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里的中国(14):人在屋檐下

坡屋顶,是中国传统民居采用最多的屋顶形式。

木质的梁架托起优雅的屋顶,庇护着万千百姓,他们的生产、生活、繁衍、存续……

飘逸的屋顶,往往会挑出外墙,在保护了木墙土墙少遭风雨侵蚀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檐下的空间。

村落里的中国(14):人在屋檐下

传统生活中很多是在檐下进行

这里有屋顶,却没有墙壁。既与户外的自然水乳交融,也和墙内的房间浑然一体,是室内和室外的“之间”。

后来,发现这种“之间”魅力的建筑学家们,为之想出了一个很高级的词儿:灰空间。

处在黑与白之间的颜色是灰色,而大自然和人工环境间的过渡,就是灰空间,是东方建筑精髓所在之一。

村落里的中国(14):人在屋檐下

开敞、明亮、热闹的檐下,封闭、幽暗、冷清的房间,到底有没有因果关系?

人们在屋檐下的“灰空间”里,劳作、吃饭、谈天、嬉戏……雨时看雨线,雪后赏冰挂。端着饭碗,秋夜月色相照;编着竹篮,冬日落阳为伴。

就在屋檐下,和四时的阴晴雨雪、同一屋檐下的家人、左邻右舍的乡亲、在檐下做窝的燕子……总是在一起,漫无目的地在一起,有意无意地在一起。

如果房子连片排布,这些屋檐就连成长长的檐廊,下雨天从村头走到村尾,也不必打伞。人们在檐廊下干活、做饭、看书、喝茶、摆龙门阵……当然也可以坐着发呆。檐廊下经常摆着摊摊,主人有一搭没一搭地做着生意,更重要的却是八卦里短家长、世态冷暖。

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

村落里的中国(14):人在屋檐下

檐廊下的烟火气

现在盖的新村、城镇,因为多种原因,很难有这样的檐下情韵了。

就算用的是坡屋顶,可是房子多半三四层,屋檐悬得高高,也没了灰空间的意义和作用。新盖房屋总要沿着地块红线砌满了墙,把所有的空间,都变成室内,以争得最大的面积。街道的两侧,于是就只能是光秃秃的两面墙,像水泥硬化了的沟渠,里面快速地流动着机动车和人群。

城镇整治,有些地方整来整去只是在整容,铲掉人家的瓷砖贴上木板,拆除铝合金门窗换成天南地北一个样的“仿古”木门窗,美其名曰“风貌整治”……其实在一层设法增加一点“灰空间”,效果说不定就更好一点。

更不用说限制摆摊设点,取消赶集圩市……堆满栏杆规范人的流动……却很少设法,整出点内涵,整出点人情,整出点烟火气来。

村落里的中国(14):人在屋檐下

檐下空间的有无,是古村古镇和当代新村镇的区别之一

没了檐廊,人和自然、人和他人之间,也就只剩下了黑和白,再也没有了灰。

是不是单调了一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