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悖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前几年读过海子的诗,但只是匆匆地把《海子诗集》翻了一遍。我不是诗人,我几乎读不懂诗。读海子也只是因为周围的人都读了,我不读,感觉不好意思。

生命的悖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并没有专门去了解海子,偶尔从网上看到只言片语,是因为海子太出名。前几天看了一篇纪念海子的文章,却哭了一场。篇名是《1989年,一个叫海子的人决定去死》,乍一看,我以为是个标题党。文章后面看见作者简介:作家、编剧、前媒体人,也就理解了。

我哭了一场,所以我要写一篇文章来纪念。

海子死的那一年,我也读诗,读的是席慕蓉和汪国真。那一年我开始练字,临的是庞中华。那一年我看的小说全是金庸和琼瑶。那一年我比海子年轻,现在海子比我年轻。

我读过《海子全集》,却一首也背不出。前年10月也曾努力地背住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到课堂上去背诵给学生听。今天,却只记得这8个字的诗名。

写下这个题目,是因为今天在平台上看了海子的评论文章。评论写得很好,说海子的诗都是深深的孤独。

生命的悖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最出名的诗,我还听过中央电视台的朗诵。见过的评价都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幸福,而我却读不出来幸福的感觉。前年课上给学生背诵了这首诗后,我对学生说,我读到的是深深的悲凉和绝望。

“我有一所房子”,远离红尘,门前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海子就这样一个人站在门前,“面朝大海”。这是何其凄冷与孤寂。

诗人的背后是繁华人间,那里春暖花开。但诗人却不能也不愿转身。

其实,身后也是茫茫的沙滩。海子就这样孑孓一身,站在这天地之间,四顾茫然。春暖花开或许只是他对红尘温暖的渴望。

生命的悖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在世人读来,这就是一种平淡的幸福吧。只是这种简单的幸福,海子或许想要,然而潜意识里却是拒绝。否则,又何须从明天起?海子潜意识里是在追寻人生终极的痛苦,即生命的意义。如果海子的爱情有结局,那或许就是另一个海子了。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这些都是别人的,与海子无关。所以,海子说“陌生人,我也祝福你。”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才是海子的内心倾诉,面朝大海时,心中春暖花开。这春暖花开或许并不是对尘世生活的渴望,而是海子面对大海时的内心真实感受。

生命的悖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大海是海子理想的象征,是海子骨髓里追求的幸福。宁静而深远,孤寂而壮阔,是忧郁的生命和永恒的死亡。

房子是尘世生活的象征,海子春暖花开的心里或许也包含有这份幸福。

但在房子与大海之间,诗人更倾向于大海。他想要一所房子,却把房子建在海边,远离繁华。谁愿意陪他在这里凄清孤寂、一生一世?这注定了海子人间的短暂与幻灭,也注定了海子生命的璀璨与永恒。

这正是生命的悖立。

生命的悖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一边是房子,一边是大海。是生命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悖立。大多数世人选择了房子,精神也牖于一房之内。而海子选择了大海,虽然他也想有一个海边的房子。但二者终究没能得兼。没有了爱情,房子便也不复存在意义。

一边是大海,一边是房子。是生命的独立性与依赖性的悖立。只是大多数世人选择了相互依赖,抱团取暖。独立只是世人深夜的一场睡眠。但海子却没能走进尘世烟火,他的温暖只是点燃了自己手中的一把火柴。

大海与房子是生命的自由性与约束性的悖立。对于诗人,自由高于生命。海子选择了永恒的自由,红尘男女在约束中把自由描绘成了诗和远方。

房子与大海也是生命的人性与神性的悖立。海子用他的诗完成了人性到神性的涅槃。

生命的悖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俞敏洪是海子下一届的学弟,在一次演讲中说,“听说海子自杀后,我便不再写诗。”所以,俞敏洪从面朝大海转过身来,拥有了尘世的房子,心中春暖花开。

80年代是诗的年代,而现在是财富的年代。我从80年代走到现在,没有海子和俞敏洪的天才,大海与房子都与我无缘。我租借着一间陋室,东施效颦去写诗。最终也只能感叹生命的悖立,那是卑微与伟大的悖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