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魯迅筆下的中國人那麼醜陋可笑,而沈從文筆下的中國人那麼善良可愛?

大悔憶智冰


我告訴你為什麼。因為一個只看到了惡,一個只看到了善。兩個人都是偏執的人。為什麼?因為如果把他們倆換一下,讓他們互相用對方所相信的東西來寫一篇文章,只怕是抓耳撓腮,想破腦袋都想不出來。很多人覺得魯迅很中肯,沈從文只是一種狡辯,但實際上中肯二字便是在人看到善於惡之後做出的真正公正的評價,無論是從善的一方面解釋,還是從惡一方面解釋都能有理有據。打個比方。倘若讓魯迅見到自己筆下所寫的那些麻木不仁之人,他們做了一件好事,讓其再寫一篇文章作此評價的話。或許只不過是控訴一下社會的冰冷。又或是讓沈從文看一下他筆下的那些好人們做的一件壞事在。寫一篇文章來評價一下,他或許也會說到這是個例罷了。其實這就是為什麼要多讀書的原因,往往人在寫文章的時候,都是以自己的觀念為出發點的。光看到寫邪惡的書,不看到善良的書,會覺得這個社會昏天黑地,毫無生機,彷彿明日便會天塌地陷,天下大亂。如果只看到善良而沒有看到邪惡,那麼只能白白的被社會上那些邪惡之人,邪惡之事所傷害。


至尊昊


這種感覺算是正常的,但其實,也不盡然。沈從文對於鄉村的陋習也有批判,只不過不是魯迅寫的那麼淋漓盡致。所以,下面我分成兩個部分談這個問題,魯迅與沈從文關於鄉村描寫的區別在哪?共同點又在哪?

魯迅有一顆憂國憂民的心,他筆下的是浙東農村破敗的景象,對於百姓悽慘的命運洞若觀火,他剖析的是人性,文字裡的閏土從一個天真的孩童飽經滄桑後的改變,祥林嫂被舊社會逼的瘋癲而死,華老栓對於死亡的麻木……


魯迅代表的這類鄉土文學的創作,他們有時代背景,近代中國面臨的是工業化、城市化的歷史進程,他們把鄉村以及鄉村習俗看作工業化、城市化的阻礙,鄉村與城市是對立的。他們對於鄉土文化是悲憫的,有一種改造的心態。

魯迅個人角度看,他是一個沒落大家族的長子,大家族長子承擔了更多責任,魯迅離開自己的家鄉,年輕的時候,他到了日本留學,異鄉生活時候,他回憶起童年一點覺得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是習慣了現代化的文明,再回到鄉村,魯迅審視家鄉,一切都籠罩著愚昧無知與落後。對於鄉村與大家族,魯迅這個長子承擔了太多不該有的東西,厭惡感會表現在文字裡。相比較周作人,他不是長子,沒有那麼多壓力,文字與性感就那麼平淡,與世無爭。

再說說,沈從文與魯迅相同點,說實話,《邊城》的湘西給我如此淳樸的感覺,但,沈從文對湘西鄉村並不是一味的讚美與詩畫描寫,看看他的《蕭蕭》,這篇主人公蕭蕭是童養媳,她被長工花狗引誘失身,然後,蕭蕭懷孕了,按照族規應該“沉潭”或者“發賣”,本來是準備“發賣”,幾歲的小丈夫不願意她走,這事就拖延下來了,後來,蕭蕭生了男孩,大家族覺得這個女的能生男孩,就留下來了。

說實話,《蕭蕭》還是沈從文式的風格,如詩如畫的描寫,語言清新自然,但是,卻能看見封建大家族的種種陋習和落後的思想。童養媳、重男輕女等等觀念顯露無遺。這點跟魯迅有點像,都在批判落後的事物。不同的是,沈從文那種寫作風格,沒有魯迅那麼尖銳,那麼一針見血。

他們之間的區別還有就是:魯迅憂鬱、倔強、作品沉鬱冷峭,沈從文性格溫和、為人寬厚、作品田徑自然。思想深度和學術力度,魯迅更加優秀,審美情趣和藝術純度,沈從文更擅長。兩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個性。

但沈從文的湘西又是淳樸的,我當時看《邊城》這一段的時候,覺得湘西淳樸自然到了,連妓女都是淳樸的,真性情的:

由於邊地的風俗淳樸,便是作妓女,也永遠那麼渾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時得先交錢,再關門撒野,人既相熟後,錢便在可有可無之間了。妓女多靠四川商人維持生活,但恩情所結,則多在水手方面。感情好的,互相咬著嘴唇咬著頸脖發了誓,約好了"分手後各人皆不許胡鬧",四十天或五十天,在船上浮著的那一個,同留在岸上的這一個,便皆待著打發這一堆日子,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定遠遠的一個人。……這些人既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德知羞恥的城市中人還更可信任。

再看看,沈從文與魯迅更重要的不同,他在鄉村帶了二十多年,他剛到了北京反而種種不適應(古人寫字沒有標點,鄉下的沈從文也是如此,然而五四之後,推行了標點符號,沈從文考試因此得過0分。),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是一種理想化的鄉村,這個世界彌補的是城市的種種弊端,時代潮流的確是城市化、現代化,但是,鄉土的中國不代表一無是處,還是有很多可以去彌補城市的弊病。西方哲人海德格爾對於現代文明弊病的反思是“人在大地上詩意的棲居”,沈從文的湘西世界又何嘗不是詩意的棲居之所呢?


客觀上說,魯迅和沈從文都是在為中國的前途與命運思考,只不過開出來了不同的藥方。他們用不同的審美視角表達了對於中國農村的對特關照與思考。兩個人都是偉大的文學家,都是我們值得尊敬的人。


半卷


我是魯迅的支持者,應該說魯迅是當時上流社會的群體,用現在的話說屬於大咖級別的人物,比現在的郭德綱在當時影響力要大得多,有錢,不差錢。但是魯迅卻做到了所有大咖沒有也做不到也不敢的事情,從這方面來說,魯迅是個民族英雄毫不為過,因為他身為富人,卻專門替大多數窮人說話,卻專門和給予富裕生活的人們對著幹,而大多數窮人又什麼還不了他,能做到這些並不是每個像他這樣級別的人能做到的,用出淤泥而不染來形容魯迅我覺得並不過分,也就是說魯迅是當時唯一不靠狗糧生活的人。

再看看其他狗屁文人,郭沫若也好,胡適也罷,不管徐志摩還是沈從文包括巴金都靠政府定時撒狗糧生活。

消極的作品永遠都是火一時火不了永遠。

積極革命作品永遠不會過時的。


浮華後的傷感


魯迅寫人——直面慘淡的人生

《狂人日記中》描寫了兩幅對立的風景圖:

現實中,狂人從趙貴翁的眼色、路人議論時的兇笑,小孩子們鐵青的臉,一直聯想到最近狼子村佃戶說的人吃人的事情。

歷史上,從春秋時代易子而食,食肉寢皮到辛亥革命中徐錫麟的被殺。

虛構世界與狂人的精神世界相互掩映,虛實相生。

首先,狂人是現實主義塑造的人物,他的多疑、慌亂、恐懼的表象下交織著活躍而混亂荒唐的思維。狂人是以病態形式描述世界的,他從趙家的狗看了他兩眼引發到他的主人想要害他,再到聽到街上女人的話就認定所有人都要吃了自己。

但這可怖的事件背後旨歸向更加可憎的現實世界,慘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鮮血正是通過這些醜陋可笑的事件表現,而這種刻骨的描述與認識是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思索。

如"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暗含對我國封建主義統治的長久歷史的隱喻;

小說第二節開頭"今天全沒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又怕我看見。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兇的一個人,張著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跟,曉得他們佈置,都已妥當了"。

現實和歷史的兩個維度重疊在一起構建了以"吃人"為主題的文本敘事,"吃人"事件這一動物性的行為與孔子聖人之類的道德教育一起呈現,更顯得諷刺。狂人是覺醒者與引導者的先驅?

《新潮》雜誌的回答是:"瘋子是我們的教師,我們帶著孩子,跟著瘋子走,——走向光明去。"

沈從文寫人—自然的性靈

沈從文筆下的中國人其實並不是全部善良可愛的,不過我們今天研究的是,相較於魯迅,為什麼沈從文筆下的中國人那麼善良可愛,關於這一點,在沈從文自己的話語中能找到答案。

沈從文說:我要表現的文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生的任性形式。而且,沈從文對文學的功能也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好的作品除了獲得"真實感覺之外,還有一種引人向善的力量,從作品中接觸另一種人生。"

這其中最可愛的人物之一,就是翠翠了!

首先,翠翠生長在自然風日裡,未收世俗浸染。

""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在水邊玩耍了。“

其次,外在的景,是人物的外化。

"天快夜了,別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鵑叫個不息。石頭泥土為白日曬了一天,到這時節皆放散著一種熱氣。空氣中有泥土氣味、有草木氣味,且有甲蟲氣味。翠翠看著天上的紅雲。"在這裡,甲蟲的氣味給人一種新奇的陌生感,一種泥土的芳香便從文字裡溢出來。

在《邊城》裡,沈從文的文字浸潤著湘西風情的文字,他的敘事方式不是魯迅的堅硬與力度感,恰巧是一種舒緩甚至是古拙的節奏。近似於"鄉下人"的樸實與可愛。


一往文學


變態者看什麼都是變態的,入世存善者,都能夠在人們日常中看到生命的存真與善,就算是一個罪犯,其實這個人的一生,只是因某些事產生了處理方式不對與衝突而成為罪犯,其一生的絕大部分其實都是正常人。

所謂的以理殺人,無限上綱,就能得出所有人都是該死的,因為幾乎每一個人一生總會做出幾件令人所不恥或者違背道義價值觀的事。。。

把別人的生活以自己所認為的功利化來評判,這其實也是一種病。。。

包容性的人與刁鑽刻薄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

其實這個世界幾乎每一個成年人都在努力的活著,都在努力的維持著自己的家庭,絕大多數人都在承擔著他們自己與家庭生活的責任與義務。。。

每一個孩子不是隨便丟在外面就能夠自己長大的。。。

人類不同於禽獸,沒有任何一種生物如人類一樣,需要在親情與群體中間維持如此長的時間才能獨立生存。。。

觀點不同的背後,其實就是他學問的表現。。。


楊宇林745


人生乃是一面鏡子,人世也是一面鏡子,在鏡子裡看到的是自己的世界,內外一樣,看不到別人的世界。

變態者看到的是變態世界,醜陋者看到的是醜陋的世界,小人看到的滿大街都是小人。善良者看到的是善良世界,美好者看到的是美好的世界,君子看著人人是君子。

老子說:“不入死地,焉得死”!心中蓮花開,才會看到世界處處是春光。

當一個人用思想、大腦來看別人看世界時,實際是在別人身上和世界上看自己的觀念,如同帶著藍色鏡片看什麼都是藍色,戴著綠色鏡片看什麼都是綠色。所以我們應該用觀、腳指頭來看別人看世界,才能走出自己的觀念,看到真實的別人、真實的世界。


老一百楊京廣


首先應確認魯迅筆下的人物基本都是病態的奇葩,都不是社會的主流。

如遊手好閒,無賴式的阿Q;穿著長衫、滿口之乎者也,不肯與人民為伍的孔乙己;連續嫁人又給人做傭工的祥林嫂,為生活境遇所困頹廢的範愛農(這是一個真實人物),…

中國人民的勤快,忍性,自古至今保持,百年前雖時局艱險,生存困難,但上述類型的人物按今天我們周遭情況推想肯定是極少數。

那麼,為什麼要寫這些在社會中數量極少的邊緣人物呢?這與作者的創作傾向有關也與生活現實有關。

所有的創作(小說)都是作者表達思想的形式,魯迅用這些"可憐又可恨"的人物控訴"舊社會的黑暗"表達對現實的批判;沈從文則用勤勞善良的翠翠構畫了湘西風情。

生活中多數人其實平實平淡,毫無故事可言,而有故事的人,多是悲喜交集。

寫小說就是塑造典型性格,經典性格(人物)未必就是時代的代表。

魯迅的民國時代和沈從文的民國時代顯然是兩個世界,但真實的情況需要我們從當下狀態出發仔細體會,就個人而言無非就是一日三餐,悲歡離合,就社會而言無非是治理狀態和手法。向好追求永遠是官方和個人的方向。

歷史上專門(主觀上故意)壓迫人民的官方可能不多!


隴右觀察


前面的大家們說的都很有道理,我從另一個角度給大家一個相對合理的解釋。

學過現當代文學的都知道,在新中國之前五四運動之後,中國文壇曾有“京派”和“海派”的鬥爭。

京派是30年代前後新文學中心南移上海後繼續留在北京活動的一個自由主義作家群的一個獨特的文學流派,主要成員有周作人、廢名、沈從文、李健吾、朱光潛等。
京派"的基本特徵是關注人生,但和政治鬥爭保持距離,強調藝術的獨特品格。他們的思想是講求"純正的文學趣味"所體現出的文學本體觀,"和諧"、"節制"、"恰當"為基本原則的審美意識。沈從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使小說詩化、散文化,現實主義而又帶有浪漫主義氣息。

沈從文先生是京派的第一人,這是很關鍵的一點。結合前面京派的特徵,我們不難發現這其中的緣由。

以《邊城》為例,這是一本非常非常典型的京派小說,邊城的原型是湘西的鳳凰古城一類的小城,遠離塵囂,民風淳樸,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保持著和諧與節制,雖然存在所謂的政治團體,但依然不改淳樸本性,到端午節還會組織活動與民同樂,連妓女也是那樣的可愛,一副世外桃源的景象。

這就是京派作家想要體現的“純粹的文學趣味”,他表達相對來說“正能量”的部分多一點,和諧、節制、自然、恰當,不偏不倚,頗有一點道家思想的傾向。

與此同時,他所提議的遠離政治也使得它和海派作品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如海派代表作《子夜》主要描寫上海灘的燈紅酒綠、聲色犬馬,資本家之間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政治鬥爭的水深火熱,粉墨登場。這些正是京派小說所極力避免和不屑的,這也是兩派難以調和的矛盾所在。

海派文學的特點

1、是新文學的世俗化、商業化。小說注重可讀性,迎合大眾口味,是一種“輕文學”; 2、過渡性地描寫都市。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態:夜總會、賭場、酒吧、投機家、交際花等,著重病態生活的描寫; 3、首次提出“都市男女”這一海派常寫的新的主題,造成一種“新式的肉慾小說”; 4、重視小說形式的創新。 5、對都市文明既有幻滅,又有欣賞。

當然,我們可以看到魯迅先生並不屬於任何一派,不過他本人其實吸收了兩派的精髓。只不過再立場上他可能更傾向於海派,畢竟魯迅先生雖然很少寫都市,但是對人性的刻畫確實是入木三分。

而我們可以更進一步看到,其實京派偏保守,海派偏激進,沈從文是一個很典型的中國式文人,從小學習句讀,同時因為他從小生活的環境所限,他偏向於京派就可以理解;魯迅先生雖然從小也進學塾,但是他是曾經留學去過日本,受過西方文學影響也很大,所以他偏向改革和激進也很能理解。

從我們現在現當代文學對兩者的評價和研究人數來看,沈從文先生自然是不如魯迅先生的,但並不代表沈先生的作品價值低,其實我還挺喜歡沈先生和他的弟子汪曾祺先生的,只不過對現當代文學的影響這個層面上,他們確實沒有魯迅先生能量這麼大,這也是事實。

做個總結,我們應該認為這是兩者不一樣的人生軌跡,不一樣的立場,不一樣的切入點導致了不一樣的寫作風格和不一樣的筆下人物,這並不存在誰好誰壞,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


周天無極


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那麼人物形象也各有不同。

醜陋可笑和善良可愛的中國人都有存在,現在也是一樣,甚至在同一個人身上也都有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表現。

相同的是魯迅先生和沈從文先生都是熱愛國人的,不同的是魯迅先生像深沉嚴格的父親,而沈從文更像是溫婉柔情的母親吧,哈哈😀

以上,我的理解。

中國惟有國魂是最可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人才真有進步。—— 魯迅
PS:他真說過這句話。


歷史大家聊


人是複雜的,有可愛的一面與醜陋可笑一面,看看他們的人從哪一面看,看缺點一面是肯定自己的缺點從而改正缺點,看到有時的善良也從中肯定善良擴大善良壓制缺點,到後來他們的目的都一樣讓國人成為自強不息的真正中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