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寺探宝:农民成为陶瓷新秀,造出乱真国宝


800多年前的某个夏日,正值雨过天晴,宋徽宗高堂春梦初醒,他瞧着外面水洗一样的青色天空,不由得心旷神怡,于是便给官窑的工匠传下一道圣旨:“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这可难坏了瓷匠们,但最终汝窑的工匠制造了出来,于是便有了“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绝世汝瓷。

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素有“雅冠天下”的美誉。然而,历史上由于战乱,靖康之难后金兵大举入侵,汝窑被毁,汝瓷技艺失传,汝官窑址也成了个谜。直到1987年,人们终于在宝丰县西大营镇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窑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图为汝窑博物馆内官窑遗址。

金灭北宋后,汝窑也随之消亡,汝窑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不多,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流传到今天的更是少之又少,堪称国宝。在汝窑博物馆一楼大厅里,我们看到了精美的仿古的当代新汝瓷,据工作人员介绍这竟是由附近村子的村民制作的,不由得令我们很是好奇。


在博物馆东北的白石坡村,我们找到了上面这些瓷器的制作者——冯国辉。冯国辉是一位文质彬彬的中年人,现年48岁,家里四世同堂,他都有孙子了。

这是冯国辉家门前的菜地,他的妻子在菜地里忙活,小狗在屋前看家。在清凉寺及周边,制瓷原料丰富,煤炭、木材、高岭土、釉药等就地可取,且易于开采。白石坡村和清凉寺村仅隔一条四米宽的马路,清凉寺汝窑博物馆南面是清凉寺村,北面是白石坡村,博物馆跨有两村的土地。

这是冯国辉家正房的大门,他家是一座带小院子的楼房。冯国辉从2007年就开始收藏汝瓷标本和釉料研究,2013年开始烧制汝瓷,2016年成立了一家汝瓷公司,他的仿古汝瓷作品近年屡屡获奖。

这是冯国辉的部分仿古汝瓷作品。左边这个带磨砂金鱼的,正是某宝常见的旅行杯套装款,金鱼的磨砂手感和如玉的釉面正好有对比,惹人喜爱。

2011年,失传的汝瓷烧制技艺由清凉寺村的王君子破解成功,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冯国辉和周边的十位村民,被评为第四批汝瓷制作的非遗传统技艺传承人。

冯国辉在自己家里的汝瓷工作室,正在给瓷胎上釉。据白石坡村民介绍,村里有约20户人家从事仿古汝瓷的烧制,冯国辉是该村唯一的汝瓷技艺非遗传承人,他正是王君子的学生之一。

图为冯国辉试烧的瓷片。大营镇村民们的仿古汝瓷,烧制温度在1180°~1220°之间,追求的是用纯天然釉,烧制出“温润如玉”的釉色,釉面手感很好,就像“小孩子的皮肤一样”。

试烧的瓷片上通常会做好标记。冯国辉还在小本上认真地作好实验记录,比如烧制温度和实际温度的差异值等。

这是冯国辉家里烧制汝瓷的小型窑炉,炉子烧的是天然气。冯国辉说等条件允许的了,准备建一座柴窑。

冯国辉在讲解刚烧好的瓷器的颜色和工艺。汝窑的釉色里面要用到玛瑙,正是玛瑙致使釉面产生不同角度的斜开片和微小的大小不一的气泡,这些气泡对光照的不同反射而产生了不同的颜色效果。因此,汝瓷虽以天青釉色为主,但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观察,颜色会有不同的变化。

在明亮的光照下,汝瓷颜色会青中泛黄,恰似雨过天晴云开雾散时,澄清的蓝空上泛起的金色阳光。而在光线暗淡的地方,颜色又是青中偏蓝,犹如清澈的湖水。图中这些白色的小椎体,是烧制瓷器的支架,汝瓷底部芝麻钉便由此而来。

烧坏或者有瑕疵的瓷器,一律毁掉。

烧制好的成品,就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有冯国辉特别喜欢的,就成列在客厅里展示。类似冯国辉这样的汝瓷制作公司或工厂,清凉寺附近村子里还有不少。

这是冯国辉家的会客室,采用雕花月洞门做装饰,显得古香古色。

在会客茶室里,一说起汝瓷仿古技艺,冯国辉便侃侃而谈。

2019年1月,冯国辉的汝瓷公司还被评委“陶瓷新秀”。他本人的汝瓷作品也获奖无数。

冯国辉家还是白石坡村的电商扶贫服务站。他家进门的大白墙上写满了电商扶贫的要点,屋外挂着醒目的招牌。

当我们离开村子的时候,冯国辉的小狗也跟过来。据说汝瓷还有天蓝色的,尤为珍稀,如今清凉寺一带村民也有仿制成功。愿更多像冯国辉这样的优秀非遗传承人,制作出更高水准的仿古汝瓷,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传统汝瓷的典雅浪漫。更多原创图集故事,请关注凡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