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金貴的”蔬菜之王,渾身長滿鱗片還能預防“三高”?

最“金貴的”蔬菜之王,渾身長滿鱗片還能預防“三高”?

許多外來物種在剛傳入中國的時候,都會取和“洋”字相關的名字,如“洋車子”(自行車)、“洋柿”(番茄)、“洋火”(火柴)等。今天,小農菌就要給大家介紹一種食材,她的名字裡也有“洋”——洋薊(jì)

可以救命的百芝蘭?

最“金貴的”蔬菜之王,渾身長滿鱗片還能預防“三高”?


最“金貴的”蔬菜之王,渾身長滿鱗片還能預防“三高”?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扶搖》,裡面有一段女主為了救一隻性命垂危的豬,決定勇闖禁崖採摘百芝蘭。結果男主突然出現,搶走了這百芝蘭,為了這朵花男女主大打出手!但仔細一看,這白蘭芝不就是洋薊嗎?怎麼成了“救命藥草”?

最“金貴的”蔬菜之王,渾身長滿鱗片還能預防“三高”?

洋薊,Cynara scolymus,又稱做菜薊,也有人叫它朝鮮薊食託菜薊法國百合,香港等部分地區也稱之為雅枝竹或亞枝竹。洋薊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種名貴、高營養價值的保健蔬菜,還被被譽為“蔬菜之皇”,可與我們的靈芝相媲美,雖然營養價值很高又能預防三高,但是它確實不是“救命藥草”。

可能會有農友疑惑,洋薊為什麼又叫“朝鮮薊”?是因為它產自朝鮮嗎?其實洋薊原產於地中海沿岸,19世紀由法國傳入我國上海。在中國試種後,沒有統一名稱,由於當時交通不太方便,在傳往日本的途中須路經朝鮮半島,“朝鮮薊”這個名字就是洋薊傳到日本的過程中被誤以為是朝鮮產的而得名,其實和朝鮮並沒有什麼關係。

最“金貴的”蔬菜之王,渾身長滿鱗片還能預防“三高”?

在歐洲的超市或者市場裡,總能看到成堆的洋薊,綠綠紫紫,有的碩大如椰子有的玲瓏如拳頭,它們有點像蓮花又有些像松果,硬邦邦的,可能還能讓你聯想出某種鱗甲類動物,比如穿山甲。實際上,洋薊可食用的部分就藏在這層層堅硬的花瓣底下——肉質花托和總苞片基部的肉質部分。

“最金貴”的蔬菜之王

最“金貴的”蔬菜之王,渾身長滿鱗片還能預防“三高”?

單看外表你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把它和“能吃”二字聯繫起來的,但充滿吃貨智慧的人類,總能把任何與美食不著邊的食物變成珍饈美饌,包括洋薊這種長得和“食物”十分不搭邊的東西。一顆成熟的洋薊其中能吃的部分不過十分之一,而且還極易氧化變色,因此以前洋薊在歐洲是隻屬於王公貴族的桌上客,被歐洲人稱為“蔬菜之王”,而被很多廚師認為是“最金貴”的蔬菜

如此“金貴”的洋薊怎麼吃呢?吃洋薊可不是個輕鬆活,要一瓣瓣把苞片剝下來,直到看到那團一絲絲的花,用勺子把它們挖掉,然後就是這可以使用的部分了。

不同國家因為飲食文化不同,吃洋薊的方法也不盡相同。

最“金貴的”蔬菜之王,渾身長滿鱗片還能預防“三高”?

美國人比較粗獷,所以一般是水煮或蒸熟洋薊,搭配荷蘭醬、醋、黃油、蛋黃醬、蒜泥蛋黃醬或檸檬汁等醬汁直接食用。

最“金貴的”蔬菜之王,渾身長滿鱗片還能預防“三高”?

可以把任何東西做成披薩的意大利人當然也不能放過洋薊這一食材。在他們的

四季主題披薩里面,會用油浸洋薊代表春天,橄欖代表夏天,蘑菇代表秋天,燻火腿代表冬天。

最“金貴的”蔬菜之王,渾身長滿鱗片還能預防“三高”?

西班牙人吃的洋薊是較為細嫩的品種。一般做法是在燒烤的時候把淋過橄欖油的洋薊丟進熱炭灰裡烤,和我們烤白薯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者以蒜末、大米一起炒製成洋薊肉菜飯。

洋薊的心有種淡淡的鮮口感有些像不那麼韌的竹筍,吃完後口中迴盪著一股清甜。這還真是和扎手而兇猛的外表形成了對比,好似是堅硬外表下一顆溫柔、香甜的少女心。

洋薊竟是個小姑娘

最“金貴的”蔬菜之王,渾身長滿鱗片還能預防“三高”?

關於洋薊還有一個傳說,世界上第一個洋薊,其實是一個可愛的年輕女孩,傳說宙斯經過齊納裡島時,愛上了這個姑娘並把她帶回到奧林匹克山。但是,有一次辛娜拉偷著回家看望母親,竟引起宙斯的震怒,將她變成了世間的第一棵洋薊。

最“金貴的”蔬菜之王,渾身長滿鱗片還能預防“三高”?

洋薊其實是一朵未成熟的花,和向日葵是親戚。洋薊到了成熟季節,一定要從植物上摘下來,不然它會繼續生長,繼而開花,到那時候,洋薊就已經徹底不能吃了。

鐵齒銅牙個兒大的洋薊長著一身盔甲般的“鱗片”,在菊科裡,毫無疑問是一個奇葩的存在,但只要切開它就會“出賣”它的真實身份——頭狀花序上一簇一絲絲待發育的管狀花,和薊花、乃至其它菊花都是一回事兒。

最“金貴的”蔬菜之王,渾身長滿鱗片還能預防“三高”?

開花的洋薊雖不能吃,但並不代表就此失去了價值。雖然在超市很容易買到洋薊,但它的花卻不常見。洋薊的花很別緻,

開花的時候,綠色的花瓣變硬,漸漸染上紫紅色,一層一層託著紫色的花蕊,細長的花蕊整整齊齊地圓形排列,時有金黃的蜜蜂前來採蜜,形狀色彩都十分怡人悅目。因為美麗的外表還有人將他們用作插花的花材,運用到花藝中,做成漂亮的桌花、手捧花哦。

洋薊這種既是菜又是花的植物好像離我們的生活很遠,甚至在我們身邊瞭解它的人都很少。但是好奇心總要走在流行前面,好奇心不減,對生活的體驗和熱情就會永遠高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