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跑文化”“剧场效应”等现象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2018年12月28日,教育部、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发布《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再次聚焦中小学生的过重学业负担。减负三十条从学校、家庭、校外培训机构、政府四个方面进一步明确各方责任,旨在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切实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学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抢跑文化”“剧场效应”等现象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减负三十条能否纠正“越减负,负担越重”现象,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我们暂不论述。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现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需要多方出力,经过长期努力才能起到良好效果。

减负三十条中提到“引导家长和社会转变观念,努力破除‘抢跑文化’‘超前教育’‘剧场效应’等功利现象,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其中提到的三种功利现象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和热议。

“抢跑文化”“剧场效应”等现象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首先我们简单分析一下这几种功利现象。

“抢跑文化”和“超前教育”类似,均是受“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让孩子吃亏”等观念的影响,时时处处让孩子提前行动,认为不抢先一步就要落后,而安排孩子参加各种各类的培训、补习。如幼儿园小学化、小升初预科,甚至每个学段都“未雨绸缪”,抢字为先。

“剧场效应”主要指的是类似这种现象:有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周边的人劝阻无效,管理员又不在岗;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结果破坏秩序的人没有得到持久的收益,而通守秩序的人则成了受害者。

“抢跑文化”“剧场效应”等现象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教育中的“抢跑文化”“超前教育”“剧场效应”等功利现象的存在一定的时代性、历史性。究其原因,个人认为大致有如下几点:

一是社会焦虑的一种反应,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激发出全社会强烈的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人们在追求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未树立科学的理念,容易出现补偿式“溺爱”现象;另一方面社会阶层化趋势明显,人们心底存在“一切为了孩子”“要让孩子出人投地”等想法,在孩子身上寄托着过多的期盼,舍得花本钱让孩子“抢跑”,鼓励孩子“抢跑”,希望达到先人一步、先学先赢的效果。

二是教育资源的发展跟不上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近年来,我国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因历史欠账过多,一些地区教育资源的发展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强,导致许多家长认为学校教育只是普及,是保底项目,要想成为更加优秀的人,就要补充许多额外项目。于是,近年来的教育培训机构火爆现象就不足为奇了,导致看似人人都在抢跑、人人都得“站着看戏”。

三是管理层缺乏“叫停”的果断措施,许多城镇地区的家长在问到这一现象时,也会很迷惑,认为身边的孩子都在学各种课外补习班,自已的孩子不学点什么都不好意思。你学我学,大家学,于是家长们不是在陪孩子学补习班,就在去补习班的路上,孩子做完学校的作业,还要风风火火赶紧去补习,导致孩子累、家长也累。作为管理部门,面对新问题显然准备不足,完全杜绝不可能,任其发展弊端明显,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缺乏科学决断的具体措施。

“抢跑文化”“剧场效应”等现象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那么,“抢跑”了的孩子得到了实惠吗?真能先人一步吗?教育界有个“三年级现象”,即在幼儿园阶段学了一些知识,在进小学时测试分数高的孩子,三年级成绩开始下滑,而另外一些在幼儿园游戏玩得尽兴、个性能力发展充分的孩子,到了三年级,成绩开始反超一年级时成绩更好的孩子。上海知名小学校长张人利在强调“科学育人”时,说“人在什么时间,学习什么学科,是有规律可循的;抢跑了,也是白搭”。

是的,学习如人生一样,不是一场百米赛跑,提前反应个0.01秒就能赢得比赛,而是一场需要着眼长远的马拉松比赛。我们不是一棍子打死“抢跑”“超前”者,毕竟这和每个人的情况各异有关。但是,孩子在成长的确是需要遵循一定的成长规律的。

要破除“抢跑文化”“剧场效应”等现象,一方面需要政府能进一步加大教育的投入,增加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们真正得到全面发展;一方面需要广大家长更新教育理念,重视家庭教育,掌握一定的教育知识,和学校、老师密切配合,让孩子在扎实、高效学习的同时,还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抢跑文化”“剧场效应”等现象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教育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仅靠一纸政令、一次号召是难于改变现状的。希望“减负三十条”不仅能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还能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教育发展、献力教育发展。

各位是怎么看“抢跑文化” “超前教育”“剧场效应”等功利现象的?欢迎留言评论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