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要玩具,该怎么办?

像林书豪一样去战斗


孩子天性就是喜欢玩,而色彩鲜艳,形象各异的玩具,自然就符合了孩子的“胃口”,这是每一个孩子的通病。但不同时期,孩子要玩具的动机是不同的,咱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

一、逛超市时要玩具

这是家长最常遇到的情况了,孩子往往会使出大招“摸滚打爬哭”。此时的孩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试探家长的底线,无意识的想控制家长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解决方式:

出发前:出发前是完全可以预防这种行为的,只需要明确的告诉孩子咱们去超市的目的,以及能不能买玩具,买多少个玩具。只要你足够坚定,孩子能很好的遵守;

已经发生:当出发前没有做预防,那么实际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则需要采取另外的方式来进行解决。

简单的步骤:告诉孩子这样是不对的,抱孩子到安静的地方让孩子发泄他的情绪,情绪稳定下来后,再次告诉孩子用这种方式是不可能得到玩具的,让孩子给出必须买的理由。(通常3次满足孩子1次)。

二、去人家家里时要玩具

带孩子去串门的时候,临走时孩子总想“顺走”别人家的玩具的尴尬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却乏“物权”意识,如果孩子正处于2~3岁的阶段(“我”的意识建立的时候),那么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的。

解决方式:

出发前:和第一点一致,明确告诉孩子我们要去哪里干什么,但是不允许要别人家的玩具。但不需要说后果,否则就变成了威胁。

正确句式:“我们要去小明家里玩,但是不能拿走小明的玩具,妈妈相信你能做到。”

错误句式:“妈妈带你去小明家里玩,但是不能拿走小明的玩具,不然以后就不去了。”

已经发生:当出发前没有进行预防,那么实际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咱们就需要采取强制的措施。

步骤:抱起孩子,明确表示这样是不对的,回家(缩小活动范围)。

正确句式:“这样是不对的。看来你没有准备好和小明一起玩,我们先回家玩吧,等你下次准备好了我们再来。”

错误句式:“这玩具是小明的,你不能拿!你真不乖,我再也不会带你出来小明家玩了!”

三、当在家时要玩具

孩子总会抱着玩具或者向家长寻求自己的玩具(已购)。此时孩子只是无聊了,或者是想要家长的关注了。

此时我们陪伴孩子就非常重要了。要知道他要的不是玩具,而是家长的陪伴。

而另一种状况是孩子有寻求过度关注的倾向,就是孩子不允许家长做任何其他事情,只想家长围绕着自己转,否则孩子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

这种情况,本质上是孩子对自己在家庭中的定位的错误认知。需要纠正。我们需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玩,同时保持对他的关注。

例如让孩子画画,不时的注视孩子,并表达出赞美:“宝宝,看来你对画画很感兴趣呀!(注意赞美的方式),妈妈真高兴!”


孩子要玩具的状况还有很多,此处列举三个比较常见的情况进行分析。你还遇到其他情况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讨论!


熊孩子专治


我想孩子总要玩具的话,也是因为家长经常给孩子买吧!导致孩子总要玩具的后果不是问题,而是几张的妥协。不知道孩子要其他东西的时候,家长是否也是妥协呢,只有一味的妥协才会导致孩子经常性的要玩具吧!我想正确的教育孩子,会得到很好的效果,对待孩子要学会不,对于耍赖苦恼的孩子要理性对待。要有“你哭任你哭,我买算我输”的觉悟,当孩子几次都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就会知道哭闹得不到我想要的东西,也就很少会要玩具了,当然在这期间父母也要有一定的威严,明确告诉孩子不买,这样才能达到效果,让孩子知道家里谁才是老大,宠溺的最后就是作为家长噩梦开始!

各种玩具拆包、玩具攻略,带你领略全新的玩具世界,惊喜不断,一起和小姐姐们体验《阿哦玩具》的乐趣吧!

请关注“明末哥”给您带来好玩的各类咨询,点个赞!


明末哥


一、孩子总要买玩具怎么办

1.和小朋友分享玩具。动员孩子把小朋友请到家里来一起玩,有了小朋友一起玩,孩子不觉得孤单,也会减少对玩具的依赖。爸爸妈妈也要多和孩子玩,使孩子觉得生活丰富充实,不再过多地依赖玩具。

2.跟孩子商定一个购买玩具的规矩。让孩子感到买玩具不是毫无节制、随心所欲的事情。

3.让孩子自己挑选玩具。在商定的时间和费用范围内,让孩子自己决定买什么,这样,他会比较慎重,而且容易珍惜买回来的玩具,同时,他也获得了学习购物的机会。

4.对过分的购买要求坚决说“不”。如果孩子无理取闹,提出不切实际的购买要求,爸爸妈妈要坚决地拒绝他,不管他说得多么打动你。只要坚持住了第一次,你以后坚持起来,就会更容易。

二、应该给孩子买什么样的玩具

安全型,小孩子在1~3岁时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几乎是零,所以,家长在孩子这一年龄段,买玩具时要特别注意,千万不能买很小的玩具,或产生有害物质的玩具,以防孩子吞食;所以,家长在购买玩具时,要买正规的,有质量保证的玩具;

兴趣型,家长买玩具是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来购买,这样的话,不仅可以让孩子玩的开心,也可以无意间培养孩子的某一方面的特长,不要购买孩子讨厌型的玩具,这样既不能满足孩子,也浪费了金钱;

益智型,可以多买一些,益智型的玩具,可以开发孩子的大脑,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造力,但是,应该对什么年龄买什么玩具,要对号入座,不宜刚开始买太难的玩具,要循环渐进,最好自己陪着孩子玩,以免孩子产生厌烦情绪;

动手型,买这类玩具,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使孩子的想像能力提升,开拓思维,使孩子对知识充满向往,爱上学习,比如:积木之类的玩具;

对待孩子,我们应该有更多的耐心,不能过分宠溺也不能过分严厉,毕竟过之尤不及,中庸才是最好的处世之道呀。平时与孩子之间制定一些约定不仅可以让孩子的三观更正确地发展,也是促进大人与宝宝之间感情交流的好办法哦!

我知道一个地方有很多可先“看”再“买”的玩具视频哦~一搜就有:【阿哦玩具】包括拆包最新的热门玩具、近距离展示玩具细节、风趣解说玩法技巧,跟着小颖一起去了解哪款玩具好玩、怎么玩!如果不知道给宝宝买什么玩具,真的推荐家长可以先和宝宝一起观看玩具拆装、开箱视频,足够了解后再选择是否购买也不迟。


刺眼的小兔子


题主所说的总要玩具是经常想买玩具,还是随时都要把玩具拿在手上玩呢?不管是哪种情况,如果孩子对玩具的痴迷到了很严重的程度,是一定要纠正的。



现在的家庭条件都比较好,家长会给孩子买很多玩具,孩子也会经常要求买,但总是玩一会儿就不感兴趣了。过度的物质满足会造成很大的浪费,也会让孩子不懂得珍惜,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惯。

有一段时间,我家小兵兵也是特别喜欢买玩具,刚开始我们没有很在意,孩子想买就给买了。但孩子的欲望却越来越大,每天都想买玩具。

我们迅速意识到之前的错误,立马给孩子定规矩,提前跟孩子讲好,过生日或者过节日的时候才可以买玩具,每个月可以买一次玩具。当然孩子对时间还没概念(当时三岁),我们就告诉他,到爸爸回家的时候可以买一个玩具(爸爸半月到一个月回来一次)。平常尽量不带他经过玩具店,偶尔他吵闹着要买玩具也坚持原则不给买。这样没过多久,他也就不提买玩具的事了,但是当爸爸回来了,他会立马提出买玩具的事,我们也遵守约定给他买玩具。



还有一个事情,也是因为玩具引起的冲突。我家小兵兵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拿着玩具睡觉,两岁左右时开始变本加厉,要拿很多玩具还要换来换去,有时要折腾很多次才肯睡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和孩子之间进行了一次激烈的冲突,但第二天就能按照我的要求选好一个玩具睡觉了。

孩子的很多坏习惯都是由于家长的放纵导致的,所以家长要有预见性,提前给孩子定好规矩。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坏习惯再纠正的话,会费劲很多。

我是微妈,我分享最实用的育儿心得,欢迎关注交流。


微妈育儿课堂


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孩子总要玩具,应该怎么办呢?这是一个令很多家长烦恼的事情。根据我多年的经验,大家只要用一下这几个方法就可以了。

1、让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孩子看到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玩得很开心,会发现自己原来的旧玩具都很好玩,和小朋友一起玩,孩子会觉得很有意思。当然,爸爸妈妈也要多陪孩子玩。



2.和孩子有买玩具的约定。和孩子定多长时间可以买一次玩具。应该让孩子感到买玩具是特别难得的事情。也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买什么,这样孩子会非常珍惜买回来的玩具。


3、自己制作玩具。家长有时间的情况下,可以给孩子做些特别有意义的玩具。这些礼物也会给孩子惊喜。如果孩子制作了礼物送给家长,爸爸妈妈也要郑重地感谢孩子。

关于孩子总要玩具这个问题,还有很多解决的好方法,各位宝爸宝妈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呢?欢迎大家来支招,期待您关注橙贝多亲子,我们互相学习!


橙贝多亲子


1)玩具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就是爸爸爱车或者爱烟,妈妈爱包包或者口红,其实都是人类欲望的一种外化表达,没有错!只是需要引导和控制!我们家孩子在3岁以上开始对玩具欲望增大以后,我们向他提出了“玩具是一种奖励”。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赢得想要的玩具。形式就是积攒“五角星”换取玩具。比如:坚持每天阅读(有助于好的阅读习惯养成),那每天可以获得一颗五角星;在家里做家务了,可以根据不同程度的劳动,获得五角星……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和爸爸妈妈的期望,有目的地设定标准,既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好的性格和习惯,又可以让玩具显得来之不易,更需要珍惜。这也算是延迟满足的一种形式吧。


2)我个人觉得玩具最大的意义并不是益智或者能力的培养,而是陪伴与分享。如果通过一件玩具,可以让全家都共享10分钟的亲子时间,让孩子从中可以体验与家人相处的快乐;如果通过一件玩具,孩子可以找到与小伙伴的共同的兴趣爱好,分享乐趣,那么玩具就是非常积极的一个载体。所以,玩什么不重要,和谁玩?怎么玩?才是重要的考量!


3)家人对孩子注意力的引导,当然是重要的。除了玩具之外,其实生活中可以找到乐趣的东西是很多的,比如:户外运动、养花种地、养的小蝌蚪变成了青蛙……不怕没有可玩的,只要我们有心去和孩子一起发现这些生活的乐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