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飙副局长离“专业对话”有多远

然玉

近日网友爆料,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教育局副局长谭某在接待群众时出言不逊,称群众“听不懂话”,并让人调查发言群众是哪个小区的。长春市南关区政府4月28日发布通报,对该副局长在全区范围内通报批评,责令本人向来访群众诚恳道歉,并作出深刻检查。

一场旨在沟通、协商的“座谈会”,却因为副局长的失态、失言而横生枝节,当事双方不欢而散不说,就连代入其中的围观者也是气愤难平。当然,我们可以将之归因为个体情急之下的口不择言,但只言片语背后,是不是也对应着某种一贯如此的傲慢呢?官方回应表示,针对此事已要求相关干部“进一步转变作风,树立为民意识”,这种“举一反三”而非“大事化小”的应对姿态,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副局长在群众座谈会上出言不逊,这固然是“工作作风”“工作态度”的问题,但同时也是“技巧”“能力”的问题。一直以来,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一些公职人员的自我设定都是“官员”“领导”,而不是“公共管理者”“公共服务者”,他们其实缺乏公共管理者必需的专业素养。就拿谭某发飙一事来说,群众座谈会本质上就是一次公共对话,必须要以一系列专业能力作为支撑,比如说目标评估、情绪管控、博弈思维等等,而谭某显然不具备这些。

事实上,一些基层官员很难算得上是合格的“对话者”,更不用说是现代社会的公共治理者。当他们默认与民众对话已算“额外开恩”,甚至认定必须是“我说你听”,这种高姿态下自然容易谈崩。现实中,一些基层公职人员仅仅只能适应那些“走剧本”式的伪座谈,而无法应对那些真枪实弹的真对话。他们无法把控局面、引导对话、谋求共识,反倒容易因为“突发情况”被激怒乃至气急败坏。就此而言,谭某发飙一事可以说极具代表性。

从传统官员到现代社会的公共管理者,从官腔官势到“对话专家”,我们的公务员群体要补的课还很多。先要有好的作风和态度,再加之必要的专业能力与技巧,“群众座谈”“官民对话”才能最大程度求同存异、得偿所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