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門票經濟,韶關旅遊的“蝶變之路”

去年9月30日,丹霞山管理委員會發布了門票價格最新調整方案,積極響應上級有關部門要求“降低國有重點景區門票價格”的要求。丹霞山景區(含丹霞景區和臥龍岡景區)門票價格由原規定的200元/人·次,調整為100元/人·次。高達50%的降幅立竿見影,在緊接而來的去年國慶中秋假期,丹霞山接待遊客31.7萬人次,旅遊收入900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7.78%和6.11%。

而實際上,門票降價僅僅是拉開了韶關旅遊產業轉型升級的序幕。正如該市一名資深旅遊從業者所言:“主要依靠門票躺著就把錢掙了的觀點,已遠遠不適應全民旅遊時代的到來。門票降價是韶關景區轉型升級的一個契機。”

作為廣東熱門的短途旅行目的地,韶關市旅遊業近年來開始了一場擺脫門票經濟的依賴,推動旅遊方式從觀光型向休閒型轉變,推動旅遊業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的“蝶變之路”。

紅色基因鑄造的韶關美麗鄉村樣板

冒著暮春連綿不斷的雨水,當記者走進位於仁化縣董塘鎮安崗村時,被廣東省委譽為“農民暴動中最偉大的戰鬥”——仁化暴動革命遺址思詒堂一帶,閃耀著鐵錘鐮刀的光芒;廣東唯一的國家級唐代古塔雲龍寺塔,印記著安崗村繁榮的歷史;村後森林公園裡老人帶著小孩在玩耍,村口的繡球花產業基地裡農民們正在忙碌……

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六大會議上,阮嘯仙向大會鄭重介紹仁化暴動的全過程,讓仁化暴動的經驗推向共產國際,阮嘯仙的發言也被翻譯成俄文,存入共產國際和中共六大檔案。

鏗鏘之聲,言猶在耳。儘管紅色革命年代的硝煙早已退去,但先輩們浴血奮戰的革命遺址卻在安崗村留存至今。去年來,仁化縣在安崗村大力實施紅色堡壘、紅色陣地、紅色教育等紅色黨建引領八項工程,對思詒堂、阮嘯仙舊居、蔡卓文舊居、華陽寨保衛戰古戰場等紅色革命遺址進行修繕、布展。

如今的紅色安崗村,與世界自然遺產地丹霞山、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石塘古村、城口紅色小鎮等串點成線,成為了重要紅色景點,成了省市縣機關單位黨組織、親子家庭、市民遊客等開展瞻仰革命遺址、重溫紅色記憶、休閒體驗等的熱選地。每逢春節、國慶、五一、七一等節假日,安崗村日接待遊客上千人。

“人多的時候,村道上全是掛著珠三角牌號的小車,走都走不動。”村民劉老漢彎著腰在地裡採摘著還沾著春雨的“豬婆菜”,準備為當晚在民宿中住下的廣州客人制作一道客家土菜“豬婆菜包”。而他剛從東莞回來的兒子兒媳,則剛在油鍋前炸著蠔豉,忙碌地製作當地著名的經典菜式“石塘炸蠔豉”。

劉老漢說,安崗村被紅色基因和鄉村旅遊所激活的活力,激起了外出務工人員的返鄉“創業潮”。不少在外務工的返鄉村民逐漸開辦起了民宿、農家樂、農事體驗等產業經濟,滿足遊客吃、住、遊、購、娛等各方面需求,帶動了全村的增收致富。

當地村幹部驕傲地告訴記者,2018年底,安崗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6年的2.8萬元增長到9.5萬元,村民年人均純收入從2016年的7715元增長到14500多元。目前,全村貧困戶44戶117人實現了脫貧。

燦若繁星的小村共同繪就“旅遊 ”大畫卷

安崗村的變化,正是韶關大力推動紅色旅遊和鄉村旅遊的一個縮影。如今,作為我省紅色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韶關市同時推出了1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全力打造全省“紅色旅遊目的地”。

韶關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若繁星的古老村落。韶關市文廣旅體局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中,還因地制宜地大力發展鄉村旅遊。“鄉村旅遊必須有文化、有故事,才能有靈魂。有靈魂的鄉村旅遊,才是保持遊客源源不斷粘度的關鍵。”

2018年,韶關市將韶關一年四季各地花期整合發佈形成旅遊節慶活動,吸引遊客參加。上半年梅花、桃花、蘭花、櫻花、油菜花、荷花等鮮花陸續綻放,吸引大批城市遊客前來賞花觀景。隨著花落果熟,大量上市的特色水果採摘又融入到旅遊線路中,在開展鄉村旅遊的同時也對農民的生產增收起到了拉動作用。尤其是從去年9月底開始,韶關市各縣(市、區)陸續舉辦持續一個月的鄉村旅遊季活動,並推出了韶關市十大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和十大農產品旅遊手信,深受遊客追捧。

如今,韶關已經初步形成了“春賞花、夏摘果、秋觀葉、冬泡泉”的粵北鄉村旅遊特色。根據對韶關去年75場節慶活動的抽樣統計,農民人均旅遊收入達3519元,占人均純收入的30.8%。

2018年,韶關市鄉村旅遊共接待遊客約1580.7萬人次,同比增長12%;鄉村旅遊綜合收入約149.49億元,同比增長15%。

一座名山的變化濃縮了一個行業的變革

行萬里路如何跟讀萬卷書相得益彰?今年1月,由省有關部門聯合評定的首個廣東省科普小鎮揭牌儀式在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舉行。這是廣東省首個正式落地的科普小鎮。

丹霞山科普小鎮有機地整合了丹霞山的自然資源和地方社會資源,創新地開設了9條戶外科考遊道,目前已打造了丹霞山博物館、丹霞山自然學校、仁化縣南嶺氣象中心、靈溪河森林公園等18個科普學堂。截至目前,還開發地質地貌、生態植物科普、丹霞紅豆非遺手工體驗、天文觀測、紅茶品鑑等科普研學課程200多個,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科普研學體系,得到了廣泛的關注。

丹霞山管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首個科普小鎮選址丹霞山將推動丹霞山高稟賦多樣化的山水人文資源與科普產業深度融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助力粵北生態功能區高水平可持續發展。”

科普、研學遊的方興未艾,正是韶關在因地制宜發掘固有資源的同時,加大旅遊新業態產品開發力度的嘗試。文化、旅遊、體育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韶關旅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正如徒步穿越丹霞山、鐵人三項挑戰賽、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廣東省環南水湖自行車公開賽等省級戶外活動賽事初步建立了韶關戶外運動品牌。

面對旅遊業發展格局與發展模式的大調整、大變革,韶關旅遊產業的轉型升級取得了明顯成效。據統計,2018年該市接待遊客4790萬人次,同比增長13%;旅遊收入453億元,同比增長16%;來韶過夜遊客1838萬人次,同比增長11%。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卜瑜 通訊員:梁傑靈、譚玉玲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卜瑜 通訊員:龍全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