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山東人,來京幫我們帶孩子,可她老教兒子山東話,咋辦?

寶媽悄悄說


我會幾種方言,能達到當地人的水準。也聽得懂一些方言,相當於久居當地的水準。

我祖藉河南。父母在西北地區從事地質工作。小時候在西寧,後來地質隊會戰全家又去了河北,唐山地震前返回西北。地質隊的人員構成如同一幅全國地圖一一東西南北中,各地人都有。

那時普通話的普及率並不高。家屬院裡,人們在家是鄉音,上班說普通話,與當地人說當地方言。一直是那種狀態。當地質隊安定下來,就有女眷攜子女老人陸續從家鄉趕來,初來皆鄉音。老人鄉音己定,覺得說普通話別扭,固執不改;因為有普通話的環境,年輕婦人們漸漸地都會說了,但她們與當地人接觸少,學方言就有些困難了,日子長了是能聽懂的,但不會說;唯有孩子們語言學的快。

大院的孩子們無一不是在三種方言間自由切換的。以至於多種方言的人在一起交流時,語言兩兩間轉換銜接之流暢令人渾然不覺。

孩子們用普通話聊天,以當地話笑罵打鬧。有時“你媽叫你回家”的鄉音遠遠傳來,孩子即以鄉音高聲回應。聲落轉臉再開口,依然是普通話或當地方言。其轉換之流暢宛若天成。從無半分猶豫遲滯。

當年院裡孩子們,如今小的也四十多了。他們有的隨父母退休回了故鄉,有的留在了西北。如今大家雖仍以普通話為主,但這種方言轉換的交流方式根深蒂固。每回西北相聚,大家依然如此。

我從不同地域的夥伴那裡(家裡)聽著不同方言,學了些方言。聽不懂的方言不多,細說卻也不少,但那種方言在外交流時基本都有改良,既然都是漢語,也就不難理解了。

方言是美妙的,俚語是有趣的。方言有悠久的文化背景。有漢字做為方言的基礎支撐,方言的生命力是強大的,是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我們不僅不能排斥方言,還應喜愛方言,甚至應尊重方言。

校園的語言環境,國家語言的環境,早己決定了孩子們的未來註定以普通話為主。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方言是種文化。任何能說一口流利標準家鄉話的人都是值得驕傲的。普通話是工具,家鄉話是傳承。雖然會說方言,聽得懂方言算不得什麼高超的技能,但它確實給生活工作帶來便利。

我是反對方言歧視,反對地域歧視的。其初衷與根源或因我有各地域的親友夥伴,他們恰好都不是壞人,我對方言無偏見,地域黑無理由。我支持方言還因我略懂方言的便利。與我行至各地舒適順意的個人經歷不無關係一一我缺乏異鄉人的覺悟。

令人遺憾的是我回河南後學的家鄉話太雜。相當於豫東豫北豫西三合一。我的河南話令家鄉人民困惑,我能判斷出他們大致是哪兒的人,他們被我的家鄉話帶的省內一時遊。妻子忍無可忍“你還是說普通話吧!”這女人體會不到我方言揉和的美妙。

我是支持孩子學方言的。用我綜合的河南話鼓勵他“好好學學,你連家鄉話都不會說,咋好意思說你是河南人哩?”雖說媳婦用那樣的眼神看我,但我不怕。目前孩子進步很大,學習方言已卓有成效。好像是以洛陽開封焦作平頂山為主,又有陝西、安徽方言輔助、時不時還有廣東、新彊、四川、青海方言的味道。他是到哪兒學哪兒的話。我正在撥亂反正。我小時候沒有單一家鄉話的語言環境,即使大院裡的河南人,也不是一個地方的。長大後回河南又在多個地區學習生活,家鄉話是明顯帶有地方色彩的。我對方言有自己的取捨,也允許孩子兼容。他學方言,但不會影響他說普通話。

孩子學方言有益無害。方言是文化,無須憂慮,不必阻撓老人教方言。跟老年人學更好,更有本土氣息,不會學雜。不會影響孩子學習普通話。我和小夥伴的經歷就是證明。

方言是有靈氣的,人是有根的。


12600000


在北京工作的兒子,老家是魯北的,讓母親去北京帶孩子。一天,兒子兒媳下班回家,看到奶奶抱著孫子在看圖說話,指著青蛙說:這是俠馬;指著蜻蜓說:這是麻楞,指著麻雀說:這是家晨兒,指著啄木鳥說:這是鑿打磨子;指著螞蟻說:這是米羊,指著壁虎說:這是蠍虎遛子,指著狼說:這是媽虎,指著蛇說:這是長蟲。講完又對著另外一張農作物圖片:這是妹子,這是棒子,這是娘花⋯⋯。第二天,兒媳給婆婆送上了開往濱州的火車,還給了三千塊紅包。老太太坐在回家的車上自言自語道:哼!娘拉個巴子的,小兔崽子們不跟你們來點土的,老孃累死也走不了… …智慧來源於生活。

各位看官,在你的家鄉,這些東西都是叫啥?


紅圈1


看到這個話題,首先覺得你就是個事b,然後對婆婆有偏見的人,你是什麼地方的人,可有口音,我是北方人,說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但父母帶著我們經過上海到了貴州支援三線建設,這樣就給我很多的別人沒有經歷過的旅程,所以感謝父母的偉大吧,經過大都市,到了偏遠的山區幾十年,現在姐姐家的、我家的都通過考大學、研究生考回了上海,因為有祖輩的三線經歷,國家又給我們解決了回去的戶口問題,所以我們家的孩子就有了別人家的孩子所沒有的人生經歷,所以我們的孩子,我們就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們學習方言,所以我們的孩子就會貴州話(雲貴川是一家,所以孩子們就聽得懂這些方言),同樣孩子們的普通話那是絕對的標準(因為姐姐的孩子在大學學的是小語種,所以普通話考級是必須的,我家的孩子,從小學到高中,基本學校主持活動,都跑不了),因為知道最終會回到上海,所以,小時候,我們都是有意無意的教孩子會一些上海的語言(很多年不講,基本都是洋涇浜了),這樣孩子不會聽不懂,方言是要我們維護,要不就基本的民族的都丟完了,不是你講普通話就一定是哪裡人了,戶口解決一切問題,方言不丟人


433lxm


我是山東淄博人,我媽給我姐看小孩兒,我媽從來不會說普通話,教給外甥女的也是正宗淄博臨淄話。我們都沒覺得有什麼問題,而且還經常逗外甥女說臨淄話,什麼波羅蓋,胭脂眉,拔咕嚕子。。。小孩子奶聲奶氣的說方言逗得大家都喜笑顏開,我姐我姐夫也從來沒覺得有什麼問題。我姐夫是濟南商河的,也會教她說商河方言。小孩兒雖然學方言很快,但是也受環境影響,在外面她也不會說方言,都是普通話。家長完全不用擔心小孩兒會改不過口音來。道理很簡單,你丫也是從小噴著一口大土話上得學,畢業後也沒見你不會說普通話了。就是想找茬,不想好好處理家庭關係就是了。


正經兒胡八道


我是山東聊城人。我的兩個孩子都在山東老家上學,他們從小由我父母帶大,我的父母地地道道的農民,沒有上過學是文盲,更不要說講普通話了,我的孩子從小就學的山東聊城話,我每次往家裡打電話,跟他們都是用山東聊城話溝通,但這些並沒有影響我的孩子學習普通話。

方言是我們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也是每個地方的特點象徵,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特點。方言完全有必要保留和傳承。

無論我們走多遠,我們都要記住我們來自哪裡,我們的根在哪裡,而方言就是根的一個象徵。


80娛樂場


聽了你這個問題

我莫名就感到一種不爽,要麼你怕孩子學不好普通話,那你有點杞人憂天了,要是你是怕被人嘲笑的話,我只能說,你可能自視北京高人一等,但別人看你算個d。




我在此不想說什麼方言的好處,重要性,我在南京,小時候也是聽了各種方言,直到長大到外地上學,才漸漸感覺到用南京話肆無忌憚交流的快感。可能有人會說南京話很粗很隨意,我不可否認,但正因如此,交流才會交心。多一門方言,就有可能和多一群人拉近距離,何樂而不為。


語言更不分三六九等,山東話應該也有它的豪邁之處(我不會說,在此不便評述)。你這麼牴觸婆婆的山東話,難不成每次交流都讓你丈夫當翻譯?

再者,你工作繁忙,婆婆排除困難來幫你帶孩子,你感謝都來不及,還這麼挑剔,你應該先考慮考慮自己了。

若有高見,評論區見。


火箭控衛克里斯保羅


婆婆幫帶孩子。

場景一:某女:“我婆婆來帶孩子都不給我們做飯,我們戲班多累啊,她帶孩子那麼輕鬆都不給做飯!”於是婆婆開始做飯;

場景二:某女:“我婆婆真土,普通話都不會講,以後孩子也講土話怎麼辦啊?”於是婆婆暗暗的學普通話;

場景三:某女:“婆婆一點衛生觀念都沒有,奶瓶應該洗七遍的。”於是婆婆默默的又去洗了奶瓶;

場景四:某女:“你看人那誰的婆婆,給帶孩子還補貼我們錢,看看我的婆婆,吃我的,住我的…”於是婆婆含著淚,吩咐家裡賣了鄉下的牛,悄悄地把幾千塊錢塞到了兒媳錢包;

場景五:某女:“我婆婆…………”

是非功過眾人評,只是奉勸各位爺們兒,看看你們的老媽是不是也在經歷這樣的場景。


我是評論人員


孩子的語言問題根本用不著關心。因為孩子的口音形成,主要是來自他們的玩伴、同學和老師等這些與他們對話交流最多,對他們的語音形成影響最大的群體。這些人說普通話,他就說普通話,這些人說方言,他就說方言。奶奶教他說什麼話,對他的語音形成基本沒有影響。我母親是山東淄博人,說了一口土的掉渣的淄博話,她根本就不會說普通話。在我牙牙學語的時期,肯定主要是母親教我說話,包括上學前,與她語言交流無異也是較多的。但我長大後,一句淄博話也說不來,母親教我說話的最大成果,也就是回老家時,能夠聽懂親戚們的講話,儘管淄博方言比較難懂。因此,奶奶願意教,就讓她教,別因為這事讓奶奶不高興。我可以向你保證,無論孩子他奶奶怎麼教,你孩子也學不會山東話,長大了肯定還是一口標準的京腔。


龍吟方澤


教山東話咋啦?沒有京話好聽是吧?怎麼這樣歧視地方話呢?老人不會說京話,用家鄉話對孩子說話很正常啊?我這裡從家鄉出來看第三代的多了去了,她們對子孫說的都是家鄉話啊?挺好的。我認為孩子能說很多方言,是一件很有趣兒的事,等他上學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的說普通話了,不用糾結這種生活小結。

再說了,山東話挺容易聽懂的。我老家也是山東的,每當我到山東老家住上個把月,回來以後就不會說鄭州話了。可是也用不了個把月,我就又能改回鄭州話了。所以又想讓老人看孩子,又不想讓老人說山東話,是一種不通情理的矯情行為。





123春之花


人這個東西有時候真的很奇怪,記得小時候,提倡說普通話,有人聽不慣,說我們笨狗子學狼狗叫。其實現在想一想,還覺得有點兒道理呢。我是個土生土長的山東濟南人,我個人觀點是:普通話,最好是全民都能掌握。可不該作為我們的常用語言,就像我們掌握了英語以後還要說我們的母語一樣的道理。所以說,家鄉話就應該作為我們與親人朋友日常交流的母語。別人我不敢說,就拿我兒子來說,他天天在學校、小飯桌都是用普通話進行交流,可一回到家,我就要求他用我們的濟南本地話來進行交流。原因有兩點:1.不能忘了本,各地的家鄉話本身就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2.在社會上,萬一別人用土話商量怎麼害你,你居然聽不懂豈不悲劇了?就是基於我的這個觀點和要求,我兒子能非常熟練的切換普通話與本地土語。

所以綜上所述,我覺得不論生活在什麼地方,學一點家鄉話,絕不是一件壞事!大家也大可放心,老人教孩子一點家鄉話,絕不至於影響孩子以後普通話的掌握。當然了,你要是非要孩子偽裝成“京片子”,我們就管不著了。但你要永遠記住!:中國的所有地區的人和語言都不允許你歧視!因為作為中國人,你沒有資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