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梁思成称为“海内孤品”的大同华严寺,竟有一尊“东方维纳斯”


作为我国九大古都之一的大同,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一直享有“巍然重镇”,“ 北方锁钥”之誉。旧时的风貌在如今的城市中虽已留存不多,但感觉这几年这座城一直在尽力回到过去,修建了不少仿古街、仿古广场。人流少的时候,看上去就像一座影视城。

不过作为古都,自然还会留有不少古时的建筑,善化寺、华严寺、九龙壁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在悠长的历史风云中,它们都历经坎坷,几经战事,几毁几修,所以如今来起来也并不太旧。这里的每一座古刹都有故事,不过有一个传说说,大同的灵气有七分都藏在华严寺里的一个微笑中。

始建于辽重熙七年的华严寺是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为辽兴宗所建,所以兼具了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我们常识里的古建筑一定都是坐北朝南,而华严寺却是坐西向东,这与辽国契丹人崇拜太阳的习俗息息相关,他们认为,太阳是万物之源,所以房门、殿门都向东开。华严寺的山门上悬挂的匾额,是出自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手笔。


明中叶以后,华严寺分为上、下二寺,各开山门,但1963年又合为一寺。不过现在很多老人进去后还会称在上华严寺或下华严寺。上寺在以大雄宝殿为主的北侧,下寺在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的南侧。

上寺第一进院落主殿叫做普光明殿。“普光明殿”的名字也出自《华严经》,是释迦牟尼讲华严经的地方。殿中有华严宗的崇拜对象“华严三圣”,即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壁画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拜”,表现的是《华严经》最后一章“入法界品”的内容。

从敞式檐廊下面往上看,虽然复杂,却蛮漂亮的。

上寺最主要的建筑:大雄宝殿。华严寺的大雄宝殿也被称为四朝宝殿:辽代的基础、金代的殿堂、明代的塑像、清代的壁画。四朝合一,全国独一份。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单体建筑面积达1559 平方米,矗立在4米余高的台上,是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之一。单檐庑殿顶,正脊上有两只高达4.5米的琉璃鸱吻,是我国古建筑内最大的琉璃吻兽。相传鸱吻是龙的儿子,喜欢吞火,所以象征辟除火灾。

所谓“调御丈夫”,梵语:富楼沙昙藐婆罗提,是佛的十个通号之一。意为佛能教化引导一切可度者。佛陀大慈大智,能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的心性,使往涅盘正道,正如驯马师善于调御马性,故名调御丈夫。


从大雄宝殿的高台上看下寺的华严宝塔,很像在日本的感觉,不过日本的建筑本来就是学我们的。小娘子来的这天,天空美的有种不真实感。

下寺的这座木结构宝塔是近年根据《辽史·地理志》上的记载恢复建造的,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塔高43米,上景金盘,下承莲池,上面三层四檐,每层面宽、进深各为三间。塔内分层供奉着香檀木雕刻的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交脚菩萨像。楼阁前后共挂6块匾额,分别出自苏轼、米芾、黄庭坚这些名家之手。

宝塔地下建造了一个500平方米金碧辉煌的千佛地宫,地宫四壁及佛像是用100吨纯铜打造的。四壁上供奉着四尊主佛和448尊小供养佛,加上墙壁和塔柱上的浮雕佛像共有1000余尊,浮雕上用图案记录了释迦牟尼一生的经历,如“树下诞生”、“天人献衣”、“得遇沙门”、“妙转法轮”等。在地宫中央的水晶舍利宝塔里供奉着佛界高僧的舍利,犹如一粒白色的米粒灯芯。


登上宝塔可一览华严寺的风貌,以及大同的风光。

大同华宝塔的东边就是下寺的重点——建于辽代的薄伽教藏殿,被梁思成称为“海内孤品”。薄伽教藏殿是佛教的经藏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九脊顶,藏经阁内共有明、清藏经1700余函,18000多册。殿内佛坛上布列了辽代彩塑29尊佛像,分3组,每组呈“品”字形排列,密集而不重叠,造像上的墨绿、红、金等主彩色依然艳丽。

我们前面说的要寻找的那个神秘的微笑就在这29尊佛像中,看南部这组中,主佛像的右侧有一位双手合十,头微右倾的菩萨,面带微笑,但不同于其它佛像的是,她笑得露出了牙齿。这位“合掌露齿”的菩萨塑像高约两米,赤足站立在莲花台上,发束高冠、衣饰贴体、肘悬飘带、双目微睁、朱唇半开、神情亲切,很有一股烟火气。因为她的与众不同与神秘,故被誉为“东方维纳斯”。


传说修建华严寺时,一位工匠的女儿惦念年迈的老父亲,便女扮男装,假充工匠的儿子,托人说通总管,前来照顾老父亲,并为皇室干活。她见父亲和工匠们塑造神像时经常苦苦思索,便在一旁双手合十、微笑着闭目诵经,为他们祈祷。后来总管发现女儿的身份,将她毒打后投入铸钟造塔的沸铁水中,女孩化为一朵白云,飘向了天空。后来工匠们便依照这位孝顺善良的女孩生前的身形、体态、眼神、微笑雕成了一尊菩萨像,放在了佛祖身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