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產增長,立遺囑成理性選擇

財產增長,立遺囑成理性選擇

財產增長,立遺囑成理性選擇

載於《新華日報》3月22日9版,記者胡蘭蘭

21日,中華遺囑庫正式向社會發布《2019中華遺囑庫白皮書》,對所保管的12萬餘份遺囑進行數據分析,其中中華遺囑庫江蘇第一登記中心自2016年9月成立以來,已登記保管8755份遺囑。

立遺囑老人越來越“年輕”

21日10時,中華遺囑庫江蘇第一登記中心十分熱鬧,有老人正坐在桌前仔細書寫遺囑,還有不少人前來諮詢問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來諮詢的已經有十幾個人了,大多是六十幾歲,有7位老人來正式辦理遺囑登記。”

立遺囑人年齡趨向年輕化,白皮書的數據驗證這一點。從2013年到去年,立遺囑人群平均年齡從77.43歲逐步降至71.26歲。71歲至80歲之間,以及80歲以上的人群佔比連續6年下降;但61歲至70歲立遺囑人的比例逐年上升。去年江蘇登記中心70週歲以下立遺囑人比例為44.49%,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年輕化趨向更加明顯。

中華遺囑庫管委會主任陳凱分析認為,隨著遺囑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傾向於早日訂立遺囑。其次,中華遺囑庫採用自書遺囑形式,為保障遺囑效力,立遺囑要通過精神評價、錄音錄像等過程,對認知能力等有要求。2013年至去年期間,有65.29%的人因健康問題、24.71%的人因書寫能力不足導致無法訂立遺囑。

保護家庭財產意識強烈

由於家庭財產不斷增多,把財產留給子女是立遺囑的重要內容。如2017年至去年,在江蘇地區登記的遺囑中,處理不動產的比例保持在99%,其次是銀行存款類財產。

“我想把房子留給兒子,是立遺囑還是去辦公證?”記者發現,在登記中心諮詢處,有5位老人向工作人員提出同樣問題。65歲的王芬告訴記者,“如果兒子、兒媳過得好,房子給誰都無所謂,但萬一出了問題,還是要為自己的孩子多考慮點。”

受中國人傳統思想影響,立遺囑人在遺產分配上,子女以及孫子女仍是主要繼承人。2013年至去年間,江蘇地區的遺囑中,子女作為繼承人佔比達54.14%,“配偶互相繼承後子女後續繼承”的比例為21.84%。

實際上,和王芬有相同想法的老年人不在少數。白皮書顯示,11.79%的人立遺囑是為防止子女離婚導致家庭財產流失。此外,有99.92%的老年人在遺囑中規定繼承人所繼承的財產屬於個人財產,不屬於其夫妻共同財產。陳凱表示,許多遺囑不只是為防範糾紛,而意在避免家庭財產損失,這表明人們的法律意識增強,保護自己家庭財產的需求更加明確。

中華遺囑庫江蘇登記中心主任黃海波表示,江蘇第一登記中心幾乎每週都會遇到再婚老人前來訂立遺囑,其中雙方最關注的大多是如何保證自己的財產能傳給自己的子女。

“不少老人認為如果再婚前簽訂婚前財產協議,就可以防止百年後自己的房產由對方或者對方子女繼承。其實,這個想法是錯誤的。”陳凱介紹,婚前財產協議只是對夫妻雙方離婚的情況下,雙方分割財產的約定,並不能解決去世後的財產繼承問題。法律上,一方不僅能繼承對方結婚後的財產,還可繼承對方結婚前的財產,哪怕再婚一天,再婚配偶也與對方子女享有同等繼承權。

陳凱表示,全國人大擬立法規定可通過立遺囑設立居住權。這就意味著,房產在當事人去世後,可由其指定的人居住,但居住權不能轉讓、繼承,房產的歸屬仍然由產權人控制。

延續家風傳遞精神財富

黃海波告訴記者,登記中心常有老人反覆修改遺囑。“因為老人立遺囑後,讓家人知道了,引發一些糾紛。因此我們通常建議老人生前不要告訴子女遺囑內容,以防止引起矛盾。”

要實現家庭和睦傳承,不僅要處理物質財富,更要傳遞精神財富。

有了合法遺囑,家人內鬥風險會降低。但一份冷冰冰的法律文書,無法消除家人之間可能存在的誤解、猜疑,也無法傳遞對家人的關愛。去年,中華遺囑庫啟動幸福留言卡,讓立遺囑人將家風、家訓、人生回憶、叮嚀囑託、身後安排通過“慢遞”的方式傳遞給家人。截至目前,3916張幸福留言卡中,與子女有關的內容高達95.17%,與配偶有關的有1.31%。在這些留言中,78.22%的留言是對後人寄予期望與祝福,20.74%的留言人掛念家人未來生活是否過得安適,因此在留言內容中對繼承人作出叮嚀和囑託。“幸福、快樂、健康”是留言卡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傳達的更多是愛而不是約束,寄予老人們對後代最簡單淳樸的“厚望”。

今年中華遺囑庫將在全國各登記中心推廣“遺囑宣讀”服務,由遺囑宣讀人召集親友宣讀遺囑,傳遞立遺囑人的意願,以此表達對家人的關愛,促進家庭凝聚力,延續家風。

本報記者 胡蘭蘭

相關分類

  • 媒體報道
  • 活動報道
  • 視頻新聞

友情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