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于成龙大人是什么级别?有什么依据?

手机用户54071838763


于成龙成长于明朝末年,山西人,从明朝末年开始,他就一直想踏入官场中为政,只不过因为科举成绩一直很不理想,所以他才一直迟迟无法踏入官场中。

在明朝灭亡后,仍旧科举不顺的他选择进入了国子监,成为了这大清帝国最高学府的一名学生。

在从国子监这个清朝之“清华学校”出来后,于成龙被分配到了一个官职,这个官职就是当时广西罗城的县令。


于成龙的大器晚成

由于当时广西地处太过于偏远、罗城生存环境太过于恶劣的原因,所以他的家人在听闻他被委任了这个官职之后,就纷纷劝说起了他,让他放弃这个官职。

不过当时已经44多岁的于成龙并没有被此去的困难给打消了进取念头,接下来,他毅然决然接受了这个官职、踏上了前往广西的路途。

经过长途的奔波后,于成龙来到了广西罗城,成为了这里的县令,在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他并没有懈怠下来,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帮助当地的百姓们清剿了盗匪、改善了生活、兴办起了教育。


正所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于成龙在广西罗城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他的能力及态度受到了他上司的高度认可。

于是在他上司的帮助下,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开始上升了起来,在接下来,受到不同上司认可的于成龙先后担任了四川合州知州、黄州府同知、武昌知府、黄州知府、湖广下江防道道员、福建按察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等重要官职。

于成龙的为公

于成龙是44岁的时候才开始当官、63岁才成为两江总督的。

这其中跨越了将近十几二十年的时间,于成龙之所以能在这20来年的时间中仕途飞升到这般的高度,并不是他多么会在官场中钻营取巧,而是他在这段时间中确确实实做出了很多人皆认可的功绩。

首先我们就说他在工作方面,凡是每到一地,他都会极力地整治当地的吏治,以还当地官场一片清明,并在此过程中举荐了不少清廉、有能力的官员。

除此之外,他也会大力地维护当地的治安,凡是盗贼横生之地,只要在他的强力治理下,偷盗抢情况都会渐渐少上许多。



在断案方面他也很有一套,在他于各地担任重要官职的过程中,他都均为当地百姓们处理了不少重要的冤案疑案,因为公正严明,他甚至一度被人们称之为了于青天。

最后还有教育方面,在清朝初年的时候,各地的科场中大量存在着腐烂的现状,但是在于成龙担任重要官职期间,这些状况均在他的统辖地里消踪灭迹了起来。

而如果是一些穷困地区,面对那些有进取之心而没钱读书的学子们,他则会通过劝说地主豪绅们的方式筹建义学,帮助穷苦百姓们的孩子学习。

于成龙的为私

说完了工作方面,我们再来说一下私人方面。

一般了解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朝官场的黑暗,常言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清朝,官员贪腐现状是非常普遍的,就算是一个最小的官职,也能轻易地敛聚无数的钱财。

但是这些情况在于成龙身上却不曾存在过,成龙的一生非常清廉,就算他后来坐上了巡抚、总督的封疆大吏位置上,他也保持着常年吃青菜的习惯,一年到头很少吃上几顿肉。


而且他这个人也从来不摆什么架子,经常捧着一些简陋的饭菜,和仆从们坐在一起吃饭,这点在当时其他封疆大吏身上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最后当他在两江总督任上辞世的时候,他也没留下多少的钱财,身上除了几件衣服,根本就没有其他的物品相伴。

正因为感动于于成龙的所作所为,在于成龙去世的时候,两江总督府邸所在地的江宁(南京)百姓们才会为这位父母官的离世悲痛不已、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从这方面我们就可以知道于成龙是有多么地受到百姓们爱戴了。

于成龙的官职级别

接下来我们再简单了解一下于成龙的官职级别。

首先我们说一下两江总督这个官职,一般来说,两江总督是正二品的官职,相当于现如今的部级,不过由于那时候的两江总督一般会有兵部尚书之类的加衔,所以两江总督实际上的级别是从一品。

两江总督所统辖的省份一共有三个,这三个省份分别就是江苏、江西、安徽等三个江南地区的富庶省份,其权力之大,在当时清朝的所有封疆大吏中是排行第二的,除了直隶总督,根本就没有任何一个封疆大吏的权力能超过两江总督。



而于成龙担任的直隶巡抚地位也很高,清朝的巡抚就相当于我们现如今所说的省委书记,而直隶就是现如今的河北省。

至于福建巡按使,则是清朝福建省中权力、地位最高的公检法官职,地位仅次于巡抚以及相当于现如今省长地位的布政使。

而道员,相当于现如今我们所说的厅级官员,知府相当于我们现如今所说的地级市市委书记。

所以说这就是历史中于成龙的一生,从级别上来说,他的官职级别最高是从一品,这在清朝时期算是一个非常至关重要的官职。


孤客生


1644年清军入关后,阿济格、吴三桂、多铎等率军乘胜追击农民军,不久多铎又攻占南京,灭掉了弘光政权,占领江南。至顺治七年(1650年),除了云南、福建等地尚有反清势力外,全国基本统一。面对广袤的国土,仅仅依靠满人去治理显然是不可能的。当时清初官员的来源主要有四类:满人、随满人入关的汉人官员、前明留任官员和前明取得功名的科举人士。被康熙帝称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从前明的贡生一步步成长为从一品的封疆大吏――两江总督。


于成龙出生于山西永宁,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吕梁方山。于成龙生于官宦世家,他的高祖于坦曾在明朝官至巡抚。到了于成龙的父亲于时煌这一辈,家世逐渐衰落,于时煌只是个从九品的官员。家道虽然中落,但对于成龙的家教依然非常严格。

于成龙虽然天资聪慧,但科举之路却颇为不顺。崇祯十二年(1639)的时候,22岁的于成龙参加乡试,只考取了个副榜贡生。直到清顺治八年(1651),35岁的于成龙还是没有在乡试中考中正榜。后来由于于成龙的长兄于化龙早逝,父亲于时煌年老体弱需要人照顾,于成龙受家庭所累,也就没再参加乡试。

于成龙的父亲于时煌去世后,于成龙于顺治十八年(1661)以贡生的身份参加了官员选拔考试,最终被任命为罗城知县。这虽然只是一个正七品的职位,但年已四十四岁的于成龙终于踏入仕途。


得知于成龙的这一任命时,他的家人和朋友都反对他前去就任。因为罗城地处偏远,瘴瘟盛行,民风彪悍。可是于成龙不顾亲友的劝阻,别妻离子,背负行囊,踏上行程。

到达罗城后,环境的艰苦超出于成龙的想像。县衙只是几间破败的草房,于成龙平时只得居住在关帝庙里。其中于成龙的一个随从身染瘴气而亡,其他随从也心有余悸,纷纷离于成龙而去。

既来之,则安之。于成龙迎难而上,立志改变罗城面貌。于成龙扎根罗城,在罗城做了七年的知县。七年来,罗城在于成龙的治理下,社会秩序井然,民生大为改善,罗城成为广西的模范县。

于成龙的顶头上司广西巡抚金光祖可以说是他人生的贵人。金光祖是一个非常爱才的官员,他对于成龙的才能非常赏识。康熙六年(1667),金光祖向当时的两广总督卢兴祖推荐于成龙为“卓异”。所谓卓异,故名思意就是政绩突出有卓越才能的官员。


于是,这一年于成龙作为广西唯一的卓异,升任合州知州。按照清朝的官制知州是从五品的官阶,这样,五十岁的于成龙以自己的实干用了七年的时间连升三级。

于成龙接任的合州当时由于战乱影响,民生凋弊,人口只有百余人,赋役却非常沉重。于成龙到任后,大力革旧布新,号召百姓垦荒,又别出心裁地出台借给百姓耕牛和种子的措施,奖励农耕。很快人口和耕田出现回升,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由于于成龙在合州任上的出色表现,康熙八年(1669)于成龙又被提拔为黄州府同知,同知是知府的副职,官阶为正五品,于成龙在两年的时间内,官阶再升一级。在任黄州府同知期间,于成龙主要负责社会治安工作,他当时扎根麻城,亲自到民间访问调查,取得一手材料,破获了许多大案,严惩了大量贼寇,对草寇起到威慑作用。


于成龙早年科举失意,但在踏入仕途后,屡得上司赏识。前面说过,他在任罗城知县时,被上司金光祖欣赏,举卓异,升任合州知府。在康熙十二年(1673)时,于成龙在黄州同知任上又被湖广巡抚张朝珍垂青,再次被举“卓异”,升任福建建宁知府,官阶为从四品,但很快又临时调任为武昌知府。因吴三桂军进攻湖南,于成龙受命建浮桥便于清军渡河。但浮桥却被洪水冲毁,于成龙因此获罪革职。此后于成龙又因招降叛军刘君孚官复原职。后于成龙又任黄州府知府等职。

康熙十七年(1678),六十一岁的于成龙被授为福建按察使,这是一个正三品的职位。次年,于成龙就因政绩突出获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举“卓异”,这是于成龙为官生涯中第三次被举卓异。很快于成龙被升任福建布政使,官至从二品。


此时六十二岁的于成龙已年老体弱,多次想告老还乡却得不到朝廷的准许。此后于成龙又任直隶巡抚、两江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六十七岁的于成龙积劳成疾,在两江总督任上离世。

于成龙离世前的职位是两江总督,总督的官阶一般为正二品,但康熙二十年的时候,康熙帝在任命于成龙为两江总督时,加兵部尚书衔,这样于成龙的两江总督就升格为从一品。

于成龙为官二十余载,从正七品知县至从一品总督,勤政爱民,清廉一生。他为官不带家眷,四十四岁孤身外出为官,直到六十四岁因为葬母才回家一次,与家人分别二十载始得相见,二年之后便累死任上。于成龙一生克己奉公,两袖清风,天下廉吏第一,名至实归。


岁月是一条河流


清朝的于成龙大人有两位,而且都是康熙年间的官员,一位是汉臣,一位出身汉军,为了区分,年轻的那一位又被成为小于成龙。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两位于成龙大人。



于成龙,山西永宁人,明崇祯十二年乡试副榜贡生。明亡后,于成龙参加清初乡试未中。后因清廷急需人才及笼络士子阶层的需要,对前明科举资格予以认可,于成龙得以以副榜贡生的身份入国子监深造。顺治十八年,在国子监进修结业的于成龙获任广西罗城县令。由于才能卓越,之后步步高升并且连续获得了三个“卓异”,一步步从县令干到了两江总督,最终卒于任上。



临终前,于成龙的身份是两江总督,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使。正职两江总督是正二品,加衔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都是从一品,主要为的就是提高疆臣的地位和待遇,并不需要管理兵部和都察院的具体事务。因此,于成龙去世时的身份是从一品官员。于成龙去世之后,被清廷追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谥“清端”。按清制,太子太保为从一品,光禄大夫为正一品。换句话说,于成龙去世之后被清圣祖(康熙帝)提了一级,由从一品变成了正一品。但是,这些都是追赠的虚衔,为的是表彰功绩和提高丧葬待遇,并不是实际官职。因此,于成龙大人的级别是从一品,追赠正一品。如果按清制大学士和协办大学士对应正一品和从一品,而将皇帝对应现在正国级的主席兼总理,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对应现在的副国级的副总理、国务委员(制度不同,并不能完全对等),于成龙最后的结局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副国级。当然,这仅仅是大致对应,别太较真儿。



小于成龙,出身汉军镶红旗,后因功抬旗,抬入汉军镶黄旗。未走正规科举途径,以“荫生”入仕,授直隶乐亭知县。同样由于能力出众,小于成龙一步步干到了左都御史、镶红旗汉军都统的高位,而且颇得另一位于成龙的赏识与钟爱。后来,小于成龙又以治水专长调任河道总督。康熙三十九年,小于成龙病逝于河督任上,谥“襄勤”。由于小于成龙有墓志出土,他最后的结局非常清楚明了。墓志上关于小于成龙的职位是这样描述的:“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兼管镶红旗汉军都统巡抚直隶总督河道拜他喇布勒哈番加拾级谥襄勤于公合葬墓志铭”。也就是说,于成龙最后的职务是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兼管镶红旗汉军都统巡抚直隶总督河道,同样是从一品官员。但是,他比另一位于成龙多了一个骑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职,而且这个骑都尉世职是可以世袭的。死后和另一位于成龙一样,小于成龙也被追赠了光禄大夫,正一品。也就是说,两位于成龙大人最后的结局差不多,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副国级。



当然,清朝的制度和现在的制度从根子是就是不同的,我们只能大致进行一个对照,并不能完全划上等号。因此,诸位别太较真儿,看看就行了。总之,两个人生前最后的职位都是加从一品衔的总督,而且小于成龙还担任过从一品的实职——镶红旗汉军都统。二人死后都被追赠了正一品的光禄大夫,算是勉强达到了清朝的最高品级。大致就是这么一个情况,能力有限,如有谬误、不足,敬请海涵、指正,拜谢!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诚邀,如题。清朝历史一共有两个于成龙,不知道您说的是哪一个?



大清廉官于成龙

于成龙,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44岁的于成龙初次为官,任广西罗城县知县,几年的时间内于成龙亲自躬耕,带领罗城人民开垦土地,过上了好日子,六年后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又几年,三藩之乱爆发,于成龙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职。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觐见,升任两江总督衔。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江苏、安徽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


河道总督于成龙

于成龙,原籍辽东盖州,徙居广宁,清军入关后落籍于古北口外潮河川南关(今河北省丰宁县黑山嘴镇八间房村),官至直隶巡抚、都察院左都御史、河道总督。据说康熙帝还勉励这位年纪较小的小版于成龙向老于成龙学习,也算是历史的一件巧合吧


以上就是小编的回答,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顺治18年(1661年),44岁的于成龙踏入仕途,从一个七品的广西罗城知县起步,靠自己的不怨天不尤人、苦干加实干的努力,用了20年时间,仕途内三次被上司赏识并举“卓异”,最终官至从一品的两江总督加兵部尚书衔。深受百姓拥戴,被康熙赞誉为“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身上的优点值得后人学习。

于成龙没有仕途背景,家境普通,天资也很一般。

于成龙出生于山西永宁(吕梁)。于成龙的家庭是属于世宦没落家庭,虽然高祖于坦曾在明朝官至巡抚,然而到了父亲于时煌这辈,家道已然中落。明末清初,晋商逐步发迹,很多山西子弟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从商之路。然而于成龙仍然是受这严格的家教,是要以读书为己任的。

然而于成龙在明末的科举之路却颇为不顺。在有明一朝,北方仕子想通过考功名成功,实属艰难。明初的“南北榜”事件,导致了明王朝不得不对科举中举名额进行了再分配。即便如此,明朝的大部分翰林仍然出自南方。即便到了明崇祯12年(1639年),22岁的于成龙参加乡试,也只考取了个副榜贡生。加之明末的各种乱象,于成龙一直没有能够踏足仕途。

直到清顺治8年(1651年),35岁的于成龙还是没有在乡试中考中正榜。所以于成龙在读书上的实际资质这里就不表了。(虽然他是个著名的大清官,但在这里应该实事求是。)后来由于于成龙的长兄于化龙早逝,父亲于时煌年老体弱需要人照顾,于成龙需要担起家庭的重担,也就干脆没再参加乡试了。

于成龙属于“大器晚成”型人才,他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仕途路线,用了7年时间扎根基层“苦干加实干”,获得了仕途中第一个“卓异”。

然而机会还是再一次眷顾了于成龙。顺治18年(1661年)于成龙以贡生的身份参加了官员选拔考试,最终被任命为罗城知县。而此时于成龙的父亲也已经过世了。于成龙在44岁这年迎来了一个正7品知县职位的机会。

但是罗城是广西北部的偏远且穷困的一个少数民族混居的县,和当年王阳明的龙场有得一比。而王阳明去龙场的时候,还算年轻。而于成龙已经44岁了。于成龙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如果不去,就几乎再也没有机会踏足仕途了;但是去可能就要在那里终老了。然而于成龙最终决定,不顾亲友的劝阻,别妻离子,踏上行程。

到了罗城后,比流放都惨。于成龙艰苦到只得在关帝庙里办公,由于于成龙的一个随从身染瘴气而亡,其他随从纷纷离于成龙,使得于成龙成了一个光杆司令。但是于成龙面对如此绝境,于成龙并没有逃跑,更没有心灰意冷,而是迎难而上,立志改变罗城面貌。

于成龙用了7年的时间。人生有几个7年?更何况是44岁以后的7年?于成龙先用了3年时间,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实行“保甲制度”。使得罗城的社会治安稳定下来,然后开始开足马力发展经济。于成龙在任7年,社会秩序井然,民生大为改善,罗城多次被表彰成为广西的模范县。

于成龙再接再励,继续保持“苦干加实干”的精神,又用了6年时间,获得了仕途中的第2个“卓异”。

康熙6年(1667年),由于突出的政绩,于成龙被两广总督金光祖举荐为广西省唯一“卓异”,并升任四川合州(重庆合川)知州。合州不但桃片有名,更有名的是钓鱼城,当年蒙古大汗蒙哥就是死在钓鱼城下。而于成龙担任合州知州的时候,正逢合州受到战乱影响,民生凋弊,百姓可谓苦不堪言。于成龙用了2年的时间,大力革旧布新,出台朝廷出资借给百姓耕牛和种子,鼓励百姓垦荒,奖励农耕。很快就出现了合州人口骤增,田地开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的局面。

由于于成龙在合州任上的出色表现,康熙8年(1669年)于成龙又被提拔为湖北黄州府(黄冈)同知,同知是知府的副职,官阶为正5品,于成龙踏足仕途9年,3个岗位,升了3级。在黄州府同知期间,于成龙主要负责社会治安工作,他凡是亲力亲为,扎根于麻城,亲自到民间访问调查,取得一手资料,破获了许多大案,稳定了黄州府的治安。

在康熙12年(1673年)时,于成龙在黄州同知任上又被湖广巡抚张朝珍垂青,再次被举“卓异”,被调主持武昌府政务,并将擢武昌知府。恰在这时,“三藩之乱”爆发了。在吴三桂凌厉的攻势下,贵州、湖南望风披靡。同时吴三桂派许多湖北籍部将,特封官“札书”回籍策反,制造暴乱。

康熙13年(1674年)5月,于成龙于麻城冒生命危险只身进入首先发难的刘君孚山寨中说服刘及300枪手,用了10天时间,平息了这场暴乱;8月,于成龙被调任黄州知府,负责平叛何士荣部,于成龙用了20余天,调集各乡乡勇数千人在东山黄土坳一带,与数量上占优势的暴乱分子展开激战,在激战中,于成龙身先士卒,危急关头置生死于度外,使战斗获得全胜,当场擒获暴乱首领何士荣,后又乘胜平定了其余叛乱。

于成龙用坚定的立场和出色的政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此后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在仕途中第三次被举“卓异”的时候,彻底进入了康熙的视线,并被立为典范。

康熙17年(1678年),61岁的于成龙被授为福建按察使,已经成为了一个正3品的大员。康熙18年(1679年),于成龙因政绩突出再次获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举“卓异”,这也是于成龙仕途中第3次被举卓异。于成龙旋即被升任福建布政使,官至从2品。

康熙19年(1680年),于成龙被擢为直隶巡抚。康熙20年(1681年),康熙召对于成龙,对他非常满意,称赞他为“天下廉吏第一”,并从自己的内帑里拿出金银、御马、并御制诗歌赏赐给于成龙,以示宠幸,旋升为两江总督。此刻的于成龙达到了其仕途的巅峰。

于成龙死后哀荣备至,被康熙和雍正两朝树立为典范。

康熙23年(1684年)4月18日,于成龙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终年68岁。于成龙去世时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别无余物,市民为之罢市巷哭,塑建雕像祭祀,清廷赠太子太保,谥号“清端”,康熙亲自为其撰写碑文,雍正时更是被追入贤良祠。

而在于成龙的家乡,康熙还两次为于成龙追撰祭文,又题写“高行清粹”匾额。从国库拨出专款兴建于成龙墓。于成龙墓内,碗扣白灰松香,白灰意为“一世清白”将永留,松香意为“流芳万古”,瓷碗意为“挽留”。




炒米视角


历史上的于成龙,官最高做到了两江总督的位子,死后被追封为太子太保。那么他在如今的官场,大致相当什么职务呢?

所谓两江总督,指的是江南、江西两省,而江南省后来被拆分为安徽、江苏两省,也就是说,于成龙大人兼管江苏、安徽、江西以及如今的上海,这三省一市。

两江总督的位置有多重要呢?顺治、康熙年间,仅仅江南一省,就贡献了全国三成的财政收入。两江总督这个职务的重要性,仅仅次于拱卫京师的直隶总督。《康熙王朝》里,那个与康熙皇帝发小的魏东亭,就出任过两江总督,而魏东亭其人,原型就是曹寅和于成龙的糅合体。

由于总督是武官,因此,两江总督相当于如今的战区司令,而且是东部战区的司令员。又因为总督还要保民,所以两江总督又相当于兼任了安徽、江苏、江西的省委书记以及上海市委书记。这样的地方官,又在这样喉舌的地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再说说太子太保这个位子,明朝时是正二品,清朝为从一品,不过一般都是给死人的。这就相当于在去世以后,追授了一个副国级待遇以及一个一等功臣的头衔。



青言论史


大器晚成

于成龙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山西永宁州人,他曾在明崇祯考上乡试副榜贡生,但迟迟未能走上仕途,于是在家过着清贫的耕读日子。这样的日子锻炼了他的才识,也让他对民间疾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对他日后的从政生涯是一种帮助。

多地州县任上,廉洁奉公,成绩斐然,使百姓安居乐业

《韩非子》记载:“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武”。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第一次出仕,那个时候他已经44岁,任职广西罗城县知县,从山西到罗成6000多里,他告别家眷,独自赴任,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于成龙兢兢业业,为民谋利,为民疾苦,社学校,兴教化,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罗成居民安居乐业,尽心于农耕。

五年后,因政绩出众,考核时被定为“卓异”,被调任四川合州担任知州,在调任前,罗成百姓夹道欢送,泣送数百里。

两年后,于成龙又因政绩突出,调任湖广黄州府同知,在黄州一直做到了黄州知府。于成龙在如此高龄还能扎根于基层,不卑不亢,无论任职时间长短,总是竭尽所能,同时能够廉洁奉公,真的是应了他自己的那句话“天理良心”。

正确的价值观,不做大官而是做大事

于成龙不仅是廉吏而且是能吏,堪称楷模,于成龙一生勤政爱民,严于律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收获了百姓的认同和敬佩,故能在任上使百姓安居乐业。

于成龙之所以能够出现在清康熙年间,也与当时朝廷肃清吏治,完善健全考核制度,扫除积弊有关,说实话,于成龙的事迹,对我们现在反腐倡廉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无知爸比


于成龙是伴随电视剧被人们熟知的,如果不是电视剧,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人。

历史上真正的于成龙到底是什么级别?应该是从一品。

于成龙是山西吕梁人,他的前半生比后半生更传奇。清朝时科举制度达到巅峰,没有进士出身的官员很难出头,更别提当上一二品大员、封疆大吏了,但于成龙是个例外。

于成龙多次参加科举,都名落孙山,一直考到40多岁还没考中进士,不得已之下,44岁的于成龙从国子监毕业后,跑到了有“蛮荒之地”称呼的广西干了一个县令。

事实证明,于成龙是一个实践能力远胜考试成绩的官员,他把地方治理地井井有条,而大清朝并不缺乏赏识他的领导,所以于成龙不断被上级赏识、推荐,仕途越来越顺利,品级也一路高升,从县令到知县,从知县到知州,从知州到知府,从知府到按察使、布政使,从按察使、布政使到巡抚,从巡抚到总督……于成龙的成长绝对是一步一个脚印。

根据《清史稿·于成龙传》,于成龙在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的职务是江南江西总督(即两江总督)兼知江宁府。次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于成龙在上述职务外,还兼任江苏巡抚、安徽巡抚两职,接替原江苏巡抚余国柱、原安徽巡抚涂国相。

于成龙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职务是两江总督知江宁府,兼摄江苏、安徽两省巡抚,同时兼兵部尚书,管着江南省、江西省、江苏省、安徽省四个大省,绝对一顶一的封疆大吏。

从级别而言,两江总督本身是正二品,但兼兵部尚书衔,就成了从一品,因为兵部尚书就是从一品,所以于成龙生前最高品级是从一品;于成龙去世后,康熙皇帝加赠他太子太保,而太子太保也是从一品。因此,无论生前身后,于成龙的最高品级就是从一品。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于成龙(1617年—1684年) ,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人。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45岁的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此后历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广黄州府的同知和知府,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

于成龙生前最高职位到两江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

两江总督,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官秩正二品。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的其中之一,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大学士在康熙时期也应该属于从一品。所以于成龙生前最高职务相当于今天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省委书记兼军区司令,兼国防部长,政治局常委。



去世后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太子太保是从一品官,但是有衔无职,一般作为一种荣誉性的官衔加给重臣近臣。相当于现在政协副主席之类职务,是副国级干部。


苏纪龙读史


天下廉吏第一,清官第一——于成龙

于成龙简介

于成龙 ,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

于成龙是清朝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清官廉吏,素有“包(拯)孝肃、海(瑞)忠介”之清誉。康熙评价其“清官第一”、“天下廉吏第一”。

为官一生

于成龙45岁入朝为官,为官23载,从七品知县到封疆大吏,所到之处皆有政声。于成龙无论在哪里为官都是两袖清风、艰苦朴素。他为人正直,为官也是如此。他不论走到哪里都会为当地百姓办实事,为民做主,所以凡是他为官的地方总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由于他始终清廉自守,勤劳治事,多行善政,所以广受百姓好评、深得士民爱戴。

清朝吏部定期考核官吏,文官每3年、武官每5年考核次,政绩突出、才能优异者称为“卓异”,他3次被举“卓异”。

1684年,于成龙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两江总督任所。于成龙做官从未携带过家属,他死时,将军、都统和属下到他屋里,只见竹箱中仅有一件绨袍,床边仅有几个装盐、装豆豉佐料的器皿罢了。市民不做生意聚丧痛哭,都在家里挂上于成龙的画像祭祀他。

《清史稿·于成龙传》: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其病逝不久,康熙于同年南巡时,又在“延访吏治理,博采舆论”,对各级官吏进行稽核考察的过程中,再次称赞于成龙:“操守端严,始终如一”,“居官清正,实为天下廉吏第一”。

历史记载

《清史稿·于成龙传》:二十年,入觐,召对,上褒为“清官第一”,复谕劾赵履谦甚当,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

《清史稿·于成龙传》:上曰:“于成龙江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谗害,造为此言耳。居官如成龙,能有几耶?”又谕大学士等曰:“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邛芒”,每天都可以学习一点历史知识!也恳请您对我的不足之处提出批评与指正!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