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率降至7%的秘密

贫困率降至7%的秘密 | 黔东南扶贫故事⑦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熟悉这句话的人都知道这是在描述贵州。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交通的不便利,令贵州长期处于贫困线以下,2011年,贵州农村贫困人口达1149万人,贫困发生率达33.4%。因此,在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之时,贵州成为了主战场;而贵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则在黔东南州。

黔东南是贫困的——2016年,它的贫困发生率为21%,意味着州内每5个人中就有1人为贫困人口;但黔东南同时是幸运的,在华侨城集团等众多企业的精准帮扶、社会各界的合力之下,其贫困发生率已降至7%。

扶贫先扶智,脱贫靠产业。

在黔东南州三穗县,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三穗鸭成“网红”,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主营三穗鸭业务的企业有18家,已有1家产值上亿。当地传统的苗绣文化令三穗寨头村村民看到了商机,村内的刺绣产业走出了一条“村集体企业+家庭作坊”的发展之路,苗兴刺绣厂带动20多户贫困户走上致富路。30亩的大闸蟹养殖基地已经建成,有贫困户举债也要入股……

三穗县的产业脱贫并非个例。远在120公里外的天柱县善用当地丰富的油茶资源,主力发展油茶产业,创建拥有30多万亩茶油林的栖凤油茶生态园;同时大力发展油茶林下生态土鸡产业,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延长产业链条。

贫困率降至7%的秘密 | 黔东南扶贫故事⑦

网红三穗鸭诞生记

三穗鸭,中国四大名鸭之一,以肉质鲜美驰名,目前当地有18家企业主营它,已有 1 家产值上亿。千里山生态食品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传承和发展三穗鸭产业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获得各项专利 40 余项,成为国家水禽类产业技术 体系贵州综合试验站示范基地,并承担贵州省品种繁育、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级技术创新项目,三穗鸭科技致富强县项目(科技部)。

目前,千里山生态食品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实行统一养殖设施,统一物资采购、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合同回收、统一产品及品牌销售的“五统一” 经营管理模式,形成了三穗鸭“育种--孵化--养殖--屠宰--熟食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现已有白条鸭系列产品、蛋制品系列产品、商超装熟食系列产品、旅游装熟食系列产品及休闲装熟食系列产品等产品系列。

38岁的万生斌(化名)如今在千里山三穗鸭食品加工厂负责营销工作,自从三穗鸭产业日渐成熟后,他结束了在东莞打工十余年的生活,回到家乡投身于三穗鸭产业。“以前家里没机会,一直在外飘着,现在厂子做起来了,我回来工作正好照顾家里,也想把三穗鸭推出去让全国人民都知道。”

从输血到造血,以千里山生态食品公司为主的三穗鸭产业正在摸索着外销渠道。目前,千里山生态食品公司在昆明、贵阳、凯里及三穗周边县销售比较稳定,在杭州等地区也形成了稳定销售渠道。但目前该公司产能不足,正在寻找新的养殖基地,大规模的推销可能造成供货不足,现阶段不准备进行大规模的推销,待产能扩大后再做进一步的促销推广。目前,产品销售集中在昆明、贵阳、凯里及三穗周边县,如果需要向外推广延伸,需要先进行物流、冷链等配送体系的建设,需要一定的时间。

贫困率降至7%的秘密 | 黔东南扶贫故事⑦

2018年千里山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2018千里山三穗鸭招商发布会暨首家政府产业扶贫餐饮示范店,巨大的市场需求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和加盟创业者的认可,“生态农业+生态餐厅”的模式由此打开了一条产业扶贫、餐饮带动、品牌强农的全产业扶贫链条。

店里主要三穗鸭菜品为主,全部来自三穗县订单养殖的农户基地,可现场吃也可以带走,同时展销三穗县鸭产业相关的绿色农产品,后期将在鸭卤制品的产品研发上不断完善品类,增加客户体验,按照营业额每天2万元,每月产值最起码60万元以上,单店产值300万以上,可带动超过20户农户脱贫致富。

飞针走线,寨头村刺绣“绣”出新生活

2013年,三穗县寨头村的40岁的邰水芝跨过了一道命运的分水岭。

曾经,困窘的生活像一把沉重的枷锁,让她抬不起头来。那一年,她毅然告别过去——从原先不幸的婚姻中走出来,结识现任丈夫万金木,辞去珠海刺绣厂的工作,回家乡创业。

贫困率降至7%的秘密 | 黔东南扶贫故事⑦

“我们决定赌一把”,从银行贷款5万后,邰水芝建起了自己的刺绣小厂。15岁起就辗转凯里、汕头、珠海、广州打工,在刺绣工厂也待过几年,邰水芝对刺绣技术轻车熟路,也谙熟人情世故。

招工人、跑市场......订单纷至沓来,邰水芝的小厂渐渐走上正轨,甚至供不应求。“第一次把衣服拿到集市上卖,就卖了5000块”,尝到了创业甜头的邰水芝,不曾料想,命运又给她设了一道关卡。

贫困率降至7%的秘密 | 黔东南扶贫故事⑦

邰水芝深刻地记得去年12月30日,凌晨5点,接到丈夫的电话,电话那一头,丈夫已经泣不成声,“大雪把厂子压垮了!”

“尹书记穿着一双拖鞋就赶来了,上坡的途中还差点摔倒”,问询赶来的寨头村第一书记尹剑,拉住了想去已经坍塌的工厂里把机器和货物拿出来的邰水芝,不厌其烦地鼓励他们。

“那段时间很焦心,每天都要去工厂周边转几圈,怕雪下得更大,扩大坍塌面积,也怕雪化了,积水浸泡使机器生锈......”当时的情景,如今,邰水芝依旧历历在目,“尹书记总是很耐心地鼓励我们‘人还在希望就在’”。

在政府的资助和扶贫干部的帮扶下,邰水芝的苗兴刺绣厂翻新重建,并于今年3月回归正常生产,“正在设计自己的商标,想打造自己的品牌。”邰水芝很珍视现在的生活,对未来的规划也很清晰,“想扩大业务,再建一个小厂,把传统的苗族蜡染工艺传承下去。”

贫困率降至7%的秘密 | 黔东南扶贫故事⑦

“自己干政府帮,脱贫致富奔小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的邰水芝不忘回报乡亲,如今,刺绣厂常驻工人14名,其中有4人是贫困户,2人是残障人士,她们在家附近实现就业,每月可以领到1000~3000不等的工资收入。

如今,刺绣成为了寨头村主力产业之一,据了解,村内刺绣产业已形成“村集体企业+家庭作坊”的模式,为留守村里的妇女增加收入,而灵活的计件付酬的方式也令她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寨头村第一书记尹剑表示,要把传统的苗家刺绣转化为现代刺绣产品,利用华侨城欢乐谷、世界之窗、锦绣中华等平台进行销售,把刺绣产业做大。

山泉水养出的大闸蟹成为脱贫新希望

三穗鸭和刺绣之外,三穗县也抓住“因地制宜”这个核心,探索多元化产业扶贫新路径。

以寨头村为例,结合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及水体环境,村里于今年引进了大闸蟹养殖。今年3月,30亩的寨头村大闸蟹生态养殖基地建成,累计投资75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该养殖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的模式,其中财政投入资金为50万元,覆盖全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368户1515人,三年内按照量化入股财政扶贫资金6%保底分红给贫困户,2020年开始每年利润的60%给贫困户分红,30%给合作社分红,10%用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贫困率降至7%的秘密 | 黔东南扶贫故事⑦

养殖技术人员展示养殖基地内的大闸蟹

村民对大闸蟹养殖业的前景也十分看好,合作社社员现金入股36户,股金25万元。结束在广东漂泊的打工生活、返程回乡的贫困户万政军甚至借款数万元入股,并受聘成为大闸蟹养殖基地的常驻管理人员。

在万政军看来,这是一次正确的选择。“有政府的帮扶,一方面我能有工可做,一方面入股以后我还能分工,于是就借钱入股了。”

贫困率降至7%的秘密 | 黔东南扶贫故事⑦

据了解,这批大闸蟹将于今年10月左右就有所收成,并将推出市场,预估产量超过3吨,市场估价在120元/公斤左右,预估年产值48万元。至于后续销售渠道,据尹剑介绍,未来该项目会加入农村党社联建合作社,在销售环节,寨头村大闸蟹除了依托龙头企业、平台公司、农村电商等渠道外,还将借助华侨城集团的资源进行集中打包销售,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村级合作社的经营收入。

油茶园的致富路

谷雨前后,47岁的袁昌选来到天柱县栖凤油茶生态园。一身工作服,一双水鞋,在田间地头给农户讲解油茶种植技术,远远看去,根本无法从外表分辨出他是一位干部。

他身上有多重的身份,全国人大代表、天柱县油茶专家、林业科技推广站站长、致富带头人……1993年,从黔东南州林业学校毕业的袁昌选被分配到天柱县林业种苗站,2000年开始从事油茶引种试验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

贫困率降至7%的秘密 | 黔东南扶贫故事⑦

19年里,他翻山越岭走遍全县油茶林,手把手指导、点对点帮扶,为守护绿水青山和贫困群众增收而奔忙,帮助油茶种植主体建成多个油茶科技示范基地。2018年,天柱县油茶籽产量达8960吨,产油2240吨,总产值达2.35亿元。2001年以前,天柱县就有13个乡镇种植有油茶,但由于品种老化等原因,亩产茶籽仅5公斤。

一朝种油茶,受益三代人。油茶价值高,且收益期在50年以上,比其他经果林的收益期长1倍至2倍。但油茶的培育期长,要五年才能丰产,八到十年迎来盛产。前期三到四年的管理投入,就成了种植户尤其是贫困户面临的难题。

这期间,所需要的管护费是非常庞大的,在没有经济收入的那几年,又怎么支撑呢?林下种养殖,以短养长,或许能帮老百姓一把。

天柱县栖凤油茶生态园创建于2013年,通过招商引资,贵州恒生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落户天柱,进行油茶种植。在袁昌选的引导下,该基地开始发展油茶林下养鸡、养牛,还实施了油茶林下套种中药材、农作物等。“作为循环农业的模式,山上割草下来养牛,牛粪又还山,它是一个循环的产业链。” 袁昌选解释道。

贫困率降至7%的秘密 | 黔东南扶贫故事⑦

此外,农民可通过土地入股栖凤油茶生态园,前五年是生长期,每年可以收到1000元的土地租金。不用出管护费,待油茶有收成后,便可以与公司三七分成。农户将土地入股油茶园,不但能收到土地入股的股金、务工费,还能免费在油茶园已经起垄好的土地里套种农作物,由公司出肥料,产生的效益全进农户腰包。

油茶赫然成为了山区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天柱县4.6万户15.6万人增收,其中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2万户4.6万人脱贫致富。油茶给了贫困户生存,也给了天柱无限可能,华侨城集团敏锐的看到了这些,结合当地油茶园实际情况,探寻产业帮扶合作模式,激发当地经济发展。

天柱县下一步的产业发展目标,力争到2021年底,新增油茶林面积15万,提质增效改造30万亩,全县油茶林总面积增长到 45万亩,实现人均1亩油茶林目标。进入生产期后,全县的茶籽产量达到2.8万吨,茶油7千吨,通过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全县的油茶产业总产值要达到11.2亿元的目标,带动全县15.6万人脱贫致富。

此外,天柱县以油茶产业为支撑,打造乡村振兴,融入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元素,重点建设“百里油茶产业文化长廊”和石洞镇“油茶特色小镇”,结合华侨城集团的文旅优势,进一步加强农文旅一体化。

结语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梦在,产业在,脱贫的希望就在。多元化产业扶贫之下,对于黔东南州三穗县、天柱县的贫困户而言,脱贫之日,已近在眼前。

【关注头条号乐居买房,掌握购房好时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