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门票经济,韶关旅游的“蝶变之路”

去年9月30日,丹霞山管理委员会发布了门票价格最新调整方案,积极响应上级有关部门要求“降低国有重点景区门票价格”的要求。丹霞山景区(含丹霞景区和卧龙冈景区)门票价格由原规定的200元/人·次,调整为100元/人·次。高达50%的降幅立竿见影,在紧接而来的去年国庆中秋假期,丹霞山接待游客31.7万人次,旅游收入90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7.78%和6.11%。

而实际上,门票降价仅仅是拉开了韶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序幕。正如该市一名资深旅游从业者所言:“主要依靠门票躺着就把钱挣了的观点,已远远不适应全民旅游时代的到来。门票降价是韶关景区转型升级的一个契机。”

作为广东热门的短途旅行目的地,韶关市旅游业近年来开始了一场摆脱门票经济的依赖,推动旅游方式从观光型向休闲型转变,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的“蝶变之路”。

红色基因铸造的韶关美丽乡村样板

冒着暮春连绵不断的雨水,当记者走进位于仁化县董塘镇安岗村时,被广东省委誉为“农民暴动中最伟大的战斗”——仁化暴动革命遗址思诒堂一带,闪耀着铁锤镰刀的光芒;广东唯一的国家级唐代古塔云龙寺塔,印记着安岗村繁荣的历史;村后森林公园里老人带着小孩在玩耍,村口的绣球花产业基地里农民们正在忙碌……

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会议上,阮啸仙向大会郑重介绍仁化暴动的全过程,让仁化暴动的经验推向共产国际,阮啸仙的发言也被翻译成俄文,存入共产国际和中共六大档案。

铿锵之声,言犹在耳。尽管红色革命年代的硝烟早已退去,但先辈们浴血奋战的革命遗址却在安岗村留存至今。去年来,仁化县在安岗村大力实施红色堡垒、红色阵地、红色教育等红色党建引领八项工程,对思诒堂、阮啸仙旧居、蔡卓文旧居、华阳寨保卫战古战场等红色革命遗址进行修缮、布展。

如今的红色安岗村,与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石塘古村、城口红色小镇等串点成线,成为了重要红色景点,成了省市县机关单位党组织、亲子家庭、市民游客等开展瞻仰革命遗址、重温红色记忆、休闲体验等的热选地。每逢春节、国庆、五一、七一等节假日,安岗村日接待游客上千人。

“人多的时候,村道上全是挂着珠三角牌号的小车,走都走不动。”村民刘老汉弯着腰在地里采摘着还沾着春雨的“猪婆菜”,准备为当晚在民宿中住下的广州客人制作一道客家土菜“猪婆菜包”。而他刚从东莞回来的儿子儿媳,则刚在油锅前炸着蚝豉,忙碌地制作当地著名的经典菜式“石塘炸蚝豉”。

刘老汉说,安岗村被红色基因和乡村旅游所激活的活力,激起了外出务工人员的返乡“创业潮”。不少在外务工的返乡村民逐渐开办起了民宿、农家乐、农事体验等产业经济,满足游客吃、住、游、购、娱等各方面需求,带动了全村的增收致富。

当地村干部骄傲地告诉记者,2018年底,安岗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6年的2.8万元增长到9.5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7715元增长到14500多元。目前,全村贫困户44户117人实现了脱贫。

灿若繁星的小村共同绘就“旅游 ”大画卷

安岗村的变化,正是韶关大力推动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如今,作为我省红色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韶关市同时推出了1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全力打造全省“红色旅游目的地”。

韶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若繁星的古老村落。韶关市文广旅体局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还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必须有文化、有故事,才能有灵魂。有灵魂的乡村旅游,才是保持游客源源不断粘度的关键。”

2018年,韶关市将韶关一年四季各地花期整合发布形成旅游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参加。上半年梅花、桃花、兰花、樱花、油菜花、荷花等鲜花陆续绽放,吸引大批城市游客前来赏花观景。随着花落果熟,大量上市的特色水果采摘又融入到旅游线路中,在开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也对农民的生产增收起到了拉动作用。尤其是从去年9月底开始,韶关市各县(市、区)陆续举办持续一个月的乡村旅游季活动,并推出了韶关市十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十大农产品旅游手信,深受游客追捧。

如今,韶关已经初步形成了“春赏花、夏摘果、秋观叶、冬泡泉”的粤北乡村旅游特色。根据对韶关去年75场节庆活动的抽样统计,农民人均旅游收入达3519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0.8%。

2018年,韶关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约1580.7万人次,同比增长12%;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约149.49亿元,同比增长15%。

一座名山的变化浓缩了一个行业的变革

行万里路如何跟读万卷书相得益彰?今年1月,由省有关部门联合评定的首个广东省科普小镇揭牌仪式在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举行。这是广东省首个正式落地的科普小镇。

丹霞山科普小镇有机地整合了丹霞山的自然资源和地方社会资源,创新地开设了9条户外科考游道,目前已打造了丹霞山博物馆、丹霞山自然学校、仁化县南岭气象中心、灵溪河森林公园等18个科普学堂。截至目前,还开发地质地貌、生态植物科普、丹霞红豆非遗手工体验、天文观测、红茶品鉴等科普研学课程200多个,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科普研学体系,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丹霞山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首个科普小镇选址丹霞山将推动丹霞山高禀赋多样化的山水人文资源与科普产业深度融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助力粤北生态功能区高水平可持续发展。”

科普、研学游的方兴未艾,正是韶关在因地制宜发掘固有资源的同时,加大旅游新业态产品开发力度的尝试。文化、旅游、体育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韶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正如徒步穿越丹霞山、铁人三项挑战赛、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广东省环南水湖自行车公开赛等省级户外活动赛事初步建立了韶关户外运动品牌。

面对旅游业发展格局与发展模式的大调整、大变革,韶关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2018年该市接待游客4790万人次,同比增长13%;旅游收入453亿元,同比增长16%;来韶过夜游客1838万人次,同比增长11%。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卜瑜 通讯员:梁杰灵、谭玉玲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卜瑜 通讯员:龙全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