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屬東印度艦隊旗艦——“德·魯伊特”號輕巡洋艦


“德·魯伊特”號巡洋艦,1932年8月1日訂購,次年9月16日在鹿特丹的韋爾頓·費耶諾德(Wilton-Fijenoord )船廠開工,1935年5月11日下水,1936年10月3日建成。

在建造完2艘“爪哇”級輕巡洋艦之後,荷蘭海軍認為在荷屬東印度地區必須有三艘巡洋艦,以便在其中一艘修理時,第三艘可以接替工作。

雖然在1920年,荷蘭海軍委員會就拿出了建設荷屬東印度的宏偉計劃-包括建造2-4艘巡洋艦以及必需的驅逐艦和潛艇。但是,直到1930年才最終獲得批准建造第三艘巡洋艦

但是由於荷蘭財政實力和經濟大蕭條的影響,荷蘭政府不希望在防務上消耗太多資金,所以廢棄了之前的8500噸條約重巡方案,最後採用了6門150mm炮的輕巡設計。

“德·魯伊特”號總體佈局與德國袖珍戰列艦相似。艦首垂直而瘦削,外展很小,長艏樓佔總長度三分之四,首樓甲板平坦,幹舷略高,兩舷有眾多舷窗,提高了試航與居住性。

錨甲板後是一座雙聯裝主炮塔, 高松的塔型艦橋下有呈三角形的寬大露天甲板,這裡有航海艦橋、海圖室、信號旗櫃等,此外還安裝有兩座主炮的夜間觀瞄設備。艦橋頂部安裝有主炮火控裝置。

艦橋與粗壯的單煙囪之間是艦載小艇停放處,煙囪後部則是水上飛機彈射器,可以不必像“爪哇”級一樣將水上飛機吊放在海面上起飛了。其左右各有一座起重機,負責艦載小艇與水上飛機收放。

艦橋前方,兩側以及煙囪後方的小平臺共安裝4具探照燈,首樓後部有大型甲板室,其頂部平臺有全艦集中佈置的高炮,而中央高炮觀瞄裝置被安裝在高一層的位置。

甲板室後部是兩座雙聯裝主炮塔。雖然服役前就確認了“德·魯伊特”號將長期成為荷屬東印度地區的旗艦,然而艦橋卻沒有做任何相應改進,即使後來海軍有了經費準備改造艦橋,也被到來的戰爭打斷了。

“德·魯伊特”號在入役後僅在本土服役三個月後就前往荷屬東印度,7周漫長航行後,於1937不安3月5日抵達巴塔維亞爪哇港。抵達的當天就成為了荷屬東印度艦隊的旗艦。

1942年2月4日,巴釐海戰中她因空襲而損壞,但並不嚴重。2月18日,她在巴東海峽戰役中戰鬥。雖然奮力射擊日軍驅逐艦目標,但是收效甚微。

2月27日的23點40分,在荷蘭“爪哇”號輕巡洋艦被魚雷沉沒幾分鐘後,“德.魯伊特”被羽黑髮射的一架93式魚雷擊中,魚雷損壞了船上的電氣系統,使船員對起火與進水束手無策。

最終,“德·魯伊特”號在燃燒了兩個小時後於28日2時30分沉沒。最後時刻,聯軍艦隊總指揮多爾曼少將和艦長拉康鮑爾拒絕登上救生艇,隨後與艦同沉,用生命捍衛了荷蘭皇家海軍最後一絲尊嚴。

標準排水量為6442噸,滿載排水量為7822噸;艦長170.92米,寬15.7米,吃水5.11米;6臺羅亞型鍋爐,2臺蒸汽輪機,雙軸推進;最高航速32節,續航力6800海里/12節;編制435人。

3座雙聯裝和1座單聯裝150毫米50倍徑艦炮;5座雙聯博福斯MK.3型40毫米高炮;2座雙聯12.7毫米機槍;無魚雷;2架福克 C.11W型雙座水上飛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