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回購新規和回購潮

9月6日,中國證監會發布消息,將會同有關部門提出完善上市公司股份回購制度修法建議,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修正案》草案公開徵求意見,調整內容包括增加股份回購情形、完善股份回購決策程序、建立庫存股制度等3個方面,這三方面是我國目前回購制度存在問題的主要方向。

而9月6日晚間,陝西煤業披露了年內回購金額新高的大手筆回購股份預案,回購金額總計不超過50億元。陝西煤業計劃通過集合競價方式,按照每股不超過10元的價格,回購已發行總股本5%的股份。此前年內最高為美的的7月5日公佈的40億元回購計劃。

9月6日晚間陝西煤業披露了年內回購金額新高的大手筆回購股份預案,回購金額總計不超過50億元。陝西煤業計劃通過集合競價方式,按照每股不超過10元的價格,回購已發行總股本5%的股份。此前年內最高為美的的7月5日公佈的40億元回購計劃。

2018年的回購新規和回購潮

上圖中紅色字體部分為修改的幾大要點。而針對市場關注熱點"忽悠式回購"的情形,也是強化回購監管一大方向,可能措施如縮小回購價格區間範圍、要求公司披露回購上下限等。

那為什麼今年證監會提出對公司股票回購制度進行修改呢?小編認為,這與今年是上市公司股票回購潮密切相關!

上市公司回購大年

截止到9月7日,2018年A股上市公司已有224家公司披露擬進行股份回購,此數據較往年劇增。2011年至2017年共計7年間,有131家公司披露進行主動性回購,其中完成回購數目為103家。

以下為各年回購公司數目及上市公司回購支付現金量,自2011年來,260餘家公司共耗用現金超1700億元。

2018年的回購新規和回購潮

從圖上可見,今年回購公司數量和所用資金量較往年劇增,目前已經用於回購的資金已經超過2012年的最高值415.7億(寶鋼326.53億回購),預計今年上市公司回購股份支付金額將是2017年金額的2倍以上。

今年的224家公司中,深市171家,滬市53家。除了已完成或註銷股份的33家公司,目前正在實施回購的有130家,回購預案股東大會通過的有22家,處於董事會預案階段的有37家,停止回購2家。

在回購期限選擇上,大多數公司的回購期限為6個月(109家)或12個月(95家),新開源、力星股份回購期限分別是10個月、8個月,而有17家公司其回購期限在6個月以下。

2018年的回購新規和回購潮

最後的新寶股份則乾脆沒有公佈回購期限,只公佈回購截止日期為 2019年5月31日。那麼為什麼今年如此多的公司選擇進行回購公司股份呢?

股市低迷期下上市公司回購意願強烈

上市公司一般情況下會出於以下幾個目的對公司購票進行回購:振興股市、防止兼併與收購、減少經營壓力、重新資本化股權激勵等。例如2017年蘇泊爾的回購股票就是用於實施公司2017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再如萬科2015年因寶能系股權之爭進行的回購。

而在股市低迷情況下,回購即是表明上市公司對自身投資價值的高度認可,也是其提振股價的手段。因此當市場低迷的情況下,上市公司回購的需求明顯增多。

2018年的回購新規和回購潮

而今年A股市場之所以出現回購潮,就是因為目前市場情況低迷(年內滬深300跌幅達到19.16%,從最高位跌幅達26.28%)。未來提振投資者信心,上市公司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增持、兜底增持、回購等招式頻出。我們在此看看各月間發佈回購公告公司數目。

2018年的回購新規和回購潮

從上圖可見,今年第一波大跌的2月宣佈進行回購的公司數目就開始大增,3、4、5月指數呈現下降三角整理,回購數目維持個位數,6月大跌後回購公司數再創新高,此後兩月股價維持低位,每月宣佈擬回購公司數目超過40家。

2018年的回購新規和回購潮

在目前這224家公司中,擬用於回購資金總額(上、下限平均値)超過8億的共有21家。其中以陝西煤業、美的集團、分眾傳媒、均勝電子、大族激光位居前5。

2018年的回購新規和回購潮

而在已經開始的回購及完成回購的136家公司中,10家公司目前已支付的回購金額超過8億,均勝電子美的集團、勁嘉股份、嘉化能源支付金額超過20億。

而要看回購對一家公司股票價格影響程度,不能光看回購的的資金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回購股份佔流通股(總股)比例情況。

由於部分公司公佈了回購金額,沒有公佈回購比例,因此小編在此粗略計算出兩張回購股份佔流通股(總股)比例表,如下。

2018年的回購新規和回購潮

2018年的回購新規和回購潮

最後,小編將2012年以來每年回購金額較大的幾家公司做一個彙總,供大家參考。

2018年的回購新規和回購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