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買友邦重疾險?

先講三個小故事。

一來和今天的主題相關,另外也都是發生在身邊真實的事情。

1.

很多年前和一位中產朋友聊天。

我:最近在忙什麼?

朋友:剛從日本回來,下個月去澳洲,中間順便還買了個保險,真的不錯,你也該買份。

我:哪家,產品叫什麼?

朋友:友邦,具體叫什麼,我忘記了,總之還挺不錯的,你也應該買。

最近幾年。

常聽到身邊一些買了友邦產品的朋友聊起自己買的保障。

和我這位朋友一樣說不清保什麼、不保什麼、保多久、賠付條件。

但是非常堅信自己買的好,足夠有面兒。


2.

三年前,我買完房子背了貸款,當時幾乎把所以錢都拿出來了.

窮得叮噹響,但是又十分擔心這期間發生生病、身故這樣風險的時候。

所以那時候很著急想買份保障,但是不知道怎麼買?去哪買?聽誰的?

我在眾多公司的代理人中也找了友邦的代理人,總體來說,沒有其他公司那麼push,會時不時講講公司榮譽感。

當我把自己的訴求、情況講給這位代理人後,我原本以為她會量體裁衣給我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從我實際的預算和保障需求情況出發。

但當出乎意料的是,她第一時間給我推薦了高端醫療

每年上萬塊的保費,不生病的話錢就就完全花掉了,第二年繼續要交錢!

當時感嘆,對於剛買了房,還欠了一屁股債的我,難道不應該更關注發生身故、疾病收入中斷風險嗎。

現在回想,好在當時多問多瞭解了一些。


3.

做這個行業之後,逐漸發現一些公司的從業人員喜歡曬工資。誤以為客戶看到自己傲嬌的收入,誤認為錢等於專業。

但我是覺得哪裡不對,換位思考了下:

客戶找到你,是因為你錢多嗎?

你掙錢掙得多,就一定是憑良心和專業掙得嗎?客戶買的是你的收入,還是專業服務呢?

掙個幾百萬就可以拿出來得瑟了嗎?你以為客戶比你窮還是咋的,不要用自己淺顯的眼光去揣摩世界,那樣的話更容易暴露你自己。

還是那句話,各行各業憑專業和良心口碑,方能走得更遠。

那麼,言歸正傳。

今天我們中立客觀地來聊聊,2019年友邦開門紅的全佑惠享

首先,它延續了友邦固有風格,保障上追求大而全,但價格比市面上產品高出不少。

1.

也是大禮包,也存在一些問題。

全佑惠享 2019 這款產品號稱包含7大保障,但重疾、身故、全殘、老年長期護理金、生命終末期是共用額度的。

也就是說,只要賠了其中一項,其他保障就會終止。

2.

重疾病種數量增加,從原來的80種變成100種,但分組和間隔期上並不是最優的。

重症分4組,賠3次,可惜癌症沒有單獨分組,而是和重大器官移植術、終末期腎病放在了一組;

為什麼說癌症單獨分組的好一些呢?

因為從歷年保險公司的理賠數據上看,高達70%以上均是癌症

因此如果將高發的惡性腫瘤和其他的多項重症分為一組,那麼只要得了癌症賠付過,其他這個組裡的非癌症重症就賠付不了了。

為什麼會買友邦重疾險?

因此從這方面看,友邦全佑惠享榮耀2019在重症分組上,不是很有優勢。

因為,市面上很多有競爭力的產品,是把惡性腫瘤單獨分組的,有些還在主險裡涵蓋了癌症多次賠付。

這樣,對於被保障人來說。

花同樣甚至更低的錢,可以得到更全面的保障,從理賠的角度,得了不同類型的疾病,得到賠付的概率更高。

除了分組以外,重症賠付的間隔期也不是優秀。

友邦全佑惠享榮耀2019的間隔期是365天,事實是,市場上的多次賠付重疾險間隔期大多是180天。

間隔期這麼不用多說,對消費者來說,同等價格當然是越短越好了。

關於重疾險挑選時候的大原則,早在 就跟大家聊過。

你只管記住公式,對應去做驗證就好。畢竟,

大方向對了,就不會錯太離譜。

多次賠付>單次賠付;不分組多次賠付>分組多次賠付癌症單獨分組>癌症不單獨分組

3.

惡性腫瘤額外賠付2次,間隔期5年,但是需要額外加錢附加。

目前,不少市面上有競爭力的產品是主險本來就是涵蓋癌症多次賠付的,不需要額外再掏錢附加,而且間隔期為3年

相信不少人都聽說過癌症五年生存期這個概念,如果不幸得了癌症,可能在3-5年內會出現復發、轉移或者新增的情況。

因此對於患病的人來說,癌症賠付間隔期越短,第二次申請到理賠的可能性越大。

所以一般不建議選擇間隔期為5年的產品,如果有3年就買間隔期3年的。

雖然,大部分正常人都不希望發生多次賠付這種事,但是買保險本身就是反人性的,它是提前為未來可能發生的不好的事情做規劃和兜底。

錢花都花了,為啥不買個保障全面些的呢?

4.

友邦之前的重疾險輕症只保到75歲,總被吐槽為保障不全面。

這次輕症方面做了一些升級。

升級後輕症保障期到終身,不分組,每次賠付沒有間隔,賠付次數由原來的3次改進到7次,賠付保險金遞增。

這個變化還是非常不錯的。

但升級之後。

很多輕症都是三選一,這多少有些隱形分組的意味,一定程度增加了賠付的阻力。

為什麼會買友邦重疾險?

另外,在輕症責任中,有一個比較大的變化。

以前的全佑惠享裡輕症中的“輕微腦中風”理賠條件非常寬鬆,只要不留下任何後遺症就可以申請理賠。

為什麼會買友邦重疾險?

但在升級後的輕症對此項的要求變嚴格了,增加了賠付條件,

需要達到兩種後遺症至少一種,才會賠付。

為什麼會買友邦重疾險?

5.

保費豁免,但要單獨收錢。

現在大陸主流的重疾險都自帶輕症豁免責任,也即被保險人如果不幸得了合同中約定的輕症。

那麼得到賠付過後,後面的保費就不用交了,但是其他沒有賠付的保障繼續有效。

這一點,也算是大陸保險的一大優勢,在香港,輕症也只是豁免1年的保費。

但是友邦和平安福一樣,在此項責任上都需要單獨收費。

在對外的宣傳上,將這個絕大多數保險公司的產品都具備的功能,說得像僅此一家似的。

我早在

就表揚過,這個宣傳和市場公關的能力,做市場,要學一學。


6.

長期護理金是和其他項目共用保額的,在合同中關於長期護理是如下規定:

被保險人六十歲後自主生活能力完全喪失,即無法獨立完成六項基本日常生活活動中的三項或三項以上,且狀態持續一百八十天以上的,就可以領取了。每月給付一次,連續給付十年,共計一百二十次。

其實是比較人性化的。

因為雖然很多重疾險中包含的癱瘓、老年痴呆、帕金森等病種。但這類疾病很多是無法生活自理的。

因此如果達不到重疾的理賠標準,那麼就可以通過長期護理金提前獲得賠付。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如果領取了長期護理金,後續如果得了重疾,是要扣除已經領取的護理金的。

所以,還是那句話,天底下沒有白掉的餡兒餅。


7.

捆綁了意外險。

友邦的很多重疾險都是需要捆綁銷售長期意外險,只要購買就必須附加長期意外險,體驗並不是很好。

而所謂的長期意外險,只保障到75週歲,責任和性價比也不是市面上最優的,

關於這類型捆綁產品,我在聊平安福的時候就說過了。

大家在這裡 自行復習。

最後。

嘮嗑兩句。

買保險其實和買其他產品有一個很大的不一樣。

它是虛擬的,看不見、摸不著。

憑藉一紙合同。

因此很多人買保險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到底買的是什麼?

關於品牌包裝和品牌效應。

我在 已經多次聊到過了。

和買一個奢侈品包包不一樣的是,包買的品牌貨,用起來舒心,亮出來有面兒,你是的確可以拿出來顯擺的。

買車買的品牌貨,你可以開得很爽,坐起來舒服。

說到這裡講個笑話,前段時間我固定常用的一家銀行客服給我打電話。

說我的額度和信用可以升級成金卡客戶。

我問他,升級成金卡客戶和現在有什麼區別呢,是可以候機免費進商務廳還是一些其他優勢?

我立刻回答,那還是不尊貴吧,謝謝了。

很多時候,一些公司用品牌、曝光宣傳營造一種VIP級別的尊貴感,並且用宣傳服務好體驗好。

的確,進個店有一群人圍著的感覺總是不錯的。

但是保險不一樣。

它畢竟是一紙合同。

買它的目的,不是在買的時候、理賠之前爽和尊貴就夠了。

你是要在得了病、出了事的時候指望上它,幫你兜底,防止一夜回到解放前的。

服務好等於理賠寬泛?還是理賠順暢?

如果條款和合同沒寫。

出了險賠不賠、賠得順暢與否,是條款說了算,還是業務員的自信和驕傲說了算呢。

最後,推薦大家聽一聽我和夥伴帶來的這門保險課程。

本堂課程,不推薦任何保險產品,而是給你一把標尺,教你一步步明確自己的需求。

為中產家庭普及正確的保險觀念,用保險守護家人,和自己辛苦積累的財富。

全面拆解重疾險,輕鬆設定保額預算。

手把手教你規劃理財做好家庭資產配置。

讓你不再焦慮,輕鬆實現人生目標。

這門課程不會推銷任何保險產品

給你一把標尺,教你明確自己的需求。

讓你不走彎路,一次買對保險

為什麼會買友邦重疾險?

作者Kris,R&F創始成員,資深保險經紀,金融碩士,簽約作者,終身學習者。

閱讀更多,關注微信公眾號:「番茄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