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小吃 味至濃時是故鄉

嵊州小吃 味至濃時是故鄉

早晨從一籠熱氣騰騰的小籠包開始,晚上以一碗鮮香軟糯的炒年糕結束,是一個地道嵊州人的生活日常,而對遠在他鄉的遊子,可口又落胃的嵊州小吃不僅是常常惦記的美食,更是心頭的鄉愁滋味。

嵊州歷史悠久,享有“百年越劇誕生地、千年剡溪唐詩路、萬年小黃山遺址”的文化美譽。嵊州飲食文化追根溯源,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據清道光《嵊縣誌》記載:“甄山,在縣北十里,傳大禹遺蹟,俗呼石蒸籠,亦名甑石,其地有禹妃祠。”傳說,大禹在剡溪治水的時候,禹後就在附近的甑山上蒸饅頭,為大禹提供三餐所需,並以饅頭奉祭神靈保佑治水成功,大禹治水畢功於了溪,禹後蒸制的饅頭就撒落在了甑山剡水之間,也就是我們現在俗稱“石饅頭”的餘糧石。

嵊州小吃 味至濃時是故鄉

南宋狀元王十朋有詩曰:“禹跡始壺口,禹功終了溪,餘糧散幽谷,歸去錫玄圭。”鄉人為了紀念大禹及禹後的功績,分別在了山和甑山建了禹王祠和禹後廟,現跡尚存。這就是嵊州小籠包的起源。嵊州年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吳越爭霸中伍子胥用糯粉做城磚的典故,據史書記載和民間風俗,嵊州自秦漢置縣以來就有“十四夜,以菜煮餈食之,謂之亮眼湯”的說法與做法,嵊州炒年糕最大的特色是帶湯,先炒後煮,年糕的醇香和湯汁的鮮美相互交融,獨具風味。

嵊州小吃 味至濃時是故鄉

“嵊州小吃有三寶,榨面、年糕、小籠包”。以小籠包為發端的嵊州小吃,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種類豐富、口味鮮美、風味獨特的嵊州特色。若論小吃品種的數量,嵊州是小吃門類最豐富的縣市之一,擁有小籠包、炒榨面、炒年糕、麥禾、春餅、餈糕、千層酥、馬蹄酥等近百種美味小吃;在烹飪技法上,有蒸、煮、煎、烤、烘、炸、氽、衝多種;在風味上,有鹹、甜、葷、素、香、脆、軟、糯等,無論你來自大漠邊陲還是天涯海角、大洋彼岸,總有一款嵊州美食能勾起你隱藏在內心深處的食慾。

嵊州小吃 味至濃時是故鄉

20世紀初嵊縣人陳東生自杭州知味觀回嵊對小籠包進行良,並在當時的市心街開了第一家小籠包店,是為嵊州小吃店的鼻祖。改革開放以來,以“小吃三寶”為主的嵊州小吃,隨著天南地北闖世界的嵊州人走向全國各地(包括港澳臺地區),並進軍美國唐人街、東南亞等地。分佈在全國各地大街小巷中的杭州小籠包和杭州小吃,其店主幾乎都來自嵊州市,之所以用“杭州”之名,是因為“嵊”是生僻字,消費者不容易讀念,而“杭州”字樣知名度較高。

嵊州小吃 味至濃時是故鄉

隨著2017年嵊州市委市政府啟動“大嵊歸來”全國統標工程,中央電視臺、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等知名媒體相繼對嵊州小吃文化進行報道,嵊州小吃的知名度日漸提升,2018年完成1900多家小吃門店統標。去年 6 月初,嵊州市商務局組織召開了《嵊州小吃名錄》創作會,邀請市內外專家、學者對嵊州小吃傳統文化進行深度挖掘。與此同時,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糟製品製作技藝、榨面製作技藝分別被紹興市文化局評為傳統技藝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接下來,嵊州小吃還將申報省級、國家級文化遺產。為將嵊州小吃與唐詩文化、越劇文化深度融合,舉辦首屆中國紹興特色小吃文化節暨中國嵊州小吃文化旅遊節。

嵊州小吃 味至濃時是故鄉

滿滿的家鄉味,富民的好產業。下一步,嵊州市將創建嵊州小吃文化傳承保護中心,成立《嵊州小吃》編輯組,開展嵊州小吃文化故事、製作工藝等編撰工作;小吃搭臺文旅唱戲,加快形成“遊唐詩路·賞越音美·嘗嵊州味”文旅發展品牌,謀劃3條有看點、有美味、能讓人回味的小吃文化旅遊線路。做好嵊州小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三年內形成嵊州老字號門店10家以上,非遺傳承人50名以上。聘請國內外知名人士 、企業家、烹飪大師、美食家等擔任“嵊州小吃文化傳播使者”。來源:浙江電視臺《周哥視角》 周建仕 吳一讚 張亮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