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歷史——五四運動100週年專題

2019年高考歷史——五四運動100週年專題

五四運動(1919年5月4日),是一場發生於中國北京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學生運動,以及包括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的導火索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從而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準備了條件。

廣義的五四運動則是指自1915年中日簽訂《二十一條》至1926年北伐戰爭之間,中國知識界和青年學生反思中國傳統文化,追隨“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探索強國之路的新文化運動的繼續和發展。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注意這裡的"封建"一詞是泛化的封建觀),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知識梳理◇◇◇◇◇◇◇◇◇◇◇◇

(一)五四運動的背景

政治:北洋軍閥對內鎮壓,對外賣國,國內階級矛盾尖銳。

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力量隨之壯大。(根本原因)

思想:俄國十月革命為中國人民指明瞭道路;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形成了空前的思想解放潮流。

導火線: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二)過程

1.第一階段(5月4日—6月初)

地點:北京。主力:學生。方式:遊行示威。口號:外爭主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

2.第二階段(6月5日起)

地點:上海。主力:工人。方式:三罷。特點:範圍廣,群眾基礎廣、自發不妥協、工人階級作為主體發揮作用。

(三)結果:初步勝利,拒籤和約、釋放被捕學生。但是因為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沒有完成,因而五四運動不是完全勝利。

(四)五四運動對中國近代化變革的影響

1.新式知識精英群體走上中國社會舞臺。通過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新式知識群體精英整體地、主動地出現在中國社會現代化的舞臺上,成為一支無法忽視的巨大的力量,這充分展現了他們改造中國的主動意識、集體意識。

2.近代民族國家意識逐漸覺醒。巴黎和會上列強對於日本侵略中國的要求予以滿足的做法使接受近代民族國家意識的知識群體終於忍無可忍,最終以火山爆發的方式表現出來。這種意識的形成對於後來中國的民族獨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3、對現代化的探索不斷深入五四運動從根本上說是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其政治運動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長期薰陶下自然發酵出來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無論是提倡文學革命,還是提倡思想啟蒙,無論是提倡社會風俗變革,還是主張個性自由,都觸及了西學東漸下的中國文化改造命題。

(五)五四精神

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於探索、敢於創新、實行變革是民主與科學提出與實現的途徑;理性精神、個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與科學的內容。所有這些,最終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

2019年高考歷史——五四運動100週年專題

◇◇◇◇◇◇◇◇◇◇◇◇專題訓練◇◇◇◇◇◇◇◇◇◇◇◇

1.著名歷史學家胡繩在《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一書中指出:“近代中國在20世紀初處於一個社會大變革時期,中國民主革命實現了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促使中國實現“轉折”的根本因素是( )

A.五四運動的爆發

B.上海工人舉行大罷工

C.“三罷”鬥爭出現

D.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解析】D 本題考查的是五四運動知識點,旨在考查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識記能力。1919年爆發了五四運動,是中國民主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折的轉折點。題幹提及的是“根本因素”,因此要注意從經濟角度進行思考,D項符合史實和題意,正確;A項提及的就是五四運動的爆發,不符合題幹要求,排除;B項與五四運動的沒有直接關聯性,排除;C項與五四運動的沒有直接關聯性,排除。故選D。

2.當代學者提出了“五四運動是第一次歷史鉅變的補課,又是第二次歷史鉅變的起點”的觀點,這是對五四運動歷史地位的一個新提法,但究其實質,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A.第一次歷史鉅變是鴉片戰爭以後社會性質改變

B.五四運動的爆發標誌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C.第二次歷史鉅變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統治

D.五四運動是思想層面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起點

【解析】B 本題考查學生論證探究問題的能力。材料中的“補課”是指舊民主主義革命沒有徹底反帝,“起點”是指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充當了領導者。題幹中“第一次歷史鉅變”指辛亥革命,“第二次歷史鉅變”指新中國成立,A項表述沒有體現題幹“第二次歷史鉅變的起點”的說法,C項不符合史實,五四運動後到新中國成立仍然是民主革命而不是社會主義革命,D項表述錯誤,政治制度早在維新變法時就已經是向近代轉變的嘗試,新舊民主主義的區別主要在於領導階級不同,補課是指舊民主主義革命沒有徹底反帝,起點是指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充當了領導者,答案為B。

3.一位西方觀察家在1919年5月這樣報道了當時的形勢:“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數百萬農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來第一次談論起國家和國際大事……不論你走到哪家飯館,不論遇到哪一夥工人,你都能聽到他們在談論這些事情。茶館裡‘莫談國事’的招牌已經過時了。”這說明當時( )

A.近代中國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B.揭開了反帝反封建鬥爭的序幕

C.近代民族民主思想開始傳播

D.各階層民眾廣泛關注社會運動

【解析】D 本題考查的是對近代中國五四運動的認識與理解,旨在考查解讀材料、正確認知的能力。根據材料信息“1919年5月”、“不論你走到哪家飯館,不論遇到哪一夥工人,你都能聽到他們在談論這些事情”,材料揭示的是五四運動帶來的廣泛影響,D項符合材料主旨和題意,正確;A項“開始覺醒”不符合1919年時間段,排除;反帝反封建鬥爭的序幕在1919年以前早就開始了,排除B;C項“開始傳播”不符合史實,與材料信息不吻合,排除。故選D。

4.下列五四運動時期的四副對聯中,反映五四運動取得了一定勝利的是

A.“共爭青島歸還,同看國賊罷黜;歡呼學生復課,慶賀商店開門。”

B.“民眾雪恥心堅,全市罷工,本店金錢主義,獨自開張”

C.“學生一日不釋,本店一日不開”

D.“學生含冤,定卜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飛雪”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解讀備選項中的文字含義可以看出A C兩項只是表達了堅決鬥爭的勇氣和決心,B項與愛國主義相悖,D項中“國賊罷黜……學生復課……慶賀商店開門”說明五四運動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勝利,答案選D。

5.李敖在《糾正人們對“五四”的錯誤認識》一文中寫道:“五四運動把胡適所希望的一個單純的文化運動轉變為政治運動,擾亂了他那為中國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礎的夢想,對這個夢想的達成而言,五四顯然是一條岔路。”以下對此觀點中“岔路”一詞最恰當的解釋應該是( )

A.五四運動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B.認識到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特徵

C.五四運動繼承了胡適解放思想的初衷

D.五四運動改變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軌跡

【解析】D 據材料“五四運動把胡適所希望的一個單純的文化運動轉變為政治運動,擾亂了他那為中國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礎的夢想,對這個夢想的達成而言,五四顯然是一條岔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改變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軌跡,馬克思主義傳播,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故D正確。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沒有突出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的發展變化,故A排除。材料與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特徵無關,故B排除。五四運動改變了胡適解放思想的初衷,故C排除。

6.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屈辱和抗爭中不斷走向覺醒和團結。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國之大患,由國家視其民為奴隸,積之既久,民之自視亦如奴隸焉。……吾國之人視國事若於己無與焉,雖經國恥、歷國難,而漠然不以動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勢使然也。且其地太遼闊,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絕,異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視若異國焉。……故非受巨創負深痛,固不足以震動之。

材料二我們要知道,在當年,一個國家落後,不僅僅會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會造成國人的民族情感和國家意識的淡薄。關於這種情況,我們只要拿1895年的公車上書運動與1919年的五四運動略作比較,就可以明瞭其中原委。……(前者)僅僅集中在文武官員和一些中心城市的舉人中間,在全國大多數地方几乎沒有太多反響。……(而後者)全國各大中城市幾乎都有響應。其實際參與者,既有上層政府官員,更有大批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甚至還有相當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員捲入其中。其不僅參加人數超過公車上書運動不知多少倍,而且影響也大得太多了。

材料三《義勇軍進行曲》問世後,“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的悲憤歌聲,便很快就傳遍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個角落,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無論他是那一個民族的這個,都會有人唱它。……(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佈了《中共中央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該《宣言》強調國共合作對偉大的中華民族的前途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

(1)據材料一,指出國人對國事“默然”的原因。

(2)據材料二,概括五四運動超越公車上書運動的主要表現。

(3)據材料三,有學者認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樞紐”。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說明。

(4)綜合上述材料,歸納推動中華民族覺醒和團結的主要因素。

【答案】

(1)原因:君主專制造成國民意識淡薄;疆域遼闊且交通不便,民眾缺乏民族(國家)認同感;以往遭遇的民族危機不足以瞢醒國人。(2分。答對一點即可)

(2)表現:運動的規模更大(人數多,範圍廣);具有更廣泛的社會基礎(參與階層多);影響更大。(4分。答對二點即可)

(3)說明:促進中華民族覺醒,增強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激發愛國熱情);取得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首次完全勝利.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奠定民主革命勝利的基礎,推動民族解放。

(4)因素:民族危機加劇;先進中國人的引領;社會的近代化;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與凝聚力加強;國民觀念的進步,對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追求。(6分答對三點即可)

【解析】(1)根據題幹要求,本問主要考查學生解讀題乾材料,獲取有效信息,歸納、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本問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歸納、概括以及分析、認知能力,正確解答本問,即在於把握住材料重要信息,諸如“由國家視其民為奴隸,積之既久”“且其地太遼闊”“其相視若異國焉。不足以震動之”等,然後歸納、概括,分析、認知得出答案,重點把握住“長期以來君主專制制度的影響、中國版圖幅員遼闊,交通阻隔,國家意識不強”等。

(2)根據題幹要求,本問主要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並結合所學知識給予正確認知和準確解讀,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本問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分析、認知以及知識遷移和靈活運用的能力,涉及到兩個小問。關於第一小問,從材料二相關信息即可直接歸納得出,注意把握到“參與人員多、廣泛的社會基礎、影響大”。關於第二小問的“因素”,要注意題幹“多角度”要求,避免所組織答案的單一化與片面性。圍繞近代中國五四運動時期“資訊傳播、教育狀況及民眾觀念”等角度,結合相關史實展開,言之有理即可。

(3)根據題幹要求,本問主要考查學生歸納、概括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認知歷史事物,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運用的能力。本問涉及到兩個小問,在總體上具有一定難度。關於第一小問的“特點“,重點要注意把握到“全民族團結,共同御辱”主題。關於第二小問的“說明”,實際上是在考查對中國抗日戰爭勝利所帶來的歷史意義的認識。分“國內意義”和“國際意義”兩部分,圍繞相關史實展開即可,重點要注意凸顯“中國取得了民族獨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4)根據題幹要求,本問屬於開放性題型,沒有標準答案。即在於考查學生對歷史事物的分析、認知,得出正確認識的能力。關於推動推動中華民族覺醒和團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以從“外國衝擊、中國反應(凸顯民族危機加劇);先進中國人的引領與推動;民族認同感與凝聚力增強”等角度展開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