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

牆外蒼竹


“盡信書,不如無書”出自《孟子》的《盡心下》。 這是精闢透脫的讀書法,要求讀者善於獨立思考問題。

獨立思考就在於不要拘泥於書本不要迷信書本,要敢於挑戰權威,要辯證的去看待問題,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書籍作為知識的載體,是我們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是書籍是人寫出來的,人不是萬能的,人不是沒有錯誤的,所以誰能保證書中的知識沒有問題呢?時代在發展,人類在進步,知識更新週期不斷縮短,必然會參數一下錯誤陳舊的知識。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觀測天空,看到太陽、月亮每天從東邊升起來,在西邊落下去。所以當時人們就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圍繞地球轉的。人們開始形成“地心說”的世界觀,這個觀點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認可,也為後世推翻它增加了難度。

直到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太陽是宇宙的中心,一切行星都在圍繞太陽旋轉,為了維護“日心說”,堅持真理的學者仁人與黑暗的神權統治勢力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併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為了捍衛這一學說,意大利思想家布魯諾被教會用火活活燒死;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被宗教法庭判處終身監禁;最終這場捍衛真理與科學的戰鬥勝利了,統治1300年之久的“地心說”在歷史的車輪中湮滅,事實證明了“日心說”是對的。

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人人都堅信的“地心說”也不一定是對的,而且信念約堅定,那麼改變的難度就越大,可能最後付出的代價也就越慘痛。如果哥白尼也是堅信“地心說”沒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考,可能發現“日心說”嗎?

讀書是為了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提高我們的智慧。我們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而不能被作者的個人態度左右,失去自我判斷,不然小到個人輕則成為書呆子,重則形成所謂“本本主義”、“教條主義”、“唯書主義”的作風;大到社會處於一個停滯不前,可能還會倒退的狀態,如果這樣我們讀書還有什麼意義呢?

讀書是為了實踐,只有經歷了實踐的檢驗才是真理。我們要敢於質疑權威,我們要善於獨立思考,我們要勇於實踐前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學以致用的讀書才有意義。


文學學文


看到這個問題,我是忍不住想要回答。

小的時候我一直有幾個問題想不明白,在那麼多敵人的圍追堵截下,那麼恐怖的戰爭年代,咱們的人究竟是怎麼活下來的?吃的什麼?最初開始起來幹事情,革命的這批人,他們的經費從什麼地方來?他們究竟是怎麼開始的?

從我產生這些疑問開始起,我就尋找各種書,希望能從中找到這些答案,可惜,等到我把這些問題想明白,弄清楚已經是二十幾年以後的事。

如果從我這段經歷中去判斷這句話,“盡信書不如無書”,好像挺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沒有這麼多書,提供了這麼多材料,我最後也不可能弄清楚,能解決我的疑問!

每一個作者的創作都不可能做到完全絕對的客觀,無論是多麼公正客觀的作者,書裡設定的內容都會有作者天然的個人傾向。讀者在閱讀的時候,除了自己應該有客觀理性的態度,還應該通過多種渠道閱讀!

讀者沒有懷疑的態度,“盡信書”,那你會被作者的個人態度左右,失去自我判斷,還“不如無書”,但是如果無書,也沒有可供你參考學習的資料,也不行!

所以,這句話給我們提供的一個警示,讀書要有獨立思考的態度,要有多渠道查證的精神,要有完全自由的靈魂,別受到作者個人傾向的影響。

我是陳志國,網絡用名“蜂聞言事”,關注我,和你一起用不同的視角看世界,咱們換個角度贏。



蜂聞言事


“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是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批判,問題的核心和本質是提出了應該怎樣讀書這樣一個問題。

當下,有一種文化現象值得思考,所謂的“心靈雞湯”、這個指南,那個勵志之類的文章充滿了人們的閱讀視野。有沒有道理?不該全面肯定,也不該全盤否定,確有真知灼見,也有魚目混珠,有的純粹是廢話,更多的則是語義重複。處

在這個多變的社會里,人們充滿了迷茫,似乎都不知道怎麼生活了。因此,這些所謂的“心靈雞湯”,“勵志”類的短文,才有了閱讀市場。

相信書本,這本身沒有錯。因為書本里有前人的智慧與經驗,用這些智慧和經驗來指導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話,會有很多的益處。人,作為生命的個體存在,與自然、社會以及人際之間必然會產生這樣和那樣的多種聯繫,而這種聯繫又決定著人的生存質量。怎樣與自然、社會以及與別人相外,該有一個怎樣的位置擺放?這的確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課題。面對這一課題,求解只有兩個辦法。其一是靠自身的實踐,在實踐中探索出了規律及辦法,這比較真實可信。其二是借鑑前人的經驗,這種借鑑,讀書是最好的選擇。

而過分相信書,一切依賴書,一切唯書,則不可取了。因為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事物也總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人們對事物的認知,總是愛客觀環境的制約和影響。彼時的認知是對的,而此時則可能就是錯的,在這個前題下,“盡信書”就不是明智之舉。在已經變化了的客觀條件下,再套用前人的書本經驗,肯定就是一種錯誤的選擇。

正確的讀書方法,應該是具有理性的。就是應該用科學的態度、批評的方式,有取有舍,才能讀好書,用好書。

好讀書,善讀書,會用書,這是讀書的三個不同境界和層次。





徐文樞


“盡信書,不如無書”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下》。原意是要求讀者閱讀時要善於獨立思考問題,不要拘泥於書本或迷信書本。古往今來,人們崇尚讀書,書是我們人類擁有專利的恩物,但是,讀書是為了吸取前人的智慧結晶和經驗教訓,以開拓我們的視野和思維層次,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啟發我們對問題判斷和行動的指導。不能完全信書,唯書本是從,這樣輕則成為書呆子,重則形成所謂的“教條主義”和“唯書作風”,誤人誤事,貽害無窮。


聽爺爺的話2019


回答。盡信天書。有人信。有人不信,唯有體驗,感受靈驗。驗證後印證了。才相信。天書主要傳送能量。身體接收到能量。全身有電感。有電流,激活細胞。有舒暢感覺,信夭書理由。


承椿888


上午我回答了一個問題。跟這個差不多。以前上學的時候,特別相信,學習的那些知識!。自從畢業,踏入社會後。親身經歷,世界,自然萬物以後。再也不相信,那些死知識了。學習的八年,沒多少有用的。。真正的知識!智慧!都在古代經典裡,古典著作裡。《聖經》,《道德經》,易經,論語,中庸。這些,才真正是:智慧的天堂!真正有用的知識。這些著作,瞭解一本?!你就沒白活一生。😔🙏🙏🙏。


12025日期08015


完全相信書本上的知識不如沒有書。我們對於書本上的知識要敢於質疑,有分辨,有判別。(意對即可)


趙潘東


讀萬卷書,必須行萬里路,方能不白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