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故事

泰山文化研究、石刻及传奇故事,穿越时空的泰山帝王封禅大典,走进历史记忆的名人轶事,追求完美的神仙信徒。


刘传录

泰山脚下大官庄村有一座关帝庙,和一般的关帝庙不同,关帝庙坐南朝北,十分奇特。泰山关帝庙位于大官庄主轴线的正南方,背靠穿村而过的小河,庙门直对一条街道,门口写有一副对联:“精忠贯日月,大地薄云天”,大官庄村的关帝庙为何门朝北?要解决关帝庙为何门朝北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官庄的历史事实。

官庄原为移民村

明朝初年,为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以山西的洪洞县为集结点的经济移民规模最大。由于山西及其附近地区没有经历大的战争,特别是元将王宝宝没有与明军战斗,就退出长城,保留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为平衡人力资源,从洪武二年开始,一直持续到成化年间,开始了向外地大规模的移民活动,移民总人口超过百万人。

金国灭北宋和元朝灭金,泰山周围都是战场,人口和北宋时期相比锐减,特别是元朝末年的农民战争,让泰山周围白骨千里,明初洪武年间开始,朝廷有计划的从人口多的地方向泰山周围移民。成化五年,为不让安置山西移民逃回山西,官府在泰山周围(当时的泰安州)人烟稀少的地方又设立了32个官庄,官府不仅盖好住房和生活设施,还给每人一定的耕地和生产工具。大官庄就是32个移民村其中较大的一个。

泰山故事

大官庄关帝庙

官庄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从洪武二年开始到永乐年间,大的移民活动共有18次。移民都是与当地居民混居,这样官府可以利用原住民的生活设施,减少投资。山西移民到达泰山周围后,在官员的监督下,早期移民是安排在原有村庄内与当地原住民划片居住。为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政府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免费向他们提供农具、种子和耕牛,减免赋税,耕地由政府根据丁口的数量统一划拨,或五十亩,或八十亩,帮助他们恢复生产。由于朝廷规定同姓亲属不能移民同一村庄,移民在无形中成了弱势群体,好田好地又多为原住民所有,所以移民在与原住民冲突中受伤害的可能性大,于是有的移民又偷偷跑回老家平阳府。

成化五年以后,安置移民改为移民独住的官庄模式,官府选择当地原住民少的地方统一为移民盖上草房,按户分配,借支钱粮,设立简单的生活设施。让山西移民独立居住,不与当地百姓混居,减少了摩擦,有效的巩固了移民成果。

官府修建文、武庙

为鼓励移民读书,官府在大的官庄修建了文庙,大官庄的北庙就是当时修建的孔子庙。它位于官庄主轴线的正北方,占据了有力位置。关羽是山西人,山西人特别崇拜关羽,有山西人的地方就有关帝庙,大官庄移民自发在官庄修建关帝庙。由于文庙修建在了村的中轴线的北段,关帝庙只能修建在主轴线的南部,关帝庙也只好门朝北,正对全村主轴线,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北文庙,南武庙”,文武南北相对的格局。“北庙解放初期当过学校,间接证明了北庙面积比关帝庙大,也就为关帝庙门朝北找到了合理解释。”这是大官庄关帝庙门朝北的原因。

移民文化和泰山文化是相互融入的。但是修建官庄的地方大多是生存条件相对差的地方,比如大官庄就在泰山前的贫瘠土地上,当时狼群出现是常事。小官庄在涝洼地,生产没有保障,直到建国后修建了大河水库,小官庄二次移民才成了今天的宝地。直到今天,老泰安县的辖区内叫官庄的村子不少于20个,它们都是当时移民的产物。

种下槐树寄乡思

山西移民主要来源于人口众多的太原、平阳二府和潞、泽、辽、沁、汾五州,官府在洪洞县城北的广济寺设立办事机构,负责给集中起来的移民编号发放“凭照川资”,之后移民们便有官府押解奔向冀、鲁、豫、皖各地。广济寺旁边有一棵长势茂盛的大槐树,树上有老鸹巢窝,于是挺拔的大槐树和醒目的老鸹窝就成了老家出发点的标志。移民们望着大槐树上的老鸹窝依依不舍的离开家乡和父母兄弟。

岁月无情地冲刷去了寄居他乡的移民们对故土几乎所有的记忆,只有临别时的大槐树和老鸹窝还似基因遗传一样铭刻在他们的脑海。大槐树就成了在移民群体中广为流传的故乡的故事,成了思念故土之情的排解物,进而变成了故土的象征性符号,移民来到新的家,为了排解思乡之忧,他们也栽上槐树,寄托对家乡的思念,这就是大官庄有三株大槐树的原因。

由此可以断定,大官庄的槐树不是唐槐,老百姓称它是唐槐大概是受岱庙唐槐的影响,可以肯定的是槐树一定是明初移民栽种的。其它接受移民的村庄,当地人们与移民相互融合,也把老槐树搬入自己的生活,都种植槐树。按照这种推断,粥店村也接受过移民,村中的老槐树可以为证,从中可以看出粥店村大槐树的树龄早于大官庄槐树的树龄。

如今,所有这一切早都已经成为泰山周围的人们平时生活习俗的一部分,移民和非移民的界限早已消失。不过,把大槐树作为自己的梦中情景一直没有间断,大槐树情结构成了泰山传统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