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米之鄉”九江的民間美食

“廬山秀出南鬥傍,屏風九疊雲錦張。”總能讓我想起魅力江西的九江市,九江在三國時,屬東吳勢力範圍,當時被稱為柴桑,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曆史的江南名城,並且有著“江西北大門”之稱。

“魚米之鄉”九江的民間美食

九江之稱,最早見於《尚書·禹貢》的記載。

九江稱謂的來歷有兩種,一是“九”為古代中國人認為的最大數字,“九江”的意思是“眾水彙集的地方”,“九”是虛指;二是“以為湖漢九水(即贛江水、鄱水、餘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澤也”,即九條江河彙集的地方,“九”是實指。

“魚米之鄉”九江的民間美食

九江的風景優美,名勝眾多,著名的廬山、鄱陽湖、白鹿洞書院、潯陽樓、煙水亭、琵琶亭都在其境內。

九江,被稱為“天下眉目之地”,聽起來真的挺霸氣的,這裡自古就是全國重要的交通要地,南來北往的人與商船,絡繹不絕,不僅帶來了繁榮的文化經濟,還帶來了各地的特色美食。久而久之,九江形成了相當發達的飲食業。

“魚米之鄉”九江的民間美食

九江茶餅

九江茶餅是江西四大糕點之一,它起源於宋代廬山區姑塘鎮;繁榮於明清時期。它選用當地茶油、本地麥面、坡地黑芝麻、百年桂花為主要原料。採用傳統工藝和現代技術研製而成。

宋代詩人蘇東坡曾賦詩讚譽:“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其色澤金黃,具有小而精,素以薄而脆,酥而甜,香而美,的特點。由於散發著茶油的清香,丹桂的芳香及純鹼、蘇打的奇香,故被人們稱為‘四香合一’的茶食精點。

“魚米之鄉”九江的民間美食

紅燒黃丫頭

紅燒黃丫頭是江西九江盛行的一道家常菜餚,黃丫頭是江西人對黃顙魚的俗稱,這種魚肉質細嫩,而且沒有刺,入口後味道非常鮮美,在九江的當地菜館裡基本上都能找到這道菜,來九江遊玩時,可不要錯過這道美味。

鄱湖胖魚頭

九江市的特色傳統名菜,屬於贛菜系潯陽菜一支。其特點鮮辣微酸、肥嫩鮮美、營養豐富,贛味極其濃厚,因主材選用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胖魚頭而得名,位列十大贛菜之首。

“魚米之鄉”九江的民間美食

石魚炒蛋

石魚炒蛋是九江廬山的傳統名菜,採用廬山著名的三石之一“石魚”與雞蛋一同烹調而成。將石魚乾泡軟,然後與雞蛋碎一同炒制,只需加入簡單的鹽、米酒等調料,就能給人鮮嫩爽口的味覺體驗。

二來子油條

二來子油條其實就是回鍋重炸的油條,這種油條十分焦脆,香味濃郁,從前,九江的茶館都有供應。食客落坐後,先泡上一杯茶,叫上幾樣點心,包子、二來子油條、炸糯米果,一邊品茶,一邊聽藝人說書,一邊吃著焦脆有味的二來子油條,一上午的光陰便打發了大半。

“魚米之鄉”九江的民間美食

炒糯米

這是九江民間宵夜的風味食品,原料是糯米、食油和鹽。

加工時先將糯米用開水浸泡攪動,約十分鐘左右撈出濾幹水。然後在米中加適量生油和食鹽,再放入鍋中用小竹掃帚炒。火不能太大,在炒的同時蘸油水淋灑,直至松泡全熟。以黃脆狀最佳。如果用砂炒的需用篩子篩去砂粒,以免磣牙。

“魚米之鄉”九江的民間美食

舊時夜晚大街小巷有肩挑小販叫賣“炒米兒”。既可幹吃,也可加入開水沖泡,香脆可口,是九江老少皆宜的方便食品。

傳說炒糯米源於宋代。當年岳飛駐軍九江,每當操練兵將休息時,嶽夫人便會端上一碗炒米讓岳飛吃。既飽腹又消乏,以至成了岳家必備的風味食品。不過,近些年來,九江市面上這種炒米已經不多見了。

“魚米之鄉”九江的民間美食

九江的美食眾多,除了上文提到的以外,水煮石鍋魚、石螺、糯米水子(衝蛋)、小擔蒸子糕、九江蘿蔔粑、廬山石雞、黃豆皖魚等,都是當地值得一試的民間美食。

九江釀酒歷史可追溯至北宋,時過境遷,當地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酒文化。九江陳年封缸酒是江西省的傳統名酒,它起源於一千年前的唐朝元和年間,當時稱為醅酒(未經榨過濾的米酒)。

“魚米之鄉”九江的民間美食

九江陳年封缸酒以優質糯米為原料,用根黴曲作糖化的酵劑。

前發酵階段多次加入50度醅酒,當酒度達到20度時,帶糟貯入大缸,密封后,發酵6個月。然後壓榨得酒液,將酒液再入大缸陳釀澄清,密封陳釀達五年之久即可。是於發酵後生成了大量糖、乙醇、氨基酸等有機物,在長年封存中又促進醋類和其它醇類產生,致使該酒不加任何色素而自然轉成琥珀色。封存愈久,顏色愈深,糖分含量也愈高,酒性也愈平穩。

“魚米之鄉”九江的民間美食

九江,八百里鄱陽湖與萬里長江在這裡交匯,它是集名山、名江、名湖、名城於一身的“魚米之鄉”,還是我大中華的一個重要節點。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