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散文】又到野菌飄香時 ●楊學諍(雲南)

【天府散文】又到野菌飄香時  ●楊學諍(雲南)

又到野菌飄香時

●楊學諍


雲南人把蘑菇叫做菌子,這是暱稱,表達一種及至的愛意。在雨季到來的森林裡,菌子是雲南人心目中的小精靈,也是上天賜予雲南人家的一道美味。




【天府散文】又到野菌飄香時  ●楊學諍(雲南)


進入農曆六月,雲南的雨季達到高潮,幾乎每天都要下上幾場雨,特別是一會兒雨一會兒晴的天氣,山林中的許多菌子在悄無聲息中破土而出,如同童話裡的小矮人打著小傘在山林間散步閒逛。在田間曠野,菌子除了長在草叢中,還有許多長在田間地頭或莊稼地裡,只要你在田地裡勞作,菌子就會靜靜的等候在一旁,等待你去採摘;在密林山崗,菌子有的長在地上,有的長在樹上。林子裡死去的樹幹和砍去樹幹的樹蔸,在雨水長期的浸漬下腐爛了,便成了許多菌子生長的溫床。第一發菌子誰都不會去揀的。據老人們說,第一發菌子在乾旱的土層下蓄了一身瘴毒,會鬧人,尤其在乾旱少雨的年份就更不能吃了。幾場雨過後,林子裡的菌子多了起來。於是人們背上竹簍,頭戴斗笠,三三兩兩地到森林裡去撿菌子。這採菌子的活動,曾經是小孩子們狂奔于山野松林間的樂趣,而今也成了許多男女老幼熱衷的戶外情趣了。這情趣橫生的事兒,不僅是品嚐菌子時的那種美味香甜,而且更多的是滿山林拾菌子時那種忙碌匆匆的自由愜意和賞心悅目的驚喜滿足,以及對生命的認同和尊重。




【天府散文】又到野菌飄香時  ●楊學諍(雲南)


菌子的種類很多,有的可以吃,有的有毒則吃不得。能吃不能吃,山裡的人們自有識別的方法和經驗。看位置,在胡椒樹下生長的不能吃;看個頭,形狀比較大或獨自生長的不能吃;看色彩,太鮮豔的一般不能吃;摸質地,一碰就碎的一般不能吃;吹菌蓋,不能發出清脆聲音的一般不能吃;聞氣味,有異味的一般不能吃。當然啦,即使知道了這些常識,採食野生的菌子仍是需要特別小心的。有些菌子長得非常漂亮,卻不能食用。有的人不注意,看到菌子就採來吃,結果中毒的有,甚至被毒死的也有。因此,一般情況下,人們只採食那些已被反覆證明能吃的品種,主要有青頭菌、松毛菌、叭啦菌、刷把菌、銅綠菌、奶漿菌……奶漿菌還分白奶漿菌和紅奶漿菌。紅奶漿菌和青頭菌是屬於採摘後就立即可以生吃的;銅綠菌則是一旦弄破皮就會立即變成青色,我到現在也沒弄明白咋回事;黃羅傘、棠梨菌外觀漂亮,色彩鮮豔,也可以吃,但味道不怎麼樣;松毛菌、叭啦菌和刷把菌的樣子獨特,味道感覺略顯有些酸。




【天府散文】又到野菌飄香時  ●楊學諍(雲南)


在雲南,幾乎沒有人不愛吃菌子的。雲南的菌子多且味美,雲南人最懂得怎樣來享用它,做出許多可口的菜餚。“銅綠菌”嫩香爽神;“乾巴菌”遠香誘人,可以做成上好的淹泡菜,素炒乾巴菌堪稱天上才有的美味;“雞樅”的甜淡之香又是一絕,用雞樅油做成的滷豆腐,雞樅油麵條更是雲南的特色,誰吃過了都不會忘記。在我現在工作生活的這個小鎮上,人們特別青睞雞樅、乾巴菌、青頭菌、羊肝菌、奶漿菌、銅綠菌、香噴頭、九月黃等菌子。絕大多數菌子,都有菌杆和菌帽兩本分,它們又分為厚菌子和薄菌子兩種。麻慄香、羊肝菌和黑木碗是厚菌子。菌帽厚,就是說它們的“帽子”特別厚,帽子裡面還有一層厚厚的裡子,好似一頂厚厚的斗笠。厚菌子適宜炒食,用紅辣椒和大蒜頭爆炒出來,味道濃香,所以又叫炒菌。雞樅、青頭菌、奶漿菌、銅綠菌、九月黃等薄菌子,菌帽裡沒有襯層,沒有裡子,菌帽比較薄,適宜煮湯喝,煮湯味道香甜,所以又叫煮湯菌。雞樅,雖然是薄菌子,但是無論是爆炒紅辣椒,還是燒湯,味道都特別鮮美,有“菌中之王”的美譽。




【天府散文】又到野菌飄香時  ●楊學諍(雲南)


寓居雲南的外省人,只要吃過雲南的菌子,也常常會被雲南的菌子迷住,從此割捨不了,沈從文、汪曾祺,都曾經對雲南的菌子情有獨鍾。汪曾祺先生則盛讚雲南雞樅和乾巴菌,讚譽之為“人間至味”。

菌子出土季節,雲南的村村寨寨、家家戶戶都採尋菌子,賣菌子;雲南的每個城市,每個鄉鎮,每個村落,都飄溢著菌子的香味。




【天府散文】又到野菌飄香時  ●楊學諍(雲南)


楊學諍,漢族,中國鐵路作家協會會員、理事。1972年生於雲南姚安,先後經歷了求學、參軍和工作三部曲。1991年開始文學創作,有作品在《拉薩晚報》、《邊疆文學》、《人民鐵道報》等報刊發表,並獲獎多次,著有散文集《小站情思》。現供職於昆明鐵路局廣通工電段。


【天府散文】又到野菌飄香時  ●楊學諍(雲南)


《天府散文》編委成員

總 編:胡大奎

主 編:唐明霞

編 委:張小明 李紅軍 姚 佳 梁有勞

【天府散文】又到野菌飄香時  ●楊學諍(雲南)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