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为什么进不了四大名著?

琪易世界


《聊斋志异》无疑也是一部名著,但却不能与《三国》、《水浒》、《西游》、《红楼》相提并论。因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四大名著”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一是章回式长篇小说。二是半文半白的书面语言。三是在民间广为流传,被人们津津乐道。

在过去,据说是“六大名著”,也包括《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后来,这两部被剔除在外了。很明显,无论是故事情节、语言的通俗流畅和恢弘气势上,《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都无法与“四大名著”相提并论。怎么比较,聊斋和儒林在四大名著面前都显得相形见绌了。

如果真要在四大名著中再添一部作为五大名著,我以为《儒林外史》比《聊斋志异》更适合。要不是传统观念的坎过不去,我觉得最好是把《金瓶梅》列入其中。因为《金瓶梅》在故事描写和语言风格上更接近四大名著。

那么《聊斋志异》的硬伤在哪里呢?因为聊斋不是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而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或“民间故事集”,书中所讲的故事是系列性的,并不连贯,语言则趋近于文言文,与半文半白的四大名著风格相去甚远。如果四大名著是大家闺秀,聊斋志异则是小家碧玉,从气势上也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聊斋志异被排除在四大名著之外,也属自然。


若愚趣谈


首先,《聊斋志异》是章回小说,而四大名著是章回体小说,结构更加完整,更有整体感,比较容易理清故事情节。

其次,《聊斋志异》语言几乎是纯文言文,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才能读的懂,普通的老百姓是很难懂的,老百姓不懂,没有兴趣,熟知度自然不高。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聊斋志异》的故事不适合向大众推广。要知道,《聊斋志异》记述的都是一些比较诡异的故事,对于鬼魂之说是老百姓比较忌讳的,也是统治者比较忌讳的,因为它不利于人心的安稳。《聊斋志异》里的神话色彩不同于《西游记》,《西游记》的神话色彩有种浪漫主义和喜剧的意味在里头,而《聊斋志异》似乎处处透露着诡异,让人不寒而栗,当然这是跟作者的写作手法有关,聊斋先生的功底是毋庸置疑的。但它毕竟没有适应统治者的利益需求,自然入不了他们的法眼,也不会得到他们推广。其实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普通的老百姓无法理解《聊斋志异》的精神内涵,只知道人鬼之说,试问向没有学问的人推广这样一部看似充满了诡异色彩的作品,不是扰乱人心,引导众人愚昧迷信吗?

以上就是我对《聊斋志异》没有列入四大名著的原因的浅显分析,不当之处,望谅解。


奈何六月不是秋


首先,蒲松龄先生是用文言创作的《聊斋志异》,而四大名著几乎都是白话文或半文半白,这更利于传播。

其二,四大名著都有自己各自的主线,故事发展有方向性,而《聊斋志异》则由一个个的小故事组成。

其三,蒲松龄先生创作的受众面应该和四大名著不一样,他更愿意面对文化人,因为他也是一个落第的文化人。

这三点,或许决定了《聊斋志异》与四大名著的区别。


天津知行


1.语言风格上,四大名著明显偏重口语,文言白话小说。而《聊斋志异》更侧重文言,相比较不适合普通大众的阅读与传播。

2.内容上,四大名著的情节更具连贯性,曲折性和完整性。《聊斋志异》的是短小精炼的独立的故事,没有那种宏大的背景。内容是涉及科举与腐败的官场的情节,感人的爱情故事,主题多而杂。

3.大名著的说法,来源于四大奇书,这种说法有一条硬性指标:长篇通俗小说。所以再往上加也不会有《聊斋志异》等短中篇小说。

4.之前也有六大名著的说法,但因为当时国家出版总局要求只能出版四部名著,所以就从六大名著中删掉了《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由于《聊斋志异》书的故事多以短篇小说为主,故事内容比较分散,所以最终被刷了下来。


惊奇秘籍


聊齋誌異,與四大名著的區別在於,故事情節的完整性。

長篇幅的章回體小說,和日記體區別。最重要的是四大名著影響力。



憂天的杞人


2.聊斋志异全篇是以一个一个的小故事组成的唯有自己的文章连贯性,而四大名著则不同有连贯性读起来不烦躁。

以上是我的见解。


我爱秋天666


这就是提问者读书太少的原因

蒲松龄【聊斋志异】是御用文人奉旨作业而已,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袁枚【子不语】乐钧【耳食录】和帮额【夜谭随录】这帮孙子哪一个不是满清官员?

创作时间都是爱新觉罗弘历执政期间,你觉得这是巧合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