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

胡宁(1916.2.11-1997.12.26),江苏宿迁人,理论物理学家,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胡宁早年致力于流体力学中湍流理论的研究。20世纪40-50年代,对介子的核力理论和广义相对论、S矩阵理论、量子电动力学和粒子理论、高能多粒子产生理论和强相互作用理论等作了深入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20世纪60年代中期与他人共同领导建立和发展了强子内部结构的层子模型理论工作,并对有关问题作了系统研究,获一系列成果。对高能物理实验中发现的大量新强子和新现象作了分析并对强子结构和强相互作用动力机理作了探讨。

他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

1916年(民国五年)2月11日,胡宁出生在江苏宿迁,胡宁自幼读书刻苦认真,自宿迁中学首届“智”级毕业后,考入苏州中学读高中。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高中毕业后胡宁考取浙江大学物理系。

1935年(民囯二十四年),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随学校南迁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毕业后留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担任助教,并在周培源指导下从事流体力学湍流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1941年(民国三十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深造,先后师从冯·卡门和爱泼斯坦,研究流体力学的湍流理论和原子核的量子理论。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胡宁就以论文“在势阱中电子的禁闭”获博士学位。

1943-1945年,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泡利的指导下研究介子的核力理论和广义相对论。

1947-1948年,在丹麦哥本哈根玻尔研究所从事S矩阵的理论研究。

1948-1949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原子核研究所。

1949-1950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原于核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量子电动力学和基本粒子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1950年,胡宁回到大陆。

1951年,任北京大学物理学系教授。

1952年,起陆续兼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和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

1956年至1959年间,胡宁还曾赴苏联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工作,担任该所学术委员和理论研究组组长。

1957年,钱伟长、孟昭英先后被划为“右派”,胡宁亦遭“拔资产阶级白旗”大会批判。有人贴胡宁的大字报,说他快要上课时才突然想起来,让别人赶快找几句毛主席语录,好在课上“挂帅”。

1965-1966年,以朱洪元、胡宁、何祚庥、戴元本为带头人的39位学者提出的强子结构的层子模型,首次引入相对论协变的强子结构波函数和相互作用矩阵元,是在六十年代中期中国学者对强子结构模型理论的一次具有创造性的探索,明显优于差不多同一时候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的非相对论夸克模型。

1980年,任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83年,兼任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

1997年12月26日,北京逝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