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价要雪崩?从锦富技术“想卖壳先洗澡”看壳市场趋势……

写在壳价雪崩之前……

小汪说

2019年4月15日,锦富技术公告控制权变更。而此前,锦富技术收购昆山迈致资产组及奥英光电资产组时所形成的合并商誉预计有较大的减值,在2018年共计提减值准备金预计约3.5亿元至4.3亿元。

这一安排,使得之前的资产减值显得很可能是为了在卖壳之前给壳洗大澡。由此可见,卖壳方在转让控制权的同时也要提供“增值服务”。由此可以想见,如今的卖壳是越来越难了。

日前,证券法三审稿提出取消暂停上市交易制度,科创板更是直接取消了暂停上市和恢复上市,透露出退市制度趋严的信号。在此背景下,小市值公司卖壳的难度加大,这也进一步冲击了壳价。

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短期内壳价不至于雪崩,但是壳价值不断下跌却是大势所趋。

在这个科创板推出、资本市场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退市制度趋严的时期,“壳”价的趋势会如何,涨跌空间会多大,引起了小伙伴们的热烈讨论。甚至,有社区中的小伙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年会是壳公司最后大限的一年吗?

一个有趣的论点是:连科创板这么高规格的场子,都没有吸引来真正的独角兽,在港股与美股的制度冲击下,A股的“壳”价只能江河日下了。

与之相反的一个论点,则比较乐观:在港股这种估值低、流动性差,非龙头企业估值大幅折价、再融资极其困难的资本市场,“壳”价尚且值得6个亿左右,A股“壳”无论如何冲击,恐怕也远远在此之上。

但遗憾的是,小伙伴们可能达成了一个比较可怕的共识:在未来2-3年的时间里,壳价可能跌至10亿以下。

在这个结论面前,是一组比较有冲击力的市值分布数据:A股目前30亿市值以下公司数量达到862家,在20亿市值以下公司数量达到244家,15亿市值以下公司达到52家,10亿市值及以下公司是5家。

而以上这个小伙伴们达成的共识,意味着这组数据可能还会更加有冲击力,15亿市值以下的公司数量,可能在12-24个月的时间里,达到三位数以上。

小伙伴们的讨论逻辑非常具有纵深能力。

简单来说是两方面(详细展开就逻辑链条比较长了,有兴趣深入了解的小伙伴,可以参考200节线上课):

一方面,它作为一个证券化路径,对比A股IPO、港股IPO/借壳和美股IPO/借壳的比较优势下滑严重;

另一方面,如果讨论上市平台的重组价值,可以以“借壳上市的经济性”作为壳价定值的一个平衡秤砣,它需要达到10亿以下的均衡值,借壳上市的路径才具备经济性。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来看,小伙伴们达成了这种共识。

但是,“壳”交易并不是一种标准的证券交易,更不是一种公开市场的竞价交易;它在实质价格下滑的过程中,首先可见的并不是直观上“壳”价的下滑,而是“即期支付比例的下降+远期支付比例上升”、“远期市值与业绩双向对赌”、“表决权委托的普遍化”等模式的大面积出现。

小汪@添信并购汪在统计了今年以来,截至目前的控制权转让交易后就发现:

  • 一方面,在科创板推出的大环境及上市公司大股东流动性危机依旧存在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的表观价格依旧保持在一定水位。
  • 另一方面,支付方式、对赌方式和转让方式等技术层面却已经显著发生变化,壳市场较大概率正在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即期支付比例的下降+远期支付比例上升”、“远期市值与业绩双向对赌”、“表决权委托的普遍化”等模式大面积出现。

有小伙伴不仅要问,如今卖壳这么麻烦了吗,今年的壳市场到底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从本季度控制权转让交易数据来看,壳价依旧保持相当水平,剔除产业并购后,均值44.87亿,中值38.63亿。国资背景的受让方和大量创业板控制权转让案例成为本季度控制权转让一大特点。

与此同时,买方在控制权转让过程中的话语权明显提升,诸如卖壳前先給壳洗澡,为买方清理遗留问题、卖壳也要做业绩承诺、零成本取得控制权案例增多。

接下来,小汪@并购汪就和大家一道对本季度的控制权转让市场做一个复盘,仔细琢磨近4个月以来市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下一步又将前往何方。

关于科创板、注册制与壳价问题的更深入系统分析,涉及市场的结构与建制的理解等更为系统复杂的问题,一篇文章很难说透彻,小汪@添信并购汪把这些内容放在了资本会员。此外,资本会员中还有这两年来各种控制权转让的交易案例、成功案例、失败案例和风控手段等分析,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加入。

同时,小汪@添信并购汪一直通过跟踪市场动态变化理解市场、分析监管逻辑。形成了内部使用的控制权转让案例库和数据集,里面有最系统、最及时的控制权转让案例、价格整理。这些内容的精华,我们都会放在资本会员里(下表是资本会员控制权转让数据库部分内容)。


壳价要雪崩?从锦富技术“想卖壳先洗澡”看壳市场趋势……



01

壳市场总论

1.1

可统计28例,总规模1256.23亿

2019年至今(4月28日),共发生34例控制权转让案例。

其中1例(*ST东凌)为控股股东拟转让所持公司股份且尚在筹备中,缺少统计数据。

统计数据库里,有5家(奥维通信、联创光电、GQY视讯、派生科技、平潭发展)是间接收购,有4家(红宇新材、中天能源、鹏起科技、*ST皇台)是单纯的委托表决权,有2家(恒邦股份、同方股份)是产业并购。

在统计数据时,剔除产业并购和单纯委托表决权后,共有28例可有效统计数据的交易。

与2018年“控制权转让市场大盘点”不同的是,这些企业2018年第三季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大多在-1%~2%左右,经营状况较为惨淡,基本判断都为买壳交易。本季度基于产业并购逻辑的转让交易并不多见。

在能够有效统计控制权转让数据信息的28例交易中,对应的转让市值总额(剔除货币资金)约1256.23亿,平均转让市值44.87亿,中位数为38.63亿。

其中,转让市值最大为派生科技(原鸿特科技)的165.17亿,最小为奥维通信的0.89亿,而这两家都属于间接收购。

与2018年度控制权转让市值(剔除货币资金)均值52亿、中值42亿的水平相比,今年的“壳价”总体略微下滑,但仍保持较高水位。


壳价要雪崩?从锦富技术“想卖壳先洗澡”看壳市场趋势……


*附注1:转让市值=本次收购成本/本次收购股份比例-最新一期货币资金,包括间接和直接受让的出资。

*附注2:受让方需承接债务一并记入出资额。

*附注3:收购方持有上市公司老股的成本不算在内。

从分布上来看,转让市值(剔除产业并购)大多落在20亿-60亿之间,分布较为分散。其中,有1家在10亿以下(奥维通信),2家在10亿-20亿之间(中兴商业、登云股份),2家超过百亿(美亚柏科、派生科技)。

派生科技原名鸿特科技,主营精密铝合金铸加件、智能科技设备和金融科技服务业,在2017年和团贷网展开业务合作后,其业绩一路突飞猛进,2017年较2016年,净利率同比增长880.12%。因其助贷业务高度依赖团贷网,鸿特科技被市场普遍认为是团贷网实际意义上的“壳公司”,当时的公司控股股东是广东硕博。

2018年,鸿特科技在铝合金压铸产品、智能科技设备、金融信息服务三项业务中分别获得营业利润2983万元、3924万元和3.8亿元,金融业信息服务在三者营业利润总和中占比82.8%,是鸿特科技主要的收入来源。


壳价要雪崩?从锦富技术“想卖壳先洗澡”看壳市场趋势……


2018年派生科技产品盈利情况

但到了2018年第三季度,受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监管政策变化影响,鸿特科技旗下两家金融科技子公司收入及利润出现大幅下降。2018年12月,鸿特科技决定剥离互金业务。剥离后的鸿特科技业务主体体量大幅缩水。

2019年1月17日,派生实业通过增资鸿特科技的控股股东广东硕博,获得了广东硕博62.5%的股权。

受让鸿特科技的派生实业的收购逻辑更多在于产业整合,鸿特科技的两家子公司“鸿特普惠”和“鸿特信息”被出售给了派生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派生信息,而派生实业也是派生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按派生集团的实控人唐军的布局,鸿特科技、小黄狗环保科技和团贷网共同构成战略布局。

顺便一说,团贷网也是暴雷的P2P大军中的一员。据平安东莞消息,2019年3月27日,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团贷网实控人唐军已投案自首。

1.2

溢价仍是主流,折价异军突起


在可统计的28个交易中,溢价转让控制权的有13家,占比46.4%。溢价率分布不集中,从1%-60%不等。

其中,溢价率最高的为金新农的控制权转让交易,溢价率达56.93%。

金新农的转让方在转让控制权的同时还做出了业绩承诺,承诺目标公司现有业务(不含将来可能并购的业务)在 2019 年、2020年业绩承诺期内经审计的扣非净利润累计不低于3亿元,若承诺未完成,转让方将实际业绩与3亿元之间的差额作为补偿,补足给受让方。此承诺也引来了深交所的问询。

根据上市公司的说法,2017年以来的业绩下滑主要是受到猪周期的影响,尤其是2018年三季度出现的“非洲猪瘟”和相关国家政策,导致了公司业绩的波动。但转让方要求公司核心管理人员不变,同时基于对所处行业和公司生产水平的把握,判断在2019年、2020年生猪产能将得到释放,盈利情况或将迎来反弹。这也是金新农取得高溢价的主要原因。

与前几年溢价转让占绝对主流不同的是,本季度折价现象频频露脸。在21例交易中,有13例折价交易。

此外,中化岩土、星星科技可以看作平价交易。

总体而言,本季度出现的大量折价主要是基于年后一波行情拉动了股价,很多上市公司均有可观的涨幅,因此也导致了直观上的折价。而此前的股价又偏低,基于上涨预期往往就会给出溢价。


壳价要雪崩?从锦富技术“想卖壳先洗澡”看壳市场趋势……


壳价要雪崩?从锦富技术“想卖壳先洗澡”看壳市场趋势……


*直接收购溢价率=转让价格/公告首日前一日上市公司收盘价-1。

*间接收购溢价率=转让总出资/(购买标的公司股权比例*标的公司持上市公司股权比例*公告首日前一日上市公司总市值)-1。

相对而言,在间接交易中无论折价还是溢价,其幅度都更大。

究其原因,通过间接收购的手段控制上市公司,一方面由于股权的层层嵌套,出现的变数更多;另一方面,多主体入局也带来了更多的利益考量和权衡。

例如,受让方可能需要额外承担上市公司股东而非上市公司本身的债务,这就带来了转让价格上的折价现象。

1.3

受让方出资:主要集中在10亿以下


从买壳成本来看,根据小汪@添信并购汪的统计,在28个交易中,收购方直接或间接受让上市公司股份的现金出资平均额为9.32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中值为6.32亿元,与去年的9.04亿元相比有明显下降。

其中,出资最高为美盛文化的29.76亿元,转让方直接转让了上市公司40.1%的股份;最低为奥维通信的0.306亿元,是通过间接收购导致的控制权转让。

其中,晨鑫科技的控制权转让采用承债式交易,其受让方上海钜成并未额外出资,但需承担晨鑫科技的债务共计6.5亿元。

整体看来,收购成本较低,出资在10亿元以下的有17家,约占总数的60.7%,其中5亿以下的就有7家。


壳价要雪崩?从锦富技术“想卖壳先洗澡”看壳市场趋势……



在23个直接转让案例中,有6家通过转让股份+委托表决权方式实现控制权的变更。


壳价要雪崩?从锦富技术“想卖壳先洗澡”看壳市场趋势……


相对而言,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控制权可以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在这6个案例中,出资均值6.84亿元,中值5.24亿元,远低于整体样本数。

而这6家都存在转让方股权质押问题。由此可见,采用直接受让+表决权委托的形式,其主要原因在于股权受限,而不是转让方出于保留老股以获取未来收益的考量。

更多关于控制权转让、市场结构性变化以及投资机会的问题分析,以及资本市场系统性的课程,可以参考【200节线上课】,内含前沿案例深度拆解。



02

廉价卖壳成趋势,现在卖壳这么难?


要知道,“壳”交易并不是一种标准的证券交易,更不是一种公开市场的竞价交易,这也为“壳”价的测量带来了困难:

“壳”在实质价格下滑的过程中,首先可见的并不是直观上“壳”价的下滑,而是“即期支付比例的下降+远期支付比例上升”、“远期市值与业绩双向对赌”、“表决权委托的普遍化”“要卖壳先洗澡”等模式的大面积出现。

当然,转让市值的折溢价能直观反映买卖双方势力对比情况,但事实上,壳市场中买卖双方的话语权并不仅仅体现在议价能力上。今年以来壳市场向买方市场倾斜的趋势,在卖壳方为卖个好壳所做的种种努力中同样有所体现。

此外,也给阅读本文的各位企业家介绍一下我们自己,欢迎大家来与我们进行业务洽谈与合作交流:添信资本(www.tiancap.com)深耕资本市场,一直秉持与企业家在一起的发展理念,为企业持续提供资金和专业支持,包括协助企业建立资本战略、推进交易和融资,以及基金投资合作。合作需求请联系汪老师

2.1

奥维通信:大幅折价


或许有敏锐的小伙伴已经发现了,在上述对本季度控制权转让案例的盘点中已然出现了一个“异端”,转让市值0.89亿、折价率近100%的奥维通信,壳价在这里跌得匪夷所思。

奥维通信的控制权变更是通过其控股股东瑞丽湾的股权转让完成的。

2019年3月8日,瑞丽湾的控股股东景成集团将其持有的51%的股权以3060万元转让给潍坊润弘。持有瑞丽湾51%股权的潍坊润弘进而控制了瑞丽湾,并通过瑞丽湾持有的奥维通信27.95%的股份间接控制奥维通信。

潍坊润弘的实际控制人单川、吴琼夫妇成为上市公司奥维通信的实际控制人。

根据这些信息计算,0.306亿元/(0.51*0.2795)=2.147亿元,再加上奥维通信2018第三季度期末账上还有1.26亿货币资金,奥维通信的转让市值居然不足1亿,四舍五入约等于不要钱免费送,而公告日奥维通信最新市值28.19亿。

尽管根据奥维通信的《2018年业绩快报》,亏损-1.24亿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0.93%,但这笔交易以小博大的程度还是足以令人瞠目结舌。

当然,小汪@添信并购汪猜测,这其中可能还包括瑞丽湾的负债没有披露。但这一案例的出现,已经将壳价的下限拉低到可以称之为惊悚的地步。卖壳方愿意以如此低的价格转让控制权,说明壳市场正在向买方市场大步迈进。

2.2

平潭发展:“0元买壳”?

无独有偶,本季度这样的白菜跳楼价还有一家平潭建设。本次权益变动发生于上市公司平潭发展的控股股东山田实业的控股公司香港山田。

2019年3月13日,刘好女士以3.508亿元港币的价格,将其持有的香港山田51%的股权转让给孙仕琪先生,孙仕琪先生又通过表决权委托的方式将其享有的香港山田全部表决权委托给王志明先生行使。再加上其本身就拥有49%股权,王志明在香港山田自此享有100%表决权。

交易完成后,王志明先生在平潭发展拥有可支配表决权比例占公司总股本的27.22%,成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3.508亿元港币约合人民币3亿元。在这个案例中,不计最新一期货币资金,平潭发展的100%股权作价=3/(0.51*0.6*0.2722)=36亿元,而公告日平潭发展最新市值73.99亿,折价51.32%。

而孙仕琪在取得了这51%的股权后转头就把表决权交给了王志明。对于王志明而言,相当于没花一分钱就取得了平潭发展的控制权。果然比白菜价买壳更绝的是“0元买壳”。

此举也遭深交所两度下发关注函,询问王志明不以购买少量香港山田股权的方式(例如若收购香港山田2%的股权,王志明持股比例即可从49%上升51%),而以接受孙仕琪表决权委托的方式获得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的原因。

根据平潭发展给深交所的回复,刘好出于个人原因拟一次性转让其持有的51.00%香港山田股权,考虑到本次受让香港山田股权所需资金金额较高且时效性较强,王志明也无受让香港山田股权的资金安排及相关计划,故未直接受让股权。

其实,虽然表面上看王志明没有花费一分钱的真金白银,就获得了上市公司平潭发展的控制权,但实际上,这种委托表决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远期支付”。

王志明通过经营平潭发展使孙仕琪手中股权增值,相当于变相支付了控制权的受让价。但这种方式也的确节约了不菲的成本。

2.3

锦富技术:卖壳之前先洗澡


2019年4月12日,锦富技术公告称,智成投资与富国平、杨小蔚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3》。智成投资受让富国平、杨小蔚直接持有的锦富技术合计1.35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 12.34%,转让价格为每股4.54元。转让价款合计6.13亿元。

本次权益变动完成后,智成投资将持有锦富技术2.1亿股股票,占锦富技术总股本的19.19%,成为锦富技术的第一大股东。

在此次股份转让之前,锦富技术在披露《2018年度业绩预告》时表示,预计2018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6.5亿元至亏损7.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211.41%至1450.79%。

其中很大部分亏损来自商誉减值。锦富技术称,当前经济形势下,此前收购的昆山迈致资产组及奥英光电资产组时所形成的合并商誉预计有较大的减值,减值准备金额预计约3.5亿元至4.3亿元。

无独有偶,奥维通信也在卖壳前计提了上亿的资产减值准备。随着买壳方话语权的增强,对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要求卖壳方做更多操作。在卖壳前计提减值准备,给壳洗大澡,从而为卖壳后的盈利留足空间,在如今的壳市场并不少见。

2.4

赫美集团:被债务拖累的卖壳方

2019年3月3日,赫美集团公告借壳预案,牵手英雄互娱。

2019年4月2日,赫美集团发公告称,收到迪诺投资终止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的通知,因各方于2019年3月1日签订的《股份转让协议》中的核心交易条件未能满足及达成一致意见,迪诺投资决定单方终止《股份转让协议》,同时赫美集团与英雄互娱于2019年3月1日签署的《吸收合并协议》也一并自动终止。

此次交易重要背景就是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陷入债务危机,存在债务纠纷,上市公司也因此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对于借壳方而言,存在一定的隐形债务风险以及因上市公司合规问题导致借壳交易难以完成的风险。

因此,在汉桥机器和迪诺投资的《股份转让协议》中,迪诺投资设立了4项风控条款。若汉桥机器触发条款,迪诺投资有权单方面终止股权转让交易,其中包括了向迪诺投资支付2亿元偿债保证金,以及终止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浩宁达与武汉小贷签订的《委托贷款最高额保证合同》项下的担保责任。

然而,在最新一期的报告期中,赫美集团的资产负债率接近103.95%,大股东身陷严重的债务危机,上市公司自身也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贷款融资困难,流动性问题尤为突出。

在这种状况下,迪诺投资提出的风控措施,尤其是要求上市公司提供2亿元偿债保证金,对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也就是说上市公司极有可能完成不了这些要求,而迪诺投资为了降低自身风险又不能让步,最终导致谈判破裂。

赫美集团作为卖壳方,想要卖壳还要先向买壳方提供2亿偿债保证金、回笼8亿元现金或剥离8亿元债务,并且处置自身的贷款信用纠纷。最终赫美集团没能满足这些前置条件,导致卖壳失败。由此可见,壳资源买卖双方的势力对比已然发生了变化。

2018年以来,控制权转让市场一个新的变量就是控股股东债务危机导致的控制权转让交易频发,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资金链断裂现象频现,还出现了多起私募EB浮亏换股案例。此背景下,买壳方及投资者也都更加谨慎,设置一系列的风控条款。关于买壳风险指南、私募EB风险指南更多内容,欢迎大家加入200节线上课。

03

壳市场展望

相信小伙伴们最关心的,还是壳市场未来的走向。判断壳市场走势,要从壳价值的来源讲起。

3.1

壳价值来源

1)上市地位的稀缺性

A股壳价值的第一个来源,就是上市地位的稀缺性。上市地位的稀缺性,主要是因为发行上市体制。A股IPO严格的额度调控,造成了壳的供给不足。供给面的限制是壳价值的最主要来源。

正因为数量的稀缺性,A股上市公司站在融资、信用与流动性价值的高点,具有相当的价值。

2)再融资牌照价值

A股壳价值的第二个来源是再融资牌照价值。上市公司能够通过公开增发、配股、定增、可转债和优先股等方式实现再融资,也就是股权融资或者是间接的股权融资。同时,上市公司在公司债发行方面也有很大优势。

虽然17年以来,受再融资新规、减持新规以等影响,万亿级规模的定增市场变得萧条。但作为资本市场“枢纽地位”的A股,仍具有难以匹敌的融资优势。

随着赛腾股份和中国动力发行定向可转债用于支付和配融方案的推出,以及中国动力发行定向可转债突破ROE 6%的限制,定向可转债作为支付及融资新品种,有望重新打开万亿级市场,上市公司再融资牌照价值将进一步凸显。

3)证券化平台价值

证券化平台价值的存在主要与一二级市场的估值差有关,在15、16年,一二级市场估值悬殊,且投资者会给并购转型公司估值溢价。并购会带来EPS的增厚和PE倍数的提高,为证券化套利提供了空间。

举个假想的例子,A和B业务及财务完全一致,净利润均为1亿元,二者差异在于A为上市公司,B为非上市公司。A在二级市场的PE为30倍,市值30亿,B的PE为15倍,市值15亿。

随后,A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了B,对价15亿元。收购完成后,A的利润变为2亿,估值变为60亿。

同时,A公司原股东持股比例最终由100%下降到66.67%,财富由30亿上涨到40亿,上涨了33%。

除了上述价值外,上市地位还具有信用价值(上市公司具有高信用,是因为信息披露相对充分公开与透明,公司治理也比较规范)以及流动性价值等。

当然,壳价值的来源也即为其影响因素,我们判断壳价值是否会出现变化,可以重点从上述几个方面分析。2018年壳价的大幅降低,从今年一季度壳市场表现来看,买方话语权明显增强,以上几个因素的变化也是重要原因。

3.2

壳价值变量

对于壳价后续走势如何这一问题,我们不能静态地看待,一些影响壳价的变量正发生着变化,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进行动态的评估。

1)壳的重组价值

重组价值方面,新经济、成长性较好的去港股,体量较大、盈利能力不错、合规性强的企业去A股IPO,剩下的才去借壳。

借壳的重组价值只能是时间成本足够低、摊薄成本足够低、合规成本足够低,才可能构成比较优势。

而时间成本和合规成本都没有太大弹性空间,最有弹性空间的,就是摊薄成本。

借壳本就小众,但2018年借壳数量达13起,今年一季度也多家上市公司公告借壳预案。回到逻辑上说,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壳价的下跌,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借壳交易的活跃。

这表明了监管打击“炒壳”的胜利,也表明了壳市场未来的趋势。借壳上市不会死,只是壳价会小去……

那么,问题来了。借壳预期,甚至是重组预期都在下降后,中小市值公司滑落速度有多快?A股会不会真的走到大面积出现10亿市值公司的地步?比起市值的缩水,流动性下降是不是更可怕的事情?

这类超纲题,小汪@添信并购汪在此不做讨论。但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资本会员里进行了一个敏感性测算,测算可能的几种情景,根据这些情景来判断壳价。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加入资本会员,进行参考。


2)科创板推出:增量倒逼存量改革

2016年至2018年,A股IPO进入了常态化阶段,IPO常态化会直接影响壳的供给,打击壳价值。

今年4月份以来,共有13家企业IPO过会,其中12家成功通过,通过率92.31%,创两年来新高。有的小伙伴将其解读为A股的注册制要来了!

注册制之后,只要是优质的公司,能获得市场认可的公司,都有资格上市。那么上市地位理论上不是稀缺的,壳价值就会立即贬值。

但也有小伙伴认为,作为A股最市场化的并购重组,都无法完全实现意思自治的情况下,谈A股的注册制还为时过早。壳价一定时期内仍将保持一定水位。

关于科创板、注册制与壳价问题的更深入系统分析,涉及市场的结构与建制的理解等更为系统复杂的问题,一篇文章说不透彻,小汪@添信并购汪把这些内容放在了资本会员,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加入资本会员,与我们共同探讨。

3)日益趋严的退市制度

近日,中国人大网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修订草案三次审议稿)》并公开征求意见。

其中,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建议取消现行证券法规定的证券暂停上市交易制度,对于不再符合上市条件或者有上市规则规定的其他情形的证券,由证券交易所按照业务规则直接终止其上市交易。

此前,科创板退市制度中取消了暂停上市和恢复上市,已经透露出退市制度趋严的信号。而此次证券法三审稿提出取消暂停交易,全面提升退市效率的信号已十分明确。可以预期的是,今后上市公司退市将会常态化。

退市制度的趋严对于壳价的影响主要是增加了买方与卖方之间的信任成本,使得买壳方必须慎之又慎。

哪怕现在看起来毫无问题的“壳”,如果日后发行存在重大违法行为也要被强制退市。这就意味着,买壳方需要承担极大的风险。拟上市企业更倾向于选择IPO上市。

也就是说,此后小市值公司想要卖壳会更难,如果小市值公司再身背几个行政处罚那更是难上加难。

3.3

壳市场未来趋势

相对于IPO,借壳上市的优势在于压缩了时间成本,但这源于目前的A股IPO、重组制度。当目前IPO和并购重组制度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的时期,这个优势可能将不复存在。但借壳摊薄大、有潜在退市风险等借壳相对于IPO的极大劣势,却在日益凸显。

由此,小伙伴们关于壳资源气数已尽的担忧也不无道理。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借壳上市的另一处优势:

借壳交易可以在产业资本实现上市的同时,完成产业并购。事实上,这才是借壳交易相对于IPO的真正优势所在,在借壳的同时完成产业并购,一箭双雕,效率更高。小汪@添信并购汪认为今后的借壳交易将会带有更多产业整合的性质。

在这种情况下,“壳”的概念可能要被重塑,“借壳上市”也应该被重新定义。

“壳”不再仅仅意味着一个上市公司的牌照,而是拥有良好产业基础、运行管理得当的产业资本运作平台。“借壳上市”则意味着获得这样一个资本运作平台,并与原有产业进行整合发挥最大效益。

壳价下行是个大趋势,但要说壳价雪崩还为时尚早。一方面,注册制还在试点,门槛也相对较高,短时间内上市公司的稀缺性不会被动摇;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本身也可以作为资本运作平台存在,成为实现一二级市场联动的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