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希特勒凭什么吸引德国三大名将,在其麾下受命于他?

五色土聊历史


二战德国的军队分为国防军和党卫军,国防军为正规军队,是德国国家军队,曼斯坦因、隆美尔、古德里安都是国防军。党卫军顾名思义就是纳碎党的军队,两者有着非常大的矛盾,但是这并不影响国防军向纳碎党领袖希特勒效忠,要知道一战后的德国不但国家意志垮塌了,经济也垮塌了,在整个德国处于迷茫期的时候,希特勒上台带领着德国从一战失败中走出来,而且走向强大。你可以把当年的希特勒看成是现在的普京,甚至比现在的普京的威望更强,在这样的前提下整个德国军队都是带着崇拜的心态效忠于希特勒的,包括这三位三大名将,特别是隆美尔已经崇拜到每次给军队训话前先喊一个口号:“嗨、希特勒!”

德国军队对希特勒的效忠是从始至终的,在1934年,德国国防军就正式宣布效忠于第三帝国总理阿道夫·希特勒,并拥戴其为三军武装部队总司令,支持其间任总统职务;希特勒称元首后,其主张对外扩张一雪一战前耻,更是迎合了国防军的支持和拥护,因为一战后大多数德国军人是不服输的!国防军大多都是希特勒支持者,每逢重大节日的军队大型活动,都要念上一段话来宣布效忠纳粹党元首是绝对必要环节。所以,正是得到国防军的支持和拥戴,希特勒的命令才能这么畅通的执行下去,二战前期德军的“闪电战”才会如此顺利。

可以说在苏联战场未遇到挫败前,整个德国无论是国防军、党卫军,希特勒的威望已经到达了盲目崇拜的地步,这个转折开始是从莫斯科保卫战开始转变,希特勒与国防军的前线指挥官们开始有了不同意见,希特勒有些过多干预国防军前线作战策略问题,与德国前线高层指挥官发挥了意见分歧,这在德国不断胜利的时候,这些分歧都不是事,但是一旦德军慢慢陷入被动,双方便互相怀疑甚至互相指责,这个矛盾最突出的就是战略天才曼斯坦因,曼斯坦因对自己的打仗布局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自信,对希特勒的命令认为是无理的,从隐晦的反抗到公开反对,甚至在德军被苏军包围情况下,希特勒的命令是死守,但是曼斯坦因违抗命令要求突围保存升力,这也是曼斯坦因最后被撤职的原因。

希特勒和曼斯坦因两者的作战思路完全背道而驰,特别是在防御战中,希特勒要求死守每寸土地,曼斯坦因则是大兵团机动作战,甚至可以放弃部分德国本土,保存自身实力,机动作战中消灭苏联有生力量为主,两者矛盾根本无法调节。

而在盟军诺曼底登陆后,希特勒在国防军的地位更是到了一个低谷,虽然这时候大多数国防军军官还是坚信着希特勒的信仰,但是已经有很多军官开始认为希特勒将德国带入了深渊,于是就由那么一群军官联合在了一起向希特勒进言,意见是德国向英美投降,而将矛头对准苏联一条战线,与苏军死拼,这个军官团的最高首领居然是隆美尔,而且解职回家的曼斯坦因也知道这个事,这让希特勒大为恼火。而劝说不成的军官团极端的人员居然联合对希特勒来了一次暗杀,其中就有一个隆美尔的重要下属,于是殃及隆美尔被赐毒自杀!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国防军的最终意志是效忠与德意志第三帝国,曼斯坦因、隆美尔、古德里安他们服从也是服从国家,希特勒是元首,是德国最高统帅,他们必须服从,不是因为别的,因为他们是军人。当希特勒能够带领德国走向强大的时候,国防军无条件予以效忠和支持。当这些德军军官们发现希特勒将德意志带向深渊的时候,同样会遭到反对甚至暗杀,他们并不是盲目的崇拜希特勒而效忠于希特勒!服从命令并不是他们受命于希特勒,而是他们这么做本分,比如曼斯坦因与希特勒这么大矛盾,除了那一次突围事件,其他的时候并没有“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


补充一点:

一战后德国军队被限制在10万,只有表现非常好,战功卓越的军人才有资格留在军队,他们都是德军中精英中的精英,其他都不得不卸甲归田。而且对于一战德国军人是不服气的,整个一战没有一个外国士兵踏上过德国领土,在德国军人眼里其实就是执政党左右派的政见之争导致德国的失败。甚至在德国一战后全部军工企业停产,工业停滞,失业率都不叫下降了,整个德国的经济的崩塌。

在这样的情况下,希特勒上台挽救了整个德国,军队恢复了,经济恢复了,工业、军事全部恢复了,大量的国防军饭碗都是希特勒给的,在前期的军队对希特勒是相当崇拜的,反正我一直都认为至少在侵略波兰前的希特勒就是现在的普京,普京就是希特勒的一个翻版(希特勒投胎变成了普京,哈哈),同样拿回了自己的领土,如果有一天普京走向侵略乌克兰的路,并导致了大战,那么这两个人就可以画等号了。

你能想象现在的俄罗斯军队有不服从普京命令的吗?


狼烟火燎


德国三大名将指的是古德里安,隆美尔、曼施坦因,在二战期间,三个人都受到了希特勒不同程度的重视。德国的职业军人非常敬业,虽然三人都反对希特勒的种族政策,但是他们作为职业军人,是必须要忠诚于国家,忠于自己的上司小胡子的。虽然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这种传统的容克贵族对于希特勒多少都有点不屑在里面,但是说实话希特勒对当时的德国将领还是非常不错,不旦每月可以领到非常多的补贴,更重要的是希特勒敢于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能力,体现自己的价值。


曼施坦因属于战略家,在法国战役前期的时候,曼施坦因还只是德军参谋部中的一个不起眼的参谋。希特勒是一个冒险主义者,他自己能力出众,同样也喜欢有创新能力的将领;当时的曼施坦因还不是高层指挥军官,在和希特勒的交谈中,他提出了自己制定的进攻法国的方案“曼施坦因计划”,希特勒眼前一亮,对曼施坦因制定所制定的战争计划十分欣赏。

当时参谋部的人都不支持曼施坦因,认为他的战争计划太过于大胆。但唯独希特勒支持他,最后在希特勒的绝对权力的压迫下,德军总参谋部采用了曼施坦因的计划,并将这一计划与之前总参谋部制定的“黄色计划”结合在了一起(当时这个黄色计划被法国人知道了,因此这么作是为了声东击西,将计就计)。事实证明,曼施坦因的计划果然很实用,只用了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击败了当时号称是“世界第一陆军”的法国。所以,曼施坦因和希特勒属于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希特勒能够任用敢于冒险的曼施坦因,曼施坦因自然也乐意为自己的伯乐希特勒效命(结果后来这货写了个《失去的胜利》,把二战的失败全归结到小胡子头上......)。
古德里安是德国的装甲兵名将,也是被全世界公认的“装甲战之父”。在整个二战中,古德里安的表现也都非常出色古德里安最早提出了装甲部队作战的作战思想,这种战术思想在其他国家虽然也有将领提出(比如法国的戴高乐),却都被那些坚守落后思想的老骨头们给拒绝了。希特勒本身就是一个敢于创新的人,他对于这种新观点是很容易接受。在发现了装甲部队实用性和可发展性之后,德国就率先组建了以坦克与机动部队为单位的编制;并且希特勒还允许他用汽车代替坦克来进行战术构想演练,单是这一点,就要比同时期的那些坦克高手的台阶要高多了。希特勒同样也是古德里安的伯乐,古德里安能够成为装甲兵之父,并将其在实战中使用的淋漓尽致,和希特勒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隆美尔被称为沙漠之狐,他也是一个装甲兵名将。在希特勒上台之前,隆美尔一直不受重用,主要还是没什么背景,隆美尔他爸也只是一个中学的校长。如果没有希特勒,仅凭隆美尔的出身,是根本没有机会到达如此高的高度。

前面说过,希特勒最大一个优点就是敢于创新,敢于接受先进理念和新人。于是希特勒发现了军事能力出众的隆美尔。在希特勒的提拔下,隆美尔平步青云,从一个下层军官,一直上升到帝国元帅。隆美尔的成功也是依靠着希特勒的赏识,他多次成为希特勒的急先锋,还被称为“纳粹纵火犯”。早在法国战役,隆美尔还只是一个师长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了他出色的战争水平。他的部队横冲直撞,进展神速,多次大败法军。在北非战场上,隆美尔多次采用包抄战术,把英军打了个措手不及,他的部队甚至还一度逼近埃及开罗;就算是日后被蒙哥马利领导的英军所打败,他也能够全身而退。

可是,隆美尔的结局却很凄凉,但对他来说其实算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了。他是希特勒一手提拔起来的,前期又非常崇拜希特勒,以隆美尔的性格根本不可能背叛希特勒。但是隆美尔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勇于反思战争和希特勒的种族政策,所以他有时就睁只眼闭只眼,默认了叛军和盟军的接触,最后还被卷入了刺杀希特勒的闹剧当中,最终被希特勒逼迫自杀。但事后希特勒为隆美尔安排了国葬,他的家人也一直享受着津贴;也许对于隆美尔来说,这是最好的结局了。


二战吐槽君


德国三大名将是指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尔三人,希特勒吸引他们简单来说一是因为誓言的原因,二是因为希特勒给了他们更好的发挥能力的空间,三是希特勒在前期确实给德国带来了一些看似有希望的东西,第四希特勒采取的“胡萝卜和大棒”政策也是重要的因素。

1934年8月2日德国总统兴登堡去世,希特勒趁机取消总统这个职务,并将总统和总理合并为“元首”,自己出任了第一任“元首”。此后不久他就将国防军的誓言从效忠国家改成效忠元首。出于军人的荣誉考虑,国防军很多军官即使对希特勒不满,也不愿意轻易的违反自己的誓言,所以希特勒得以控制了国防军,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尔三人自然也会服从他的命令。

其次,希特勒相比国防军里某些老古董来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要强一些。古德里安等人能在二战里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希特勒对他们的提拔和重用是分不开的。特别是隆美尔,从一个中校飞速升到将军,如果不是希特勒大力提拔,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他们三人也要对希特勒的知遇之恩加以回报。

第三,希特勒虽然发动的是侵略战争,但是对当时的德国人来说,他所做的无疑是洗刷了一战以后德国所蒙受的耻辱,让他们看到了德国新的希望,这一切自然吸引了很多人对希特勒有些盲从。

第四,希特勒对国防军将领很慷慨,在经济上予以了极大的回报。二战期间德国的军政要员都可以领取高额的津贴,比如德国陆军元帅每个月可以领取高达4000马克的津贴,而当时德国工人的平均工资不过70马克一个月。除了津贴之外,德军将领还能在企业里兼职,领取额外的补贴,高额的收入无疑也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同时希特勒对于违反自己命令的将领也毫不留情,免职、判刑甚至枪毙都是常事。在这种“胡萝卜和大棒”政策下,自然也不会有人轻易违抗他的命令。

所以说希特勒在当时给了古德里安三人一个美好的前景,一个发挥能力的空间,加上高额的工资,那么获得他们的效忠也就不奇怪了。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展,当古德里安等人发现德国最终将被拖入深渊以后,就不可避免的和希特勒发生矛盾了。


不沉的经远


曼施坦因、隆美尔和古德里安被后来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所以这三人受命于希特勒,但并不完全是希特勒,而是忠于德国。

每个国家的人都深深爱着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抢夺资源、能源的是时常发生,而在希特勒作为领导的洗脑下,当然会有大批的追随者,他们只知道军人以服从军令为天职,受命于国家。



这三个将领是纳粹德军“闪电战”应用的灵魂人物。虽然这三个人都是纳粹德国的高级将领,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忠于德国,但并非完全是希特勒。 隆美尔自从经历了北非战场的失败以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识由此改变。据说,他曾经直言不讳的向希特勒进言,这场战争咱们打不赢,应该本着对德国人民负责的态度,重新调整思路。也就是和英美媾和。 他的这些话,显然是为希特勒所不容。也由此,隆美尔在希特勒眼中成了叛徒!并失去了希特勒的信任,和在德国的前途...... 然后是古德里安,“德军装甲兵之父”。在莫斯科战役开始前,身在最前线的古德里安认为仗不能再这样打了,必须撤退,否则德军便死无全尸。为此,他面见希特勒,强调说,严寒的天气比苏联人的进攻还要可怕,我军由于严寒所遭受的伤亡要比敌方火力造成的损失大一倍。到了今天,多数士兵还没有收到御寒的棉衣。再打下去,只能是无谓的牺牲。 乾纲独断的希特勒显然不会听从古德里安的忠言,他说,不,我禁止撤退,我相信,为了德意志帝国的荣誉,我有权要求任何德国军人牺牲他们的生命。 古德里安自然很清楚,希特勒的固执会葬送前线德军,但作为将领,他无法改变元首的意志。于是便主动申请辞职,最后解甲归田。 曼施坦因的才华在三人当中应该排在第一位。但这也最终成为了他和希特勒矛盾的导火索。 曼施坦因认为,希特勒作为最高统帅,只需要关心政治、外交和总体战略即可,不必过问具体军事指挥,要放手让前线将军去打好自己的仗。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嘛。这是何意?曼施坦因的意思是说,希特勒,你别掺和军事了,越掺和越乱。 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曼施坦因的话完全正确。但在当时的环境当中,有人敢这样跟希特勒讲话,那就是大逆不道。希特勒当然不会同意了。没有了军权,我还当谁的统帅?1944年3月,纳粹德国最优秀的将领曼施坦因被希特勒解职。 这三个人作为二战当中的军事天才,他们对德国的爱并不仅限于对领袖的忠心。他们不唯上,只唯实。因此,他们不像戈林和希姆莱那样乖顺受宠。这是他们的不幸,也是他们的幸运。



依史为镜


二战期间,德国拥有曼施坦因、隆美尔、古德里安这三位战争天才,他们的成名取决于良好的军事天赋以及希特勒的重用。这其中,希特勒对三位能人的重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希特勒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笼络到他们为其效命呢?



首先,抛开战争罪行不说,希特勒本身其实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和演说家,他的政治眼光非常敏锐,政治头脑相当丰富,这一点,单从他能将“纳粹党”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党派发展成全国执政党就可见一斑了。他的演讲能力毋庸置疑,极具感染力和煽动性,他只用一张最就能煽动德国人民同意打响战争,可见他的“嘴皮子”功夫是多么厉害。



其次,三位将军的出身决定了他们必将投身战场。曼施坦因出身在军人家庭,父亲是西普鲁士的一名将军,这一点对他的影响很大,因为在1939年为德国制定了“曼施坦因计划”得到了希特勒的重用;隆美尔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但受父亲的影响加入了陆军,并在“但泽皇家军官候补学校”完成进修,二战中被希特勒重用,在北非战场立下赫赫战功;古德里安同样出身军人家庭,父亲是一名步兵中尉,1931年由他指挥的坦克进攻演习被希特勒认可,从而成为名震一时的将军。

(▲曼施坦因)

(▲隆美尔)

(▲古德里安)


由此可见,希特勒是凭借自身的能力站上了最高舞台,并以敏锐的目光发现并重用了三人,虽说三人能力出众,天赋异禀,但他们最终的结局却迥然不同。

以上内容为个人观点,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


BV疯言疯语




二战期间,德军名将如云,包括被誉为帝国之鹰的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邓尼茨,以及沙漠之狐隆美尔等等。尤其是曼施坦因被誉为德军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被称为德军装甲兵之父,邓尼茨被称为海军的“头狼”,隆美尔更是擅长沙漠作战,曾经率领劣势军队横扫北非,差点把盟军赶出非洲。

要说这些将领,就必须说说一战,一战德军率先发起对英法的进攻作战,失败后德国被迫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其中就包括军备限制,德国被要求国防军数量不得超过十万人。于是魏玛共和国开始裁军,为了尽可能保存实力,就主要把军官保存了下来,也就是说,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十万国防军主要是德国军官。这些军官大都经历过一战,作为一名军人因为打了败仗而导致国家被制裁 这是军人的莫大耻辱。因此纳粹党执政后,国防军理所当然的要效忠执政党,效忠希特勒 这是一名爱国军人职业操守的体现。

除了军人的职业操守,德军将领效忠希特勒单位另一个原因就是复仇心理,一战结束后 ,不光是德国人民,包括德军将领都有复仇心理。

德军将领效忠希特勒的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日耳曼人有与生俱来的服从意识,甚至是非常生硬刻板的服从,这也是德军执行力强,作战能力强的重要原因。


毒刺剑客


这个提问本身就有问题,根本不是希特勒能有什么魅力或者手段吸引他们,这其实是误传!

所谓希特勒的德国三大名将只有我们国家这么传说,三人是纳粹德国将军,但二战名将不知道怎么来的?更别提希特勒吸引他们卖命。


真实的“隆美尔神话”:

近几十年来,围绕“隆美尔神话”一直是英语和德语历史学家分析的主题。历史学家和评论家得出结论,隆美尔仍然是一个模棱两可的人物,在神话内外都不容易定义。国外历史学家已经对“隆美尔神话”进行了相关查证,证明这个神话是杜撰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战争宣传。

尽管隆美尔在北非的成功是二战期间德国最具战略意义的一次胜利,但隆美尔在1941年取得的胜利是由纳粹宣传推动的。制造这个神话作为纳粹宣传的一个组成部分,用来赞美纳粹国防军并向德国人民灌输乐观情绪。1941年11月,帝国宣传部部长Joseph Goebbels“戈培尔”表示他想将隆美尔“描绘成一个流行英雄”的意图。隆美尔凭借其作为军事指挥官的天生能力和对聚光灯的热爱,非常适合戈培尔为他设计的角色。

戈培尔将帝国宣传部的一名高级官员阿尔弗雷德·英格玛·贝恩特(Alfred Ingemar Berndt)借调派往隆美尔身边工作,并成为他最亲密的助手之一。贝恩特经常担任隆美尔,纳粹宣传部和元首总部之间的联络人,负责执导拍摄隆美尔的照片。

当时为什么英国媒体也大肆宣扬“隆美尔神话”?因为从1941年开始,由于盟军无法击败北非的轴心国军队,因此试图为自己找个好理由来解释,所以,这个神话被战争时期的英国媒体报道并大肆传播。

下图所示这本由英国记者和历史学家BH Liddell Hart“利德尔·哈特”编辑,1953年出版的《The Rommel Papers》 “隆美尔神话”是帮助树立和传播“隆美尔神话”的基本来源。

在二十年代中后期,利德尔·哈特(Liddell Hart)写了一系列主要军事人物的历史,通过这些历史,他提出了他的观点,即“正面攻击”策略必然会以极大的代价失败。1937年,利德尔·哈特(Liddell Hart)的书《英国军队的角色》影响了当时的英国首先张伯伦。

可是,随着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英国战时内阁推翻了利德尔·哈特向张伯伦提出的策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利德尔·哈特“创造”了闪电战作为军事学说的观点。利德尔·哈特为了证明自己关于机械化战争理论的正确性,哄骗隆美尔的遗嘱添加对自己有利材料,以此证明隆美尔曾经受到自己关于机械化战争理论的影响。

美国政治学家和国际关系学者John Mearsheimer"约翰·米尔斯海默"在他的著作《The Weight of History》(历史的重量)中描述到:

“将话语放在德国将军的口中来操纵历史,以此利德尔·哈特能够证明他是1940年德国戏剧性成功的根源。”

意思就是利德尔·哈特借死去的隆美尔之口,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军事理论是相当正确的。“1940年德国戏剧性成功”是指德国闪电战进攻的方式入侵法国。

2006年9月4日,军情五处的档案公布,1944年初,军情五处曾怀疑利德尔·哈特在政治和军事人物中传播的一篇题为《入侵欧洲大陆问题的一些思考》的论文有泄密之嫌。当时盟军正准备在诺曼底登陆,这篇文章恰好论证到,军情五处怀疑利德尔·哈特早就在阿尔弗雷德将军得到计划。军情五处将他置于监视之下,拦截了他的电话和信件,最终没有找到证据。利德尔·哈特表示他仅仅是投机性。

二战后,历史学家彼得·卡迪克亚当斯表示,“在强迫自杀之后,隆美尔成为“德国军国主义的可接受面孔,是与纳粹政权分开的'好'德国人”。

朝鲜战争爆发后,英国和美国为了对付苏联,不得不将西德重新武装起来。德国重新武装高度依赖于国防军所需的道德修复,也就是重新树立起德国军队的形象。1950年10月,在西德总理康拉德·阿登纳的要求下,一群前德国高级官员制作了一份被称为《Himmerod备忘录》的文件,其中包括对德国军方“改变国内外舆论的措施”的关键要求。特别是英国人,在神话的制造和传播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因此,为了德国重新武装和”盟军-西德和解”计划的利益,“隆美尔神话”在英美两国的帮助下重新复活起来!


再简单介绍一下三位德国将军:

第一位,Heinz Wilhelm Guderian“亨氏-古德里安”(1888年6月17日-1954年5月14日)纳粹德国将军。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古德里安担任第5骑兵师的信号官。1918年2月28日,古德里安被任命为总参谋部队。与许多德国人一样,他不同意德国在1918年签署停战协议,认为德意志帝国应该继续战斗。

他被认为是德国装甲师的首席架构师。在希特勒掌权并且德国开始重新武装之后,古德里安确信有权将他的想法付诸实践。

1941年11月,面对苏联的反攻,希特勒命令古德里安不允许撤回他的部队,而是被命令“站稳”,将他们全部留在目前的位置。古德里安对这个命令提出异议,亲自前往阿道夫希特勒总部,但没有用。回到部队后,古德里安还是指挥了一系列的撤退,直接违背了他的命令。1941年12月26日,古德里安与其他40名将军一起被解除指挥。

古德里安于1945年3月被解除职务。


第二位,Erich von Manstein“埃里希冯曼施坦因”(1887年11月24日至9日1973年6月)出生于一个有着悠久军事历史的贵族普鲁士家庭,年轻时就加入了军队,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升为上尉,并在战争期间积极帮助德国重建武装。

冯曼施坦因对纳粹政权的忠诚源自于他传统的普鲁士军事价值观和责任感!

1941年11月20日,他曾下达的命令部分内容如下:

“犹太人的布尔什维克制度必须一劳永逸地消灭,不应再被允许侵入我们的欧洲生活空间...........他们的灭绝是对我们自己生存的支配。”

他与希特勒在关于战略方法和策略上不断存在分歧,最终导致1944年3月被撤职。


第三位、Johannes Erwin Eugen Rommel“欧文隆美尔”(1891年11月15日 - 1944年10月14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装备精良的军官,因其在意大利阵线上的行动而被授予PourleMérite(普鲁士国王奖)。1910年,18岁的隆美尔就加入当地第124个符腾堡步兵团,作为Fähnrich(少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隆美尔在法国以及罗马尼亚和意大利战斗,他成功地采用了穿透战术,重重覆盖火力加上快速前进,迅速向前移动到侧翼位置,到达敌对阵地的后方,实现战术意外。

隆美尔的军事声誉一直存在争议。虽然几乎所有的军事人员都承认隆美尔出色的战术技巧和个人勇气,但美国海军学院的美国少将和军事历史学家大卫·扎贝克等人认为隆美尔作为一名操作级指挥官的表现被高估了。

曾担任联邦国防军总参谋长的克劳斯·瑙曼将军同意军事历史学家查尔斯·莫尔特(Charles Messenger)对隆美尔在行动层面遇到的挑战,并表示隆美尔违反了统一指挥原则,绕过非洲的指挥系统,是不可接受的,并最终导致北非的战略失败。

德国传记作家沃尔夫·赫克曼(Wolf Heckmann)将隆美尔描述为“世界历史上最被高估的军队指挥官”。

现代军事历史学家,如拉里·T·阿丁顿,尼尔·巴尔,道格拉斯·波尔奇和罗伯特·西蒂诺,都对隆美尔持怀疑态度,认为他只是一个可操作的人,更不用说战略级别的指挥官了。

1944年,隆美尔参与了暗杀希特勒的“7月20日阴谋”。由于当时他在公众中的神话形象,希特勒决定让他自杀以保持最后的尊严。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当然,不否认三位德国将军还是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绝不是说他们都被希特勒吸引而卖命。而是他们三个都是一战时期德意志帝国的军官,并且都参加一战,都是典型的职业军人。忠诚和服从是他们骨子里就有的。所以,即使没有希特勒,他们照样会为德国出力!


血色黄昏的黄昏



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何况他们服从的元首也确实是不世出的人才。希特勒能通过优异的表达能力通过选举上台,就意味着他是宪法赋予的合法总统 三军统帅。作为军人在法律和职责层面就必须服从。


再者希特勒在就职后短短数年间就突破了一战战败条约《凡尔赛合约》的限制,让德国军队的装逼、战力迅速提升,并通过外交、政治、军事压力不断让德国变得无比强大,开始一雪一战战败之耻,在这样一个元首领导下的将军有什么理由不服从领导?

当然,希特勒的政治手腕可不全是以德服人,他手上还有制衡军队的几大利器,那就是盖世太保、党卫军等情报、特务组织,监督着军队的一举一动,如果谁敢有二心,随时会被以叛国罪处死。谁会好好的将军不当,跑去找死?



比如隆美尔就是最好的说明,暗杀希特勒的组织看隆美尔比较顾全国家大局,对希特勒的疯狂有所反对,便企图将他拉人暗杀计划中,隆美尔虽然坚决拒绝了,但是也没有将情况报告希特勒,最后被盖世太保查获,希特勒毫不犹豫的把他毒死了。


其实坦然的讲,希特勒无论政治、外交、军事都是很厉害的,可惜野心太大,做出了很多反人类的事情。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天道至公,不会让黑暗笼罩世界太久的,即便你志向远大,才华横溢,苍天饶过谁,该收拾就会收拾你,即便你是很牛的希特勒。


天涯倦客6998


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尔听到这句话,会把提问者绑在树上,然后轮流扇耳光,“我受命于国家!!!我受命于国家!!!我受命于国家!!!”



对军人来说,首先一个职责就是服从命令,对上级,必须绝对的服从。那话怎么讲的“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还有一句话叫做“军令如山倒”。这些话,在全世界的军人里面都是通用的。


并不是古德里安们服从希特勒,而是古德里安们服从国家。如果,元首不是希特勒,他们也会服从,不是因为别的,因为他们是军人。并不是他们受命于希特勒,而是他们这么做,是他们的本分。

古德里安们是军人,同时,都是职业军人。这些人,对于命令,都是绝对服从的,而且,没二心。同时,他们的荣誉就是在战场上打更多的漂亮仗,这是他们的追求。


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尔,能功成名就,是希特勒给的机会。古德里安给希特勒演示自己的装甲兵战术,曼施坦因为希特勒出谋划策,隆美尔更是希特勒一手提拔的。这些人和希特勒的关系,那是很铁的。

德国容克贵族们瞧不瞧得起希特勒是一回事,服不服从命令是一回事,瞧不起,顶多是性格高傲。而不服从命令,问题就大了。不服从命令,等于就是他们引以为傲的一切都不复存在。


军武文斋


一战结束后德国上下都处在一个痛苦压抑的时期,而希特勒正是利用这个时期德国人民渴望站立起来洗刷耻辱的强烈欲望树立起国家等于民族,民族等于元首的国家理念,在全民中树立起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忠诚是高尚的根本,忠诚胜于能力等等一系列思想。同时在德国国防军中推行德国中世纪骑士式的效忠宣誓,用当初骑士的誓言[:德意志的荣光,君之荣耀即忠诚。]做为国防军的军人誓言。希特勒所做的这一切让德国全体人民思想中被植入了如果一切都是元首的错,那么谁来拯救德意志的意识形态。

正是因为在这样一种大的思想背景下,加上普鲁士军人历史传承,视忠诚为荣耀,绝不违背自已的誓言的优良品质促使他们必须忠诚于国家忠诚于民族,而这时希特勒所倡导的国家等于民族,民族等于元首的思想理念就起到了关键作用,忠诚于元首就等于忠诚于国家民族,反之背叛元首就等于背叛了国家和民族。而背叛国家和民族是背叛了普鲁士军人的誓言,违背了普鲁士军人的传承,污辱了作为普鲁士军人的荣耀,这是会被整体人民唾骂,让家族亲人蒙羞。做为一个普鲁士军人是绝对不可以接受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在二战时期的德国不论是普通大众,不论是国防军还是党卫军,不论是名将还是士兵都是效忠于希特勒听命于希特勒,因为国家=民族=元首,忠诚元首=忠诚国家=忠诚民族,吾之荣耀即忠诚虽是纳粹的口号但其本质是正确的,忠诚是任何国家民族都需倡导的优秀品质。做为中国军人我们同样要树立起:中华民族之荣光,吾之荣耀即忠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