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明知道自己的海军不如英国,为什么不诱敌上岸打?

灰太狼日记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因为陆上也打不赢。

海军是完败,是十死无生。

陆上则是惨败,是九死一生。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洋人不仅仅是出动海军,还大量出动陆军作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皇帝为什么跑路,不是因为大沽口炮台被攻下,而是因为八里桥战役惨败。

八里桥是正儿八经的陆军碰陆军,和海军没丝毫关系。

满清军队3万多,英法联军8000人。

其中满清军队有7000蒙古骑兵,3000余满八旗骑兵,骑兵1万人。

客观来说,双方的实力有差距,英法联军装备大量火枪和火炮。

但满清军队也不是挥舞大刀长矛的,也有士兵火枪装备率很高,也有不少大炮。

尤其,当时还没有速射武器,也就是机枪 的存在。而且,英法联军的炮兵行动缓慢,是开战后很久才赶到前线的。

也就是说,初期英法联军不但兵力绝对劣势,也没有火炮。

如果清军战术得法,英勇果断,这3万多清军尤其是1万骑兵,完全可能对英法联军造成严重威胁。

结果如何?

清军惨败,放弃八里桥撤走。

搞笑的是,所谓的惨败,3万多清军也不过伤亡1200人,也就是三十分之一。等于1个排才有1个人死伤,整个排也撒丫子跑了。

英法联军伤亡就更可笑了。

法军死亡3人,受伤17人,英军死亡2人,受伤29人,一共才50几个人。

这说明啥?

根本没有什么激战!

满清军队基本是碰了碰,见势不妙就窜了。

不然大家想想看,不要说3万多清军,就算找几百个村民游击队在八里桥沿途打冷枪,恐怕也不止造成英法联军50多人伤亡吧。

八里桥战役期间,确实有蒙古骑兵朝着洋鬼子冲锋。但毫无组织,基本都是零散胡乱的冲。这些骑兵都是察哈尔牧民,没有作战经验,更没有和西洋军队作战经验。他们同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是天壤之别。

不要说人,这些蒙古马本来都生活在草原上,从没有听过洋枪大炮的声音。马是很胆小的动物,不经过严格训练是不能用的。结果,察哈尔蒙古马冲锋时,被洋枪大炮的声音吓得到处乱窜,把自己队列都冲乱了,这还怎么打仗。

其实,当时清军都是绿营、八旗,战斗力低下,只能壮声势,类似于黑社会打架时撑场子的小弟。

而蒙古骑兵虽然还能打仗,但只能打弱敌,比如捻军、太平军,根本碰不了强者,一碰就散。


所以,陆战中清军也是不堪入目,放到陆地上来打也是死路一条。

需要说明的是,很多炮台不是被洋鬼子海军摧毁的,而是被洋鬼子海军陆战队登陆占领的。当时洋鬼子回忆,只要他们端着刺刀往炮台上冲,清军就会一窝蜂的四散逃窜。虽然清军的长矛、长枪更适合肉搏战,但从没有人敢于和洋鬼子拼刺刀。


萨沙


碰到贪生怕生的满清贵族和软包怂蛋、昏庸无能的道光,再多的清兵也不够杀。


英国海军的船坚炮利,满清水师劣势明显这个我们得承认。但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得那么惨,打得那么窝囊,武器的劣势不是主因。我们来看看其中几次战斗的经历,再来分析一下失败的原因。

虎门之战

1840年2月28日,英军集结舰船十艘,陆军4000多人准备进攻虎门,战斗还没开始,两广总督琦善派人跟英军和谈。

而汉将关天培坚决不同意,并亲率仅有的几百名士兵镇守虎门炮台,清兵虽英勇奋战,但敌众我寡,逐渐不敌,关天培多次向琦善求援,琦善只派了200兵丁来糊弄,结果导致虎门炮台守军全军覆没。



厦门之战

当英军进攻厦门时,闽浙总督邓廷桢(汉将)率领水师和地方民兵奋勇杀敌,最终击退英军,取得了厦门保卫战的胜利。但战后,道光皇帝听信汉奸的诬陷,竟罢免了邓廷桢,并充军伊犁。

靖江之战

英军进攻靖江时,大股部队还没来,道光皇帝的恩师,两江总督牛鉴就带着部队跑了。靖江县守军只有几百人,手中只有几十条抬枪。为保卫家乡,知县杨凤翮募集银两,招募乡勇,还有上千名老百姓助阵,而最后就靠着这个阵容打跑了英军。结果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道光为了和谈,又把知县杨凤翮革职查办。



从上面三次战争,可以总结出一下清军不敌英军的原因。

道光用人不贤,法度不严

两广总督琦善、两江总督牛鉴仗没开打,和谈的和谈,逃跑的逃跑,而道光皇帝还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常言道:“兵怂怂一个,将熊熊一一窝。”道光任用这样的人担任主帅,怎么能打胜仗呢?

能打仗的汉将得不到重用

厦门之战、靖江之战打胜了的邓廷桢和杨凤翮反而被革职查办,这样的结果只会寒了天下人的心,谁还会为大清卖命?所以清兵一击即溃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正如毛主席所说:“决定战争成败的不是武器,而是民心。”在靖江之战中,拿着低劣武器的乡勇和百姓,团结一心,浴血奋战,最后打跑了英军。所以清军屡战屡败,主要原因是清政府已经太腐烂了,失去了天下民心。就算引英军上岸,结果也只会是战败。


花木童说史


为什么不引诱到内地再打?前提恐怕得是你能引诱的了!更重要的是,就算进入内地,你打的赢吗?

鸦片战争的失败,并不是在于作战地点,而是从武器、战略思想到人员素质,清朝的军队已经全面落后,说的直白一些,到什么环境去打都是一样的结果!想想清朝末年在各种位置对外作战,清军的种种表现:



1、定海之战,定海水师不到十分钟全军覆没

2、马尾海战,福建水师30分钟之内全军覆没

3、甲午海战,北洋水是仅仅经过两次战役就全军覆没

4、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广州,厦门,宁波,吴淞口天津等防御作战,全部失败!甲午战争平壤旅顺,威海卫等防御作战,全部失败!



而在野战方面,鸦片战争中的八里桥之战,甲午战争的牛庄战役和田庄台战役等等,清朝军队面对外军完全没有胜算,通常都在一天之内就宣告崩溃,想把英国军队引入内地,那结果也许会更惨,或者退一步来说,连中国沿海外围的城市都守不住,又拿什么去守卫内地的城市?

海战打不过,守城守不住,野战一天就崩溃,这样素质的清朝军队,已经没法用选择作战地点来证明自己了,最有意思的莫过于三元里抗英,广州103个乡组织上万百姓,围攻不到百人的英军步兵连,最后也仅仅打死五人,但讽刺的是,当地的清军却惧怕当地的地方民众趁势做大无力抵挡,提前将民众百姓劝退,可见广州上万清军的战斗力也许连三元里民众都比不了,而在事前的广州之战,清兵总兵力高于英军先头部队20倍,却被英军逼近广州城内不敢出战,想打野战?也许闹出的笑话会更大!


辽宁资深球迷


这个问题建立在一个虚幻的认知上:英军打陆战不行,清军必胜。其实当年大清的前线指挥官也是这么想的。

我们仔细研究一下鸦片战争,就会发现鸦片战争的大部分战斗其实是陆战,毕竟占领那么多城镇,单靠军舰是不行的,然而清军依然输掉了每一场陆战,而且不管清军多么骁勇都是一样。

与沿袭明初“三段射”的清军火器兵相比,经历过拿破仑战争洗礼的英军只有一条单薄的阵线,可以最大限度发挥火力密度的优势,在近距离将清军阵列打垮,然后用刺刀解决战斗

例如在第二次定海之战中,总兵郑国鸿、王锡朋、葛云飞率军5600余人进驻英军放弃后的定海。三总兵积极备战,整训军队,并于城郊山岭加筑炮台土城,增设炮位,分段防守。然而英军只出动了2100人登陆,清军就被打垮了,三总兵全部阵亡。

鸦片战争是古代军队和近代军队的较量,结局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镇海之战中,清军安炮157门,由钦差大臣裕谦亲自统清军5000余人驻守,其中还有1500人是比较能打的四川绿营。英军出动了2300人,清军又是大败,裕谦自尽,总兵谢朝恩阵亡。

鸦片战争的参战英军只有一部分是本土调来,大部分实际上是印度的土著部队。虽然他们和清军士兵一样目不识丁,迷信愚昧,但他们一样是受过严格训练的近代军人,能够良好地执行近代战法,使用近代武器,非古代军人可比



反攻宁波之战中,清军出动了最为强悍的金川藏兵,通过预伏在城内的内应配合,擒杀南门英军哨兵,破坏了架在城上的火炮。后续清军纷纷涌入城内,清军攻入城后直奔英军宁波指挥官居住的府署。此时英军开门冲出,列为横阵,用火枪齐射,将清军打退到狭窄的街道里。紧接着,又有部分英军爬上临街的屋顶,向拥挤在街心的进攻部队投掷榴弹。英军又调来大炮,对着在街心拥挤的清军进攻部队以霰弹炮击,一时尸体堆积如山。惨烈的死亡,迫使入城的清兵蜂拥退逃。

穿着虎皮战袍的藏兵虽然剽悍,但依然不敌近代军队

乍浦之战是清军打得比较好的一仗,清军有6000余人,英军有2200人。由于抵抗顽强,牺牲也特别惨重,有八旗兵200余人、绿营600余人、乡勇600余人战死。英军阵亡7人,负伤44人。



真实的三元里并没有这么大快人心,毕竟英军即使不能开枪,能够抵御法国胸甲骑兵决死冲锋的刺刀方阵也不是乡民可以撼动的

至于著名的三元里,由于天公作美,大雨让英军装备最多的燧发枪无法射击(只有少数雷汞枪可以发射),才被几万名愤怒的乡民赶得抱头鼠窜,但被确证打死的英军只有一人而已。

双方的火器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虽然都是前装滑膛火器,但近代化技术使得英军武器射速更快、射程更远、威力更大

从以上战斗可以看出,双方差距太大了。清军的火器基本上还是欧洲17世纪的水平,落后了200年,而战法则还要多落后100年。

而且英军发现,清军抵抗最顽强的部队往往是冷兵器多的部队。由于在以往战斗中,东亚地区的主要对手往往在几轮火枪射击后,就出现溃败或停滞不前的迹象。所以清军火器装备多的部队根本不会打白刃战,英国人不仅在火枪齐射上压制清军,刺刀肉搏也远胜清军阵中的长矛、腰刀和盾牌。



甚至英国人还发现,清军虽然自知火力远不如自己,却宁愿被动被打,也不愿意拼死发动近战。一旦英军近身,大部分清军都会望风披靡。英国人此前在印度、阿富汗和非洲等地遭遇的当地武装,都会在火力不如的局面下,尝试依靠近战来挽回局面。唯有大清帝国的正规军,在面对英军的刺刀冲锋时,如此闻风丧胆。


海军史研究会员


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打的也是登陆作战,因为清军也没有多少战舰。有战舰的时代是后来19世纪末的时候,向德国买的战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前后,战船的数量很有限。

因此都是靠炮台对抗,你看虎门炮台,就是当年抗击英军的地方。虎门之战已经家喻户晓了,炮位达到377位,还有沙角大角之战,两处炮台攻击91门炮。

显然清军的阵地就在岸上,只不过射程方面英军有优势,不论是第二次定海之战、厦门之战等,清军其实都是处于被动状态。这里除了装备上落后之外,还有就是士气的问题。等英军登陆之后,更是作鸟兽散,所以这样的背景下怎么能够撑得住。

其实英军人数很少,比如镇海之战英军登陆兵力2293人,这点人其实一点都不多,关键在于解决问题的决心够不够,也就是2000多人的兵力,却打败了几万大军。


军情瞭望台


英,英法,选择的时间很好。如果选择康乾盛世,会死的很惨。西班牙葡萄牙为何没选大明,而是被压缩到美洲,因为自杀和送死是一回事


老夫有话说5


其一清军虽有百万之众,但分散到各地,局部兵力并不占优;而英军凭借舰船的机动性,总能在局部上形成兵力,火力优势。其二,英军战术,斗志都远胜清军,即便肉搏战,清军都处于下风。如果清军能发起游击战,或者夜战而非正面对抗,局面或许不一样。三元里是个例子,英军并非无弱点。其三,清军见识浅陋,愚笨不堪,从林则徐都以为西洋人腿直不宜弯曲便可见一斑。第四英军也是以袭扰为主,并无深入内地,远离舰船,补给也是问题,况且兵力不足以支持深入。英军的要求就是开放口岸通商,香港本就是无足轻重之地,清廷比较容易接受。


九霄剑气


在很多人看来,远道而来的英国凭借船坚利炮,打开了东方这个最古老国度的大清帝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清海军太弱鸡,和英国经过工业革命以后的远洋舰队不在一个层次上,但大清的陆军就能击败放弃军舰、登岸挺进内陆的英国陆战队吗?

在当时看来,包括对英作战的大清将领来说,实行闭关锁国百年的大清,没有过重的发展海军,因此在与英国的海上交战中处于不利局面,但擅长骑射的八旗军队应该可以击败靠两条腿行军的英国登岸军队。

可事实上呢,在短暂的海上交锋后,由于大清海军力量的薄弱,清政府的主要武器仅限于战斗力有限的舰艇以及数量繁多但射程短的岸防大炮上,因此对英国的杀伤力有限。

被英国远征军打蒙圈的清军溃不成军,一旦英军登陆后,将领们就被英军的枪炮吓掉了魂,甚至带头逃跑,拱手将城池要塞让给英军!

而且,即使登陆后英军的行军速度缓慢,比不上大清骑兵的进攻行军速度,但依靠火炮洋枪的超距离杀伤,清政府赖以信任的八旗军队被打的落花流水,以至于后来对英作战,无论是海战还是陆战,大清都打不过英军等列强,后来也就懒得诱敌上岸决战了!


独舌视界


你这个问题答案有两个要点。

(1)既然是诱敌,那么主动权在敌,也许清军已经诱敌了,可是英军并不冒进,稳扎稳打推进战线,清军无机可乘,所以被迫水上决战。

(2)打仗的目的不是灭绝,而是钱,英军也是这样,英国那时号称日不落帝国,殖民地之多,估计他自己都管理不了,所以攻城掠地的欲望低,打的目的也就是钱,加上清军是防卫战,英军并不需要死磕,只要拿到钱就退了,这也是后来为什么占了香港的原因。


手机用户84882556720


因为海上力量在之前无法客服中国的海岸环境,投送兵力蒸汽时代之前无法深入中国,英国陆军赢了很多冲突但是不敢真的深入内地,而清朝也因为陆地运输能力很难聚集真正意义的绝对兵力,所以鸦片战争本来就是小打小闹,英军只敢打击沿海的守备部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