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評論丨北京,為什麼要“搬家”?

1月11日上午,北京市委和市政府正式告別東城區正義路2號,遷入位於通州區的城市副中心。在11日下午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北京市副市長隋振江表示:“我們在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過程中,要吸取中心城區建設的經驗教訓,引導城市副中心建設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建設一個未來沒有“城市病”的城區。”

北京,為什麼要“搬家”?新的城市副中心,如何避免“城市病”? 1月11日晚,《央視財經評論》邀請到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馮奎以及財經評論員郭麗巖做客演播室,深入解析。

新聞鏈接:

按照規劃,北京城市副中心面積155平方公里,人口規模130萬以內。未來的副中心要更合理地確立城市佈局和結構,將人口密度控制在0.9萬人/平方公里以內;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結構,40%是生態空間;建立更良好的職住關係,將產業用地和居住用地比例從現狀的1:1.3調整到1:2,到2035年達到平衡,基本實現在副中心工作、在副中心居住;鼓勵功能兼容和複合利用,就近滿足居民工作、居住、休閒等需要;完善住房體系,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體系和商品住房調控體系;加強與公共交通耦合,實現居住區與重點功能區軌道交通一次換乘可達。

“城市病” 病根在哪兒?

馮 奎:依託都市圈為大城市治病防病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 馮奎:城市病的形成很複雜,北京這些年由於各種原因,導致城市人口增加得非常多。2000年以後,每年增加的人口有四五十萬,相當於一箇中等規模的城市。同時,對於城市發展的理解,沒有跟上發展的需要。

而從世界大城市的發展趨勢來看,許多大城市都是依託都市圈,來預防、治理城市病。什麼叫都市圈?以核心來算,就是城市中心半徑10公里之內。當然,10—20公里,20—30公里,30—50公里都可以有這樣的都市圈思維。我們要把核心城市和周邊的中小城市放在一起加以考慮,依託這樣一個大都市圈來疏解核心城區過多的人口,同時要促進周邊中小城市的發展。在核心城市和周邊中小城市之間要有比較好的軌道交通予以連接,這是現在治理城市病非常重要的思路。

郭麗巖:城市不能一味求大求全

財經評論員 郭麗巖:越大的城市,人越容易焦慮、恐慌。城市病,它是經濟社會一些資源,隨著城市規模範圍不斷擴大,聚集人口越來越多,變得越來越稀缺,尤其是中高端的這些醫療教育養老的公共服務資源等等。因此,城市在發展過程中,不能一味求大求全,應該是從城市的整個功能定位來看,將城市的功能、產業、佈局以及定位等因素綜合考慮進去。有的城市聚焦一種功能,它仍然可以小而美,不需要大量的產業全部聚集在城裡。如何體現特色,突出功能才是一個城市發展過程中更應該考慮的問題。

“搬” 能否治好“城市病”?

馮 奎:要讓副中心成為“磁力中心”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 馮奎:我們講到北京城市副中心,要使這個中心真正成為“磁力中心”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當務之急仍然是要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現在的副中心差不多有60%—70%的人,他們的就業仍然是在北京的主城區,未來這個地方還要承接30—40萬人口就業崗位,圍繞這些崗位就會形成很多的需求,我覺得這個可能是現在的重中之重。從現在的發展,特別是現代城市發展理念上來說,單純的職住平衡是不夠的,還需要休息的中心、療養的中心、健康中心,需要各種各樣功能的組合,所以,以創造就業為基礎,形成多種複合性的功能非常關鍵。

郭麗巖:城市煥新需由表及裡

財經評論員 郭麗巖:一座城市的搬遷,其實是老城市中心和城市副中心煥然一新的過程。在城市煥然一新的過程當中,由表及裡尤為關鍵。表是什麼?就是交通基礎設施的打通,還有在副中心的公園建設,綠地環保設施的配套建設等等。在城市煥然一新的過程中,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很關鍵,應該按照高標準、高質量、生活性、功能性來打造。重點突出城市副中心的活力,展現出副中心的全新面貌。

馮 奎:多層次區域協調 促進副中心更開放更有活力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 馮奎:我認為北京城市副中心要發揮的作用,在於要提高城市的區域協調性。包括副中心和正在建設的雄安新區的協調,另外和“北三縣”的協調,還有副中心和以後的拓展區155平方公里,以及906平方公里其他區域的協調。在開放協調的環境當中來進行謀劃和發展,才能具有源頭活水的作用,也更能從開放的環境中得到發展的力量。

郭麗巖:海納百川 聚力資源 提升市民獲得感和幸福感

財經評論員 郭麗巖:從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規劃來看,這是一個對標國際知名都市圈,具有前瞻性的規劃,未來也有很多的發展空間。未來的發展,應該不單單依靠政府,還需要融匯全球各類的資本和資源,到副中心中生根開花,真正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目標。

央視財經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