢中。

大軍撤回漢中後,為了嚴肅軍紀,對擅自違背作戰部署、失掉街亭戰略要地的先鋒馬謖,按軍法從事,處以斬首之刑。

馬謖臨刑前曾寫了封信給諸葛亮,雲:“明公待我如同兒子,我待明公如同父親。請明公深思舜帝殺鯀而用禹之義,使我們平生之交不虧於此。這樣,我雖身死,亦無憾於黃泉矣”。

對於諸葛亮揮淚殺馬謖一事,歷來很有爭議,比如後來長史參軍蔣琬就曾對諸葛亮說:“如今天下未定,就殺了個有才能的人,豈不可惜”?諸葛亮答:“古代孫武子能取勝於天下,就是因為執法嚴明。現在天下四分五裂,我們與敵人交鋒,如果不嚴懲破壞軍紀的人,怎麼能率軍打仗、戰勝強敵呢”?

話雖如此,也很冠冕堂皇,但諸葛亮自己用人失察難道就不用擔領導責任嗎?他為了推卸責任以及平息因破格重用馬謖而引發的眾怒,不得不將馬謖下獄處決,使馬謖成為街亭戰役失敗的犧牲品和自己決策失誤的替罪羊。面對街亭易攻難守的客觀困難,而且只配備那麼點人馬,不要說年輕的馬謖,即使派身經百戰、極富作戰經驗的宿將魏延、趙雲、張嶷去守街亭,抑或是諸葛亮自己去,也未必守的住。除非與魏軍兵力相當,或至少相差不那麼懸殊,否則派誰去都會被張郃的五萬大軍踏平,都會和被斬首的馬謖是一樣的下場。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事實是題主分析有紙上談兵之嫌。首先,五萬人沒有縮地之法,是不可能幾天就從洛陽到街亭,中間路程七百公里,以古代一天二三十公里正常行軍,大部隊需要約一個月,所以張合的幾千先鋒馬軍率先到達,雖然精銳但在人數和先期趕到戰場佔據地形的蜀軍並不佔優。其次,街亭並不適合大部隊展開,如果在山口當道而立寨子節節抵抗,就算不用魏延而是經驗豐富的王平,魏軍遠道而來的輕裝馬 軍沒有重型器械也不敢貿然攻擊徒增傷亡。最後,守街亭本是撿功的舉動,諸葛亮不用實戰派魏延王平,偏用幕僚派言過其實的馬謖,也暴露了其用人之私,偏聽偏信,非將帥之才。試問魏延為漢中太守面對曹魏百萬大軍都沒出問題,怎麼會守不住一街亭?何況只要守幾個月,蜀國大軍就能將隴右和涼州消化,魏國戰蜀國,難度將大增。附谷歌地圖,紅色為理想結寨地點,正好是山口的窄處,綠色為馬謖駐軍點,雖然山勢險但補給不易,藍色為古街亭,為一三角大河谷,且是交通要道,兵家必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