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工绣唯一传人:一根线能劈成64股 一幅作品会绣上8年

杭州 | 男工绣唯一传人:一根线能劈成64股 一幅作品会绣上8年

一方绣架,撑开江南千年丝绸;

十指春风,绣出湖上几分春意。

可能不少杭州老人的记忆中还留存着这样的画面:在杭州的后市街、天水桥、三元坊一带,古朴的刺绣作坊沿着窄窄的街巷分布,清一色的男工,食指拇指捏着针,先下再上,将线往脑后一扬,动作柔中带刚。这就是最早的杭绣,因传男不传女,也叫男工绣,鼎盛时,刺绣艺人超过两百人。而如今,会传统男工绣的只剩下69岁的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杭绣技艺的传承人赵亦军一人。


繁盛:传男不传女的宫廷绣

在赵老十来平方米的工作室内,几幅红木装裱的杭绣作品临窗而立。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神情专注。借着窗台外照进的光在绣绷上刺绣,彩线起起落落,化成祥云、瑶台、飞天、菩萨。只要一起针赵老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天要工作8个小时以上。

杭州 | 男工绣唯一传人:一根线能劈成64股 一幅作品会绣上8年

赵老家客厅里挂着一幅《观经图》,几乎占据一整面墙,这是迄今为止他的作品中尺幅最大的。拉开布幔流金溢彩,正面532个佛教人物,背面7221字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透过这些精巧的画面,依稀能够想象南宋时期杭州刺绣鼎盛繁荣的盛况。

杭州自古是丝绸之府。宋高宗南渡,迁都杭州后,朝廷设立“文绣院”,聚二三百绣工,专制宫廷服饰。这就是“宫廷绣”的由来,出身高贵的宫廷杭绣,结合了彩线绣和金银绣两种技艺,故而光彩夺目,金碧辉煌,有皇家气派。进出宫廷的绣工主要是男人,故宫廷绣也称男工绣,传男不传女的行业规矩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因其为男工所绣,绣品柔中带刚,一针一线须按一定的规矩,不可随意为之。

此外,杭绣还有“民间绣”,应用于刺绣官服、被面、屏风、壁挂等,精细讲究。据史料记载,直到清末民初,杭绣仍盛行不衰,城内后市街、天水桥、三元坊、弼教坊一带有刺绣作坊近20处,擅长刺绣的手艺人多达二、三百人。

杭绣的久盛不衰,得益于宋至明清时期,中国小工商业的萌芽和发展。尤其南宋以后,杭州成为了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的盛况延续千年。

这一时期,大量极富宗教色彩的绣品出现,这反映了佛教在杭州得到了空前发展,庙、寺、观、庵为数很多,灵隐寺、净慈寺至今仍闻名于世。信女李德廉、姚德贞,于公元1355至公元1361年绣制了“妙法莲华经”,是元朝保存下来的1件完整刺绣品。

杭州 | 男工绣唯一传人:一根线能劈成64股 一幅作品会绣上8年

衰落:一小幅作品要花两三年

杭州是一座极具包容性的城市,比如杭州本帮菜,虽然不属四大菜系,但因为其融合了各家之所长而被津津乐道。杭绣亦如此,尽管未被列入中国四大名绣之列,却在刺绣技艺上,吸收融合了苏、湘、蜀、粤四大名绣之长,绣法多变,讲究虚实结合,颜色艳丽但不失素雅,在中国各地刺绣艺术中的独树一帜。

不过,杭绣是个精细活,有着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耐心,还要求有绘画、色彩、造型等各方面的基础。赵亦军说,一小幅作品动辄就要花上两三年,没有打坐参禅的劲,是不可能学好的。

民国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蔓延至中国,费时费力的手工杭绣与工业步伐显得格格不入。但杭州绣工另辟蹊径,杭绣开始走向平民化,选材上不再采用复杂华丽的风景、佛像,而选用代表吉祥好运的符号,这让杭绣成为一种具有商业价值的手工艺产业。当时杭州共有七家大型刺绣工坊,以“超祥春”、“范聚源”等字号留存于世。至20世纪20年代,刺绣艺人多达千人,每逢农历九月廿四,各路杭绣艺人汇聚杭城,盛况空前。

后因时局动荡,刺绣行业每况愈下,男工绣在一段时间内难觅身影。直到1955年,杭州市政府召集仅存的7位杭绣老艺人,成立了“杭州美艺锦绣合作社”,男工绣技艺才得以暂且延续。1985年,其中一名杭绣老艺人张金发收了最后一名弟子赵亦军,此时的杭绣已如深谷幽兰,鲜为人知。

杭绣的衰落也印证了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强烈地冲击了这项传统手工艺,通过流水线制造的廉价绣品泛滥,损伤了杭绣的真正艺术价值。而中国人着装和家装的西化,也使得杭绣丧失赖以生存的载体。今天,在杭州城三元坊、后市街等地早已不见当年刺绣工坊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快餐店、美容店、商超百货。

传承: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今天,如果要在杭州找寻杭绣的足迹,博物馆会是不错的选择。杭州是博物馆之城,全市拥有博物馆超过100座,平均每十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位居全国前列。

杭州很多博物馆均收藏有杭绣作品,其中有一座比较有意思——手工艺活态展示馆。这座博物馆坐落于中国大运河拱宸桥西西历史街区,馆身由近代浙江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最具社会影响的民族资本开办的通益公纱厂改造而成。

除了以老照片、老物件进行集中展示,手工艺活态展示馆还复原了多种手工艺的制作现场。在杭绣制作场景中,几张绣绷并排展开,时长有杭绣手艺人眯着眼,聚精会神地拿着银针在上绷的绡上“上下飞驰”。

除了杭绣,在这座博物馆里,你还能一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阳竹纸制作技艺”的精湛,了解饱含杭州地方特色的“杭州天竺筷制作技艺”的完整流程,还有张小泉手工锻剪、西湖绸伞制作、王星记折扇制作等等。

虽然这些传统工艺日渐式微,但是依然有人为它们奔走和坚守。杭绣的传承人除了赵亦军,还有一位女性传承人陈水琴。

1982年,日本静冈县有一场刺绣表演,绣架前,一位手绣大师将一根细丝绒一劈再劈,劈出100多缕,穿过针眼的一缕丝线几乎肉眼难见。围观的人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怀疑眼前是个身怀绝技的奇人,还有一个日本老人,恳求大师把那枚神奇的针送他收藏。

这位大师就是陈水琴。近年来,除了经营自己的工作室,陈水琴还开始收徒授艺。杭州很多高校都开有专业课专门学习杭绣,赵亦军和陈水清都成了高校常客,为这些学生展示杭绣的魅力,也手把手地教。陈水琴感叹,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她需要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专心创作,更想有足够的时间来培养徒弟,让千年杭绣的优秀传统技艺能够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杭州 | 男工绣唯一传人:一根线能劈成64股 一幅作品会绣上8年

杭州 | 男工绣唯一传人:一根线能劈成64股 一幅作品会绣上8年

机遇:顺应时势,焕发活力

“传统的事物只有顺应时代,不断创新和发展,才会源源不断地焕发出生命力,手工技艺也是如此。”陈水琴说。实际上,除了技艺要顺应时势,杭绣的商业应用也需要顺应时势。

杭州是中国电子商务的发源地,也是最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之一,庞大的物流需要强大的交通体系支撑。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3000万,航线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跻身全球繁忙机场行列,为杭州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强大支撑。这为一些喜好收藏、爱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各地买家接触中国传统工艺作品提供便捷通道。

G20峰会后的杭州,迎来了很多国际化发展新机遇:“一带一路”国际联盟的总部即将落址杭州萧山,将推动杭州成为一带一路国家交流、贸易、投资、文化等多领域合作的枢纽城市。随着杭州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传统文化的回归浪潮愈演愈烈,在传承人的坚守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下,杭绣或将迎来重新焕发活力的难得机遇。

后记

或许,这些传统工艺作为一个产业,早就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从工业化进程到现代商业的发展,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准不应该皆以利益、利润为导向。我们常说,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殊不知其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着我们,免于我们沦为困于钢筋水泥包围的空洞躯壳,免于我们迷失在现代社会的物欲横流、纸醉金迷,为我们内心保存一片至纯至真之境。

杭州 | 男工绣唯一传人:一根线能劈成64股 一幅作品会绣上8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