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是谁发明的?具体的朝代,时间?(古代的吟诵与朗诵,是两种概念,切勿混谈)?

S贞观子


发明群体:周朝官史。

具体朝代:西周时期。

具体时间:公元前853年—前841年。

之所以这样判断,是根据现有资料推算而出,不一定要是对的,更有可能是错的,但找不到其它资料以佐证。容小可慢慢道来。

“诵者,讽也!”(《说文》),需要声明的是,这个“讽”不是讽刺,而是用高低舒缓的声音去读。同样在《说文》中对讽的解释是“讽者,诵也”。

《周礼》中解释为:“以声节之曰诵”,显然,在《周礼》这本书里诵就已经提出了诵的要求是“声音高低抑扬”。《周礼》成书于汉朝。

所以再向前翻,就是《诗经》,《诗经》里关于“诵”的诗句有三处

一、《诗经·桑柔》中有“听言则对,诵言如醉。”

二,《诗经·崧高》中有“吉甫作诵,其诗孔硕。”

三,《诗经•节南山》中有“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这三篇里的诵均指的是大声表达,与朗诵的本义相同。其中,桑柔篇描写的是周厉王时期的事情,崧高描写的是周宣王时期的事情,而节南山描写的是周幽王时期的事情。都是讽刺之诗。按时间而论,周厉王居前。

而同时期的著作如《尚书》、《易》小可刚才没有查到这个“诵”字,所以只能以《诗经》里的证据为准。因为其它出现“诵”字的书藉的成书时间都晚于《诗经》。

朗,原为明亮之意,后引伸为声音清楚。在形容声音时的文献资料,小可查到的是魏晋时期嵇唐的四言诗中有一句“藻泛兰池。和声激朗。”还有陆机《顺东西门行》有一句“激朗笛。弹哀筝。”

唐朝以前,这个“朗”字在大多数时候,指的都是明亮,形容人品,形容天气,唐朝时出现了“朗吟”“朗咏”。

按题主所说,吟诵与朗诵是两种概念。

那么,唯一的差别就在“吟”和“朗”上,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

朗,明也。指声音明亮,清楚,侧重于声音有些大,有些高。

吟,呻也。(《说文》),叹也。(《苍颉篇》),显然,这个吟字,虽然也是声调变化,但声音不大,不高。

朗诵,是侧重读给别人听,所以音调要高。

吟诵,是侧重读给自己听,所以音调可低。


亦有所思


文明的传播主要是以语言的方式传播。汉语又分为无声语言文字,和有声语言。把文化作品准确的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叫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加以情感与节奏,把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艺术地传诵出来叫朗诵。朗诵是在朗读的基上加以情感和对作品的理解的延伸,朗诵包含了朗读,古代通称为诵。

诵有悠久的历史,距今三千年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有关于涌等文字的记载。周代的教育机制就有诵的机能训练和培养。(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兴、道,讽,诵,言,语。在周代作于语言支能,涌有两项工能:一种读书的方法,用来掌握和传播文化知识。二是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如重要的国家朝会,祭祀活动中的议式传诵。在古代就有"通语诵,如今的普通话朗诵是古代通语诵传统的流衍和演变。语言是跟着时代走的,任何时代的有声语言都是传达当时所形成的风格,所各个时期诵多有时代的络印。今天的普通话朗诵是类似于古代的通语涌,是官方确定的通用语言。今天的古诗词朗诵和传统的通语诵,语音上,节奏上有所差异,可基本方式还是本能的汉语。应该是相映得彰,互为补益。

在电视剧中古代皇帝班发圣旨也是一种呤诵,现在很多地方色彩的山歌都含有呤诵的成分,还有好多在劳动过程中为了达到步调一致,齐力上进形成的劳动呺子等等都在呤诵的范围之中。而今正面临失传,己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朗诵有著名的齐越朗诵艺术节,创办于1997年,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艺术学院探索诵读人才培养之路,开掘诵读艺术价值的实践尝试。

中华朗诵是呤诵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华呤诵的一脉相传的传承完善和壮大的过程!我们朗诵祖国的繁荣富强,生活的蓬勃发展……











春雨44000583


中国朗诵源流

先界定什么是朗诵、吟诵,加一个唱诵。我的理解是:

朗诵,有一定节奏、音调的发言。

吟诵,有一定节奏、音调、乐调的发言。

唱诵,有一定节奏、音调、乐调、旋律的发言。

从字义训诂看,《说文解字》云:“诵者,讽也。”即大声讲话,甲骨文已录有“诵”字,那么“诵”这一行为的源头必然更久远,推测肇自原始社会。人类结成氏族、部落这类组织后,管理机构相应产生,最高管理层由酋长、萨满(巫师、祭司,有的酋长身兼巫祭)、长老组成。

萨满职责是灵媒,沟通天地鬼神,祈福禳灾,给部族趋吉避凶指路。为实现如是目标,设祭坛,备祭礼,单人或率众手舞足蹈,口中念念有词,祷天地,告鬼神,祈天启。祷告的文辞应当就是用朗诵方式发出。

远古时,有个伊耆氏部落,年终举行农事祭典“蜡祭”,作《伊耆氏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

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浮泥回去堤岸,水回去沟壑;昆虫不得兴害,野草杂木回去沼泽。)

原始农耕,生产力低下,严重靠天吃饭,渴望风调雨顺。蜡辞采用祈使句,命令式语气,朗诵起来,铿锵有力,一副替天行道的架势。蜡祭在冬季,灾害往年经历过,新灾害尚未到来,蜡辞显示了对过去灾害的厌恶,对来年愿景的企求。

可见,朗诵源头是远古时期的祭仪巫祝。

与蜡辞风格相似,有宋代年轻气盛的苏轼所写的《太白山祈雨祝文》:

维西方挺特英伟之气,结而为此山。惟山之阴威润泽之气,又聚而为湫潭。瓶罂罐勺,可以雨天下,而况于一方乎?乃者自冬徂春,雨雪不至,西民之所恃以为生者,麦禾而已。今旬不雨,即为凶岁,民食不继,盗贼且起。岂惟守土之臣所任以为忧,亦非神之所当安坐而熟视也。圣天子在上,凡所以怀柔之礼,莫不备至。下至于愚夫小民,奔走畏事者,亦岂有他哉!凡皆以为今日也。神其盍亦明鉴之。上以无负圣天子之意,下以无失愚夫小民之望。尚飨。

(苏轼责问,太白山山高水多,一瓶一勺就可润天下,太白山作为一方守护神,为何不管凤翔旱情?无雨,百姓饥荒,盗贼为祸,地方官忧心忡忡,山神若熟视无睹,等于失职。圣明天子敬天礼神,举措完备,愚夫小民更是畏天奉神。请山神明鉴,履职布雨,告慰天子仁心,百姓悬望。)

祈雨文宣示后,山神吓得哆嗦,磨磨蹭蹭,拖了二十天,打个喷嚏,化作一阵毛毛雨。凤翔长官觉得可能是文辞咄咄逼人,惹恼山神,致使雨量不足;遂亲赴山上再行祈神,不久,大雨三日。苏轼欢欣鼓舞,作文《喜雨亭记》,纪功于世。

朗诵发展变化,便是吟诵、唱诵。

帝尧时代,有个农夫生活优裕,一次玩“击壤”游戏,得意忘形,大言不惭整出一篇《击壤歌》:

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何有于我哉(帝王的权力对我有什么用呢)!

帝舜时代,出现治世,天下太平,君臣开展表扬和自我表扬,唱和《卿云歌》:

舜: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臣: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予一人。

舜: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於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圣贤,莫不咸听。鼙乎鼓之,轩乎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

(庆云灿烂,霞彩聚集。日月光华,天天照耀。明净天空,明星陈列。日月光华,汇聚一人。日月恒常,星辰行位。四季交替,万民天诚。我唱起歌,匹配天灵。传至圣贤,无不乐听。大鼓小鼓敲起来,男女高高舞起来。歌舞尽兴如花尽发,收拾衣摆回家吧。)

农夫、帝舜君臣拽文,应该是又讽又吟又唱。

“诵”作为一项技能受到重视,最早记载见于周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周代学校对学子进行讽诵培训。“诵”既是一种学习方法,帮助记忆、理解典章,也是一种工作手段,在祭典、官方政令宣讲、外交辞令上大派用场。口才之于领导者尤为重要;《尚书》记载,周武王伐纣,作《牧誓》,战前在牧野誓师演讲,勉励将士英勇战斗、一往无前,顿时士气大振;秦穆公在打败仗后反思,宣《秦誓》,当众自责,成功收拢人心。

朗诵在历史上的高光时刻,应当是历次帝王封禅泰山时。封禅文辞宣讲,想必响彻了天地人三界!





樊虚


先从字面拆解开始:朗(指的是明亮、响亮)、吟(指的是带有一定节奏的唱、或是表示叹息和痛苦)、诵(同咏,指抑扬顿挫的读)。

那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朗诵指的是大声的抑扬顿挫的读,吟诵指的是带有一定音乐节奏的抑扬顿挫的唱读。

上面这样说大家可能不太理解,那我举个例子也许大家就能明白了:朗诵就像大声的读三字经,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吟诵就像老太太念佛经或者寺庙里放的佛经,已一种固定的音乐节奏唱读出来。

(朗诵家陈铎老师在某节目中的朗诵照片)

这样说大家应该明白了,那我们就可以开始来推断一下朗诵的来历:

朗诵这个词现在用的最多地方应该就像我开头说的在一些表演场合上。至于平时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朗读。

其实朗读跟朗诵在基本意义上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在于现今的朗诵带有了一些表演性质,所以朗诵的时候会有一些特定的动作姿势和诵读技巧来突出朗诵的形式,给人一种声临其境的感觉。

说到这里我就可以大致推测:朗诵的形式应该是从古就有,只不过该词的出现应该在近代才形成的,之前应该有别的称呼,例如我想到了一个词“诵读”。

为什么?举个例子:我们应该或多或少都知道古时候读书人在读书时有个显著特征:那就是在诵读时喜欢摇头晃脑,越摇头晃脑说明你越深得书中之味,至于声音大不大我不知道,但是在学堂里念出的声应该不小,不然老师听不到要打手心的😁。

所以,我对这题给出的观点是:广义上来说朗诵应该自古就有,至少汉代就有(官方的学堂的出现,我上面的举例的情况,嗯……大家懂的);狭义来说朗诵应该是近代才出现的词,发展到现代成为了一种表演形式。



以上便是我的观点,读故事,解真相,我是Gurunding-古兰丁,坚持原创;喜欢我的朋友不妨留下您的赞,多多关注我哦~谢谢!


Gurunding



了然翁523


本人小学二年级都没读完,咋知道这些哦,你找错人了,。


宇宙之极


朗诵即古时吟诵,古时吟诵即现代的朗诵......


天津当代私塾创始人


朗诵的定义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这个概念也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个概念,距今不过百年的历史,同样是跟随白话文的革命而进入人们的视野。


泰翊达医盟


一种精神、心情和艺术的释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