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湖的洁净变脸

毛里湖的洁净变脸

河湖保洁员清理湖中垃圾

在全国众多的大小湖泊中,毛里湖鲜为人知,它只是中国版图上无法触摸到的小点,但却像一颗明珠镶嵌在湖南省的西北部。它是湖南省最大的溪水湖,也是湖南仅次于洞庭湖的第二大天然优质淡水湖,面积6250公顷,湖面纵深约20公里。暮春时节,搭乘游船,置身湖中,烟波浩渺,远处湖光山色,野鸭成群;近处波光粼粼,鱼儿翻跃,湖水洁净如镜。

“前些年,湖水散发出的味道不好闻,现在湖水清了,野鸭多了,鱼儿也肥了。”津市市水利局副局长周新河用手舀起一捧水,抛向湖面。津市市通过推行河湖长制,实行辖区内溪沟、河流、湖泊全方位覆盖治理,毛里湖实现了从劣Ⅴ类水到Ⅲ类水的洁净变脸。

99条河汊捧出一盆清洁湖

“你晓得毛里湖有多少河汊?”周新河提问的语气有些神秘,他把食指弯向拇指,形成一个“9”字形,加重了语气,“99条小溪河汇成了毛里湖啊。”

按理说,洁净溪水,汇集成湖,水质不会差,但前些年,湖上人家,靠湖吃湖,人放天养,养鱼、养鸭、养猪、养牛,一时兴起,加上10多家藠头厂粗加工排放污水,硬是把一湖清水搅得浑浊不堪,臭气熏天。

“那时,毛里湖一年四季都是浑浊的,臭味难闻,湖里的鱼湖上人家自己都不吃。”在湖里开了10多年船的老刘说。

毛里湖治理迫在眉睫!

其实,从2012年,津市市就开始治理毛里湖,2017年、2018年河长制湖长制先后全面推行后,治理力度更大了,将澧水、澧水洪道、西毛里湖、三湖、内八宝湖等15处河流、湖泊纳入全市河湖长制工作管理体系,其他小型河湖、水库水系均纳入镇、街道河湖长制工作管理体系,实行全覆盖,形成了治理闭环。

津市市河长办将制度落实到湖岸最后一公里,对毛里湖进行彻底治理。禁止人放天养,禁止环湖农田施撒农药,防止田水流入湖里,并且实行常态化管理,每条河汊都有监督员、保洁员,设置举报电话,发现养殖点及时举报,及时制止。

在津市市河长办,新上任不到两个月的市水利局局长聂宇打开台账,记录着各级河长的巡河详情、统计数据:市级河长累计巡河182次,镇级河长累计巡河3180次,村级河长累计巡河4368次;清河清湖重点清单也历历在目,清理河道水域“僵尸船”,开展重点排污源整治和水源保护区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全市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整治行动,共排查出12处,其中“乱占”4处、“乱堆”1处、“乱建”7处,已全部清理完成。

白衣镇纪检书记周强是个细心人,在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中心里有一本账:“以前湖上到处是养鱼网箱,一年要产300万斤鱼,全都由上市公司收购,这可是一笔十分可观的收入啊。”

养鱼专业户们也恋恋不舍,有的承包合同期还有15年,但通过整治,都实现了转型。

“金和村的养猪专业户夏林作出了很大牺牲。”周强在他的工作记录中写着这样一句话。

夏林是退伍军人,回乡后在毛里湖边搞起了生猪养殖,有生猪1000多头,一头母猪进价都在1万元左右,市里实行沿湖畜禽退养,他硬是按每头3000元卖了。周强在记录中写道:“猪场退养后,夏林转型也很好。”

白衣庵溪是毛里湖99个河汊中的一条,原来是个臭水坑,市民经过时,个个都要捂着鼻子走。镇里结合溪河湖系统治理,花了2000多万元恢复生态环境,如今这里春天油菜花金灿灿,夏天荷花飘香,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99条溪水汇集,蓝天白云在洁净的毛里湖中荡漾。

13家藠头厂挥泪别岸还湖洁净

藠头是津市市有名的农副产品。上世纪90年代,当地因地制宜,发展藠头产业,到2000年,最大厂年产量达3000吨,是当地农民增收的经济来源之一。

从地里挖出来的藠头,经过修剪、腌制等粗加工,远销韩国和日本。

围绕毛里湖,藠头加工厂主要集中在白衣镇,有13家。清洗藠头需要大量的水,利用湖水清洗不花成本,但大量洗果水和腌制污水排放到湖里,造成湖水浑浊不堪。

津市市决定关停沿湖1000米范围内所有的藠头加工厂。

藠头种植、粗加工,是非常成熟的产业,订单农业,供销稳定,老百姓种植热情高,粗加工也解决了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问题。要关停,老板有想法,很抵触,村民也很茫然。

“好好的咋要关呢?”甚至有人闹到了村委会。石板滩社区的王腊春说起在藠头厂工作就来劲,她今年50岁,家里有两个儿子。为减轻儿子们的负担,她到镇上的民生藠头加工厂做了洗果工,一个月4000多元工资,每次和亲戚朋友们聚会,就说自己还年轻,能和年轻人拿到差不多的工资。

像王腊春这样的村民有一大群。

在白衣镇政府,记者见到了民生食品厂的胡小红,40岁出头的胡厂长,皮肤黝黑,浓眉大眼,敦敦实实,显得特别精干。“我的厂开了20年,很有感情啊,一下要关停,那是想不通。”胡小红摊开手说道。

“为了子孙后代,以环境为大,还青山绿水,即使受到损失,我们也必须配合。”另一家藠头加工厂老板齐春武如是说。

这也是所有藠头加工厂老板们的共识。

津市市专门组织,统一整合,分批关停搬迁,将13家藠头加工厂联合组成一家,划拨300亩土地,建成食品加工园,远离湖区,共同生产,实现产供一体化,保住了主要产业,让农民有工打,有收入。

毛里湖也变靓了。

2000亩茶油基地靠山吃山

在津市市大关山村,一树树油茶树花正盛开着。这里有近2000亩的油茶树,它的主人是陈瑶、陈丹姐弟俩。

茶油是我国最古老的木本食用油之一,堪比橄榄油,历代被皇宫列为“皇封御膳”。

5000年华夏文明史,就有3000年山茶油史。公元前3世纪的《山海经》就有文字记载:“员木,南方油食也。”“员木”即茶油,可见我国民间当时就开始取茶油果榨油以供食用。

“今年打得了6000斤茶油。”陈丹开心地说,金灿灿的茶油在基地仓库里已装瓶待发。

“茶油这么好,8年前我们就瞄准这个项目,放弃了北京的公司,回乡将土地流转,先种上1000亩的油茶树。”陈丹笑着说,“现在推行河湖长制,还河湖洁净,我们向荒山要票子,看来走对了。”

远离湖岸,靠山吃山,发展特色农业,带来水青山绿,陈丹姐弟俩做了很好的示范。

8年时间,这里已是茶果累累、茶油飘香。“我们全是人工拔草,从不用除草剂,因为农药会残留在树根和茶果里。”

2000亩茶油树林里,放养了几千只芦花鸡,圈养了鸵鸟、孔雀,用禽粪种植蔬菜瓜果,形成立体种养。

“去年喂养了6000多只芦花鸡,鸡蛋和鸡很好销,光这一项就收入20多万元。”陈丹脸上荡漾着春风。

陈丹已有了新的打算,通过对村前水塘湿地进行清淤治理、生态修复,塑造景观,开展藕荷鱼虾种养,结合3000亩高效经济与观赏作物种植,建成具备多功能的大关山田园综合体。

靠山吃山,还一湖清水,这是个好路子。

来源:中国水利报2019年4月25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