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輸了一場戰役,贏了戰略勝利”的例子?

邪惡小羊羊


粟裕將軍帶領的華東野戰軍和國民黨高級將領陳誠之間,爭奪魯西南重地臨沂這一戰,就是典型的輸了一場戰役,贏了整個戰略勝利的例子。

可笑的是,在臨沂戰役打響之前,陳誠還信誓旦旦的發表過言論,說自己兩個月的時間,就能滅掉中國共產黨。

當時,正是抗日戰爭結束後。蔣介石挑起了內戰,他一直都想在國內實行獨裁統治,然後徹底打敗共產黨。

為了儘快剿滅共產黨,他還特意的找來了何應欽談話,他問何應欽,若是讓他帶兵,全力剿滅共黨,他能用多長時間。

剛打完日本人,何應欽不想這麼快在挑起內戰。所以,他給蔣介石說的是三年吧。

這一答覆蔣介石當然不滿意了,所以他讓何應欽有多遠走多遠,離他遠遠的,別讓他看到何應欽,省的心煩。

蔣介石又找來了陳誠,還是問了同樣的問題。

陳誠告訴他,若是讓我帶兵的話,兩個月剿滅他們應該不成問題。

聽到這樣的答覆,蔣介石感到很欣慰,不愧是我最為得意的學生兼心腹。這話說的沒毛病我愛聽。

當時華東戰場上國共雙方的必爭的地方,正是軍事戰略要地臨沂。

因為粟裕知道臨沂的重要性,所以,他搶先佔領了臨沂。這件事被蔣介石知道了,蔣介石勃然大怒。

他開始命令陳誠火速把臨沂再給奪過來。

陳誠壓力山大,組織了四路大軍,一起向臨沂進發。

當時的左路是胡璉率領的是11師,前身就是最能打的土木系,右翼是黃百韜帶領的整編25師,中路是整83師,整74師。

這些都是蔣介石軍隊裡的主力中的主力,可見,為了拿下臨沂蔣介石又或者是陳誠,下了多大的血本。

這時候粟裕想出軍,打陳誠大軍的側翼最薄弱的一支,好牽制他們進軍的速度,讓他們來救援,然後好在臨沂城外圍點打援。

但是,陳誠不為所動,所以,粟裕不得不改變策略。

他先是給在延安的毛澤東請示,說明了現在臨沂的情況,十分的危機。毛澤東的回覆是,必要的時候,可以放棄臨沂。

有了毛澤東的這一句話,粟裕就放心了,他可以自由發揮,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打敵人了。

在當時粟裕的華東野戰軍,確實是抵不過陳誠的四路大軍的。

關鍵是在粟裕的西北,還有王耀武軍團,若是王耀武這時候也出擊,和胡璉,黃百韜前後夾擊粟裕,那後果是不堪想象的。

所以,粟裕打算放棄臨沂,變被動為主動,然後進攻魯西北,發動萊蕪戰役,矛頭直指王耀武。

這樣的話,對於粟裕來說先佔領了魯西北,消滅了自己身後的敵人,然後再聚集我軍優勢兵力,攻打臨沂就沒有後顧之憂了。

結果正是因為粟裕的這一英明決定,讓他徹底的佔領了整個華東地區的。

粟裕放棄了臨沂,陳誠他們佔領了臨沂,然後立刻通知蔣介石,蔣介石十分高興,還大書特書。

殊不知臨沂是粟裕主動放棄的,他們根本就沒有發生戰爭,就佔領了臨沂,實在沒有什麼可慶祝的。

可是,陳誠和蔣介石沒有高興幾天,他們才知道粟裕大軍,已經秘密集結到魯西北了。這時候即使陳誠想去救,也已經來不及了。

緊接著就是萊蕪戰役打響,國民黨王耀武管轄下的李仙洲軍團幾萬人馬,全部被粟裕帶領的華東野戰軍殲滅。

然後粟裕帶領的華東野戰軍,取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性的。之後,華東野戰軍在華東這片土地上站穩了腳跟,穩紮穩打最終徹底的把國民黨打敗,趕出了華東地區的。

所以,臨沂戰役,就是輸了一場戰役,贏了整個戰略勝利的經典例子。


史學達人



晉冀魯豫野戰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就是一次典型的輸了戰役,贏了戰略的行動。

解放戰爭初期,國軍大舉進攻各根據地,中原根據地在國軍的第一輪進攻中,實際上等於被放棄,中原軍區所屬部隊突圍,除了原本留下來承擔潛質任務的皮定均旅,其他各部損失慘重,此後在解放戰爭中基本上消失,沒有留下成建制的部隊。

失去中原根據地之後,各根據地之間的聯繫就基本上被切斷了,被壓迫在幾個不同的區域分散作戰。雖然抗戰第一年仍然消滅了敵人的很多機動部隊和有生力量,但各個根據地被包圍壓制的局面並未改變。實際上,即便是粟裕在孟良崮戰役中殲滅了整編七十四師,也仍然沒有打破內線作戰的整體格局,山東根據地仍然被壓制著。

其他戰場上,東北部隊被分割壓縮在北滿和南滿,尤其是在南拉北打的格局下,南滿受到國軍的重點進攻,形勢非常危急,最嚴重時甚至不得不退入朝鮮境內。在延安,也被胡宗南追著打,陳謝集團被壓縮在太嶽山區,劉鄧大軍被壓縮在晉冀魯豫的黃泛區。整體上,形勢都不樂觀。

在這種形勢下,各根據地內相互之間無法形成有效的相互策應和支援,分散作戰,無法集中兵力形成局部優勢,打破敵人的圍困和封鎖。這樣,各根據地的兵源,物資都消耗得很快,如果再不打出去,就可能會像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一樣,被國軍困死在各根據地。

因此,毛主席提出,要打破現在內線作戰的不利局面,必須要打到外線去,把戰火燒到國統區去。這就有了華東部隊分為內線兵團和外線兵團,內線兵團留守根據地,外線兵團打到外線去,在外線殲滅敵人,策應根據地的內線作戰。

另一個很關鍵的舉措就是,晉冀魯豫軍區部隊整體離開根據地,南下大別山地區,威脅華中和江浙地區,減輕各根據地的壓力。

從純粹的軍事角度看,千里躍進大別山當然是一次很不成功的行動,到了大別山站不住腳,被白崇禧的華中部隊追著打,最後不得不放棄在大別山建立根據地的打算,退出大別山地區。因為長途行軍又始終沒有擺脫被追著打的局面,部隊損失近六成,重武器損失近八成,從出發時的十萬多人變成了四五萬人。


從戰術角度看,這是不是失敗?當然是。但是從戰略上看,千里躍進大別山非常成功的打破了國軍的封鎖線,並且將華中國軍拖在大別山,迫使華中國軍不敢抽調太多部隊東進參與圍攻華東野戰軍。這位粟裕部隊在魯豫一帶大範圍機動進退,尋找戰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持。

可以想一想,如果沒有中原野戰軍拖住華中國軍,粟裕在圍殲黃百韜兵團的時候,黃維兵團極力東進,接近主戰場,徐州的邱清泉,李彌和孫元良,李延年各兵團都會出動,那麼形勢就會非常危險。正是因為中原野戰軍死死拖住了華中國軍,所以東進救援黃百韜兵團的只有黃維兵團,而且受到中原野戰軍的頑強阻擊,沒有靠近主戰場。這樣,徐州的國軍也沒有堅決支援,猶豫不決,為殲滅黃百韜兵團拉出了時間差。

所以說,即便是中原野戰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整體上損失重大,但是這一行動為在戰略上打破解放軍只能內線作戰的不利局面,打亂了國軍的部署,拖住了華中國軍,這是犧牲自己,成就其他各戰區,尤其是華東戰區的行動。這也是在淮海戰役結束後,劉鄧大軍能夠得到追擊國軍解放大西南的機會的原因。


蕭武


輸了一場戰役,贏得了整個戰爭,這明顯說的是解放戰爭中的青樹坪戰役。

淮海戰役後,國民黨五大主力全部被消滅,國民黨敗局已定。但是國民黨軍隊中的桂系軍閥,始終跑的快,第三野戰軍、第二野戰軍都找不到桂系軍閥主力進行決戰,如果將來這支20多萬的桂軍逃到大西南山區,對中國解放事業是很大的損失。

這時,一場敗仗改變了這個局勢。這場敗仗就是青樹坪戰役。

在青樹坪吃敗仗的是林彪第四野戰軍中的名將鍾偉。鍾偉擔任49軍軍長,和40軍軍長韓先楚並稱為四野兩大好戰分子。在三下江南戰役中,時任二縱五師師長的鐘偉敢抗命堅持己見,使林彪改變原定作戰計劃,取得了靠山屯戰役全殲國軍87師的勝利,這一戰,鍾偉直接從師長提拔為縱隊司令,這是解放戰爭中的唯一。

青樹坪戰役,也創立了解放戰爭渡江戰役後的唯一一敗。鍾偉的49軍渡江之後求戰之心很急切,49軍的146師孤軍冒進和後方失去聯繫,在青樹坪被第46軍236師伏擊,桂系頭號王牌第7軍的171師、172師又前來助攻。鍾偉和146師取得聯繫後派出145師進行接應。這一戰,146師陣亡877人,傷2000餘人,可謂元氣大傷,前來接應的145師也有470人的傷亡。這是桂系軍閥在解放戰爭中第一次大規模遭遇解放軍的惡戰大戰,從此以後,鍾偉的49軍再也沒能擔任主力部隊出擊,基本一直在二線擔任預備隊,鍾偉也因此在建國後僅被授予少將軍銜。

青樹坪戰役,雖然解放軍49軍被重創,也同時讓桂軍驕傲輕敵,與我軍死磕,很快被全殲。

衡寶戰役,幾乎是把青樹坪戰役複製了一遍,國民黨第一名將白崇禧,猜到了開頭卻沒有猜到結尾。

四野第45軍第135師孤軍深入,被桂軍白崇禧集中5個師圍攻,幾日後,林彪集中了54萬軍隊不僅把桂軍20萬人圍困在衡陽到寶慶的公路周圍,同時封鎖了桂軍逃往雲南貴州和廣東的道路,當白崇禧發現這一點時,已經大勢所趨。

衡寶戰役後,殲滅國民黨軍4.7萬餘人,桂軍的精銳師全部被殲滅,解放了湘南和湘西大部地區,從此以後,桂軍再也不能發起有效的抵抗,白崇禧的“小諸葛”的大名,成了大笑話。

不過,平心而論,桂軍的實力比起蔣軍來說,還是差很多,都解放戰爭了,桂軍還是的主力兵器還是漢陽造的老套筒,與蔣介石軍隊的全美械軍隊相比,簡直是不入流的窮親戚。渡江戰役後,解放軍的裝備甚至略好於桂軍。

桂軍最大的戰鬥力就是跑得快,青樹坪一戰,桂軍不跑了,那還不是等死了。

經過青樹坪戰役,桂軍自信心膨脹,以為自己可以和解放軍死磕,就註定了驕兵必敗結局。


歷史知事


楚漢之爭中的滎陽成皋之戰,是最典型的輸了戰役,贏了戰略勝利的例子。

滎陽成皋之戰,劉邦幾次被項羽打的丟盔棄甲,差點被殺。但是憑藉戰略上的勝利達到質變,牢牢把握戰爭的主動權,讓項羽從戰無不勝到最後無處可逃。

劉邦戰役上的失敗,大軍幾乎被打光

在滎陽成皋之戰中,劉邦何止輸了一場戰役。

滎陽戰敗,項羽圍困滎陽,劉邦不得不採用將軍紀信的計謀,讓紀信假裝漢王投降項羽,劉邦自己逃跑,而替身紀信被項羽一怒之下燒死。最後御史大夫周珂、樅公被項羽烹殺。

跑出去後的劉邦率領英布的軍隊,來到成皋。結果項羽收拾完彭越後回頭回頭再次打敗劉邦,這次只有劉邦與夏侯嬰兩人逃跑出來。

兩人悄悄的跑到修武,趁著韓信不在大營,悄悄奪了韓信跟張耳的軍權,這才重振旗鼓,支撐住了危局。

在滎陽成皋之戰中,劉邦面對項羽可以說是敗多勝少,尤其是前期,楚軍實力強勝,劉邦幾次危機重重,靠手下將領的幫助與彭越在後方的騷擾,才僥倖逃脫,即便後期楚軍已經相對劣勢,糧草不濟,劉邦依然差點被項羽一箭射死。

雖然戰役上,劉邦敗勝於多,但是在戰略上,劉邦後發制人,外線包圍內線,讓楚軍陷入多面作戰的境地,最終拖垮了楚軍贏得了勝利。

劉邦戰略上的勝利,拖垮了項羽

雖然在面對面打仗,沒幾個人是項羽的對手,但是劉邦善與爭取諸侯,對於諸多諸侯,願意歸順的招降,不言歸順的消滅。

比如劉邦派隨何說服了英布,項羽失去的不僅是一位盟友,還失去一位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魏王豹叛漢投楚,被韓信與曹參消滅。

不過滎陽成皋之戰中,最精彩的還是劉邦如何後發制人,讓項羽疲於應對。

1、劉邦與項羽在成皋滎陽一帶正面對峙,但是留下彭越在楚軍後方進行遊擊戰,不時切斷楚軍糧道,導致項羽無法一鼓作氣追擊消滅劉邦。

可以說劉邦屢屢得以逃脫,彭越功不可沒。

2、派張耳與韓信平定代趙,以張耳在趙地威望與韓信用兵之能,迅速平定趙地,然後直下齊國

3、派灌嬰和靳歙深入楚軍後方斷楚軍糧道,灌嬰、靳歙一直突擊到魯下,大破項冠楚軍 。之後劉邦又派遣灌嬰、曹參北上,幫助韓信迅速平定齊地。

4、派遣盧綰、劉賈率兵2萬協助彭越在楚軍背後“撓楚”,連下17城。逼迫項羽率領楚軍不得不東西奔跑兼顧。而劉邦與彭越在東西兩端不斷蠶食楚軍兵力。

雖然劉邦在正面戰場上面對項羽屢吃敗績,但是在戰略層次上,劉邦要比項羽高明出很多。正是因為戰略指揮上的勝利,才讓劉邦不斷的調動項羽來回奔波,逐漸扭轉戰場劣勢,量變達成質變。

等到楚漢屯兵廣武的時候,項羽雖然仍有戰鬥力,但實際上大勢已去。

項羽在廣武無法打敗劉邦,而劉邦撒出去的彭越、灌嬰、韓信、曹參等人在楚地後方大展身手,項羽失敗已是遲早的事情。

滎陽成皋之戰,劉邦去了對項羽的優勢,兩人鴻溝協議,互相罷兵,不過項羽軍隊一後撤,劉邦就在張良等人的勸說下撕毀協議,攻擊項羽,陽夏、固陵、陳下之戰一直到亥下之戰,楚軍一敗再敗,最終項羽落得自刎烏江的下場。

滎陽成皋之戰,項羽可以說戰勝了站在他面前的幾乎所有的敵人,可惜戰略上的失利,讓他陷入被動局面,加上手上人才不如劉邦,只能當個救火隊長,哪裡需要到哪裡。


妖鬼雜談錄


延安保衛戰更具有代表性。

1947年3月,國民黨鑑於全面進攻沒有更大收穫的情況下,為了摧毀中共指揮中樞,決定集中兵力實行重點進攻。胡宗南帶領25萬精銳力量,向延安發動猛烈攻擊。當時西北野戰軍只有3萬人,裝備更是處於絕對劣勢。面對敵強我弱的嚴峻形勢,黨中央決定,先誘敵深入,適時放棄延安,在北部山區創造時機,逐步消滅國民黨有生力量。

延安保衛戰進行了七天七夜。西北野戰軍利用一切條件狙擊、騷擾和破壞敵人的進攻線路,仍然無法阻止敵人前進。3月19日,國民黨佔領延安,蔣介石喜出望外。毛主席卻豪邁地說:“少則一年,多則兩年,我們還要回來的。”

從戰術上看,解放軍輸了延安。延安是一座孤城,帶不走,受不住。從戰略看,卻是國民黨輸了全局。沒有抓住中共首腦,還把主力耗在西北。有限資源沒有用在刀刃上,不是輸還是什麼?而戰略,決定著戰術。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國民黨大軍佔領延安後,猶如進入牢籠,在陝北軍民天羅地網的包圍下,機動性喪失,活動空間反而大為縮小,更容易遭到西北野戰軍的強烈襲擾和周旋。

彭德懷先後組織青化砭戰役、羊馬河戰役、蟠龍戰役,兩次攻打榆林,調動敵人東奔西走,積小勝為大勝,不斷殺傷敵人主力。

國民黨這25萬精銳力量被牢牢拖在陝北高原貧瘠地帶,猶如拳頭打到棉花上,找又找不到,打又打不好,撤又不能撤,完全疲於應付。

更重要的是,大大減輕瞭解放戰爭其他戰場的壓力。在西北,是敵多我少。在其他戰場,則是我多敵少。我以中共首腦+3萬拖住敵人25萬精銳,太值了。

1948年,時機成熟後的解放軍在西北發起大反攻,3月取得瓦子街戰役大捷,大量消滅敵人有生力量。4月22日收復延安。一年後西北全境解放。毛主席的話應驗了。

國民黨的25萬人越打越少,後來殘兵敗將撤退到成都。成都戰役,全部覆滅。


樸素文明


大家好,我是錟錟,本文985個字,閱讀時間大約3分鐘

今天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在歷史上“捨棄一點,贏得全局”的戰鬥。

在歷史上有很多以小博大,折小取大的戰鬥,無論是現代戰爭還是古代戰爭,都是屢見不鮮。今天錟錟就給大家一起來分享幾個案例

1、漁陽之戰

說起這場發生在公元前127年的戰鬥。對於漢武帝來講,可以說是自豪滿滿,但是在這自豪滿滿的背後卻是用屢戰屢敗換來的。其實在公元前133年,匈奴就開始不斷的發起侵略戰,而漢軍派出的反擊部隊到了匈奴的地盤就被抓瞎,直到公元前126年,漢軍苦苦的尋思為什麼戰鬥了六年,對於說過專業訓練的漢軍卻遭到匈奴的虐殺,最後得到一個結論就是。漢軍喜歡匈奴往哪裡打,漢軍就往哪裡去,只會被擅長在草原伏擊的匈奴打的狗血噴頭。所以必須調整作戰方向,於是在漁陽掙扎的漢軍們,做出了一個悲壯地決定。那就是不需要任何援軍,而是孤軍奮戰,讓援軍直接北上拿下高闕要地。切斷匈奴與匈奴之間的連接。

與此同時,又迅速向河套進攻,打得匈奴一個措手不及。因為匈奴一直認為漢軍老是在吃他們那一套玩法,從此漢軍走拿下了淪陷數十年的河套大草原。

2、庫爾斯克戰役

庫爾斯克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與蘇聯在庫爾斯克的戰爭。

在庫爾斯克戰役中,雙方投入了超過268萬士兵和6,045輛坦克。空軍參加了2000多架飛機,這是歷史上最大的坦克戰和單日空戰。到戰爭結束時,德國人失去了70多萬軍隊,失去了約248輛坦克,並損失了900架飛機。蘇聯失去了180多萬軍隊,失去了6,800輛坦克,損失了5,244架火炮,並損失了3,500架飛機。

根據德國襲擊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德國計劃在一個半月到兩個月內搞定蘇聯。儘管德國給蘇聯帶來了巨大的傷亡,但它沒有達到任何戰略目標,因此德國失敗了。

3、日本偷襲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潛入夏威夷珍珠港,整個襲擊持續了90分鐘。美國沒有任何有效的反擊。整個偷襲行動中,日本毫無懸念地獲勝,但戰略上地加快了美國向日本宣戰。並讓日本成為了唯一一個受到過原子彈轟炸的國家

綜上所述,這些戰役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戰敗方往往都是隻看眼前,卻沒有看到戰爭背後的謀略。


你有什麼有趣的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如果喜歡錟錟的文章請點個贊,如果對錟錟其它的文章感興趣請關注錟錟,有什麼想問的歷史問題可以在評論區提問哦,您的鼓勵是錟錟繼續碼字的動力!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LongTime常錟


這樣的事件有很多,諾門罕戰役和克里特島戰役都可以劃歸此類。諾門罕戰役中日軍雖然慘敗,從此失去了北上的野心,但也讓蘇聯人感到了後怕,最終兩國簽署了《蘇日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從此徹底終止了對華武器援助,日本侵華戰爭變得更為順利了;

(本文的故事於德日兩個法西斯國家有關)

克里特戰役英軍和希臘軍隊頑強抵抗,但是最後還是被迫撤離這塊戰略重地,德國人雖然勝利但也是慘勝,由此喪失了再次使用傘兵奪取島嶼和戰略重鎮的勇氣。英國在地中海的三個戰略支點直布羅陀、馬耳他、塞浦路斯都得以免遭納粹威脅。以上兩個失敗方都獲得了戰略上的補償。

諾門罕戰役又稱哈拉哈河戰役,

1939年5月日軍駐守中蒙邊境的第23師團向對面的蘇蒙聯軍挑釁,其目的是摸索從蒙古高原直插貝加爾湖腹地的可能性,這是日本陸軍的北上戰略第一步。未曾想,一次試探性進攻演變成持續135天廝殺。


(那條河就是哈拉哈河)

此戰日軍的傷亡不小,大約有7696名士兵死亡、1021人失蹤、10997人傷病,總共19000人的代價,這個數字超過了第23師團戰前1.5萬人的總兵力,但是這點傷亡比著蘇聯人算是小巫見大巫了,蘇軍有9703陣亡、15952人傷病,總共25655人的損失,這還不算蒙古偽軍的傷亡。

但是就戰役戰術而言日本還是輸了,陸軍再也不敢對蘇軍發起攻勢,攻佔西伯利亞配合德軍閃擊蘇聯的計劃徹底泡湯。但是,在戰略上日軍內外雙收。對內終於找到了整頓軍紀的口實擅自發起攻勢的師團長小笠原切腹,中高級將領遭到清洗,從此在陸軍中沒有再出現以下克上現象。



對外,蘇聯徹底怕了日軍,到1940年4月時,蘇聯放棄在遠東擴大戰果的希望,交換俘虜後簽訂《蘇日互不侵犯條約》,根據條約終止了一切對華援助。這讓本就艱難支撐的中國抗日軍隊陷入絕境。由於失去了蘇聯的飛機、坦克和火炮等技術兵器援助,中國軍隊無力抵擋日軍掃蕩,更別說進攻了,這為日軍調兵南下攻取南洋提供了條件。


(被蘇軍繳獲的九二式步兵炮)

克里特島戰役發生在蘇德戰爭爆發前。

1941年5月20日德軍發起攻佔克里特島的水星行動,德軍第7空降師和第5山地師擔負突擊任務,先用空降兵從天而降以搶佔島上的三個機場,然後再機降更多的援兵鞏固效果,最後由海上增援徹底佔領全島。但是,德軍的一個傘兵人萬人不到卻要面對44000英希聯軍,為慘敗埋下了伏筆!
(克里特之戰示意圖)

德軍傘兵創始個人施圖登特原本希望藉助有史以來第一次傘兵集團作戰,樹立這個全新兵種的權威,他積極遊說巴爾幹地區空軍指揮官亞歷山大-羅爾將軍,成功打消了後者的一切顧慮全力進攻克裡特島。施圖登特有拉上空軍總參謀長漢斯·耶順內克於4月21日向希特勒爭取這次行動。



(左施圖登特,右空降師師長薩斯曼)

但是,在12天的空降激戰中德軍第七傘兵師傷亡了6500人,佔到德國傘兵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再加上其他部隊的傷亡數字,德軍一共付出了14000人的代價,超過了德軍攻佔巴爾幹半島的傷亡,而更大的失敗還在於德軍的總體戰略出現重大調整。


因為希特勒在德軍攻佔伯羅奔尼撒半島時就下令,進一步軍事行動絕不能耽誤巴巴羅薩行動的準備工作,他甚至將很多補給卡車掉回了波瀾前線。但是空軍將領的爭取使得他改變了主意,再次將巴巴羅薩推遲以騰出時間奪取克里特島。
(克里特戰役使用滑翔機為傘兵運輸重武器)

如果這次空降作戰十分順利,那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意猶未盡的戈林和施圖登特還會繼續爭取對馬耳他、直布羅陀和塞浦路斯島的空降作戰!也就是說1941年6月22日的巴巴羅薩計劃還會推遲,只要給希特勒看到有吸引力的理由即可。德國有可能繼續與斯大林保持友好合作,集中兵力解決地中海的英國殘餘,甚至遏制意大利的潰敗,進兵中東都有可能。


(德國傘兵宣傳海報)

這時候雖然波瀾邊境的軸心國兵力空虛,斯大林也未必敢輕舉妄動!他甚至還想加入軸心國集團瓜分世界呢!然而,克里特之戰德國失敗了!確切的說是慘勝。希特勒從此不再使用傘兵進行大規模作戰,也放棄了橫掃地中海和亞非的計劃,專心進攻蘇聯去了!但又因為克里特和巴爾幹戰爭耽擱了5~4個禮拜而兵敗莫斯科。所以小編覺得克里特就是盟軍用一次失敗的戰役,換回來的戰術性勝利。

(損失的都是元首心愛的精英,從此他不再讓傘兵戰士們冒險了)


兵器世界


這類“捨棄一點贏得全局”的戰略妙筆,不單在近現代戰爭史上極多,哪怕在資訊科技並不發達的中國古代,也有很多經典戰例,典型一場,就是公元前127年的漁陽之戰。

現代人說起漢武帝時代反擊匈奴的戰爭,常見滿滿自豪感。但事實上,自從公元前133年戰事爆發後,漢軍的表現,堪稱是被反覆吊打。漢軍派出去反擊的部隊,進了草原就常見抓瞎,除了當時還是新人的衛青小勝一把,其他人都是被摁住圍毆。漢王朝的邊塞,也被打了個慘,騎兵迅烈的匈奴軍,輕鬆就在長城沿線來回砍殺。

爆發在公元前127年的漁陽大戰,就是此時戰況的寫照:上一年剛剛經歷全軍覆沒厄運的漁陽要地,還沒等喘過氣來,就又迎來匈奴人的馬刀。匈奴鐵騎大舉來犯,就鑽漢軍分兵把守的空子,輕鬆殺入漁陽腹地,一頓瘋狂殺戮後,造成漢軍數千傷亡。再搶在漢軍增援部隊趕來前得意離去,一如這六年裡,他們屢試不爽的套路。

但是得意的匈奴人沒有想到,他們這次迎來的,將是大漢鐵騎復仇的刀鋒!

自從漢匈戰爭爆發後,漢武帝君臣們就在苦苦思考,開戰六年了,為什麼兵精糧足的漢軍,依然逃不過屢戰屢敗的倒黴仗?最關鍵一條,就是漢軍戰略思路的錯誤:要麼是匈奴往哪裡打,漢軍往哪裡迎戰,要麼就是悶頭蒼蠅一樣,朝著草原腹地亂反擊。等於被人乖乖牽著鼻子走。要想勝利,就得換個打法:不再去被動救漁陽,而要調集重兵,打一個匈奴死也不能丟的地方:河套!

於是,當漁陽的將士們,在孤立無援的境地下,做著悲壯抵抗時。衛青將軍率領的數萬精兵,似離弦之箭般向西北呼嘯飛出,先向北拿下匈奴高闕要地,切斷河套匈奴與匈奴單于的聯繫,再揮師拿下臨洮,張開一張大網後,又迅速向河套草原猛撲過來。猝不及防的匈奴河套守軍被打的稀里嘩啦,匈奴白羊王與樓煩王只率殘兵倉皇逃竄。自秦末起淪陷數十年的河套草原,一戰收復!

這場突如其來的勝利,在整個漢匈戰爭史上,都是轉折點般的意義:驕橫的匈奴鐵騎,從此喪失了南侵的立足點,昔日那種輕鬆遊獵漢匈邊塞的好日子,從此一去不復返。被動挨打的漢王朝,也終於拿下了進擊的橋頭堡。先前險惡的草原,有了河套做跳板,從此一馬平川。肥美的河套物產,更足以供漢朝繼續“孵化”強大騎兵軍團,源源不斷的投入對匈奴作戰。

可以說,自從這場雷霆一擊後,漠北之戰匈奴單于狼狽遁逃的場面,大漢鐵軍封狼居胥山的威武景象,都已悄然埋下伏筆。這榮耀一戰,來自衛青將軍卓越的用兵能力,來自漢武帝超凡的戰略勇氣,但同樣的,也來自失去援救的漁陽軍民,那一場死死牽制匈奴主力的浴血抗擊。

與追亡逐北的衛青霍去病一樣,漁陽軍民們,這些沒有留下姓名的鐵漢,功勞,同樣不朽!


我們愛歷史


這樣的例子簡直不要太多,特別是打了幾千年仗的我國。

一般而言,戰爭是由若干次戰役組成的,因為戰役拼的是兵力和計謀,戰爭拼的是綜合國力,所以戰役的結果不影響最終戰爭的成敗,典型案例如日本侵華,德國閃擊蘇聯等,所以也難怪二戰後的德國會有“打贏了每一場戰役,卻輸了整個戰爭”感慨。

而抗日戰爭似乎比蘇德戰爭更加典型,因為中日雙方的差距太大,這使得日本幾乎贏得了每一次戰役,甚至在1944年行將敗亡時仍然吊打南京國民政府,但日本帝國主義的失敗卻早已註定。

而在抗日戰爭中,“輸了一場戰役,贏了戰略勝利”的最典型體現,是1937年8月13日爆發的淞滬會戰。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盧溝橋失敗,全面抗戰由此爆發。

在此之前,日本自明治維新後,雖然制定了侵略我國的一整套方案,但日本高層始終秉承“步步為營”的蠶食性戰略,從1894年甲午戰爭,1904年日俄戰爭以及北洋軍閥時期扶持代理人,日本的侵略始終相對“平和”,即使戰爭也是局部戰爭。

1927年,日本田中義一內閣召開“東方會議”,研討對華政策,本次會議誕生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關於這份文件的真偽,史學界歷來眾說紛紜,但日本其後的侵華確實是按照這一文件的思路進行的。

也就是說,《田中奏摺》成了真正的侵華路線圖,所謂“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而實際上,日本的戰略比這份文件要更加具體。簡單說來,日本帝國主義想要的結果,是在國民政府得過且過的消極抗戰中,逐步“蠶食”中華土地。

第一步:先吃掉臺島、朝鮮,從外界鎖死我國;

第二步:吃掉東北,吞併東三省加熱河,效仿清朝崛起佔據關東;

第三步:吃掉蒙古,染指察哈爾,效仿清朝征服漠南蒙古,對國民政府造成泰山壓頂態勢;

第四步:吃掉華北,推行華北“自治”,效仿清朝入關,威脅江淮江南;

第五步:進軍關中,吃掉西北,佔據東亞大陸的制高點,效仿漢唐西北立國,俯視整個山東地區;

第六步:自西北南下,吃掉西南,效仿蒙元帝國包圍南宋,東南沿海形成戰略包圍;

第七步:順江東下,佔領全國,效仿元朝消滅南宋。

如此“蠶食”,日本帝國主義必定水到渠成,而中華民族恐難有翻身之力。

可惜,日軍內部的少壯派軍官等不了這麼久,急於在天皇面前表現的他們不管什麼大本營戰略,一個字就是幹,九一八事變是這樣,盧溝橋事變也是這樣。

而盧溝橋事變相比之下更為“嚴重”,因為國共開始第二次合作,五萬萬中華兒女徹底被喚醒,空前強大的民族意識開始形成。

也就是說,日本帝國主義在盧溝橋的“破功”,嚴重影響了日本大本營的“蠶食”策略,由“蠶食”改為“鯨吞”,對資源匱乏的日本而言是巨大考驗。

但相比於淞滬會戰,盧溝橋事件的負面影響簡直不值一提。

因為陸軍表現太過神勇,這讓海上吹風的日本海軍越來越不爽,加上盧溝橋事變後陸軍高喊的“三個月滅亡支那”就更讓海軍沒有了存在感,所以他們需要在陸軍面前秀一下肌肉。

1932年的“一二八事變”,是日本海軍一言難盡的表演,所以日本海軍渴望在陸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來一場所謂的“一雪前恥”,就在那個跌倒一次的上海。

但讓日本海軍始料未及的是,擅長挑釁的日軍卻遭遇了我國軍隊的先發制人,為了轉移日軍注意力,徹底打破日軍自北向南吃掉我國的險惡戰略,南京國民政府在明知不敵的情況下,主動在上海發動淞滬會戰,將日本海軍拉入戰爭。

應該說,國民政府此舉是絕對正確的選擇,為達到吸引日軍的目的甚至動用了戰前悉心培養的兩個裝備精良的德械師,即中央軍87和88師,這兩個師的出現讓日軍大為驚駭,隨後對盟友德國施壓,德軍遂終止了和國民政府長達10年的合作。

但德械師的加入並未起到遲滯敵軍鋒芒的效果,雖然國民政府先後投入戰場70多萬人,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我國的狂妄計劃,但因為豆腐渣的國防工事以及腐敗橫行的政治環境,淞滬會戰並未對日軍產生更大的心理壓力。

不過話說回來,儘管日軍取得了淞滬會戰的勝利,並於1937年12月佔據了國民政府首都南京,但日本自北向南的蠶食戰略徹底破產了。沿江而上的日軍,最終因我國軍民的頑強抵抗,於1938年止步於武漢,從此抗戰進入了漫長的相持階段,直至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中國抗日戰爭中的淞滬會戰是輸了一場戰役,贏了戰略勝利”的典型案例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11月8日晚,蔣介石下令進行全面撤退,所有部隊撤出上海戰鬥,分兩路退向南京、蘇州--嘉興以西地區。


由於命令倉促,指揮失控,大撤退結果演變成全面大潰退。自9日起,日軍擊退中國軍隊零散抵抗,連佔虹橋機場、龍華、楓涇、青浦。11日,日軍進至蘇州河岸,南市及浦東我擔任掩護任務的部隊奉令撤出陣地。當日,上海市長俞鴻鈞發表告市民書,沉痛宣告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淪陷。

整個淞滬會戰期間,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佈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由於淞滬會戰傷亡巨大(損失的很多都是蔣介石的嫡系精銳部隊),江南地區的中國軍隊已經沒有力量堅守蘇州、南京等地。


但此戰為後方的轉移贏得了時間,同時成功的把日軍的進攻方向從由北向南轉化為由東向西。雖然日軍贏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但中國在戰略上更勝一籌。戰爭開始進入持久戰狀態(想想毛主席的論持久戰),這是日本這個島國最不願看到的。


整個淞滬會戰,中國軍隊比日本軍隊死傷的人員多,而且最後也沒有守住上海,可以說在戰役上是失敗的。


但是淞滬會戰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振奮了民族精神,堅定了全國抗戰全民抗戰的信心,所以說戰略上是勝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