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變幻白沙巷


作為一條巷子,白沙巷並無任何過“巷”之處,不過,發生在巷子背後的那些歷史風雲,又讓這條處於鬧市中的巷子不是那麼的簡單。

白沙巷位於護國路與富水南路之間,緊鄰中山東路,巷子時寬時窄,總長不過數百米。今天的白沙巷,除了那棟外牆塗著米黃色漆的“劉統之先生祠”的建築讓人驚豔外,儘管處於鬧市,破舊依舊是這條巷子撕不掉的標籤。

然而,最吸引人的,還是巷子背後的那些事。 因為提到白沙巷,就必然要提及巷內的六一幼兒園,提及六一幼兒園,則必然要提及劉統之先生祠,提及劉統之先生祠,那故事可就多了。

劉統之先生祠幾個大字,則是由康有為題寫。劉統之,貴州興義人,祖籍湖南邵陽,清末民初時期貴州政壇上最為顯赫的風雲人物。其在政治、軍事以及財富上的卓越成就造就他非同尋常的一生。而他為貴州教育事業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更是其人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至今的後人,仍能感受到他為教育事業帶來的恩澤。

除了劉統之,在小小白沙巷內,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在此發生。 據資料顯示,宣統三年年,反清反封建統治的辛亥革命開始在全國運動起來,當年的10月30日,雲南起義獲勝的消息傳到了貴陽,在貴陽的革命黨人也因此倍受鼓舞,並積極籌謀起義。


同年11月3日夜,準備起義的貴陽革命志士在白沙巷的張百麟家開會,決定於當夜發出動員令,4日清晨發動起義。 一場反清反封建統治的革命運動就從白沙巷開始了。

如今生活在巷子裡的居民,多數都是隻在此居住了三四十年的老居民,關於劉統之的故事還能知道不少,然而革命志士由此起義的事,卻並沒有多少人知道。

其實,辛亥革命時,白沙巷並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白沙井,據傳是因為巷子所在地有多口水井,所以才叫白沙井,只是後來,井沒有了,才將白沙井改名叫白沙巷。

“原來白沙巷裡有一百多口水井,幾乎家家戶戶家裡都有一口水井哦,所以才叫白沙井”。 巷子裡一小賣部老闆娘,也是巷子老居民的大姐壓低聲音告訴旁人,白沙巷叫白沙井時,此處的水井多得不可思議。

一人口中,其他巷子老居民並不認為有一百口井,有說有幾十口的,也有說只有幾口的,也難怪說有一百口井的小賣部老闆娘為什麼要壓低聲音了。

不管多少,白沙巷原先有井那是不爭的事實,70年代,我還經常在井裡挑水回家洗衣做飯嘞,60歲的白沙巷治安巡邏員何永強回憶著說。9圖為:巷子里人來人往,各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那時的井水啊,是可以直接用葫蘆瓢舀起來喝的,那水的滋味,甘甜甘甜的,留著白色山羊鬍的91歲老人丁景德端起手中從桶裝礦泉水裡接來的熱水泡的茶喝了一口,繼續說著巷子的事,他現在所住的房子,是40多年前,自己一手修建起來的。

城市的崛起,真真實實讓這裡的井消失殆盡。 白沙巷主巷一側,從一道破舊朝門走進去,一條小巷裡有幾座一層小瓦房,一株分叉生長的茂盛大柏樹長在小屋中間。

青瓦混雜蓋成的小屋屋頂上,鋪著一層柏樹上掉落的樹枝樹葉,在陽光的照射下呈淡淡的黃色,竟也十分耐看。

那一刻,一股鄉愁竟由心底襲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