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孩子才有資格談理想?答案有些殘酷

中國有個導演叫鄭瓊,她製作了一部紀錄片,叫《出·路》。她跟蹤拍攝了

農村孩子,小鎮青年,國際大都市裡的少女的人生十年,讓你看到三個階層的孩子,“讀書”是如何影響命運的。有興趣大家可以找來看一看。

簡單幾句話概括一下三個孩子的十年:

來自貧困山溝的女孩,唸了幾年小學便輟學了,16歲早早嫁給了自己表哥,而這個表哥則在一個滿是粉塵的陶瓷廠裡打工。

什麼樣的孩子才有資格談理想?答案有些殘酷

來自小鎮的男孩,在幾經復讀之後終於考上了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然後走上了普通白領之路,勤勤懇懇的工作結婚買房買車。

什麼樣的孩子才有資格談理想?答案有些殘酷

而北京富裕家庭的女孩,則一路退學,創業,出國留學,回國再創業,一路漫不經心的搞藝術還常常抱怨自己情緒不穩定需要解壓。

什麼樣的孩子才有資格談理想?答案有些殘酷

讀書改變命運這句話在這三個孩子身上,似乎沒有太多的應證。山溝裡的女孩最終連選擇讀書的機會都沒有,而北京女孩擁有著唾手可得的學習資源,卻輕易放棄,讀書對她來說是種可有可無的調劑。唯一看起來通過讀書改變了命運的小鎮青年,真的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嗎?充其量只是換了一個稍好的環境繼續自己的命運而已,或許他窮其一生努力的終點還達不到那個北京女孩的起點。

回望每年高考填報期間,最搶手最熱門的專業幾乎可以約等於今後最好就業或是最有機會一夜爆富的專業:前幾年的計算機、這幾年的金融。而選擇了這些專業的孩子,真的都是以此為理想嗎?看看大學課堂裡的狀況,便可以輕易得知答案。就像一個大學教授所說:“你們真的愛這個專業(經濟學)嗎?不,你們愛的是掙錢。”而真正敢開口說:“我要追尋自己理想”的孩子,大多都有一個富庶的家庭為他們託底。

什麼樣的孩子才有資格談理想?答案有些殘酷

而另一個讓人諷刺的邏輯是,一旦你屈服於對生計的恐慌,那麼你便踏入了一條競爭者眾多的道路:這條路上大多都是和你家境相似,教育背景相似的,掌握技能相似,理念相似的人。你竭盡所能卻難以在這樣大的基數中出人頭地。一定年紀後,你便開始恐慌於自己會不會被“更年輕更便宜的你”所替代。而從未為生計發愁過的那些“選擇了自己理想的孩子”呢?他們可以在初期坦然面對“低收入”,“不好找工作”,可以不斷試錯,而最終打磨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樣子。所以他們的可替代性強嗎?當然不,他們獨一無二的樣子背後是你無法計量的成本。

什麼樣的孩子才有資格談理想?答案有些殘酷

所以什麼樣的孩子才有資格談理想?異於常人的決心或者異於常人的家庭。前者變成了劉強東,後者變成了王思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