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修師劉得群:20年堅持為街坊修電器修出五彩生活


□ 唐正飛 李瑩

在進城區五星街11號,一間店面不足10平米,上下兩層的維修店,二十年如一日,以精湛的技藝和優良的品質,服務著周邊群眾。2月15日,走進不足10平米的小小維修店,店主“劉師”正在忙著修理電磁爐。

“劉師”是社區居民對劉得群的尊稱,提起“劉師”社區居民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紛紛豎起豎起大拇指點贊。

1980年出生的劉得群,老家在漢濱區晏壩鎮胡家溝村,1998年夏,劉得群從武漢無線電技術學校畢業後,隻身回到安康創業,考慮到當時既能離學校近一點,又能離居民生活區近一點,劉得群就開了這家店,這一開就是20年。20年來,劉得群小小的修理店不但服務社區居民,也聯繫著廣大農村和周邊縣區。1999年,劉得群被安康市勞動局就業培訓中心聘為老師,用自己所學理論知識與平時實踐經驗,為安康九縣一區1000餘學生打開了維修電器的一扇門。

“學無止境,實踐中摸索。”劉得群維修電視機從黑白到彩電,再到現在的超薄。劉得群在實踐中向同行請教,在摸索中與同行交流,有時也會通過手機在網上學習。”

在劉得群家裡的書架上陳列著《四書五經》《魯迅全集》《哈姆雷特》等千餘冊書籍。劉得群有個習慣看到自己認為好的書,他都會與學生、徒弟分享,並收藏起來,以後作為家產傳給孩子。

維修師劉得群:20年堅持為街坊修電器修出五彩生活

在劉得群的店裡擺放著大到電視機、電腦,小到電磁爐、遙控器這些都是附近居民送來待修理的家電。對於顧客來說,小小維修店,送進來的是故障、麻煩,拿回去的是便利、放心,有時也會通過電話,解答顧客家電故障問題。劉得群的店,除大年三十到初三休息,其餘時間都會開門,有時值守的是自己,有時是徒弟,有時是附近的街坊鄰居。

採訪中,老顧客87歲的馬希琴老人打來電話,自己家的電餅鐺壞了,劉得群挎上自己的工具包,來到馬家。不一會兒,走出廚房對馬奶奶說:“電餅鐺修好了。”馬奶奶笑呵呵地告訴記者:“家裡的大小電器壞了都是找劉師,有時連錢都不要。怕我們著這些老太婆擔心,劉師隨叫隨到。服務好得很!(冬天)太陽一出來附件的街坊,都到他店門曬太陽,他們給這個端板凳,在那兒找(借)椅子,讓(我們)坐著曬太陽,自己就在邊邊修東西,太熱心了!”像這樣為一件小家電上門服務劉得群只針對馬奶奶這樣的群體,平時只有搬運不方便的大家電才上門服務,這樣可以服務更多的人。

維修師劉得群:20年堅持為街坊修電器修出五彩生活

“師生友誼,情誼深長”這是2000年十月,學員送給劉得群的錦旗內容。劉得群的學生遍佈全市九縣一區,修電視是手藝好,所以大家都知道有個修電視的叫劉得群,為人處世都深受學生的認可。在鄰街當鋪巷開維修店的熊信峰也是劉得群的徒弟,2013年熊信峰師從劉得群,出師後,選擇了與師傅鄰街的當鋪巷開店“這樣就可以跟師傅多學點,有生意了師徒可以合作。”在徒弟熊信峰印象中,劉得群平時工作雷厲風行,對誰都很好,對自己不光物質上、精神上都有很大的幫助。除了師傅,既像兄弟朋友、又像長輩。

維修師劉得群:20年堅持為街坊修電器修出五彩生活

對於現在定居蘇州,並有自己的電路板生產廠的王鵬來說,20年的師生情,劉老師總是助人為樂,待人真誠,社會責任心很強。雖然現在聯繫的少,我們之間就像劉得群說的君子之交淡如水。

劉的群意味深長地告訴記者:隨著科技電器的普及,維修需求的逐年增加,手藝好的,一年賺個10來萬的辛苦費還是可以的,但因為此行業本身對從業者的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年齡大的搞不了,年輕人不願深鑽。所以學這們手藝的人,越來越少。

維修師劉得群:20年堅持為街坊修電器修出五彩生活

關於以後劉得群有著自己的打算“等孩子穩定下來,變賣多餘家資,出去走走看看長長見識,或是做一些對社會有價值的公益。”劉得群眼中充滿了嚮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