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在火车上喝着白酒,啃着猪蹄的人是什么心理,大家出门遇到过这样的人吗?

晓晓笔记


去年我们一家三口从北京做火车去三亚,火车票是提前买的,但买到了两张中铺,没买到下铺,我家孩子四岁,比较小,想找列车长花高价买一个下铺,但列车长也很无奈,说是车上老人小孩很多,没有下铺,只能找别的旅客换,正在这个时候,我们一个车厢里下铺的一位阿姨对着对面下铺的大叔说:一会你去中铺,让孩子住你那下铺,大叔说:行。原来他们二位是夫妻,当时我就对阿姨和大叔表示了感谢,并表示要多给叔叔阿姨点钱,两位老人家拒绝收钱了,我一问,叔叔阿姨年龄都在65岁左右,东北人,叔叔是当过兵的,性格也很豪爽,然后我和叔去火车的连接处抽了根烟,聊天,回到座位以后,我说咱们爷俩喝点吧,大叔说好啊,我把我的吃的拿出来,大叔也把他的吃的拿出来,在火车你上买了啤酒,准备喝的时候,住在上铺的一位大叔也下来了,跟我说,遇到好人了,原来住在上铺的也是一对夫妻(年龄也快60岁了,东北人)上铺的这位叔叔也把他的吃的拿出来了,特别多的吃的,还有白酒,我们爷三,都是去三亚玩的,然后我们在火车上度过了两天多的时间,我们一路喝到了三亚,我们都感觉这次做火车真的非常有意义,互相留了联系方式,我想说真好


强少精彩视频


坐过绿皮车的人,都见过这架势,没有烧鸡+白酒,二三十个小时的旅途是不完美的。我见过最爽的是立体式喝酒,看得人都醉了。

那年去深圳,差不多30个小时的车程,火车忽通忽通不紧不慢的节奏,让人昏昏欲睡。我正发迷糊,忽然听到一阵杂乱的声音,睁眼一看对座换了几个新乘客,是几个农民工,为首的是个50来岁,瘦长脸,皱纹很深的男人,还有一个胖女人和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像一家三口。瘦长脸上车后和回到自己家一样,把桌子我们的喝水杯向窗子边一推,然后从旅行包里掏出一大袋油炸蚕豆、一只用纸包着的烧鸡、一个铝饭盒、一网袋火脚肠,把小桌子摆了满满当当。然后穿着鞋直接站到座位上,把行李架上的行李向两边使劲推了推,然后把他们的大包小包垛了上去。跳下座位用手擦了把座位上的土坐下,对小伙子大声说:“把顺子他们找来。”然后调转头一笑满脸皱纹,开始和我们聊天。这人是个自来熟,不管你想不想回答,像审问一样,把我们对桌的三个人是哪里人,要去哪问了个遍。听说我去深圳,很高兴,告诉我他们准备去深圳找活干。然后打开装蚕豆的塑料袋,扯开纸包,用刚才擦过座位的手撕开烧鸡,让我们吃。我们三个连连称谢,敬而远之。

这时小伙子领着另外两个年轻人回来了,其中一个手中拎着两瓶子老白干。我正思谋着他们五个人怎么挤三个人的座位,只见瘦长脸脱了鞋直接蹲在座位上,小伙子也蹲在旁边,胖女人腿朝过道侧身坐下;刚来的一个年轻来了个惊人举动,脱了鞋麻利的跳上座位,一屁股高高的座在了座位靠背上;另一个年轻人把行李往两排座中间一放,当椅子稳稳坐下。像排练好一样,把周围人都惊呆了。

在六只大脚酸爽的味道中,瘦长脸把蚕豆、烧鸡分给大家,打开白酒瓶子,也不用杯子,直接你一口,我一口,递来递去,对着瓶子吹,看着有梁山好汉的豪气!他们开始聊在建筑工地打工的事,开始时声音还小,一瓶子酒下肚后,说话声音大起来,尤其是坐在靠背上的那个年轻人,说到高兴处,手舞足蹈,他坐的位置高,穿被脚汗染成黄地图的白袜子的大脚板,正好在我眼前晃来晃去,脚汗味、酒味本来就浓,脚一甩一甩的,感觉直冲鼻子,逼得我过一会就得到车箱中间透透气。最倒霉的是后面那排座位上的大妈,年轻人的屁股就在她头顶,一粒蚕豆还掉进了她的脖子里,大妈气得指责小伙子不文明,让他下去坐,小伙子脸皮子挺厚,说声对不起,依然如故。大妈一点轍也没有,心里膈应,只能弯着腰离远点。酒喝好后,胖女人打开了大饭子,里面塞的全是变了形的包子。胖女人一边埋怨之前干活的工地扣门,包子里放的全是菜,没点肉星,一边把包子分给几个人。他们一开吃,周围的人差点吐血,韭菜馅的!整个车箱充斥前浓浓的韭菜味。

几个人酒足饭饱后,一家三口子一个靠一个开始睡觉。两个年轻人的举动又让我大涨姿势,只见他俩直接钻进长火车椅下面,没多长时间呼噜声大作。

走南闯北的人真是不一般。


聋王侃史


说的对。问这话的人肯定心里阴暗!

猪蹄是买的,酒也是买的,人家又没影响别人,自己高兴一下有何不可?

我一次坐车就碰到一位,坐在我对面。车一开,从包里摸出一瓶酒,又拿出一块牛肉。牙一咬开了盖,,撕下一块牛肉让我:兄弟,来一口!江湖豪气满满于胸。

我客气地谢绝了。但我一点也不反感,还挺羡慕。也许,这就是生活。


手机用户51472383665


首先要说明的是,火车上没有禁止乘客喝酒,那么有人在火车上喝白酒啃猪蹄就无可厚非了。当然,前提是不要因为喝酒闹事,或者严重影响到了其他乘客。

我平时喜欢喝点小酒,但外出旅游从不喝酒,一来是怕喝酒误事,二来不太喜欢在那种环境里喝酒。以前倒是见过在火车上喝酒吃肉的乘客,个人还是很理解他们的。我虽然不知道他们是什么心理,但的确看出了人和人之间的不同。

1,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农民工大哥上车后不久便从绿色的帆布包里翻出了一瓶白酒。他也不多话,也没有什么下酒菜,一口接一口地喝着酒。看到有乘客放行李,他赶紧起身帮忙,倒是很热心。没过一会儿,那瓶白酒便被喝完了,大哥趴在桌上就睡着了。虽然不知道他是从事什么工作的,但从他粗糙皲裂的双手不难想象他平日里多半是干体力活的。有些人平时干体力活,全靠晚上喝点酒解乏活血,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习惯。或者说,他们已经有酒精依赖症了。当我们在列车里睡不着时,看着呼呼大睡的农民工大哥,真心有点羡慕。他这一觉醒来目的地也快到了,整个旅途倒是不显漫长。

2,当然,一般情况下喝酒都需要准备下酒菜,香肠、花生、烧鸡、猪蹄、黄瓜等等在火车上都算不错的下酒菜了。一般喝酒的人都会招呼周围的乘客,不过正常情况下很少有陌生人选择加入的。很多时候,乘客并不是一个人喝酒,往往是三五成群或者两人对饮。有的乘客比较文明,就算是喝酒也没有大呼小叫,只是一边喝一边唠嗑,这些都可以接受。不过,也有的乘客喝着喝着酒劲上来了就有点失控了,甚至甩开膀子猜媒,大呼小叫。这时候,火车上的工作人员一般都会上前劝阻。此类不太文明的喝酒行为的确令人反感,好在并不常见。

3,这个故事是听来的,我的大学舍友大吴喜欢喝酒,曾在火车上遇到过同道中人,对方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吴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在火车上喝酒,那次也算是破例了。大爷很健谈,而且知识面很广,看样子是常年走南闯北的人。因为大吴帮大爷搬了搬行李,后来大爷非得拉着他喝酒。一包花生米,一只烧鸡,当下酒菜,没拿酒杯直接对瓶子吹。结果两人都是海量,越聊越尽兴,越喝也投机。两人喝了四瓶白酒,愣是都没喝醉。倒是把旁边的乘客看得一愣一愣的,生怕他们俩喝醉了找麻烦。大吴后来跟我们说,他那次真心佩服大爷了,不但酒量好而且懂得东西真多。

当然,有人对这种在火车上喝酒的行为还是反感的,他们可能会说酒精的味道不好闻。客观地讲,火车里还有脚臭味,还有狐臭味,还有泡面味,哪种好闻呢?出门在外,还是得互相体谅了。

生活本来就不容易,有人喝酒只是兴趣所在,有人喝酒却是为了排解烦恼,只要没有影响到他人,都可以理解。


夜雨如书


一次夏天从烟台坐火车回西安,上车前在市场买了两个酱卤的火鸡腿和几瓶青岛啤酒,开车不久就开始啃起来,一口鸡腿一口啤酒,吃的那个香啊。旁边铺上几个女大学生也拿出方便面开泡,等了一会其中一个女学生对我说:大哥看你吃的快馋死我啦!我听了一愣,旁边老婆反应快,赶紧拿出另外一个鸡腿说:来来你们都尝尝,我们也是第一次吃这个火鸡,让了半天最后几个小姑娘接了鸡腿分了。我和老婆还有孩子都感觉挺高兴的,其中一个小姑娘也拿出几个烟台本地产的苹果给我们。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我们给她们介绍着西安,她们也向我们介绍着山东。


茉莉清茶不卖茶


这个话题勾起了我对一件往事的回忆——

1979年9月我出差到哈尔滨,乘坐天津到牡丹江的151次直达旅客列车,车程要21个小时。下午三点多上车、找到自己的铺位落座。随后对面卧铺来了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大叔。

火车开了,我和大叔都是下铺,靠在窗边隔着小桌开始了聊天,“小伙子去哪里呀?”大叔先开口搭话。原来他到绥化,也要在哈尔滨下车。大叔说话语气和蔼,看得出来,他对我这个小字辈还有几分的喜欢。聊天中得知,大叔是天津静海人,当年参加志愿军到过朝鲜,回国后转业到黑龙江,目前是绥化一家农场的厂长,这次是回老家探亲。

……

说话间到了吃晚饭的时候了,我拿出携带的“迎宾火腿肠”、一瓶“贵阳大曲”,说实在话我在家不常喝酒,一个人长途出差一为消遣、二为睡觉。大叔拿出一个没有标签的酒瓶和一个铝制饭盒,对我说“吃我这个——家里自己炖的”,我一看饭盒里装的是猪蹄,“我带了两饭盒呢!”大概怕我不好意思,大叔又补充了一句。聊了两个多小时了,早已没有了拘谨,我说到“那好吧,酒喝我的。”大叔答应到“你的酒好,先喝你的。”倒掉搪瓷茶缸里的水,我先大叔、后自己倒上酒,就这样我们一对萍水相逢的人一边聊天一边喝上酒了……直到把一瓶“贵阳大曲”喝光。

……

我很快就睡着了。卧铺毕竟不如家里睡得舒服,但有酒精帮忙也凑合啦!第二天上午,我和大叔继续海阔天空地聊着。中午时分火车到达哈尔滨站,我和大叔一起下车,一起出站,大叔嘱咐我要注意安全,我与大叔握手告别。

整整四十年过去了,现在我已退休在家颐养天年。我那可爱的天津老乡、亲切的大叔、您老还好吗?


我是方文


阿呆觉得,这个问题问的有些阴暗。有点嫉妒和怨恨。

火车上喝着白酒,啃着猪蹄。那是人家的事情。猪蹄是人家买的,不是抢的不是偷的,白酒是人家买的,也不是抢的不是偷的。人家吃人家的,喝人家的。说句不好听的:关你屁事?

坐火车是个乏味的事情。特别是坐长途的。以前的绿皮车,一坐就是几十个小时,是相当难受。带些吃的,在火车上打发时间,是个不错的选择。

我女儿说:坐火车没吃方便面,感觉没坐火车一样。

她每次坐火车,都很羡慕别人泡方便面吃。但她不吃,尽管她很想吃。

阿呆以前坐绿皮车的时候,记得车上最让人羡慕的,就是啃着烧鸡喝着白酒的人。那是牛逼,享受。火车一进站,站台上的售货车总是很吸引人。河南道口烧鸡,德州扒鸡,那是相当诱惑人。

那个时候,能坐在火车上吃着烧鸡喝着白酒的人,大多是国企的采购员,走南闯北的,有不错的待遇。那个时候,车厢里很热闹,坐在一起的陌生人,胡吹海聊的,下车的时候互留地址,会成为熟人朋友,甚至是生意伙伴。

如今,阿呆也经常坐火车。车厢里安静多了。

如今的人与人之间,有种本能的隔阂。陌生人,即使相对而坐十多个小时,也许不会说一句话,不会有一句交流。

怕了。真的怕了。如今的社会太复杂了。人心太复杂了。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相互戒备和提防。

宁愿一个人孤独者,也不愿意去与陌生人交流。我们同陌生人的交流,更多的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更随意,更安全,更自由。

那么,火车上孤独漫长的旅程,该怎么度过呢?

一瓶白酒,几个卤猪蹄,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一个人,喝自己的酒,大量着窗外的世界。身边的人,陌生就让他陌生,只是生命里匆匆的,擦肩而过的过客。

喝酒吃肉,打发时间,消磨时间,享受着。把无聊的旅程变得享受。

至于,在火车上喝着白酒,啃着猪蹄的人是什么心理?

如果放在以往的绿皮车时代,贫穷的时代,也许有显摆的意思,让人羡慕嫉妒。放在如今,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平常事。至于什么心里,那是人家的事情,都是陌生人,只要没有妨碍到我们,打搅到我们。人家爱怎么着,是人家的事情。无可厚非。

阿呆个人观点,欢迎批判。


阿呆梦话


看到该题目,咱也说两句。82年到93年在单位干采购员,基本每个月都要出差一两次,不是去上海就是去沈阳,单趟20多个小时。那时30浪当岁,工资低,孩子小,家庭生活不富裕。出差一是给单位采购材料,二来也是为了挣个差旅费,那时本来火车卧铺票就不好买,再者也故意不买卧铺票,其实就是为了挣那个火车票的20%补助和1.2元的夜补。接到单位采购单去先去火车站专买夜里普通火车硬座票,白天在家睡觉,晚上上火车上打盹,早上醒来九点多洗漱完毕,掏出头天在家买的烧鸡一只,白酒一瓶,小说一本:开吃,开喝,开看!说实话那个感觉一个字 形容: 爽!!下午一点多鸡吃完酒喝完小说看完。这几个小时功夫,瞧瞧火车上左邻右舍无不羡慕的眼神和鼻子的抽动声自己心里那个美呀!当然这顿酒也要付出代价,到达目的地,要去汽车站拣车票回单位报销啊,要不那一块多的烧鸡钱,七毛多的白酒钱那里来呀!汽车票也不好拣,市内少,那就坐车去郊外终点站拣,效益大增。

后来当了领导我尽量按排家庭困难员工出差,除交给他们上述经验,还让他们退宾馆时下午二点退,因为下午两点退房回来可多算一天差旅费。

再后来单位不景气自己干,一不小心干大了,乘火车软卧坐飞机商务,一切不在话下!

退休了,不干了,想想往事,不容易啊!祝福自己!


拓荒者145419042


以前的绿皮火车速度很慢,我从北方一个城市上车去贵阳,坐车坐了三天三夜,还买不到臥铺。必须要在车上吃九顿饭,列车上的饭菜是垄断经营的,死贵死贵的且不说,简单无法下咽,比猪食不如,又是独家经营,别无分店。所有的车廂像是罐头一样,没有下脚的空 ,你必须在那个硬木座上呆七十多个小时,夜间睏的一个劲地往前栽。幸亏我带了二瓶白酒,三饭盒熟食,十几个茶叶蛋,才一脸憔悴地到达贵阳。晚上不喝点白酒,坐在那里是无法入睡的。那时候的环境就是这样,很多人喝酒是为了能够迷糊一会,啃猪蹄是为了果腹,实在沒有什么心理在心里!


牡丹90457016


很多回答都是看别人喝酒吃肉。我来说说自己!有道是酒里乾坤大,杯中岁月长。

2001年底,从重庆往北京的列车上。我对面下铺是位来自成都的中年男,他和老婆孩子去北京走亲戚。大家一路聊得挺开心。到了饭点,我拿出自带的卤金钱肚、豆腐干、鸡翅等物往桌上放好,正准备拿酒,对面中年男拿出一瓶剑南春,一包水煮花生……我们就拿着清空的水杯开始喝。有酒有菜有同道中人,带着酒意的龙门阵伴着火车的轰隆声响入夜。后来,我又拿出一瓶诗仙太白一起喝完才睡下。

2002年7月,从重庆开往上海的列车上,我和三个去上海读书的年轻人在一间卧铺,开始这三个年轻人还有点拘谨。但在我啤酒+鸭脚的先锋模范作用下,他们很快加入进来。随着酒精的作用,年轻人活络起来,一路说笑忘掉了对陌生城市的惶恐。下车是还不忘帮我拿行李,并送我出站。

2005年11月某日夜,乘坐东京至高崎的夜间巴士。朝日啤酒+预包装猪蹄是我异乡的慰藉。汽车启动后,我放下座椅前边的桌板,尽量轻柔地撕开猪蹄包装,拿出猪蹄就着拉罐啤酒喝起来。耳朵里听见咀嚼猪蹄的咔嚓声和吞咽啤酒的咕嘟声,还有周围微微的鼾声。吃喝完后把骨头和啤酒罐扔进垃圾箱,擦擦手望着窗外纷飞的雪花,想起夜宿山神庙的林教头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