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美学”、“真诚电影”——伊朗电影

过去在人们的心目中,伊朗是个神秘而陌生的国家,大量的西方舆论把伊朗扭曲化,更带有一种激进的有色负能量的展示。然而,电影将这层神秘的面纱一层层的揭开,让人们发现伊朗认识伊朗。

“苦难美学”、“真诚电影”——伊朗电影

图为《随风而逝》剧照

伊朗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异军突起,并创造了一段诗意般举世瞩目的电影神话,这并不是伊朗本土主流电影的价值被认同,反而是夹缝求生中伊朗另类电影的异彩纷呈。

电影最早出现于伊朗是在20世纪初期,其本土电影的制作大约可追溯到1925年,如果说好莱坞是致力于给人们制造一场场庞大的“视听盛宴”,那伊朗电影可谓是电影界的一股“清流”。伊朗电影的特点用一个“真”字就基本可以概括,故事情节极简,没有过于宏大的主题,自然光照下的原景风貌,以及对后期高科技的无所求,都使得伊朗电影真实的简直就像是生活本身。

“苦难美学”、“真诚电影”——伊朗电影

图为《樱桃的滋味》剧照

“苦难美学”、“真诚电影”——伊朗电影

图为《天堂的颜色》剧照

伊朗政体是建立在伊斯兰信仰下的神权统治,在20世纪前半叶,电影一直遭到伊朗宗教界的反对和诋毁,认为电影是对神灵的亵渎,电影院是西方无神论的象征,是人们践行伊斯兰信仰的清真寺的劲敌,因而电影和电影院构成了对统治阶层的威胁,所以伊朗电影在此时期发展缓慢,直到1979年伊朗爆发了推翻君主专制的伊斯兰革命,革命成功后,宗教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最高指导原则,同时这种意识形态的幻变也在无形中融入了伊朗电影的制作,对伊朗电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伊朗新电影出现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达鲁什默赫朱为代表,开拓了伊朗乡土写实电影的先河。

在伊斯兰革命之后,“真诚电影”的力量在伊朗兴起,伊朗电影人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将儿童作为纯洁、美好的化身,审视成人世界的种种顽疾。这股力量使伊朗电影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至真、至纯、至爱的写实性表达使伊朗电影备受关注,随之衍生出许多形式、题材优秀的作品和导演,如马基德·马基迪《小鞋子》,贾法·帕纳西《白气球》,巴赫曼·戈巴迪《乌龟也会飞》等,也将伊朗电影推上国际影坛。

“苦难美学”、“真诚电影”——伊朗电影

图为《小鞋子》剧照(伊朗首次入围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

“苦难美学”、“真诚电影”——伊朗电影

图为《小鞋子》剧照

影片中兄妹经历着世间的种种磨难,丢了鞋的孩子没有向窘迫的父母伸手要鞋子,没有指责也没有埋怨,反而更多的是兄妹之间以及家庭之间的互相体谅,受众或许可以从中感受到生活的不易与辛酸,但是却不会让人感到颓废甚至是绝望。这就是伊朗电影的独特之处,有人将其称为“苦难美学”,受众是在观察或者说是在倾听正在经历着某种苦难的人们的生命状态,但是影片的叙述角度是在给我们展现主人公尤其是小主人公们的积极阳光的状态。

到了21世纪,伊朗电影转变为现实性社会题材,电影平民化的题材选择、人性化的主题挖掘、纪实性的视听表达,都是它备受瞩目的原因所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伊朗文化政策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放,众多伊朗导演开始主动探索电影中的人性关怀与美学艺术,新生代导演不负所望,导演法哈迪两获取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一次别离》(2012)、《推销员》(2017),堪称伊朗电影近年的最高成就。其形式与内容以及大胆的表现手法成就了伊朗更为回归本真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

“苦难美学”、“真诚电影”——伊朗电影

图为《一次别离》剧照

伊朗电影始终有一种正能量存在,所有的不美好都不是为了表达破坏和不美好本身,反之是在给人以希望,灾难是不可知的,他或许像恶魔一样的固然可怕,但这并不代表生命为此不再美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