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国民党将领中的张灵甫?

笔下发白



张灵甫在抗战时期成名,但在讲究资历的国军中资历很一般。如果不是杀妻案阴差阳错离开胡宗南,他也很难在抗战时期成名,并成为国军五大主力的整编师师长。

他成名后,在解放战争时期,王耀武升任济南绥靖公署主任,七十四军被改编为整编七十四师,王耀武推荐了张灵甫继任七十四师师长,没想到是他一手葬送了王耀武的这个老本钱部队。

当时的整编七十四师已经是国军五大主力,装备优良,兵员素质相对比较高,是国军主力中的主力,号称御林军。所以整编七十四师师长是有不少人垂涎的位置,最后是张灵甫胜出。


在苏中七战七捷时,整编七十四师就进攻特别积极,但也遭受过华中野战军的重大打击。其实在苏中的几次交手中,整编七十四师和张灵甫的优缺点就已经暴露出来了,这就是进攻勇猛有余,防守能力不足。

这样的部队适合在进攻中打先锋,当成攻坚尖刀来使用,但要求是必须有人帮助他保护好侧翼,当它孤立作战的时候,就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容易被包围。

张灵甫的性格也是这样,自恃受到重用,就恃宠而骄了,为人骄狂,谁也不放在眼里,上级和同级别的友军都得罪完了。换句话说,不仅解放军巴不得消灭他,同僚中巴不得他早点被消灭的也大有人在。


这也是他最后被华野围歼时李天霞救援比较消极的主要原因。其实这也是粟裕决心打整编七十四师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觉得张灵甫和其他同僚矛盾比较深,目中无人,所以有可能被包围之后国军不会全力救援。

张灵甫自己的指挥能力问题也很大,警惕性不够强,都快被华野包围了,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处境非常危险了,反而放弃了重武器,也没有想好后勤物资怎么解决,就决定退守连水源都无法保证的孟良崮,自投死地。

这说明他在事先没有准备,对孟良崮也缺乏了解,就直接把部队带上去,兵法上说,这就算是浪战了。这是非常愚蠢的。尤其是放弃重武器,这是国军当时仅有的优势,这都放弃了,写仗刘没法打了。


反观胡琏,豫东战役的时候原定目标是第五军,同样是国军五大主力,但解放军刚开始展开,胡琏就发现情况不对,这是冲着他来的,所以他马上转移,没有给华野留出足够的时间,这种战场上的灵敏是张灵甫的短板。

再看黄百韬。同样是豫东战役,华野打胡琏第五军不成,黄百韬前来救援,却被华野反包围,差一口气就被围歼,但黄百韬就地坚守,发挥自己重武器优势,所以等来了国军的救援。而张灵甫被包围后,被歼灭速度之快出乎所有人意料。


萧武




中国的巴顿将军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张灵甫的长子张居礼终于光荣地替父亲领到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颁发的一枚抗日纪念章,张灵甫将军的抗日功绩得以正名。

张灵甫自幼酷爱书法,博览群书,属于学霸类型的,中学时代书法受过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肯定,大学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上了一年后因为家庭困难学费拖欠 。

张灵甫从北大辍学后,赶上北伐战争革命烈火时期,为了实现报国理想他报考了黄埔四期投笔从戎,毕业之后分配到一线作战部队,立有军工。

张灵甫31岁的时候已经晋升为团长,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时候,他犯了杀人罪,被杀的是他的妻子张兰,被判入狱服刑。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占据东北,策动华北五省自治,剑指上海。国民政府对于前线中层军官需求旺盛,于是出台政策只要没有政治问题其他犯罪前科都可以戴罪立功,张灵甫出狱后被安排74军服役。


真正让张灵甫名扬四海的是1938年10月的德安大捷。这场大捷是国民党继台儿庄胜利后的又一次大胜,而张灵甫在这场战役中立下了头功。当时,日军106师团占领了军事高地张古山,要歼灭日军,就必须先拿下张古山。在讨论作战方案的时候,众将都认为张古山山势陡峭,工事坚固,易守难攻,拿下绝非易事,只有张灵甫提出了一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办法,解决了张古山战斗。张灵甫的办法是一面以大军在正面佯攻,一面派突击队突袭人迹罕至的张古山背面,以奇兵制胜。

当然,这个突击队长的任务自然就落到张灵甫头上,他带着一批精兵强将穿过艰险的深山峡谷,攀上了张古山。

日军根本没料到,中国军队会在这黑灯瞎火的晚上爬上鸟兽绝迹的张古山,所以,当张灵甫的突击队逼近的时候,许多人还在睡梦之中说着梦话。匆忙迎战的日军,与张灵甫鏖战五日五夜,最终难逃被歼灭的命运,而张灵甫身中7块弹片不下火线,最终顺利拿下张古山。

张灵甫这一战之后可出了大名,成了全国皆知的抗日英雄,这还要感谢着名剧作家田汉的艺术再现。在德安大捷后不久,田汉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委派,来采访张灵甫,光采访报道还不够,田汉还以张古山之战为蓝本,编写了话剧《德安大捷》,由田汉的演剧队排演并向长沙市民和74军的官兵作了公演。在戏剧家的生花妙笔下,张灵甫以真名真姓在剧中出现,成了剧中歌颂的抗日英雄,从此名震天下。


74军将士奋勇抗倭的事迹深深感染了田汉,这位《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除编写话剧外,还主动挥笔作词,和作曲家任光一道为74军创作了一首慷慨激昂的军歌:我们是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锋。……跟着先烈的血迹,瞄准敌人的心胸,我们愈战愈能,愈杀愈能。

德安打劫之后,张灵甫得到蒋介石重视,随后的淞沪会战,长沙会战,南昌会战后一系列抗日战争,张灵甫越战越勇,晋升为74军军长。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每逢有苦战恶战犹豫不定的时候,张灵甫就成为突击队长的首选。

抗战胜利后,74军改编为74师,张灵甫担任国军战斗序列中为数不多中将师长,蒋介石也不惜血本利用美国军援,打造全副美式装备和训练的整编74师。


唐俊龙55398571


这国民党蒋介石的得力干将张灵甫,原来是不为人知,只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而已,这是在粟裕将军发起的孟良崮战役中,把这个国民党的军官打死,就此粟裕将军,名声大振,捎带着这个张灵普的名字,作为反派人物,也就随着传到了社会上,就像被武松打死的西门庆,随着武松的知名度的提升,他的知名度也跟着抬高一样。



可是在今天这个网络里,不知什么原因,竟然把这个蒋介石的无名小卒抬了出来,大吹特吹,大捧特捧,并又把他吹成了战神,其实在抗战中强势于他的军官遍地都是,他打的那一仗,只不过是尽了一个军人的职责而已。

随着张灵浦的出名,却被网络里的一些人特意包装成什么战神,然而这个战神的画皮可以不攻自破。


咱们别的不用说,就说他的死亡之地孟良崮之战,作为任何一个头脑冷静的带兵人,最忌讳的就是被敌人四面合围,然而在孟良崮上,已经有人提醒他将要陷入解放军的重围,他就倚仗着将精良的装备,与解放军决战,当他陷入重围的时候,还有人提醒他立即突围,但他想用一个中心开花的战术,与几十万解放军决战,结果这个鲁夫式的将军,非但没实现中心开花的战术,又没能逃出重围,在绝望中,只好饮弹自尽,因为他活着,没法向他的主子交代。


可是如今为什么又有人把他抬出来大吹特吹呢?

说穿了,他就是一个坚定的反共分子,并成了蒋介石集团反共的牺牲品,因而被当今的一些敌对势力,盘踞在海外的反华势力,特意的推出来粉饰一番,并把他打扮成抗日名将,甚至用他贬低在抗战中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作用,用于搞乱历史,搞乱人们的思想。


赵志军001


张灵甫1903年8月20日出生在今西安市长安区东大镇的东大村农民家庭。他自幼聪明好学,父亲节衣缩食供其读完小学、中学,中学毕业时张灵甫获得头名状元,名列毕业班的榜首。1921年又从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老师、同学都劝其报考北京大学,终因经济拮据而放弃,最后回乡教书。
学习期间,张灵甫练就了一手好书法,远近闻名。
在于佑任先生的推荐下,张灵甫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在胡宗南手下从排长干起,一路晋升至团长。因家庭琐事及旁人对其第二任妻子吴海兰说三道四,一怒之下,张灵甫枪杀了吴海兰,后被军事法庭判刑入狱。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入狱一年的张灵甫被特赦。旋即,张灵甫投奔王耀武任国民革命军74军51师153旅305团团长,从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军人生涯。
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中,张灵甫率军与日寇浴血奋战,身先士卒,打得敌人丢盔弃甲,忠实地完成了作战任务。153旅功勋卓著,被称为劲旅,旅内犹以305团为优。
1938年武汉会战,74军进入万家岭地区,张灵甫抬着棺材上战场,以示战死沙场之决心。经多日撕杀,双方伤亡惨重,但日军占据着张古山,据高死守。张古山是万家岭一带最为险峻的高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其控制着主要路段,能否攻占此山,是此役胜败的关健。张灵甫建议从山后悬崖峭壁攀爬而上进行偷袭。提议被采纳后,张灵甫率军夜间从后山爬上,一举将守敌歼灭,敌阵角大乱,全线崩溃,占领了此山,为万家岭大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役后,张灵甫分别荣获四等云麾勋章和三等宝鼎勋章,并晋升为153旅少将旅长。
1939年3月,张灵甫率军参加南昌会战,在高安役战斗中,其左腿连中三弹,伤势严重,因流血过多差点丧命。后被送往香港经外国专家治疗,保住腿也保住了命。但因伤未全愈,张灵甫就返回部队参战,最终落得腿有残疾,成终身遗憾。
1940年,张灵甫长任74军58师师长,先后参加了浙赣会战、上高会战、下陡坡战役、衡阳战役、和雪峰山战役。58师在张灵甫的率领下,抛头颅洒热血,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事迹自当彪烦史册。其间,张灵甫又分获云麾勋章、宝鼎勋章各一枚及美国金质自由奖章一枚,并于1944年升任为74军副军长。
可以说,在中国全面抗战的八年里,重大会战和战役张灵甫几乎都参加了,每战都进行着殊死拚杀,五次负伤,为中国抗日战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不愧为是抗日名将、民族英雄。
1946年6月,张灵甫任整编后的74师中将师长。整编74师全部为美式机械化装备,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此时的张灵甫达到了个人军事生涯的顶峰,成为众多国军将星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解放战争中,张灵甫率领74师进攻山东解放区,与人民为敌,最终在孟良崮被歼灭,兵败身死。
张灵甫作战勇敢、身先士卒、治军严谨,不愧是军人的典范。其在抗战期间立下的汗马功劳人民不会忘记。张灵甫作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与解放军作战无可厚非。但其没有认清形势,摆脱蒋氏集团,却为蒋介石卖命,最终死在内战的战场上,令人唏嘘。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欢迎点赞和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当年,国民党五大王牌主力之首的整编74师(军)3万3千余人,在山东孟良崮被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全歼时,毛泽东兴奋地说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他毛泽东。

可见名声在外的整编74师战斗力之强悍,以及全歼74师对蒋介石的沉重打击,对解放军士气的极大鼓舞。

黄埔4期毕业后,张灵甫被编入国军第21师任步兵排见习官,北伐结束后,其已调入国军第1师,升迁至上校团长。

在第74军第51师第153旅第305团上校团长任上,张灵甫参加了著名的“八一三”淞沪会战。

南京保卫战中,张灵甫率305团死守华严村,与日军第18师团血战一昼夜,受伤过重渡江养伤,被提升为153旅副旅长兼305团团长。

徐州会战中,第74军51 师在三义集围攻土肥原师团,张灵甫率305团与纪鸿儒的302团进攻日军阵地,因作战有功擢升为51师153旅少将旅长。

万家岭战役,敢死队长张灵甫亲率一支突击队从日军106师团疏于防范的后山绝壁上进攻,飞夺张古山,后晋升74军58师副师长。

以58师代理师长的身份,指挥部队参加上高会战,与57师一起与日军血战11日,此役58师被誉为抗日铁军。

此后,张灵甫率58师参与了第二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并以74军副军长兼58师师长参加第四次长沙会战、衡阳之战、湘西雪峰山战役。

抗战胜利后,74军奉命卫戍南京,张灵甫升任74军中将军长兼南京卫戍司令,被称为御林军统领。

国民党整军会议后,第74军改编为整编74师(军),辖整编51旅、57旅、58旅共3万余人,清一色的美械装备,时称国民党部队五大主力之首,军长张灵甫改任师长。

国共第二次内战,在淮阴、淮安两淮战役中,华野9纵以及第5旅、第13旅,均遭74师重创,两淮和华中解放区基本丧失,华野主力只得北撤山东,华东局势日趋严重。

二战涟水,华野以第1、6师、第9、10、11纵队共23个团的兵力,另以第5旅守涟水城,但未挡住74师的疯狂进攻,华野6师损失惨重,减员大半,74师占领涟水。

在进攻山东时,74师突出冒进,被华野数倍的兵力包围在孟良崮,张灵甫企图以中心开花的战术,吸引住华野主力,增援的国军再在外围包围华野,以达到全歼华野之目的,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最终张灵甫命丧孟良崮。

综观张灵甫短暂的一生,是个桀骜不驯的军物,每每身先士卒,打仗玩命,身上多处负伤,成了“瘸腿将军”,打了许多与日军的硬仗和恶仗,其所在的74军是支英雄的抗日队伍,这个功绩不能抹杀。

据说,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张灵甫的长子张居礼替父亲领到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颁发的一枚抗日纪念章,是对张灵甫抗战的肯定。

张灵甫本人是个典型的军人,在淮阴战役中,第74师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力,其强大的火力和灵活的战术,给解放军参战部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许多参战的官兵都说,整编74师比抗战中的日本军队还难打,可见74师的作战力。

第74师官兵清一色的美式服装和墨绿色钢盔,炮多、机枪多、冲锋枪和卡宾枪多,火力之猛是其他国民党军无法相比的,部队训练有素,战术动作纯熟,善于利用地形地物,士兵体力强,冲锋格外凶猛,且骄横异常,自称“天下第一师”。

张灵甫打仗确实有一套,一战涟水,张灵甫不但未能攻占,还付出了7000余人伤亡的惨重代价,但华野6纵司令员王必成也领教了第74师的厉害,他在回忆录里感叹道:“兵败而不山倒,两虎未擒一狼,姓张的有一套。”

本文本由“国平军史”发布,2018年3月26日于杭州,请关注本文作者,每天都有军史类文章推送。


国平军史


用一个字就能评价张灵甫——渣!

1,人品渣。

张灵甫枪杀老婆吴海兰,闹得全国沸沸扬扬,于凤至宋美龄干涉,才接受审判。成为众矢之的,张自忠选择自求一死,战死沙场,张灵甫却选择了投机钻营升官发财,人品高劣一目了然。

张灵甫在常德会战等战役中作壁上观,坐视友军被消灭,余程万,李天霞都被他坑过,不想和他共事。

2,军事渣。

张灵甫一手毁掉了国民党第一强军——整编74师。孟良崮战役,说白了是张灵甫孤军冒进陷入重围最终骄兵必败的结果。张灵甫带兵顶多带1000人一个团,成为李云龙那样敢打敢拼的猛张飞,让他带3万人的整编师,这三万人性命堪忧。

张灵甫战功十分稀松,张灵甫两次得到宝鼎勋章。这是三等功,第一等是国光勋章,蒋介石、傅作义、周至柔、俞大维、何应钦等五人获得。第二等是青天白日勋章,191人获得。让青天白日勋章都拿不到的张灵甫指挥整编74师,蒋介石脑子在哪里?

3,政治渣。

张灵甫在山东,挖掘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坟墓,激起山东人民的公愤。

张灵甫在山东解放区,烧杀抢掠和日本鬼子一般无二,很多村妇被他和他的部下强奸。为什么粟裕和许世友必须灭了张灵甫,因为他是山东最大的祸害。

为什么网上一股吹捧张灵甫的风气?

1,张灵甫是国民党刻意包装的“抗日英雄”。

张灵甫最出彩的表现是万家岭战役,他死守张古山,得到猛张飞称号。王耀武把他树成典型进行宣传,至于田汉为他编话剧《德安大捷》,那是后来的捏造。

2,张灵甫的解放战争中战死的最高国民当将领。

国民党军队在解放战争中,少的三千五千都投降,三万五万也很多,20万以上投降也有。只有张灵甫,战死沙场,对此蒋介石必须大力宣传了!

3,现在蒋介石和张灵甫的粉丝太多了。

对于抗日的功绩,一棍子打死所有的国民党军队不可取,可是毫无疑问八路军和新四军歼灭敌人在100多支军的首位和次位,五大主力,只能排在第三和第七。因为抗日战争最前线明显是敌后根据地啊,这是c位好不好。

张灵甫有抗日功绩我承认,可是对他过度拔高,不可取!


历史知事


“冲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这位党国将军给人的印象最初就出自这句战斗口号,他也是第一位在银幕上没有被脸谱化的党国将军。

随着时间流逝,人们对历史本来面目的好奇和追根溯源,张灵甫的许多事迹重新被提及,作为整编74师师长是其事业顶峰,而孟良崮的“滑铁卢”之败又是其人生落幕,也是后人谈及的焦点。

想当年张灵甫也是“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的热血青年,1925年离开北大,投笔从戎,从此纵马疆场,戎马一生。



随着对抗战历史越来越越客观的审视,国军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同样可歌可泣。抗战中张灵甫苦战淞沪,血染南京,奇袭张古山,鏖战上高,张灵甫无不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并中弹负伤而至终生跛脚,他的抗战功绩自有公论。

孟良崮战役华东野战军指战员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魄和胆略足以彪炳史册,对手的拖沓扯皮,视军令如儿戏也有目共睹。但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你不得不看到张灵甫在国军中的独树一帜和舍我其谁的气概。

战争不是仅仅个人之间的对抗,其胜负是双方军事集团各方面博弈的结果,但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张在这一方面是否有所领悟呢。

作为黄埔四期生,张灵甫是一个眼里不留沙子的纯粹军人,抗战胜利后张灵甫74师“御林军”守备南京,对于宁沪这片日伪长期经营的肥沃之地,哪个军政接受大员趁此机会不是“金玉满堂”和“五子登科”。

而张灵甫明显没有这些“经济头脑”,王耀武在倒腾房产,李天霞财色两收,张在南京的第一个住处还是租来的,他在那帮国军将领中是那么不合时宜,属于清流极少数,不合群。



国人的“厚黑”理论在张身上是个极好的反面教材,李天霞黄埔三期比张还早一期,在张灵甫投奔王耀武时,李已经是跟随王出生入死的副官,又一度是张灵甫的长官。

可是两人在竞争74师师长的宝座时,李天霞上下运动打点使出浑身解术,而俞济时和王耀武确向委员长力荐张灵甫,张经济上洁身自好,军事上又突出,蒋校长是最喜欢这类高徒的,张李的74师宝座之争其结果不言自明。


有“霞公”之称的李天霞的败北引出的不仅仅是他一人的怀恨愤怒,论资历,军事才干,论战功,“霞公”可自认为不在张之下,张灵甫虽有当仁不让的天听眷顾,但已经没按常理出牌,破坏了“论资排辈”的官场潜规则,动的是这张官网上每个节点既得利益者的奶酪。

业务能力突出,受领导特别青睐,独树一帜,洁身自好,和花天酒地无关,同搓牌赌博无缘,与同僚没有礼上馈赠,就像群马奔腾,不曾看到四周驽马在消极怠工,自己独领一骑,丝毫不让,绝尘而去。


孟良崮之战驽马们的表现足以说明问题,李天霞先脚底抹油,向东机动,暴露张的右翼,后在严令督促下才举重若轻象征性支援,黄百韬也不冷不热磨蹭踌躇,9师王凌云等将官看大佬们都那样,小弟我何必冒尖。

四五十万的友军愣是冲不破对手的包围圈,张灵甫在孟良崮上徒唤奈何,只能向校长发发牢骚,听凭勇者一路向前,胆怯的随便他裹足不前,牺牲的也就牺牲了,投机取巧的自以为是。

唉,这就是官场逻辑,没有在“官系网”上按规则走路出牌,就得小心从网眼里掉下去,丢官是小,丢命就大了。

张灵甫是绝对尽忠他校长的,可县官不如现管,因为校长的吏治一塌糊涂,张这匹千里马和驽马们搅和在一起,校长这个弼马温也时常江郎才尽,束手无策。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张灵甫,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年纪大一点的朋友大多是因为《红日》这部被批判过的老电影知道整编第74师,同时也知道了该师师长张灵甫。话说,在那个年代,这部老电影为啥遭到批判呢?原因之一是表现孟良崮之战时,拍摄守方国民党军用的仰拍,显得高大;拍摄攻方我军用的俯拍,显得不那么高大。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充满争议的帅哥+悍将。

张灵甫是陕西人,作为一名军人,其文化水平相当高——曾考入北大历史系。可惜,后来因为经济原因,他不得不辍学。于是,中国少了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多了一个著名的职业军人。

北大辍学后的那段时光,可能是小张最迷茫的时期。就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恩师兼长辈、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给他指了一条路——去广州报考黄埔军校。小张欣然从命,南下广州,考入黄埔第4期。于是,黄埔4期的名将录里,除了林彪和胡琏等牛人以外,还多了一个张灵甫。

之后,张灵甫的仕途很顺利。凭着勇猛的作风,很好的文化底蕴,足智多谋的脑子,他跟着大师兄(黄埔1期)胡宗南,一路飞黄腾达。没用几年,小张就混到团长。

正在他春风得意的时候,一件天大的事发生了。

什么事儿?

张灵甫回家探亲期间,把老婆宰了。对这一事件,到今天都没有一个准确说法。有的说是他老婆偷人,有的说是口角引发老婆侮辱他,也有的说他老婆是某方间谍,偷看他的文件……总之,他杀妻了。本来,老大哥胡宗南和老校长蒋介石都想放他一马,毕竟人才难得。可没想到,女方家人直接告到第一夫人宋美龄那里。当时,宋三小姐正在搞妇女解放运动,听到这事,大怒。夫人一发火,后果很严重,于是南京命令胡宗南立刻把张灵甫押解南京受审。

胡宗南当然不愿意看到小老弟出事,于是不派一兵一卒押解,让张灵甫自己去南京。啥意思?实际上等于放张灵甫逃跑。不料,实心实意的张灵甫在无人押解的情况下,居然老老实实去南京。路上没钱了,他就用学自于右任学生那里的一手好字,写字卖钱,一路走到南京。最后,他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

抗战爆发,急需战将,张灵甫于是被放出来,戴罪立功。面对日本侵略军,他玩命了。万家岭战役中的张古峰战斗,张灵甫身先士卒,带领敢死队冲上日军阵地,全歼日本守军,自己的腿也因此负伤。从此,他多了一个绰号——张瘸子。抗战期间,无论是长沙会战、鄂西会战、上高会战等,张灵甫都是战功赫赫。抗战结束时,他已经是王牌部队第74军的师长。不久,国民党整军大会召开。第74军改编为整编74师,张灵甫再进一步,成为该师师长,正式执掌这支精锐部队。

张灵甫没让提拔他的人失望。在之后的两淮攻击战中,他先后拿下淮阴和淮安。接着在二次涟水攻防战中,击败华野主力六纵,拿下涟水。华野副司令员粟裕多次指出,张灵甫和其第74师是华野当前面对的最强之敌,一定要想办法先打掉他们。

终于,孟良崮战役爆发,张灵甫被华野包围在孟良崮。华野为消灭张灵甫下了大血本,以5个主力纵队包围他,以4个纵队阻击国民党援军。张灵甫毫不示弱,摆开架势,和华野主力面对面交锋。他的计划是:以自己所部第74师为核心,吸引住华野,然后外围的国民党军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包围上来,一举消灭华野,解决山东问题。问题是,张灵甫的友军远没有他积极,对增援推三阻四,草草应付。最后,苦苦奋战了几天的张灵甫终于弹尽粮绝,无力回天。在一片“攻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的喊声中战死沙场,结束了他丰富多彩、毁誉参半的一生。

该如何客观评价张灵甫?

“内战无英雄”,他在内战中无论是打胜还是打败,都没什么可值得多说的。但是,他在外战中,在抗日战场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1.钟子麟:《蒋介石的王牌悍将张灵甫》

2.霍安治:《军事指挥官张灵甫》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其实在早些年的时候,张灵甫的形象并不是多好。往往与《红日》等红色经典联系在一起,算得上是一个狡诈、泼辣的反派角色。但是在最近几年,他似乎是来了一个大反转。


张灵甫的原名张钟麟,而灵甫是他的字,在后来才变成他的名。之所以会改名字,是因为他在1935年,杀了自己的老婆吴海兰。有关于他为什么会有这种举动,历来都是一个谜团。但是只要是杀妻这种事情,不外乎绿帽子说法。然而最近几年似乎有了新的解读,说是因为自己老婆“通共”结果被大义灭亲。

但是在张灵甫杀妻案发之后,蒋介石曾经可谓是暴跳如雷,下令要求严肃处理此案。但最后还是看在是黄埔学生面子上,基本上是放了张灵甫一马,最终只是被判10年徒刑。就在这件事情发生两年之后,由于是抗日战争的爆发。张灵甫才有机会出来戴功立罪。为了表示决心,把自己的名字换了过。

不过他运气算是好的,当时74军以俞济时任师长的第58师,以及王耀武任师长的第51师为底子,刚刚建立起来的这一支队伍。74军刚刚成立的时候,正是淞沪抗战的高峰时期。而该部随后也被急调至上海前线,张灵甫以第51师上校高参的身份随师部一同赶往上海战场。也算是开始了其征战生涯。


但是我们回顾淞沪会战你会发现,其实当时表现很好的主要是王耀武的51师。他们在海北郊的罗店打退了日军多次立体进攻,甚至是还多次主动出击。当时的报纸也多有报道,一时间王耀武的名字也是传到了千家万户。但是很多人把这个功劳归到了张灵甫身上,因为说他是305团团长身份参加的战役。

但是实际当中,张灵甫从高参调任第305团团长已经是1937年10月份,实际上并没有参加罗店战斗。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上面,张灵甫更多的还是坐在办公室里面等着前线的消息传回来,然后再与他人一起出谋划策。

他在被升任为为国民党第74军第51师第153旅第305团上校团长的时候,51师已经结束了在罗店的战斗,部队也是到达了施相公庙、曹王庙地区。虽然是新上任的305团团长,部队也进本上是新建里。但是在作战里面一度勇猛无比,毕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张灵甫也经常跳出战壕亲自率兵冲锋。


尽管如此305团的力量终究无法左右上海失陷的命运。随后张灵甫和他的305团跟随51师参加了南京保卫战。虽然305团士气非常的高涨,一度给日军造成了相当大的矛盾。可惜南京还是失陷,南京大屠杀也成为了永远的痛。

1939年6月王耀武接过了俞济时的74军军长的位置。随着王耀武的高升,张灵甫也随之平步青云。1940年张灵甫被任命为74军第58师副师长;1941年10月24日,他被任命为第74军第58师代师长;1941年12月升任第74军第58师少将师长。

在此之前或者说之后,其实张灵甫的表现都很好。在王耀武升任军长之前,张灵甫曾经在万家岭打了一场漂亮的战役,伤敌将近一万人。1941年的上高会战中,58师就作为74军的“拳头”部队,但是张灵甫仍然是“坚定”执行者。真正在战役上面说的上话,其实在这之后有个转折点,


张灵甫经王耀武和俞济时的保荐,进入重庆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第二期学习。毕业之后返回当时停留在湘西休整的74军,并且以74军副军长的身份参加了湘西会战。从学校出来后的张灵甫,才算是拥有了战场的话语权,也不是以前只负责冲锋陷阵的存在了。

在这中间还有个插叙,也就是外界说的张灵甫是瘸腿将军的说法。网上一直盛传张灵甫在长沙会战中,曾经带着敢死队去伏击日军,结果“丢了一条腿”。这也是很多人说的张为抗战丢了腿,但是实际上是另有其人,他的腿也是另有他因。

这场伏击战役其实是发生在武汉会战当中,而不是很多人所说的长沙会战。当时担任51师153旅副旅长的张灵甫奉命参加张古峰战斗,最终毙敌800余人。而敢死队的事情不是没有,带队的人其实是305团新团长唐生海。


张灵甫的腿伤也不是在这次战役里面发生,而是在1939年南昌会战高安战役中留下的病根。但是也没有外界流传的断了一条腿,实际上是跛了。不过他在抗日里面的表现是不容忽视的,只是可能因为一些原因被夸大了。在某种程度上面,他的名号甚至是超过了他的老上司王耀武。

但是不管怎么样,他最终还是在孟良崮战役当中魂断战场。而他的老上司王耀武则是不幸被捕,活着似乎也是一种负担。还是那句话,不管怎么说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不容忽视,白猫黑猫抓住老鼠都是好猫。只要抗战有功,就是英雄。


史之策


近年来,张灵甫名声大振,一时成为某些人心中的偶像。单凭他的年轻,帅气,就能博得一部分女孩芳心。除此还不够,有人还给他安上“抗日名将”的头衔,这样一来,他的形象就更完美了,完全可以征服年轻人的崇拜心。

其实,张灵甫之所以出名,主要是他在山东的孟良崮打了一仗,把自已年轻的生命搁在了那荒山野岭上。我最初听到这名字,是在小说《红日》中,他以自己的生命成就了共和国一代名将粟裕。

说到张灵甫,不能不说到他的“中心开花”理论。按说这理论是不错的,令人兴奋的,以他在孟良崮的坚守作磨心,吸引华野主力来攻,外围再由国军反包围上去。这样就抓住了共军主力,一战解决问题,扬名天下。说得蒋介石心花怒放,立即实施他的计划,妄图一战解决华东问题。

沒想到,国军见死不救的老毛病又犯。这似乎成了国军的通病。几十万国军围在周边,眼睁睁看着张灵甫在孟良崮上垂死挣扎,直至倒下。连与他同出一门的李天霞都见死不救,蒋介石督战也沒用,眼看着粟裕对张灵甫黑虎掏心,报销一支最精锐的部队,然后扬长而去。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张灵甫似乎什么都算到了,就是没算到国民党军见死不救这通病?这一招是致命的,而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张灵甫也不是第一次听说吧?可见,张灵甫确是有勇无谋,他不能算作一个“名将”,只能算作一个鲁将。

有人说,张灵甫是抗日名将,他有功于国家。我对于抗日战争期间张的表现如何不清楚,也不敢妄加评论,但我敢肯定张不是内战名将。因为名将是想象不出“无视国民党军的见死不救通病,而敢作‘中心开花’之举”。能主动把自已的性命搭在那个荒山野岭上,说什么都不是名将。

有人说,张灵甫还有别的选择吗?有!当他发现粟裕打他的主意时,立即掉头逃跑,粟裕还能追上?可惜,张灵甫头脑一发热,想逞英雄,当名将,一激动,就把自已搭进去了,搞得自己【游魂悲故里】。

在这方面,他就没有国军另一名将胡琏聪明。胡琏性如狐狸,能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一看阵势不对,掉头跑起来,你追都追不上。比如说,1946年宿北战役时,粟裕打戴之奇,胡琏仅与戴之奇十公里路之远,尽管戴之奇一千遍一万次呼叫,胡琏就是充耳不闻,坐视戴之奇死去。再比如孟良崮周围,也有胡琏的整十一师,也没见胡琏挺身而出,冒死相救。结果胡琏是性命保全,名利双收,而张则横尸山东,丟下孤儿寡母无人照看。

七十多年过去了,张灵甫的尸骨早己化作了山脉。可是他的名字却响彻了神州大地,网上似乎都在谈论张灵甫,有人不敢谈论孟良崮,却转移话题,谈论他的抗日,把他树造成抗日名将。这又有什么用呢?随着小说,电影《红日》在国人中的传播,张灵甫早已出了名,他已定格在孟良崮上。你再摆显他的抗日功劳,还原他的名将形象,这不是侮辱人的智商吗?人们会这样想,噢,打败仗也能当名将,这名将也太不值钱了,还是扔了它吧。况且有人还死心踏地的崇拜张灵甫。我想不通,张灵甫到底有哪儿值得你崇拜?【中心开花】吗?【有勇无谋】吗?那你可得当心了。如果哪一天心里一激动,把自己绕进去就不合算了!

【后记】

有些朋友热衷于评价张灵甫,特别是对张灵甫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进行评价。依我看,不如总结张灵甫在孟良崮上的得失,对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最启码,可以避免类似的错误再犯,让我们今后的路走得更顺畅一些。

有些人说,不对,应该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上,评价张灵甫对抗日战争的贡献。我说,由于掌握资料的有限性,你是评价不了张灵甫的。比如说,张灵甫抗日战争中勇敢作战,有功于国家。但他后来又打了内战,杀的是后来建立人民共和国的共产党,你说张灵甫是有功于国家,还是危害国家?历史是一团乱麻,有些人与事你真是评价不了。

孟良崮一战,教训深刻,这才是你应关注的。

一、见死不救,是国民党的通病,也是粟大将当时考虑围歼张灵甫的重要因素。要不,粟大将敢于百万军中取张灵甫首级?而张灵甫恰恰忽视了这一条,敢作“中心开火”之举,还想学当年薛岳在长沙的天炉战术,可见愚蠢之至。对我们来说,教训之一就是选对团队很重要。张灵甫跟了见死不救的国民党,活该倒霉,如果换了共产党,跟了粟大将,孟良崮可能又是一个结果了。

二、团结一致很重要,个人出风头要性命。

在当时,介于莱芜战役的失败,国民党选择了直线平推,滚动前进。一时间粟大将也找不到战机。而张灵甫不满足于毫无新意的平推滚动,他要穷追猛打,自已跳出阵来,给了粟大将一个机会。据《粟裕回忆录》,粟大将本来要打白崇禧第七军的主意,见张灵甫自己跳出来,连夜修改计划,去打张灵甫。说来道去,张灵甫不该死,是他自己不守组织纪律,出风头,逞英雄,送到粟裕嘴里的。这是教训啊!

张灵甫是死在孟良崮上了,那么你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哪些才是你值得汲取的教训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