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死了一只羊》—— 1500名观众长达七分钟的起立鼓掌


《撞死了一只羊》—— 1500名观众长达七分钟的起立鼓掌

继《塔洛》后,万玛才旦携新片《撞死了一只羊》在第7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和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上大放异彩,1500名观众以长达七分钟的起立鼓掌是对该影片给予高度认可的体现。有许多观众在观影后发出感慨:“很有视觉冲击力,很多画面可能会一直记得,甚至梦到。”除了国内观众的褒奖,监制王家卫的加持,也让此片在国际电影节的能见度更高,国外观众也在社交平台上给出超高评价,还有海外影评人赞叹“万玛才旦的《撞死了一只羊》是一部杰作”。

《撞死了一只羊》—— 1500名观众长达七分钟的起立鼓掌

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中国导演始终在“曲线救国”的道路上前仆后继,尤其作为艺术电影,其命运多舛总不禁让人唏嘘。国人对于艺术片的认知始终停留在节奏慢,长镜头,台词晦涩,故事性不强,叫好不叫座,看不懂,催眠曲等刻板印象上,认为电影只要是讲故事,场面大,特效多,视听享受,感官刺激,能逗乐,能催泪就是好电影,其他就是烂片,这种看法不能说错,但起码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对电影也是一种认知上的残疾。

《撞死了一只羊》—— 1500名观众长达七分钟的起立鼓掌

《羊》是一部在艺术片类型中更为小众的一派,属先锋类影片,在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这条光谱上先锋派的实验性电影其主题通常以抽象形式出现,并强调形式之美,非常个人,通常不易于外界沟通。这一点与《塔洛》相比之后就尤为明显,《塔洛》的现实主义要求摄影机只用做到“老老实实”地记录就好,尽量以不扭曲的方式再复制现实的表象,即电影中的世界是未经操纵而较客观地反映了真实世界。而在《羊》中,导演对镜头的运用几乎是拐了个陡弯,一改写实风格,直接跨越到形式主义的极端领地,有相当程度的操纵和对“现实”风格化的处理,表达他对事物主观和个人的看法。

《撞死了一只羊》—— 1500名观众长达七分钟的起立鼓掌


《撞死了一只羊》—— 1500名观众长达七分钟的起立鼓掌


《撞死了一只羊》—— 1500名观众长达七分钟的起立鼓掌

正如先锋派影片的基因决定,其主题常以抽象形式出现,若没有具象化引导,观众极其容易在意识流的迷宫里迷路,其结论通常是以“不知所云”而不了了之。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万玛才旦和王家卫皓首穷经,终于找到一句“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也许你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把这句藏族谚语放置到影片中,即突出电影主题又有引导功能,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以上帝视角俯瞰整个迷宫,不得不说,这种努力是对观众的一种体恤。

《撞死了一只羊》—— 1500名观众长达七分钟的起立鼓掌


《撞死了一只羊》—— 1500名观众长达七分钟的起立鼓掌

跟随着这句谚语,影片自然而然地将要围绕“梦”这个神奇的现象来展开。吕松野作为两部影片的摄影充分展现出了他在影像美学中的造诣,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吕松野都能高度完成。在影片《羊》中,三种情境的表达互为交织,现实的粗犷极具颗粒感,回忆的黑白一虚一实,梦境的鲜艳扑朔迷离。

其构图,色彩都充满着迷幻,神秘,暧昧的情愫,是对梦境最“真实”地捕捉,将主题营造出哲学般的魔幻,是最感性的哲学表达。有观众曾问导演为什么这次与以往作品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其实,万玛才旦在做导演之前是一名作家,在他发表过的短篇和中篇小说中,有百分之七十的作品都与梦境有关,文字干净简练,没有累赘的描写,寥寥几句就能勾勒出环境和人物,故事具有强大的精神内容且常常带有些许魔幻色彩,所以,这部《羊》和他的文字作品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对他早已形成的文字风格影视化的体现。

《撞死了一只羊》—— 1500名观众长达七分钟的起立鼓掌


《撞死了一只羊》—— 1500名观众长达七分钟的起立鼓掌


《撞死了一只羊》—— 1500名观众长达七分钟的起立鼓掌

阳春白雪的影片不能免俗地被大众解读在“解脱”、“轮回”、“放下”、“施舍”等落脚点上,可言语道断,对这些“开悟”的说教绝非导演本意,在采访中,导演表示他留下的只是个开放式的窗口,观众可以有自己的解读,在笔者看来,这句话即宽容也无奈,所有能够被记录的都不是真理,是主义。万玛才旦将所有的兴趣点都放在了对“梦境”的还原上,并上升到艺术高度,这可能是他私人的迷恋,至于里面有怎样的哲学思辨就不是能够通过“教”或者“解析”而得到的了。那些讳莫如深的佛家舍利,落到凡人手上无非是手腕上的点缀而已,这就犹如该片,其真正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什么人生意义,而是它什么意义都不提供,它只是一部魅力无穷的先锋派杰作。

《撞死了一只羊》—— 1500名观众长达七分钟的起立鼓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