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激情燃烧岁月,探访“北大红楼”“赵家楼”……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举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必须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以引导广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励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对五四运动史料和文物收集、整理、保护,为后人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留下历史记忆。要抓紧把同五四运动有关的历史资料收集好、历史文物保护好。要加强对史料的分类整理和系统化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和展示五四运动史料。要加强研究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能力,多出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日前夕,中国文化报社特组织记者在北京走访6个与五四运动相关的旧址、故居,深入践行“四力”,重温这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加深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认识中,凝聚广大青年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青春力量。

北大红楼:

感受激情燃烧的岁月

本报记者 李佳霖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 重温激情燃烧岁月,探访“北大红楼”“赵家楼”……

在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坐落着一幢坐北朝南的北洋风格建筑,因全楼以红砖红瓦建成而被称为北大红楼或者沙滩红楼。

1917年1月9日,北京大学新校舍红楼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不远处沙滩后街的京师大学堂,一位清瘦的浙江人正在发表校长就职演讲,他就是蔡元培。此后,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代表性人物聚集到北京大学。

1918年夏,北大红楼建成,成为北京大学校部、文科所在地。随后图书馆也搬了进去,占了红楼的第一层楼。李大钊的主任室就设在红楼东南角,在这间普通的办公室里,李大钊主持成立了北方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北大红楼也成为北京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活动的重要场所。

1919年5月2日,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从巴黎和会传来,群情激愤。5月4日,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的反帝游行队伍从北大红楼北面的大操场集合出发,云集天安门,喊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为维护国家利益大声疾呼。“新文化运动在思想上为五四运动做了充足的准备。”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副馆长李金光说。

岁月变迁,北大红楼面临过不少危难时刻,尤其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使其受到严重破坏。为保护这座具有光荣历史的建筑,国务院为抢修工程立项并拨专款。按照文物维修原则,工程设计组制定了一套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抗震加固方案,完工后的红楼室内外状况和色调与原先没有任何改变。2002年4月,北大红楼被辟为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对公众开放。

建成后的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以复原五四时期北大红楼历史面貌为主,恢复了图书馆主任室、第二阅览室、《新潮》杂志社活动室等的原貌。展厅里,陈列着北京大学聘书、《新青年》刊发的一些进步文章的原件等。

《新潮》杂志社活动室还原了1919年5月4日前夜的情景。这间屋子墙上挂着蔡元培手书的“新潮”二字及《新潮》杂志社章程。室内桌子上、架子上满是写着口号的白布条幅,地上还散落有大量笔纸与传单。观众参观身临其境,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呐喊声,感受激情燃烧的岁月。

辅助陈列展览“新时代的先声——新文化运动陈列”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发展、影响为主线,展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4月23日开幕的“五四现场”展览,用文物资料、照片和绘画作品,讲述了五四运动的全过程。

李金光说,纪念馆正在探索开辟更大的开放空间,提升展陈展示水平。“比如,在红楼二层,当年有一间教员休息室,在上课之前,教员在这里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非常有意义,应该得到恢复。”李金光说,如果将二楼开放,设置顺时针或逆时针参观路线,可以达到疏解人流的目的。在纪念馆院内也可以开辟出为观众提供服务的空间,达到现代博物馆的标准。这些设想都在调研、论证之中,待下一步编制更完善的方案即付诸实施。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馆藏文物、图书等藏品7万余件。李金光认为,搜集、抢救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文物迫在眉睫,因为它们大部分是纸质文物,不容易保存。“要加大力度培养研究五四运动尤其是展陈等博物馆方面的人才。弘扬五四精神,人才是关键。”李金光说。

“火烧赵家楼遗址”:

波澜壮阔历史“活”起来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 重温激情燃烧岁月,探访“北大红楼”“赵家楼”……

位于北京建国门内大街北侧的赵家楼胡同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条胡同长度不过300米,后被一分为二,称为前赵家楼胡同和后赵家楼胡同。这里原本是明代隆庆朝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的宅邸,因花园假山上的亭子远远望去像一座小楼,故名赵家楼。1919年,居住于此的曹汝霖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是中日签订“二十一条”谈判的参与者之一。五四运动中,曹汝霖居所被烧毁,史称“火烧赵家楼”。

火烧赵家楼的纪念碑位于前赵家楼胡同西口。“1919年5月4日,为反对巴黎和会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权益的严重侵犯,北京大学等十三所高校的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示威,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示威队伍在东交民巷被阻,改道奔向赵家楼胡同曹宅,痛打了正在曹宅的章宗祥……”由书法家沈鹏撰写的碑文,清晰勾勒出了当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档案馆保留有一份关于赵家楼的草图,是火烧曹宅后由京师警察厅派人绘制。从草图上看,赵家楼成为曹汝霖官邸时有50多间房,五四运动中烧毁了11间。如今,前赵家楼胡同已成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赵家楼社区每年组织辖区青年学生在这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为传承弘扬五四精神,赵家楼社区党委以“火烧赵家楼”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五四文化步行街区为载体,号召广大青年和社区党员群众参与,重温五四历史文化,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打造赵家楼社区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建品牌。赵家楼社区党委副书记徐爽表示,从今年1月开始,社区组织广大青少年和家长开展“五四运动与赵家楼”历史文化讲座,让社区青少年进一步了解赵家楼的历史文化,激发爱国热情;4月至6月间,还将组织社区居民观看爱国电影《我的1919》和社区话剧社表演的话剧《梦回1919》。

近年来,赵家楼社区党委结合“火烧赵家楼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2016年组建成立了话剧社,致力于将赵家楼的历史故事展现于舞台上。“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在此期间我们也会用话剧表演的形式,帮助居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了解历史、铭记历史,切身体会赵家楼的历史韵味。”赵家楼社区老党员孟永煜说。

李大钊故居:

见证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 重温激情燃烧岁月,探访“北大红楼”“赵家楼”……

北京西城区新文化街内的文华胡同内,有一座大门旁悬挂着“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标志牌的宅院,革命先烈李大钊曾在此居住。1916年,留洋归国的李大钊回到北京,投身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中。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钊一家在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今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北院居住将近4年,这是他在故乡之外与家人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1979年8月21日,李大钊故居被公布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5月8日,在李大钊英勇就义80周年之际,故居正式对社会开放。

李大钊故居为一座小三合院,占地面积550平方米,有北房3间,东、西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其中,北房东屋为李大钊夫妇的卧室,东耳房为李大钊长女李星华的卧室,东厢房北间为李大钊长子李葆华的卧室,南间是客房,西厢房为李大钊的书房。李大钊的次子李光华、幼女钟华出生在这里,李葆华、李星华在这里受父亲影响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

位于故居北侧的堂屋摆放着一张八仙桌和两把椅子,上方悬挂着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故居工作人员讲解,李大钊十分敬仰明代忠臣杨继盛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句诗词,便在此句基础上将陆游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稍加改动而得来。这副对联也成为李大钊一生精神风范的真实写照。

当年,自陈独秀树起文学革命旗帜后,李大钊、鲁迅等撰文积极响应。租住在此时,正是李大钊投入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时期。故居讲解人员介绍,当年常有青年学生来家中向李大钊求教,李大钊总是耐心解答,有时夜深不能回校,学生就留宿在客房。久而久之,经常聚集李大钊身边的学生在他的倡导下,组建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五四运动推动了各种思潮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开创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深深影响了青年学生和广大民众。

李大钊租住在这里的4年,撰写各类文章142篇共30多万字,平均不到9天就要完成一篇文章。鲁迅在《守常文集》题记中说到,李大钊的遗文将永载,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

陈独秀旧居:

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 重温激情燃烧岁月,探访“北大红楼”“赵家楼”……

从北大红楼出发,沿着五四大街向西走约300米便进入北池子大街,再步行约800米之后,左手边一条很不起眼的胡同就是箭杆胡同。在箭杆胡同20号门前,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陈独秀旧居”的标志牌映入眼帘。1917年至1920年,这里曾经是陈独秀的住所,也是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之一——《新青年》编辑部。

1917年,陈独秀接受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自此住在了箭杆胡同的这个四合院。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1916年迁到北京也落脚于此,截至1920年迁到上海编印,有近30期《新青年》在这里编辑出版,影响了一代爱国青年。鲁迅的《狂人日记》也在此地付梓印刷。

陈独秀旧居占地面积250平方米,有12间房。院落分东、西两部分,有两个街门,朝北的街门是箭杆胡同9号(现为箭杆胡同20号),朝南的街门是妞妞房9号(现为骑河楼南巷)。东院南房及北房分别为陈独秀居所和编辑部,其他房屋为传达室、车夫住处等。1920年陈独秀被通缉时,就是从妞妞房9号脱险的。

上世纪70年代以后,陈独秀旧居中的住户越来越多,私自搭建房屋情况较多,一度拥挤不堪。2001年,陈独秀旧居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后,保护力度不断加大。2013年初,北京市东城区将陈独秀旧居腾退修缮纳入该区名城保护重点项目,2015年,腾退工作正式启动。据了解,旧居修缮在查阅大量史料和调研基础上,保持原有格局不变,最大限度保存原有材质,恢复历史原貌。其中,为了使旧居屋梁延长寿命,采取了斜拉加固措施。

据悉,修缮后的陈独秀旧居与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合作进行保护利用,开辟基本展陈,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同时开展文献利用、文物保护、人员培训等活动,推进了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的研究与展示。

蔡元培故居:

展“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风采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 重温激情燃烧岁月,探访“北大红楼”“赵家楼”……

1919年5月2日,时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钱能训密电中国使团令其在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上签字,当时任外交委员会委员长的汪大燮得知后十分焦急,束手无策。5月3日凌晨,他乘马车前往位于北京东堂子胡同75号的蔡元培家中求援。蔡元培听后大为震惊,5月3日上午,他急召部分学生代表在东堂子胡同75号通告情况。之后各校学生召开紧急会议,一致认为必须马上采取行动,决定次日举行游行示威。当晚,他们彻夜未眠,蔡元培家中灯火通明,东堂子胡同人流如梭……5月4日下午,数千名学生在天安门前举行示威大会,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吹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号角。

如果说北大红楼是蔡元培在五四运动历史前台活动的中心,那东堂子胡同75号就是他的“精神后院”。1916年,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为了就近去北大红楼办公,他离开家人独自租住在此地,直至1923年。蔡元培在北京任职期间先后在西城、宣武、东城居住过,唯独东堂子胡同75号被确定为他的故居。这处住所有着点燃五四运动最初星火的重要意义。

北京市东城区东单北大街路东从南往北数第六条胡同西段北侧,坐落着一座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这里就是东堂子胡同75号——蔡元培故居(北京)。据记载,在日本首度被媒体披露的北京大学预科同学纪念录中,校长蔡元培一栏下赫然写着其住址为东堂子胡同西口,可见这处住所是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最主要的居住点。当年,蔡元培租下这座普通的宅子西北角的两间屋子,一间作为起居室,一间作为书房。

如今,透过起居室和书房的玻璃能清晰看到屋内的陈设,卧室床上的老式蓝花被褥铺得整整齐齐,衣架上挂着一件蓝色长衫;书房临窗一张古朴的书桌上一角摆放着一台老式打字机,笔墨纸砚规矩地布置于桌面的中心位置。故居工作人员介绍,屋内的摆件及摆放位置是按照历史资料复原的。起居室和书房的屋外靠墙处竖立着蔡元培汉白玉胸像,两侧刻着毛泽东对他的评价“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紧挨着书房的房间内设有蔡元培生平事迹展。

鲁迅故居:

激励年轻一代奋发向上

本报记者 李佳霖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 重温激情燃烧岁月,探访“北大红楼”“赵家楼”……

据资料记载,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内有“藤花馆”“补树书屋”“怀旭斋”等建筑。鲁迅落脚绍兴会馆后,最初住在“藤花馆”,后移至“补树书屋”。1918年5月,鲁迅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在5月15日的《新青年》上。

在很长一段时期,绍兴会馆成为居住着将近50户人家的大杂院。2018年11月13日,绍兴会馆文物保护院腾退工作正式启动。目前,绍兴会馆腾退工作基本完成,再利用提上日程。

1919年11月,鲁迅与作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的弟弟周作人一家搬入八道湾11号居住。就是在这个院子里,鲁迅写下了《阿Q正传》等9篇小说,塑造了“阿Q”这一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形象,出版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编定了《中国小说史略》上卷。

2009年,八道湾胡同一带拆迁,鲁迅故居予以保留。据了解,2013年,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对故居进行修缮,现在是北京三十五中高中部的阅览室。

1923年底,鲁迅购买了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的一座四合院,并于1924年春自己设计改建,当年5月移居此处,一直居住到1926年8月离京南下。这处鲁迅故居100多平方米,门前烫金的“鲁迅故居”四字由郭沫若1951年题写。四合院内有两棵1925年4月鲁迅亲手种植的丁香树,有3间南房、3间北房,东西各两小间厢房。3间北房后接出一小间房子,就是鲁迅故居有名的“老虎尾巴”。

在这个四合院里,鲁迅完成了200多篇文章,包括《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3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部分精彩华章。1949年10月19日,正值鲁迅逝世13周年,故居正式对外开放。目前,故居正在封闭修缮。鲁迅故居工作人员介绍,故居漏雨严重,要赶在雨季之前维修完毕,再对公众开放。

1954年,原文化部决定建立鲁迅博物馆,在阜成门内宫门口的鲁迅故居旁增建陈列室,于195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日开放。在鲁迅博物馆,陈列的“鲁迅生平展”,以图片、文字、影像等方式阐释鲁迅不平凡的一生。“展览让我更直观、全面地了解了鲁迅先生,其中承载的精神更触动人心,激励年轻一代奋发向上永不止步。”参观展览的北京汇文中学的曹文轩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