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姚崇?

奇葩瞄會談


唐朝的“四大賢相”,分別是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和宋璟。他們四人雖然都為大唐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由於性格的不同,各有各的行事特色。

在研究國事的時候,房玄齡總是能夠提出精闢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不能作決定。這時候,就該杜如晦出場了,他一來,將問題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齡的意見和辦法。

房、杜二人,就是這樣一個善於出計謀,一個善於作決斷,所以叫做“房謀杜斷”,形容他們各具專長而又各有特色。

而姚崇和宋璟,都是唐玄宗時期的名相。史稱二人“崇善應變以成務,璟善守文以持正”。這個評價就是說,姚崇遇到問題善於應變,處理起來經驗老到。說白了就是個玩手腕的高手。宋璟則比較守正,他不畏權貴,奉公守法,不徇私情。做事雖然顯得有些呆板,但還是很有板有眼的。

縱觀姚崇的政治生涯,他的確是個官場老狐狸,而且判斷事情極準。就憑他這種敏銳的判斷力,一生不知躲過了多少劫難,最後得以善終。就是死後,也將自己的對手擺了一道。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力圖擁立李顯為帝,恢復李氏王朝。

他們給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定了謀反的罪名,率領禁軍誅殺了張氏兄弟。隨後包圍集仙殿,逼迫武則天退位,史稱“神龍政變”。

武則天退位後,移居上陽宮。壓在眾大臣頭上的這塊磐石終於被搬掉了,百官都為李唐的復辟成功而相互稱慶。而姚崇的表現和眾人卻大庭相徑,他一開始是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後來還乾脆如喪考妣似的大哭起來。

看到他這樣奇怪的表現,張柬之責問道:“今天大家都慶賀李氏江山物歸原主,難道是哭泣的時候嗎?恐怕您從此要大禍臨頭了。”

姚崇並不理會他的責難,回答道:“我長期事奉則天皇帝,現在突然辭別,感到悲痛難忍。我隨你們誅除凶逆,是盡臣子本分,今日泣辭舊主,也是人臣應有的節操,就算因此獲罪,我也心甘情願。”

既然這麼不合時宜,那還留你在朝廷中樞幹什麼?果然沒多久,姚崇就被外放,貶為亳州刺史。

而發動政變的五位功臣論功行賞,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敬暉被封為平陽王、桓彥範被封為扶陽王、袁恕己被封為南陽王、崔玄暐被封為博陵王,時稱“五王”。

當初,敬暉和桓彥範等人誅殺張易之兄弟後,洛州長史薛季昶曾經對敬暉說:“二兇雖除,但呂產、呂祿那樣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們應該藉著兵勢誅殺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

有了薛季昶的提醒,敬暉找到張柬之,向他提建議,要斬草除根,誅除武三思等人,建議了好幾次張柬之都不同意,後來眾人問得多了,他只好解釋原因:“這應該是皇上的事情。皇上還是英王的時候,以勇烈聞名,我留下武家子弟,是希望皇上能夠親自鋤奸立威。”

大家一看張柬之說得頭頭是道,而且態度這麼堅決,也沒法再堅持了,這事就這麼放下了。

薛季昶看破了這個局,但終於不能實施,非常的失望,曾感嘆的說:“我不知道日後會死在什麼地方了。”

事情的發展果然不出薛季昶所料,武三思後來勾結韋皇后“內行相事,反易國政”,武氏家族中人及其羽黨仍當權用事,為患天下。後來,張柬之等五人被武三思和韋后譖毀,全部被貶官,不是被虐殺就是被流放,憂憤而死。

其實“神龍政變”的不徹底性,不光是薛季昶看出了端倪,頗有遠見卓識的姚崇,早就看到了這一點。他覺得朝廷之中武氏勢力沒有徹底根除,他們必然死灰復燃,在適當的時候捲土重來。

此後政治形勢的發展也證實了他的英明果斷。所以在大家都彈冠相慶的時候,他表演了一出哭訴武則天的戲。由於感情到位、表演逼真,別人都沒有看出什麼破綻來。

他的表演成功了。正好藉此急流勇退,遠離權力中樞,躲到外面,避免了一場災難。

唐玄宗當政後,馬上把姚崇由地方調到中央,擔任了宰相一職。和他一同擔任宰相的,還有張說。

姚崇和張說倆人,同處相位,由於政見不同、性格不合,倆人時常發生矛盾,由此造成很深的積怨。

姚崇非常清楚,他和張說之間的裂痕難以彌合,他怕自己死後家人遭到報復,在彌留之際,囑咐兒子道:“我死之後,張說出於禮節,一定會來弔唁。你們可將我收藏的珍寶器皿全部陳列出來,他最喜愛這類東西。如果他看都不看,那你們就會有危險了;如果他看了,你們就將他喜歡的送給他,並請他為我撰寫神道碑。你們得到碑文後,馬上謄寫,呈報皇帝后立即雕刻。張說一定會後悔,必會索回碑文,你們就告訴他已經呈報皇帝。”

張說性格脾氣暴躁,而且生性貪財。但他為當時的一代文宗,號稱“燕許大手筆”,他尤其擅長寫墓誌銘。

姚崇死後,果然跟他預料的一樣,張說前來弔唁。他兒子依父親生前的安排,早已準備好了禮物。那張說看到這麼多的古玩,想都沒想就笑納了。

得到這些寶物,當時的表情簡直可以用得意忘形來形容。趁著張大人的好心情,姚崇兒子求他給父親題寫墓誌銘。張說很痛快的就答應了。於是當場研磨,一揮而就。在墓誌銘中給他這個老對手很高的評價。

當時是在衝動的情況下寫的,但回家以後,在把玩古玩時,冷靜下來一想,不對勁,我怎麼能給死對頭寫墓誌銘呢?傳出去定要遭人恥笑。於是馬上派人來到姚家,說是有些地方需要修改,要把文章要回去。

但姚崇的兒子告訴來人,文章已通過皇帝審閱,拿去刻碑了。

張說一看管家空手而回,懊悔的捶胸頓足,感嘆道:“死去的姚崇還能算計活著的我,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他!”

老狐狸就是老狐狸。這頂帽子戴到姚崇的頭上,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老衲侃春秋


自從李隆基將太平公主逼死以後,他的皇位才算是真正穩固下來。太平公主死後,她的家產全部充公,她的親眷大多也被殺害,之後李隆基大赦天下,重賞功臣,隨臣子們一起創造了開元盛世。開元初年,唐玄宗召回了兩位大臣,可見,唐玄宗非常器重他倆,不過這倆人卻是鬥了一輩子的死對頭,簡直就是另一對紀曉嵐和珅。為什麼說他倆是另一對紀曉嵐與和珅呢?

1、分別對應一好一壞的角色

這倆人一個是美名遠揚的救時良相姚崇,一個臭名昭著、貪財好色的張說。

瞭解唐玄宗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知人善任的明君,他手底下曾任用了著名的四大賢相,姚崇就是這四人之一。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為百姓做了不少實事,就同紀曉嵐一樣是個愛國愛民的正人君子。

和珅是個大貪官,張說也同樣貪財。他到底有多麼貪婪,張說和姚崇鬥了一輩子,沒想到臨了還被已經入土的姚崇給算計了一番。

姚崇是個聰明人,和張說打交道打了這麼多年,他早就摸清了張說的脾性,張說生性貪婪,姚崇知道自己死後,他的死對頭一定不會放過他的後代,所以他在臨終前設下一計,姚崇讓孩子們在自己的墓碑前放上許多的金銀珠寶,張說一定會來假意弔唁他,如果他碰了這些珠寶,就讓孩子們請求他為姚崇寫一則悼念碑文,如果張說沒碰這些珠寶,那孩子們就要小心提防了。

事實就是,貪婪的張說果然中計,他不出意外的碰了那些珠寶,之後,姚崇的孩子們就請求他為家父寫一篇悼念碑文,如果張說同意寫,就將這些金銀珠寶都送給他。張說回家立馬就寫好了悼文,之後,姚崇的孩子們趕緊謄寫這片悼文呈到皇上面前,又派人趕緊將此文刻到墓碑上。

張說後來越想越不對,他和姚崇是死對頭,怎麼可以幫他寫那麼深情的悼文呢?於是就想去要回來,可是姚崇家這些孩子們說,他們已經將悼文呈給皇上看了,皇上也同意了,而且他們也將悼文刻在墓碑上了。這樣一來,張說就不能明目張膽的加害姚崇的孩子們了,因為有皇帝證明兩家人的情誼。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姚崇深知張說貪婪和利令智昏的人性弱點。

張說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好色,他同和珅一樣,別看整天就知道在背地裡鼓搗銀子,除了銀子,他也偷偷摸摸養著驚為天人的大美人。張說養的這個美人叫海棠,生的極為美豔。

書中有言:“原來說有美妾寧懷棠,一貌如花,且長文字,說甚是寵愛,令司文牘。”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張說這個小妾,不僅長得漂亮,還擅長舞文弄墨,張說非常寵愛她,還給她官做,文牘就是專門在官府替人擬寫文稿的。

這個小妾之所以叫海棠,是因為她媽懷孕時,夢見一位神仙給了她一枝海棠。海棠在5、6歲的時候,模樣已經非常嬌媚和秀美。

但是海棠有一個習慣,她是個“睡美人”。母親認為“名花宜醒不宜睡”,所以給她取了個表字——“醒花”。

但醒花姑娘偏偏被張說好友的兒子“賈全虛”看上了,這孩子年紀輕輕就滿腹學問,他來京城考試,借住在張說家裡,這一來二去的,賈全虛和醒花難免會經常打照面,那醒花姑娘是怎麼想的?都說“月裡嫦娥愛少年”,她也忘不了這位年輕公子,成天在筆墨裡夾雜著曖昧的情愫,賈全虛年少氣盛、又是個風流才子,趁著張說去外地出差,他倆私奔了。

果真是紅顏禍水,可是張說卻因為這個美人而因禍得福,為什麼這麼說呢?張說回到家一看他二人都不在了,料定他倆有事,便立刻下令調查二人下落,找到以後張說很生氣,決定處死他們,這時候賈全虛說:“貪財好色是大多數人的通病,我一個男人死了不可惜,但你是一個明事理的大官人,如今要為了一個女人殺死一個可以報效祖國的將士,你難道不想多一個未來可以依靠的人嗎?”之後,他又說隋唐時期的楊素家中養有一個美麗的歌姬,後來她與將軍李靖私奔,楊素也沒有追究什麼,為什麼張說如此小氣?

後來張說竟然被賈全虛說的心軟了,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他也很無奈,最後乾脆把海棠賞給他了,還贈給他們很多嫁妝彩禮。

後來賈全虛混的不錯,在皇宮機要處任職,很多大臣的密奏都要先經過他的手。恰巧姚崇在皇帝面前告張說的狀,當張說遭難時,並未被殺,只是被貶,原因就是有他的幫忙。

2、相互使計,和對方過招

紀曉嵐與和珅之所以為人們津津樂道,就是因為他們倆人相懟的時候實在有趣,和珅每一次蓄意陷害,紀曉嵐都能巧妙化解,反將一軍。姚崇和張說也是一樣的。

姚崇是個很有想法的人,當初唐玄宗費了好大勁才將姚崇給請回來輔佐他,費了多大勁?姚崇年輕時就善於打獵,恰巧唐玄宗這次要打獵,他就像姚崇請教,姚崇不負聖望,表現得非常出色,姚崇知道唐玄宗是個英明善治之人,於是和他大談古今之道,兩人越聊越有勁,唐玄宗說:我早就知道你的才能,你能來輔佐我嗎?姚崇卻不答應,皇上疑惑,姚崇說要皇上答應他十件事,他才肯出山,沒想到唐玄宗都答應了,於是姚崇就恢復宰相的職位,可是這時候姚崇的死對頭張說生氣了,他不想讓姚崇當宰相。

張說偷偷派人啟奏皇上說姚崇不適合當宰相,玄宗是個明白人,他沒有采納那人的意見,一計不成再生一計,張說又找人啟奏皇上說,河東總管缺一個合適的人選,這人非姚崇不可,唐玄宗一下就猜到這是張說的伎倆,沒有理會。

姚崇上任後,每天都在推薦賢才、罷黜奸佞,朝廷上下大變樣,唐玄宗也非常支持他,這時候張說更加著急了,他怕哪天姚崇就算計到自己的頭上了,為了替自己尋找一個靠山,他找到了岐王,岐王深受唐玄宗喜愛,他這人又特別喜愛有文學的人,張說自己也很有文才,他就趁著每天下朝後和岐王去套近乎。

這事被姚崇知道了,姚崇也想了一計,有一天上朝之時,姚崇一瘸一拐的走進大殿,唐玄宗問他是不是腳受傷了,姚崇說,我這是有心病。唐玄宗知道他可能要說些重要的事,趕緊將旁人都撤退,隨後姚崇說,張說最近經常出入玄宗弟弟祁王家裡,如果祁王被他迷惑,可要出大事,我不知道他是什麼意思,所以積攢下了心病。於是唐玄宗就派人調查,後來要處置張說,可是他得幸於賈全虛的幫助。

二人真是鬥智鬥勇,各出奇招,好不精彩,像極了紀曉嵐和珅這對冤家。

3、他們同樣都是皇帝很器重的大臣

姚崇輔佐四朝天子,張說官拜三朝宰相,他們都是有突出才能的人。就好比紀曉嵐與和珅都是皇上的左膀右臂,和珅雖貪,可是精明強幹,他精通漢滿蒙藏等多種語言,懂得凡事從皇上的利益出發。紀曉嵐雖然博覽群書、非常正直,但有時候也避免不了要衝撞龍顏。他二人也是為了相互制衡。

姚崇出生在651年,他少年時期練就一身武藝,20歲以後勤奮讀書,姚崇輔佐了李治。武則天、李旦、李隆基等四代皇帝,他看待事情嚴謹細緻、剖析深刻、言論驚奇,善於謀斷,很會辦事,武則天破格升任他。姚崇晚年生病起不了床,唐玄宗就派人去他家裡徵詢政務意見。

姚崇和紀曉嵐很像,他們都不會一味迎合聖上,也不會依偎權勢、拉幫結派。比如,姚崇就很不贊同武后濫用刑罰的決斷。

別看姚崇處理事務嚴謹條理,其實他也極其率真灑脫,很善於變通。開元四年,山東鬧蝗蟲災害,百姓民不聊生,可是因為迷信,百姓不敢捕殺,大臣害怕失德,皇上也在猶豫。姚崇是怎麼做的?

他先將古人滅蝗蟲的原因分析了一遍,首先滅蝗蟲之舉有先皇印證是可行的;再者,當時的蝗蟲只是未消滅乾淨,才引致人禍;如今蝗災已經威脅到人的生命,為什麼要見死不救?儘管滅蝗,一切後果他自己承擔。還是有大臣反對,姚崇說只知道樹立德行,難道此次的災害是因為失德才導致的嗎?顯然不是,最後姚崇堅持滅蝗,將損害降低到最小。

張說雖貪,可是寫的一首好文章。別的不說,姚崇死後都讓他來寫悼念詞。他擔任過三次宰相,在文壇叱吒30年,他的文章雄壯有風骨。武則天時期舉行科舉考試,張說得了第一名。李隆基認為他是一代詞宗。此外還有歐陽修、張九齡、歸有光等人,都對他的文筆大加讚賞。他的後代有我們熟知的“張岱”,他寫的《湖心亭看雪》被編入了教材。張說除了擅長文學,他也很懂軍事謀略。

但是這人脾氣不好,又因為貪財貪權多次被貶。有一次他主持泰山封禪,封禪之後,按規定部分官員可以晉升一級,可是張說卻利用職務之便讓女婿連升四級,別人問他女婿為何晉升的這麼快,其中一個人搶答到,都是因為泰山的功勞!所以後來人們就把岳父比作泰山。

姚崇比張說大16歲,紀曉嵐比和珅大26歲,看來薑還是老的辣!


範煒


姚崇是唐玄宗朝的名相。不光理財能力很好,政治鬥爭水平也是一絕。

話說,姚崇經常看不起一個官員,叫做魏知古,因為他是當小吏出身,沒有科舉過。後來魏知古當了吏部尚書,負責東都洛陽的官員的考察工作。而當時姚崇的兩個兒子就在東都,聽說魏知古來了,仗著自己爹姚崇官大,就找魏知古想開後門。結果魏知古回到朝廷,全部都告訴唐玄宗了。

這個時候,其實姚崇非常的被動了,自己的兒子理虧,又被自己的仇家抓住了把柄。當唐玄宗見到姚崇的時候,就若無其事的問:“你的兒子才幹如何?當什麼官?在什麼地方?” 姚崇說:“都在東都,他們慾望太重又不謹慎,估計肯定有事得罪魏知古了,我還沒有來得及問。” 這下輪到唐玄宗意外了,因為唐玄宗認為姚崇可能會隱瞞自己兒子的事情。於是問姚崇:“你怎麼知道的?”姚崇說:“魏知古是我當年推薦的,我的兒子比較笨,以為魏知古會因此而縱容他們,所以肯定會得罪魏知古。” 於是唐玄宗知道了兩個事實:


1. 姚崇對自己的兒子沒有私心

2. 魏知古忘恩負義


然後唐玄宗想罷斥魏知古,姚崇還力諫說:“我兒子犯了陛下的法度,陛下原諒他們已經是我的幸運了,如果因為我而驅逐魏知古,那麼海內外肯定以為是陛下偏心我。”唐玄宗想了想,答應了。然後罷掉了魏知古吏部尚書的職位,罷掉了參政的差遣,轉任工部尚書。


就這樣,姚崇逆風反殺,不但自己和兒子沒有被斥責,反而讓自己的政治對頭吃了大虧。



經史通義


從歷史上來看,這明君的身邊一定會有賢臣的輔佐,比如我們看這大唐王朝,最繁華、最鼎盛的,其實不過就是太宗皇帝的貞觀和玄宗皇帝的開元。在李世民的時候,他有兩個丞相很了不起,一個就是房玄齡,他特別精於事物的謀劃,能夠把方方面面考慮的十分周詳;另一個就是杜如晦,他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夠當機立斷,把這些好的謀劃落實下去。

到了李隆基的手裡,他也有兩個丞相十分不錯。其中一個叫做姚崇,一個叫做宋璟。今天我們要講的姚崇,他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切合實際的決斷。他在歷史上的大臣中也是比較高壽的,活到了七十多歲,包括女皇在內,他先後侍奉了五個皇帝,到了玄宗皇帝的時候,他看出這個皇帝年輕有為、勵精圖治,於是就獻上了自己的十大舉措,受到了玄宗皇帝的讚賞,當即就任命他為宰相,按照他的想法施政,也使得唐朝得到了繼續向前發展。

由於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因此也難免會觸動到不少人的利益,也因此而引來他們的忌恨,其中有一個叫做張說的人,就是他的死對頭。在他大限將至的時候,就開始考慮如何讓家族的後人可以避禍,因為他隨時可能撒手人寰,而張說卻身望正隆,於是他就想到了一個辦法,告訴兒子在自己死後,一定要把家裡收藏的古玩玉器都放到棺前,並且諸如此類的交待了一番,他的兒子自然是默默記下。

他去世以後,這張說可高興了,心裡想著:儘管我扳不倒你,自有老天收你。於是按照當時的官場慣例,他也假惺惺到姚崇家裡去弔唁一番。結果他就在棺材那兒看到了很多前所未見的美玉。他這個人向來十分貪婪,又特別喜好收藏美玉,因此眼睛珠子都不會動了,而姚崇的兒子就按照父親臨終交待的話,請他把這些玉器收下。對於這送上門來的寶貝,張說當然是高興地笑納了。

趁著他心情不錯,姚崇的兒子就趕忙在旁邊吹捧:"聽人說你的才華出眾,請您為家父寫一段碑文如何?"這張說剛剛拿了人家的手短,心情又一片大好,於是也不在意為他洋洋灑酒地寫下了好長的一大段碑文,還把姚崇給吹的像朵花一樣。等他回到自己府上冷靜下來的時候,才想起這裡面好像不對,於是就趕緊派人去找姚崇的兒子要回自己寫的碑文。

沒想到姚崇的兒子早把這碑文送給皇帝聖覽,並得到了皇帝的御批。張說這才知道著了姚崇的道兒,自己把人家吹的如此之好,這人家死了總不能再倒攻清算了吧。因此,這樣也使得姚崇的後人得到了保全。


劉大媽說三農


姚崇(651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陝州硤石(今河南陝縣)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

姚崇文武雙全,歷經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五個皇帝,三次拜為宰相,併兼任兵部尚書。他曾參與神龍政變,後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貶為刺史。

唐玄宗親政後,姚崇被任命兵部尚書、同平章事,進拜中書令,封梁國公。他提出十事要說,實行新政,輔佐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被稱為救時宰相。

姚崇執政三年,與房玄齡、杜如晦、宋璟並稱唐朝四大賢相。721年(開元九年),姚崇去世,追贈揚州大都督,賜諡文獻。

姚崇年輕時生性灑脫,注重氣節,勤習武藝,以打獵自娛,二十歲後發奮讀書,以孝敬輓郎的身份步入仕途,又考中下筆成章舉,授為濮州司倉參軍,累遷至夏官郎中。

姚崇拜相後,佐理朝政,革故鼎新,大力推行社會改革,興利除弊。他從整飭制度入手,罷去冗職,選用官吏,並抑制皇親、國戚和功臣的權勢,注意發展生產,為開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

司馬光對其評價:⑴ 元之吏事明敏,三為宰相,皆兼兵部尚書,緣邊屯戍斥候,士馬儲械,無不默記。上初即位,勵精為治,每事訪於元之。元之應答如響,同僚皆唯諾而已,故上專委任之。⑵ 姚、宋相繼為相,崇善應變成務,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協心輔佐,使賦役寬平,刑罰清省,百姓富遮。唐世賢相,前稱房、杜,後稱姚、宋,他人莫得比焉。⑶ 上即位以來,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嘉貞尚吏,張說尚文,李元紘、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各其所長也。


求之


他是一個著名的政治人物,也是一個實幹型官員還算是一代名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