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山和林夕這些現代作詞者的水平可以趕超蘇軾、李清照嗎?你怎麼看?

歐珀困了


根本就沒有可比性。

從流傳性來看,李清照,蘇軾詩詞在我國流傳近千年,是我國中小高中學生必學的課本知識。

試問有誰會相信林夕跟方文山的歌詞會寫進課本里,讓後人瞻仰閱讀解析。

論實力。

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單從頭兩句詩句氣勢上看,就體現出來項羽的英雄氣概,後兩句詩句寫出來相當正確的價值觀,跟頭兩句比較,整體的意思就是,活著時候就應該做人中豪傑,死了也能成為鬼中的英雄,但是人們至今思念項羽不僅是因為他的一生的功績和豪邁氣概,更是他到死都不會苟且一個人回江東。

人傑對鬼雄,絕對押韻工整。四句話就表達出了事情的始末緣由,和相當正確的價值觀。

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是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

只從字面意境上看,林,方二位有作品比的上嗎?

林夕暫且不說,歌詞還能工整押韻一些。比方文山還能好點。方文山的歌詞,單提出來,語言都不通暢。

最經典的《千里之外》

我送你離開千里之外,你無聲黑白,沉默年代或許不該太原遠的相愛。

好比一杯涼白開,喝下去吧唧吧唧嘴,沒味。

不像之前的兩首詩詞,能給人帶來無盡的遐想。

完全憑實力吊打。



秦地青草


趕緊別吹了,別說趕超蘇軾、李清照,就是給他們提鞋都不配。有一件事大家一定要分清楚,雖然他們寫的都是歌詞(古代詩詞也是拿來唱的),但是古典詩歌和當代詩歌最大的區別就是,古典詩歌有文學性,而當代歌詞(不是詩歌)基本類似打油詩一樣,只需要講究和諧。

在這方面我認為林夕是勝過方文山很多的,而方文山的詞作水平,基本是大陸高中生的語文水平,這沒辦法,臺灣的語文頂天也就這樣了。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一下,他們的詞和蘇李的詞到底差到哪兒了。

最重要的就是邏輯性和文學性。

蘇軾,李清照的詞的文學性就不用說了,比如蘇軾的“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李清照的“晚風庭院落梅初,淡雲來往月疏疏”,這裡“秋鴻”和“春夢”,“晚風”和“淡月”,不僅是意向詞,而且整句話前後對仗工整,呼應。有著很強的可讀性,結構美,韻律,意象對照,表達清晰。

但是我們知道,林夕的詞都是大白話,比如《紅豆》中的:“可能在我左右,你才追求,孤獨的自由”,《流年》中的“有生之年狹路相逢終不能倖免,手心忽然長出糾纏的曲線,懂事之前情動以後長不過一天,留不住算不出流年”。

這裡林夕使用的技巧無非就是每句最後一個字的對韻,甚至是強行對韻而打亂歌詞本身的結構性和文學性。不要再說漢語不講邏輯,不講結構好嘛,去看看古人的詩詞,哪怕是倒裝也是符合結構的,林夕的詞你細讀一下簡直就是亂搭了。這點在方文山的詞上更加突出。比如方文山在《煙花易冷》中的“千年後,累世情深,還有誰在等,而青史,豈能不真,魏書洛陽城”。在《青花瓷》中的“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

你把這詞放在歌曲中演唱或許覺察不出問題,可一旦單獨拎出來會發現不僅沒有邏輯性,沒有文學性,沒有結構性,除了最後一個字對下韻簡直一無是處。甚至多處常識錯誤,還突然扯一下魏書洛陽是什麼鬼?

實際上你用現在的什麼寫歌軟件,寫詞軟件都能寫出比肩方文山和林夕的詞。很多人應該玩過網頁上姓名詩生成,所使用的技巧不過是一堆"風月","夕陽","白雪","落梅"進行結構性組合,結尾使用"韻字"。

這個大家試下就知道了,真的非常簡單,你只要有足夠的詞組就行。加上好聽的曲子,你就能覺得這詞非常棒,但是單獨拿出來是不能細看的。

但是蘇、李的詞呢?不管怎麼擺放都是美的。單獨拿出來更令人回味似老酒。

這裡打個比方,林,方的詞像可樂,你去除糖,去除二氧化碳,不比白水高到哪兒。而蘇李似酒,那種香味是全方位的。

順帶再說一句,不管是林夕還是方文山,所有歌詞不過都是情情愛愛,這點要是放在古代是被鄙視的,特別看不起的,唐人稱之“俗媚”。而蘇李真正的成就,是家國情懷,是對人世社會的看法,是對歷史的比喻,這才是真正的大家,不侷限於個人。

詞這東西,真的有高下之分的。

雲泥之別。

<strong>


三觀粉碎機


題中的幾個人首先要pass掉方文山,不好意思,比文學水平的話,這位拼接型詞人真的排不上號;其次pass掉蘇軾,豪放派詩詞和林夕的風格沒有可比性。那麼稱得上“歌壇詞神”的當代婉約派林夕,和“千古才女”李清照比起來,究竟有多少差距呢?

李清照:渾然天成的酒神與詞神

如果宋代有QQ,點擊李清照的頭像,一定會看到“大才女”“酒量厲害”這樣的好友印象。李清照為什麼能在歷朝歷代文人墨客中脫穎而出,不僅沒被遺忘,反而歷久彌新,成為千古第一才女呢?歷史上沒有偶然,一切看似的偶然實則都是必然。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結束後,在宋朝統治下,國泰民安,現世安穩,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尤其在文化方面,更是發展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李清照恰好就生在這個尚文的好時代,但出身書香門第的她,也逃不出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笑不露齒、全體裹腳的大環境,只能在壓制和憋屈中成長。


“此花不與群花比”,皇帝不是規定女人要這樣,不要那樣嗎?老孃偏不!於是她的一輩子,達成了好酒、愛賭、鬥賊、離婚、坐牢等等成就。這些詞彙用在她身上,一點也不違和,正是她愛以酒入詞,才做到了“詞壓江南”“文蓋塞北”。


10多歲的時候,她是青梅少女,生活中滿是樂趣和生機:

《如夢令》(成名作)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20多歲,她與親密愛人趙明誠一起喝,那時的她芳心已許,秀的是最高級的恩愛: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恩愛小屋:歸來堂)

40歲以後,是中年後獨自喝,那時她面對的是國破家亡,再嫁被騙,時光陳舊,生活裡只留下孤獨和哀愁:


《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還有54歲寫就的那首最著名的詞作,我們在高中都讀過: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很多俗人喝了酒,上個廁所,什麼都沒剩下;而在李清照的筆下,酒後的世界,溫婉、隱秘、神奇,千姿百態,精緻動人……

林夕:泥濘中掙扎出來的心靈大師

有一句話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其實喜歡一個人,就像喜歡富士山。你可以看到它,但是不能搬走它。你有什麼方法可以移動一座富士山,回答是,你自己走過去。愛情也如此,逛過就已經足夠。”而這話便來自於林夕。


(林夕:內心住著一位細膩女子的男人)

大多數孩子都是在父母的輕言細語和認真呵護下長大的,而林夕的父親卻有著嚴重的狂躁症和躁鬱症,脾氣非常不好。據林夕本人回憶,有時候他洗澡時間稍微長了點,都會受到父親各種髒話的嚴詞苛責。試想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像其他孩子那樣生長?


終日惶惶不安的生活,讓林夕選擇了將書中的世界作為支撐自己精神的淨土,他儘可能地去思考,去體會別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狀態,這也讓他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詞痴”。


關於得不到:

“悲哀是真的淚是假的本來沒因果,一百年後沒有你也沒有我。”(《百年孤寂》)
——既是百年後都要化為塵土,又何必執著?

關於抑鬱:

“黑暗下磊落光明中演你,心能隨心揀戲,這時期演傷心戲,戲爛人未死 。”(《黑擇明》)

——現實人生也總有瓶頸,既然認清這些,不如迎頭面對,磊落中自己演好自己。

關於自愛:

“做什麼也好,別為著得到讚賞,你要強壯到底,再去替對方設想。”(《給自己的情書》) ——學會愛自己,感情只是人生中的一小部分,不要為它死去活來,讓人看低。

有人說,林夕的詞多是情情愛愛,格局狹小,不配跟千古大詞人相提並論。可是看樓上提來提去,無非都是《十年》、《紅豆》、《流年》這些爛大街的國語歌。你真的瞭解林夕?能從他的詞中看到那份身處泥濘,卻發自內心的豁達麼?


(與李清照同為婉約派詞人的林夕,幾乎和國內所有大牌歌星合作過)

沒有最好的詞,只有最適合當下的詞。論文學造詣,林夕或許無法和李清照、蘇軾這等千古文豪比擬,但是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空談文藝又有什麼用?能戳中你心中最柔軟的部分,引起共鳴,看清自己的人,才是大師。

Allhistory:基於AI知識圖譜,展現不同角度的歷史世界。歡迎關注!


全歷史


個人看法

不用比了,

搞清什麼是歌詞,

再看看什麼是詩詞,

雖然都有個(詞)字,可根本就不是一個東西,

最後一個詞,是毛澤東那個(沁園春.雪)。

還有別人寫出過嗎?那是詞。

詩,今人寫的都是打醬油的詩,有夠資格傳世留名的名,找出個追上,李白,杜甫的,大家可以尊他為詩神嗎?李白才詩仙,要嫌詩仙沒氣派,小。沒關係,詩聖如何,不行就叫(溼溼)也可以的。

弄出兩個寫歌詞和寫詩詞的比,沒搞錯吧,已為古人也閉著眼睛對月長嚎玩那,


夜雨隨緣1


(原創,我非專業人士,錯誤難免,請指正。)

方文山、林夕是歌詞作者,蘇軾、李清照是宋詞大家。雖然都是詞,都為合樂而生,但區別太大。下面說說兩者的區別:

一、創作要求不同

歌詞的詞,比較隨意,沒有格式要求,甚至韻律要求都不嚴,要求語言精煉,層次清晰,能表達出某種感情、哲理、描繪出某種畫面,講述某個故事等。

歌詞是一首歌曲的基礎部分,但既然是歌曲就得要有曲,要配上音樂。音樂又把歌曲分為主歌和副歌兩部分,主歌一首歌曲中高潮(副歌)之前的部分,副歌就是歌詞要表達的精髓,通過重複的音樂形成的高潮部分。副歌就是詩詞中的精典句子,通過音樂的重複,重點強調詞作者要表達的東西,通過音樂的重複和高潮化讓人們記住。

而宋詞的詞,是在唐詩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形成,它是一種既能合樂而唱又能講求格律的新體詩。詞有嚴格的要求:

1、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性的詞調(詞牌)。

2、詞一般都分兩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闋),不分段或分段較多的是極少數。

3、一般詞調的字數和句子的長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詞的句式參差不齊,基本上是長短句。

5、詞中聲韻的規定特別嚴格,用字要分平仄,每個詞調的平仄都有所規定,各不相同。

二、創作環境不同

蘇軾李清照的詞,誕生於宋代,因為唐代的詩發展到了無法逾越的極高峰,文學形式需要改變,這就出現了比詩的表達形式更靈活的詞,而詞的出現受到社會的追捧,迅速流行並形成文學的最主要表達形式,從宮廷到民間,從官僚到文人墨客,都在填詞,蘇軾、李清照是眾多詞人中的佼佼者,屬於搭尖上的人物,是大家,其詞的高度難以逾越。但它是建立在廣泛的社會基礎上的,正象如今的足球,如果有長時間的廣泛的社會基礎,才能出足球大師,而中國足球開展的不廣泛,也沒歷史,所以平庸。

方文山、林夕的歌詞,放在業內,算是佼佼者,但當今社會,歌曲只是一種很普通的娛樂形式,不是全民寫歌詞,沒有廣泛基礎,即便能取得一定成就,但高度有限,如果放在文壇,更無法和蘇軾、李清照的地位比。蘇軾、李清照是家喻戶曉的人物,而方文山、林夕恐怕只被業內承認,百姓沒幾個知道。

三、創作目的不同

蘇軾、李清照填詞,不是職業,是興趣,是有感而發,是渾然天成的東西,既有個性,又有共性,能打動人,能讓人產生共鳴,能讓人一拍三嘆,長久記住,留傳千年。

方文山、林夕的歌詞,因為他們是職業寫手,往往是根據某種要求而寫,有為了寫詞而寫詞的痕跡,詞語的雕琢多於感情的自然流露,可以出現流行一時的作品,但要流傳千年,恐不被歷史接受。

總之,方文山、林夕是當今歌詞界的代表人物,達到了業內的高度。蘇軾、李清照不僅達到了宋詞的高度,而且是文壇巨匠,千古垂青。

兩者無可比性,這是因為時代和社會不同。






無語石1


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腦殘。提出這種不流不入門的問題。兩者根本就不是一個臺級別的。蘇軾,李清照。是所謂的大神級詩人。他們的私人既有個人也有國家,還有民族情懷。這種事流傳到千年以後,依舊會流傳。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國家最寶貴的財產。是世界文化裡面,一顆璀璨的明星。方文山,林夕。是一個跳樑小醜。特別是林夕,他不光是一個跳樑小醜。而且還是一個反對國家,反對民族的漢奸分子。方文山頂多就寫了幾首打油詩。林夕,他連打油詩的級別都沒到。只是寫了幾首詞而已。兩者不能同日而語。頂多也就是,80後,90後。這兩代人還記得他們的酸腐的詩詞。都是一些親愛的小腔小調。拿不到檯面,上來把玩。更別說去憑什麼,去仔細去研究他們的這些東西。連研究裡面都是些糟粕中的糟粕。沒有任何可研究的東西。蘇軾,李清照的作品。既有家國的大的胸懷。又有個人的榮辱。從個人的榮辱的詞裡忽現了那個大時代的歷史。那個大時代的歷史。際在蘇軾和李清照的筆中又娓娓道來。他們是那個時代文人的楷模。他們更是那個時代的,文人中的英雄。既有先天下憂而憂,後天下樂而樂的精神。表達了一個文人該有的家國情懷。矢志不渝的踐行一個儒家文人的重任。用詩詞,用筆桿子去改造人的思想和那個國家。雖然在當時沒有改變任何東西。但是他們的那些詩詞。在當時的文人當中有很大的反響。也激勵了後代,在他們的詩詞中踐行的中國文人,最偉大的,改造的這個時代的重任。方文山跟林夕。小腔小調。情情愛愛!你儂我儂。一點用處都沒有。以前的隨便一首詩詞寫愛情的,都能把他PK到幾百條街以外。不要拿兩個跳樑小醜。去跟我心目中的英雄去比。你這樣是對英雄都不進。我只能說,你提這個問題。是腦子瓦塌掉了。


春日的華爾茲


題主的這個提問非常有意思。看了回答區很多人說的。大抵上看,都是林夕和方文山根本不足以跟東坡和易安比。這本無可厚非,莫說跟易安東坡比,就是很多人都無法比,比如說納蘭吧,納蘭不能跟易安東坡比,林夕、文山也無法跟納蘭比。所謂文學造詣之說,已經有很多答主說了,我不累述。

但是,作為一箇中文生,從文學形式發展來看,我覺得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都知道唐詩、宋詞、元曲、明演義、清詩等。這是每個時代主流的文學形式。事實上,每個所謂主流,在初期都是非主流。比如說宋詞,在唐末它其實是不太入流的文學形式了。只是有宋一代,經濟發達,生活水平高,這種民間的詞調雅俗共賞,逐漸有越來越多的文化人參與進來。促使詞成為一種主流文學形式。而且也越來越規範(說白了,也是文人想區別於其他的人做的規則演變)同理,其他的時代的主流文學形式大抵都是這樣發展起來的。

而東坡、易安等人無疑是這種文學形式上流傳得很廣的。事實上,這些人的作品基本上是因生活而發,因為他們自己生活遭遇而感慨,這種感慨剛好又是時人可能有所遇到的,能感同身受,於是引起共鳴。流傳千古!當然,話也說回來,這必須有一點就是這些人本來的文學造詣也很深,甚至能夠體常人不能體會的感情細節,察常人不能察的文字表現。(這裡有一個可以說的,易安的丈夫,趙明誠是金石研究的大家,所學當然深厚,他當時有一點不服,於是把自己的詞混雜了易安的幾首詞,一起拿給人家看。結果人家說只有這幾首最好,餘皆無要。而恰恰,被點最好的幾首詞,都是李易安的。)

由這些小的插曲就知道了,詩詞這東西,不一定是你所學深厚就能夠寫得好的。其實最重要的是悟出來的,渾然天成。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關鍵這個“妙手”不是人人可以有。正因為東坡、易安等“妙手”實在太多,太能引起共鳴,於是等身而著,在文學殿堂上也越來越深。

而轉眼如今,我們所學太精太多太雜,想把這些融匯起來太難。但,儘管如此,談及生活無非又只是貪嗔痴怒等等,這個時代的文學形式就是現代歌詞了。而方文山也好,林夕也罷都是這個時代最能引起時人共鳴的詞作者。流傳得也廣,如果僅僅從令時人感同身受這個角度,以及流傳來說,無疑他們可以是當代的“東坡、易安”了。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很棒的詞作者,我想說的是,僅僅從流傳度和引起共鳴來說,他們都是這個時代的可以與古人一樣比的某某某。

另外說一個,時間也是一個好東西,它的發酵總是特別讓人有韻味。比如,孔夫子要追古禮,而他卻成了後來人追的古禮。比如說,當年87版《紅樓夢》開播,被那個時代的人罵得不得了,而現在卻成為了經典中的經典。

同理,若干年後,或者千年後,安知林夕、文山之人不會被後人追為殿堂大神?

嗯,以上。歡迎有人來噴,前提是你讀懂我說的了。


管你怎麼說


這些個問題,基本無腦。

純粹蹭流量,要不提問者是某某的粉絲。

否則,不至於呀!

方文山,不是個多麼謙虛的人,要他自己有這水平,都不曉得到哪個九霄雲外去了 😃

林夕,也是好同志。

不過,林夕也好,方文山也好,人家自己在這方面可是清醒得很,再怎麼著也不會把自己拿去跟這些已經登堂入室登峰造極的古代極品大咖去比呀 😍

只有一個解釋,問的人那個進水了。

最近看頭條悟空裡這種極品問題老多了,甚至很多提問的人還是某某領域的創作者或優質創作者,哈哈哈哈,有時間瞎掰瞎編瞎問,你不會消停一下,關起門來苦讀秘笈《如何成為自媒體大咖月入百萬》 😡😠😞😝😜😚😘

那樣比較有前途。

其實,都是逼的。

這悟空啊,法力高強。

你看,把這一個個折磨的,沒日沒夜,眼睛錢包身體家庭通通搞垮,就為那一個V,哎,我服了you😂

不說了,再怎麼這頭條的一鳴也是咱胡建老鄉,咱不能太那個不是。。。

各安天命吧





觀滄海GCH


看了很多答案,基本上都是說方文山和林夕比不上,甚至提鞋子都不配的,這是別人的看法,我倒有些不同的看法。

藝術和文學性這種東西,見仁見智。有那種帶招牌的所謂名書法家,在紙上塗鴉出一堆人看不懂,鬼見了愁的字。因為有身份或者地位加持,拍馬屁的人不少。你要非說他藝術性強,別具一格,甚至跪舔我也沒話說。這種東西,我們普通大眾無法接受,上面的自己玩得嗨就好,別顧慮我們的感受。

我一直很喜歡宋詞,特別是蘇軾。

但是,時代背景很重要。

我們讀書的時候,但凡遇到,唐詩,宋詞,文言文。都會有許多的註解,為什麼,因為文學功底不夠,不解釋,我們看不懂!

現在還有很多人,能輕輕鬆鬆背出不少唐詩宋詞,為什麼會背?是因為讀書的時候強行要求背下來的,是不是真的喜歡我不知道。倘若你問他,你背的這詞是什麼意思,太多人不知道了。

現在,你隨便拿出一首詞,給他譜上曲,再叫人唱出來,很簡單,聽得人有幾個能知道其中表達的意思?

話說回來,初中開始聽周杰倫的歌,同時知道了方文山的詞。那陣子非常喜歡,為什麼?因為在當初看來,方文山的詞太美了,特別是裡面許多詞語,特別是動詞,都是未曾接觸過的,聽一首歌下來,需要查不少詞典。講真,這種行為會在無形中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後來,隨著年齡增大,對於方文山的詞已經變得沒有當初那般喜歡了。

詞還是那些詞,只是人變了。

林夕的詞沒有像方文山那般有許多華麗辭藻。他寫的詞太多了,不可能都是經典,有些一看就知道是敷衍了事。但有不少,你初看覺得也就這樣,看多聽多就會有自己的感悟,甚至去深入思考一些身邊的事情。

方文山的詞畫面感強,林夕的更多一些思考,更具哲學性。

後來,我喜歡林夕更多。

他們生活的時代背景就是這樣,時代不同,環境差異,又如何能有一樣的感知體會和表現?

只能說,年代不同,他們在各自的領域裡面,都是佼佼者。


陽光下午呀


這是侮辱,赤果果的侮辱!

若東坡,易安泉下有知,一定會憤怒,你丫罵我是吧?那特麼是歌詞,是市井兒女的心事,如何和仰之彌高的文學相比?

就像你拿著商場裡的時裝去和皇宮裡的鳳袍做比較,你那是衣服,我這是藝術,你那是布料,我這是氣度,你那是抹布,我這是尊嚴。

我並不否認方文山和林夕的歌詞,也不否認這些歌詞的確很漂亮。但是對不起,還是無法和東坡易安相比,因為差得太多了。

再打一個比方,他們兩個人的歌詞放在宋朝,連歌妓都會覺得惡俗而沒有品味,會受到士大夫群體的普遍鄙視,並且得到廣泛嘲笑。

他們只是寫得美而已,但這種美的深度,廣度,力度,強度永遠無法和東坡,易安的詩詞相比。宋朝的美學之強大,勝過現代人太多。我們津津樂道的小玩意小情調放在宋朝是垃圾貨色。

放在唐朝,方林二人肯定廢了。

放在孔子眼前,方林二人肯定能把孔子氣死。

哪怕是放在民國期間,無數大師會說這個,這丫就是一種民歌嘛!只不過寫得饒有情趣而已。

或許他們可以稱為藝術,但只能是達不到高度的那種藝術。

東坡和易安的作品,不僅在當時倍受推崇,而且經受住了無數文化藝術大師的挑剔,更通過了數百年的時間考驗,換一句通俗地話說,對於東坡和易安的作品,你可以不喜歡,但你不會質疑,更不會否定,而且還會產生深深的尊重。反觀方林二人的詞作,能達到這個要求麼?

就像當年詩瞧不起詞一樣

詩詞一樣瞧不起現代的歌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