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阅读心经」:怀疑加上查证,兼听同时自省

一、网络阅读时代的问题

我已经好像有五六年没有碰过报纸了。实体书已经买得很少了。

因为公众号、头条号等等这些新媒体,想尽办法吸引读者,免费提供了我几乎三辈子都看不完的内容。

所以,我相信大部分人的跟我一样,大部分的阅读都是在手机、电脑上完成的。

网络时代,巨量信息以光速汹涌而来,信息过载反而让我们的大脑变得迷茫。

网络时代,人人都是信息制造者,各种谣言和不靠谱的十八手信息泛滥。

所以,这种信息超载,很多时候增加我们的「选择成本」,甚至有时候让我们无所适从。

因此,网络时代所学的阅读技能是:

学会核实信息的真假,衡量信息的可靠程度,才能让丰富信息为我所用。

总的来说,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你需要具备【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的能力。

不然,你读得越多,只会让越多的谬误和偏见占据你的大脑。

网络时代的「阅读心经」:怀疑加上查证,兼听同时自省


二、怀疑,接近真理的第一步

举目所见,人类社会一切行为几乎都是在说服你,要你相信他:

从电视广告到淘宝店主,从金融菁英到卖瓜小贩、从学术论文到网络爆文,哪一个不是?

人是一个复杂的动物,人性是自利的,而且是人都会有偏见和先入为主,都会犯错。

因此,大部分人在试图说你的接受他的观点的时候,有意或者无意,都会时候说一些不实之言。

所以,人言不可轻信。

注意:我不是说人都是骗子,而是说这是人性的复杂性导致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谬误」和「偏见」包围的世界,不论古今,真知灼见是无比稀缺的。

人人都是信息制造者的网络世界就更加稀烂。

当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遇到不是那么「不证自明」的结论,而作者没有提供的一定证据加以证明,或者没有论证使其「自明」。

我们就要开始怀疑,这个结论是不可靠的。

打个简单的比喻:

  • 如果说:「人必有一死」,我们不需要外部证据支持,凭常识做出判断,就可以接受的结论。
  • 如果说:某高僧奇人活了200岁,这就需要外部证据进行支撑,如:出生证明,证人证言,我们才可以接受这个非同寻常的结论。

这其实也就是【休谟公理】:非常之举张,非常之证据:

举张越反常,越稀有,越不自明,需要的证据力度越高。

这都是非常简单的道理,我相信谁都可以明白,一定要养成这样的习惯,这个习惯是你寻找真相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比如:风靡网络「朱元璋化学之父」的文章,无数人跟着人云亦云说:

清代的徐寿翻译西方化学元素名词的时候,参考了《明史》和《朱家族谱》。

网络时代的「阅读心经」:怀疑加上查证,兼听同时自省

之所以这个说法这么多人相信,流传得这么广,是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大脑忽略了,这不是一个「自明」的结论,而选择轻易的相信。

「怀疑」这个习惯需要一定的刻意训练。

但是,一定要分清楚,那些值得「怀疑」!「怀疑」也不是要你当「自大的怀疑狂」。

我这里引用胡适先生的《智识的准备》一文,来解释这种「怀疑精神」:

总而言之,一个受过训练的头脑,就是对于易陷人于偏见、武断和盲目接受传统与权威的陷阱,存有戒心和疑惧。同时,一个受过训练的脑筋不是消极或是毁灭性的。他怀疑人并不是喜欢怀疑的缘故;也并不是认为「所有的话都有可疑之处,所有的判断都有虚假之处」。他之所以怀疑是为了确切相信一件事。为了要根据更坚固的证据和更健全的推理为基础,来建立或重新建立信仰。

网络时代的「阅读心经」:怀疑加上查证,兼听同时自省


三、核实,追溯信息的源头

前面说过,人性是有缺陷的,为了说服你接受他的结论,大部分人都会有意、无意的曲解信息,或者隐藏不利于自己的信息。

史学家陈垣曾言:「毋信人之言,人实诳汝」。

陈先生治学的经验就是,一定追查到第一手文献,不轻易相信任何二手或者转述结论。

网络时代的「阅读心经」:怀疑加上查证,兼听同时自省

所以,一个结论即便有证据支撑,但是,这个证据看起来很可疑,或者说没有指明信息来源,也不能轻易相信:

  • 首先,这个时候你需要作者提供信息源,这是作者的义务。
  • 其次,你自己可以自行追查信息源,核实信息的可靠程度。

一定要记住:提供可供核实的信息源是文章作者的义务。

比如:在历史领域,都是研究几千、几百年的以前的事情,作者就必须告诉读者,这些历史上发生的事,他是怎么知道,哪一个文献有记载,刊登何处,让别人可以去核实。

这就是学术论文的注释体系的意义之所在,而网络文章不要求注释体系,往往成为瞎编乱造的重灾区。

这个时候,你就更加要有具备怀疑精神和审核信息可靠程度的能力。

你只要始终保持这个疑问:

  • 作者是怎么知道历史的?他有没有交代过?他给出可供追溯的信息源头吗?
  • 查证核实,是否与他说的一致?

比如: ,通过追查信息源发现:

其实所谓的「专家」都是模拟两可,甚至有隐藏不利信息的嫌疑,「大德高僧」也不过是想当然判断的而已。

没有查证的意识的媒体不断转述,疑点和漏洞完全被隐蔽起来。


四、克制,悬置判断和兼听

「怀疑」不是要你当「怀疑狂」,而是为了更好的相信,而且要在你擅长和专攻的领域,对于你不懂的领域,你一定要特别谨慎。

这个世界上知识如此庞杂,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在很多领域,我们没有能力去怀疑和独立判断。

但问题是,人性决定我们喜欢做出判断的动物,「偏见」和「先入之见」会主导我们做出判断,这会让我们感觉良好。

所以,我们在信息缺乏和知识储备不够情况下,要保持克制,学会「悬置判断」。

因为错误判断的危害大过不判断的。

其次,「悬置判断」能让你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避免先入之见影响你以后的判断。

面对不懂的专业领域,哲学家罗素提出了一个「诉诸权威」的中庸之道:

  • 专家一致肯定,你暂时可以相信。
  • 专家有分歧,你不能择期一端而不疑。
  • 专家一致否定,你暂时不要相信。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必须要进行一定的取舍,要尽可能兼听各方不同的专业意见,让信息完备起来,做出的判断至少靠谱一点。


五、自省:我有可能是错的

还是引用罗素的一句名言:

这个世界最大的问题就是蠢人和狂徒自命不凡,而智者却满腹疑虑。T

he world's biggest problem is that fools and fanatics pretentious, but the wise man was full of doubts.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达克效应(D-K effect)】,说的是一种【认知偏差】:

  • 无知的人会过高的评价自己,对自己的判断非常自信
  • 饱学之士反而对自己的评价较低,认识到自己的局限。

你一定要认识到:我是人,人性带来的思维缺陷在你身上一定存在,不要认为自己「理性、客观」:

  • 我知道我有主观的好恶,会无可避免会产生「偏见」。
  • 我会依据以前的经验做快捷判断,形成十分不靠谱的「先入之见」。
  • 我会对不同意见本能的抵抗,提高审查的门槛。
  • 我会喜欢与自己见解相同的意见,降低审查的门槛,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回响室效应】,以为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主流」。

总之一句话,你任何时候都要建立最后一道「防线」,也即「自省」:我有么有可能是错的?我是不是不那么正确?

很多人在「怀疑」他人的时候,非常在行,却看不到自己相同的问题。

所以,所谓的【批判性思考】,并不是打击别人的工具,而是防止自己犯错的方法。


六、总结

综上,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我们必须具备一些批判性阅读的技巧和原则,总结起来如下:

  • 怀疑的精神,查证核实的意识
  • 克制、兼听、自省

我认为这些归根到底就是克服人性中缺陷:盲信、偏见、自我的乐观偏好、抵触不同意见等等,当你克服这些人性的弱点带来的思维误区,就是独立思考的开始。

今天,讲叙批判性阅读和思考的书籍汗牛充栋,有很多都说得高深莫测,其实没有那么复杂。

相信我,只是你没有养成习惯,当你刻意训练,习惯养成,就如同呼吸一样轻松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