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獨石頭記


白銀獨石頭記



白銀獨石頭記

靖遠縣糜灘鄉有一村子,名獨石村。村旁有一巨石,名“獨石頭”,該村因此而得名。

鄉間傳言,開天闢地之時,女媧煉石補天,不小心將兩塊五色石遺落人間。一塊落家金陵,通靈之後,飽嘗人間冷暖,世態炎涼。一塊落家靖遠,至今冥頑不靈,執著的堅守在黃河岸邊,冷眼旁觀芸芸眾生,見證了靖遠的興衰變革,黃河的水漲水落。這就是靖遠糜灘的“獨石頭”。

白銀獨石頭記

該石系一完整紅砂石構成,上大下小,狀似香菇,高約二十米,圍大約四十米,線條粗狂,稜角分明,陡削高聳,屹立於黃河灘地之中,於沉靜之中而傲然獨立。據傳,過去這裡是黃河古道,獨石屹立於河水中央,水流湍急,驚濤拍案,浪頭堆雪,洶湧澎湃,中流砥柱,甚為壯觀,素有靖遠八景之一的盛名。今因黃河南移,此石遂落於河灘臺地之上,石之周圍為耕地。

獨石頭又叫砥柱石。據《康熙·重纂靖遠衛志》記載:“砥柱石在城北五里黃河中,峭壁聳峙,屹立中流,方正如削,上有芳樹,下垂洪濤,東注激觸分流,俗名獨石頭。少卿崑田邢公為之銘,參將李崇義為刻中流砥柱四字與其上。”

白銀獨石頭記

實地考察,此石北側有蘭陵張××題刻的雙鉤陰刻“西來鰲柱”四字,因為石頭風化脫落,“西來鰲柱”已不見“柱”字。東南側距地表三米左右處存有雙鉤陰刻“靜濤”二字,為“鄉舉房梓、馬騰遠、 貟從龍合書。” 西南側殘留長方形花紋邊框一角,其中原有書畫題詞,今已不存。東側距地三米左右處,有用黃漆書寫的宋體“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標語。南側有同樣大小的標語:“抓革命,促生產,促工作,促戰備”。標語之上有一塊由靖遠縣人民政府於一九八五年三月用鐵皮製作的“獨石頭刻記說明牌”,已鏽跡斑斑。參將李崇義所刻“中流砥柱”四字,現已不見其跡。

邢玠有詩兩首,一首序頌揚獨石頭。序雲:“衛西北五里黃河中,石峰危出,丹壁峻屹,獨立千仞,峭巒方正,如削如裁,似圭似璧,洪波巨濤,激觸分流,噴珠漱玉,雷鳴鼓譟,此石之奇觀也。”詩云:“狂瀾震盪自優遊,彷彿雲間結蜃樓。一柱擎天真獨立,兩山排闥更遭周。根蟠下土坤維固,勢拔中流地脈浮。極目縱觀應不厭,百年能得幾經遊。”又云“屹立中流幾萬年,嶙峋怎肯受秦鞭。媧皇留此非無意,為挽狂瀾不補天。”靖遠書畫名家張之錦先生有詩云:“屹立巗巗獨石頭,中流指點認丹邱。黃河猛浪力能挽,黑水陡翻勢不收。石壁崚嶒分兩岸,古苔蒼翠幾千秋。天皇留此非無用,為保斯民護九州。”

1955年版《靖遠縣誌》632頁載:“宋人張浚曾在獨石東北側題有‘西來鰲柱’四個大字。為飛白雙線刻成,每字約1米見方,左下有張浚的落款,字跡由於久經風雨布滿苔蘚已不易辨認......石南面刻有‘靜濤’二字,為鄉舉房強、馬騰遠、貟從龍合書。”《靖遠縣文史資料選輯》第五輯83頁《獨石頭》稱“此石上大下小,狀似香菇,高約20米左右,經周約30米,北側有宋代張俊垂直榜書陰刻‘西來鰲柱’四字;南有‘靜濤’二字,為馬騰遠、房強、貟從龍三人合書;西南有‘黃河在中’橫匾,雕刻龍鳳花紋,傳為唐將敬德所書……”新版《白銀市志》也雷同於此。

白銀獨石頭記

據靖遠縣博物館王權考證,東北面雙鉤陰刻楷書“西來鰲柱”四字及落款“蘭陵張悚□(下部已鹼蝕脫落)”字樣;與南宋二張無任何關係。南側雙鉤陰刻“靜濤”二字,為康熙時舉人明威將軍馬騰遠、懷遠將軍房梓和貟從龍三人合書;房強說無任何根據。“黃河在中”史志無載,屬無稽之談。是為記。

詩云:

中流砥石鎮黃龍,西來鰲柱落平陽。

萬千興衰凝一石,無數英雄水月中。

同為媧皇補天材,奈何失足在蠻荒;

空有凌雲御龍志,怎如閒田一老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