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话中有什么有意思的方言吗?为什么说相声的都爱用河南话当梗?

天津上空的鹰


来河南19年,从开始的不明所以,到现在能分别开封,郑州,平顶山等地方的口音,河南话以豫剧白话为主的腔调以豫中豫西为主,比较特殊的是信阳话,信阳的方言没有豫中方言的任何特点,接近湖北话,信阳人的生活方式也接近湖北人,吃米。不吃面。北部濮阳地区和山东接近的地方,河南和山东两地方言融合,也和豫西略有不同,南阳地区大致也是如此。河南话里保存了很多深厚的中国传统内涵,举几个例子:

中,是以洛阳为中心在郑州登封观星台测量的“天地之中“的周王朝中原大地的中心,也是“中国“一次的发源地。

五脊六兽,河南人说“烧的五脊六兽的“,说的是有的人得意忘形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五脊六兽是古代建筑的最高形制,屋顶五道大脊三大横梁,五脊上有六个兽头,分别是龙的六个儿子,故宫太和殿就是。所以这话的意思是,你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吹牛吹的烧了皇帝的房子去了吧!

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有机会再补充。


曼Inkpainting


最经典的一句就是:“我怼死你个龟孙”。这算是开场白吧!😂

然后我简单罗列几个比较有意思的。

惊叹,惊讶类的

乖乖来包~这四个字就有惊叹的意思,也可以说成乖乖来。

孩儿来(带儿音读)或“孩来”,同样也是惊讶类的河南方言,漯项片语系里面的。像漯河,周口,驻马店一带应该知道。

记得有次在去外滩,是晚上,我惊讶于人比较多(上海外滩的人到晚上是真多,特别是过马路的脚步声,犹如排山倒海一般),然后,我就随口说了句 :“孩”孩来的简短说法,前面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外大叔 突然扭头 摆摆手,微笑一下,点点头。。。我突然意识到:原来他把我说的“孩来”,误听成:hi~了。

我哩孩来,这个跟上面的一样。


简单配个图,下面开始扒拉扒拉几个河南常用方言。

中,就是可以,行的意思,或者说:中啊!,你看中不中?

咦,这个拉长音儿,比如:略带惊讶的“咦~恁弄啥嘞?”

恁,就是“你,你们”的意思。除了老一辈的,现在很少用这个字了。

挺,就是躺着的意思。

等一幺会儿,等一会儿的意思。

白慌,白急,白动,其中的白,就是“别”字的意思,比如“恁搁这儿白动,俺先过去看看”。

半吊子(意思缺心眼)

老鳖一(意思抠门)

尖(意思抠门)你看你这人,尖哩噢。

就这么多吧!有空再补充,喜欢钓鱼哩朋友们记得关注一下俺~哦。🙄


渔悦汇


说一段河南话,你们猜猜我是哪里的,猜对了,我当你的粉丝。

几早起老早都起来了,烧个面水,六点馍,挑个青辣子,辣子是自己栽里,谁着咋阵辣,辣里粘嘴,吃罢饭都赶紧上地锄地,麦地里都成草了,到地里都木歇,到快晌午,锄了有亩把地,一瞅晌午了,赶紧回家揍饭,压面机也坏它舅官了,木门了自己活点面赶赶,木菜叶丢锅,想半天,最后泡点干芝麻叶丢到锅里,又张里臼确个辣子蒜汁,浇到碗里,吃着怪美。(待续)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

今天早上很早就起床了,做了个面水(面汤),热了一点馒头,凉拌一个青辣椒,辣子是自己地里种的,不知道这辣椒非常辣,像粘到嘴上一样,吃过饭就赶紧到地里锄地,麦地里很多草,到地里以后就没有休息,到快中午的时间,锄了有一亩地,一看时间晌午了,赶紧回家做饭,压面机也坏了,没办法自己和了一点面做手擀面,没有青菜往锅里放,想了一会,用水泡了一些干芝麻叶放在面条锅里,又用蒜臼捣了个辣椒,蒜泥,浇在面条里,味道非常好吃。


更高


河南方言和其他地方方言一样,都有着很多俗语说法,河南方言中,信阳、南阳、周口、商丘、洛阳、郑州、三门峡、濮阳等,这些地方说话口音不同,辨识度很高,但是常在电视上看到的河南话主要是郑州开封一带的方言,并不能代表整个河南方言。比如大家最熟悉的“中”,中就是行,可以,不错的意思,而豫东地区的周口和商丘并不经常说中,更贴近安徽阜阳亳州一带口音,“中”常用“管”来代替,如:明儿个我请你吃饭。管管,去哪吃?你佛去哪?去哪都管。

简单列举几句河南方言请大家翻译。

1.俺类扁嘴子在夹屋面了,恁随物不随物?

2.你往诺谷堆谷堆,俺这阔小谷堆不下了。

3.诺负上谷堆俩高,咱俩私跟着给高栝下来咕嘟咕嘟,比吃鸠得劲。

4.夜沆上,我贴拉着呱嗒板子去薅红芋秧,造泥窝里次趴那了,给我类隔了拜(郑州方言叫不冷盖)磕肿了个龟孙。

5.你佛一到夏天都摸黑摸爬虾,摸绝户了龟孙以后还吃啥!


老隐隐于巅



河南方言大致可以豫东和豫中地区的语系比较有代表性,我做为一个豫东人,简单补充一些常用的方言短语,能力有限水平一般,有什么不对不足的地方,大家多做自我批评!哈哈哈哈

下面这些你能看懂或听懂多少,来大家讨论吧!
这货真洋蛋!

叫你孬,我打打打!!

看你还孬不孬了

你这个孩儿不精喜

你今个找我弄啥了!



不对就是不对,别说嫩些么用了!

你是个弄啥了啊,啥忙也帮不上!

去求吧,拉倒吧!


弄了圆圈转,不知道囊是囊了!

来抱一家伙

你打电话抓了?我刚没接到!

你很刺毛啊,

嫩家是那了啊,

别扯嫩些某用了话,


你再性一下试试,看我手里拿的啥!

你想咋桌吧,你说!

迷瞪个熊脸弄啥哩

说你吧迷瞪那熊脸,不说你吧叼脸一迷瞪!


睡瞌吧,不早了!

不值钱,看你那不主贵的样儿~


脸给你呼歪,信不信哼!

看给你能的,你咋不上天呢!

能的很,瞎出风头!

恁找我抓了


王大侃赶集


记得有一个相声是这样说的,兄弟两人一个起来上厕所,一个听见动静,两人就会有一段对话。在普通话中甲说“是谁呀”,乙说“是我啊”,甲回“干什么”,乙说“上厕所”,这样就是十二个字,在其它方言中也是八个字、六个字,但河南话只需要四个字就解决了,那就是“谁”、“我”、“抓(咋)”、“尿”,非常的言简意赅。



这个相声有兴趣的也可以看一下

其实作为河南本地人,说方言就是一种习惯,这是自信。要说有意思的方言是当属“中”了,现在很多外地人模仿河南话就是说”中“,简单好学,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比如我们常说的”中啊“、”中吧“、”中不中“都算是很有意思的方言。

此外,看过电影《1942》的相信对河南话也不陌生,像“这是弄啥哩?”,“老天爷这是咋了”,“啥”字也代表着河南方言的特色,可能这在外地人看来是比较有意思的方言吧。

总之,河南方言种类繁多,以豫中、豫东地区的颇有代表性,像“中”、“啥”、“咋”都是具有特色的有意思方言。

我是河南这些事儿,持续更新更多河南本地问答,喜欢请加关注,欢迎评论点赞,谢谢!


河南这些事儿


传承久远的河南方言里,有很多形象生动,而又极具特色的词汇。

世上最郑重的承诺:

不管是吃饭还是闲聊,最舒服的姿势

谷就(蹲的意思)

最高调的炫耀

烧包

最简洁明了的阻止

很有特色的叫骂:

鳖孙

像这样独具特色的词汇,稍加留意就会总结出好多。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的方言,被字正腔圆说出来,总会有点喜剧的效果。

因此,在相声和一些影视作品中,经常会用突然蹦出来的一句方言来实现搞笑的效果。当然了,效果还是有的,很多时候效果还很显著。

除了对这个方言的使用者来说,听到被恶搞多少有些心里不爽。

河南方言就是经常被恶搞的方言之一。

当然了,除了河南方言,天津话自带包袱,东北话自带喜剧效果,四川话特有味道,这些都是我们经常接触的。

为什么使用方言能达到搞笑效果呢?

这是因为普通话达不到搞笑的效果。这是由于普通话的性质决定的,普通话是一种官话,政府工作报告,没有用方言的吧,都是普通话,一听就有一种高大上正式的感觉。如果用方言,那就要笑场了。

再正规场合,正式单位,就是使用普通话,达到一种正规的感觉。

而和普通话发音类似的北京话,就以独特的拖音和儿化,产生一种更接地气的效果。

因此可知,语音也是分等级的,普通话就是比较高级的通用语,而各地方言就是有特色的地方沟通工具。

这些方言一旦和具体区域结合起来,就会加上很多区域特色的标签,产生一些幽默的戏剧效果。

因此,相声电影等使用方言,就是为了利用语言的等级差别营造一种喜剧效果。仅此而已,大可一笑置之。


历史宝藏


我是河南的,这个问题我有责任回答一下。

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有一档名叫“百姓调解”的栏目,出镜的乡民说家长里短满口俚语村言。料想电视台负责后期制作的工作人员听不懂这些暗含着比喻的方言土语,他们连蒙带猜弄出来的字幕有时会令人啼笑皆非。

俚语村言中的比喻属于“就近取譬”,喻体来自身边的事物和场景。对于熟知这些比喻的“合格”的听众,必能自然地触发联想和想象,让人感觉到语言的“曲涧层峦之致,舒云流水之情”,多出了一份鲜活生动和意趣盎然。不在这种语境的听众,必然如堕五里雾中莫名所以。

比如说“这个娘儿们的嘴骂人跟破磨样”。

破磨,在我们这里的方言里,是指泼妇骂人时词锋犀利口无遮拦。

“磨”指的是石磨,这是民间把粮食研磨成粉末的传统工具。这种石磨由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柱形石块和磨盘构成。磨盘在下如盘状用以接受面粉;两块短圆柱形石块在上又上下叠合在一起,分别叫做上下扇。上扇有磨眼,粮食从这里慢慢漏下到两扇磨之间的罅隙处。两扇磨的接触面上均有錾凿出的磨齿,上扇磨转动就可以磨碎粮食,面粉从两扇磨的罅隙处纷纷飘落在磨盘上。

除了磨粉,石磨也可以磨汁。做豆腐的时候,用水泡过膨胀好了的黄豆可以用它磨制成豆浆。

如果石磨的磨齿和纹理由于长期使用已经损坏,石磨就成了“破磨”,破磨磨制面粉或者豆浆的时候必然失控,罅隙处流淌出来的面粉或者豆浆就有点汩汩滔滔泥沙俱下的意思了。

那些乡间的女子,娘家贫寒难入富裕之家,无才无貌不曾受到过谁的娇宠;她们也许心高气傲,奈何整日为生计奔忙,丈夫和儿女不能给她带来慰藉和荣耀,挣扎在社会底层又看不见未来和希望。压抑在心底的愤懑,如活火山下面涌动的、炙热的岩浆,一旦有人彻底激怒了她们,正所谓“苍蝇没有窟窿繁蛆,恰遇见个卖藕的”——发起狠来的样子您可以脑补一下破磨磨浆的情状。

再比如“牛(读作ou,第四声)走驴不曳”。

农耕时代大牲畜是农人亲密的伴侣,我们家就多年养牛,也养过驴和骡子。

这些大牲畜各有分工。马和骡子叫“快牲口”,主要用途是运输;牛稳健且力大持久负责耕地。驴介乎牛和骡马之间,但它体型小没多少力气:拉车不如骡马跑得快,耕地耙地又不如牛耐劳,还多出了没记性不听使唤的犟脾气。虽然如此,由于驴对饲料的要求不高容易养活,因此它和牛仍然是农人最得力的帮手和相依的伴侣。

骡子后来被农家淘汰是因为它不能生育,不能够带来可持续发展;马淡出人们的视野却另有原因。

耕种是重要的农活,耕地和负重却是马的短板。而且马的性子太急,天生的个人英雄主义气质。你看影片中的战马迎着枪林弹雨而上,个个像冲锋陷阵舍我其谁竭尽全力无畏无惧的猛张飞。它不惜在长途的疾奔中突然倒毙,拉套的时候也是一贯的奋力前行。农人不需要它这样拼命。

一般农家养一头牛主耕地,养一条驴负责拉车运输。耕地耙地时候,必然得牛驴合犋。“骐骥不能与罢驴为驷”,是因为马跑得快,驴跟不上脚步,现在犁地的时候又显出了驴没有足够的力气:牛这一方“不待扬鞭自奋蹄”,绷紧了套绳前行,驴这一面却是四条腿打颤身子向后缩。弄得驴和牛思想混乱信念相悖离心离德——这就叫“牛走驴不曳”。

还有“差纰”。“纰”原指布帛丝缕等破坏散开,可以组词“纰缪”。“差纰”在我们本土的方言里是指把事情搞砸了,出错了。这个词语似乎东北话里也有,我看见有人写作“差劈”。

“土语是任何一种语言生成的秘密源泉。任何蕴含在自身中的语言精神都从此一秘密源泉流向我们。”


牟山花下客


作为一名河南人,老家的方言还是比较了解的。我先用河南话给大家说一段。

斤清老,五更股里,我都睡不着赖,想住地里漯山改耗了,这天也不下了,地里干蹦蹦里。

上面这一句话就是豫南农村标准的方言,其意思便是:今天早晨,在五更天的时候,我就睡不着了,想着地里的花生改拔了,这天也不下雨,地里面非常干。

要是讲讲比较好玩的河南方言,我再给大家说几个。

1,股兑

相信你要是河南人这个词一定比较熟悉,股兑就是蹲下的意思,河南人喜欢把蹲下叫做“股兑”。

2,斯跟

斯跟是豫北的用法,豫南大多不怎么用,斯跟和豫南的“一游”很相似,都是一起的意思。

3,得劲

这个是比较常用的,而且全河南都通用,得劲就是舒服的意思。

4,不老盖

这个是比较有意思的,不老盖是指的人的膝盖。


豫州记


候保林的相声《戏曲与方言》说一个人起夜,用北京,山东,上海,河南话一问一答,河南话用字最少谁,我,咋,尿把河南话的干练简洁,不拖泥带水说的维妙维肖。河南话中大家所熟知的中,河南人能用中,中中,中中中不同字数,和不同的语声,可以表述中或不中,河南话的叹词用法也特别,河南基本不用嗬,哟嗬,唔,哇,哇噻等来表示惊奇,惊叹,是用乖乖,俺的娘等即接地气,又与其它地方言不同。河南的爱与恨也别具一格用龟孙,兔孙,老鳖一就可以了,河南方言日常生活用语有独到之处例如妻子用俺家里,家里人,屋里人,后头里等等称谓,再一个语速也比普通话快,如果《新闻联播》用河南话播用不了30分钟。河南可以说十里不同语,方言众多,丰富多彩用于相声能起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