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要杀樊哙?

菩萨我想对你说


刘邦于闹市之间起义, 从一小混混不断发展成为了一代帝王。现代人们常常以刘邦来跟创业联系起来。刘邦则是大老板,樊哙则是刘氏集团的一名高管。

樊哙是杀狗出身,力大无穷。刘邦在沛县起义之后,樊哙一直跟着刘邦南征北战,最大的一次功绩就是在鸿门宴中救走了刘邦。在刘邦“创业”成功后,樊哙则成为了开国功臣,后来樊哙娶了吕后的妹妹,关系更上一层楼。但是后来刘邦却要杀樊哙,这是为什么呢?

自古以来,君王想杀功臣的理由只有三种:第一种,功高盖主,死亡率最大。第二种,皇权巩固下的牺牲品,死亡率较高。第三种,自作聪明被自己反杀的,著名人物蓝玉,蓝玉前面说的这三种情况一个人全占了。樊哙则是个历史中的一个特例,屠夫出身,最终成了大将军,说到这有很多人认为这样的历史人物有很多。樊哙特殊不是在身世。而是如题所说,刘邦是怎么杀死樊哙的?结局是樊哙没死在刘邦手里,刘邦死在樊哙前面。“皇帝要你三更死,便不过五更天”。最奇葩的是刘邦自己都很清楚樊哙不会谋反,但是还是因为重重原因集合在一起促使刘邦杀樊哙。前面说的三点其实樊哙都是沾上,樊哙则是“冤儿”一个。

其实樊哙从来没想过要谋反,刘邦当时已经病重,加上有人举报说樊哙谋反,而且当时的吕后干政并且权利巨大,而樊哙则是吕后的妹夫,所以刘邦疑心一重就想着要把樊哙杀了。但是最终的结果樊哙并没有死在刘邦手上。

刘邦当时已经下令要杀了樊哙,主要当时有多种问题综合一起的。一是卢绾谋反,二是因为吕后干政,三是刘邦疑心重。但是最后樊哙没有死在刘邦手里,当时刘邦命令陈平和周勃去杀樊哙,此时樊哙则是军中重臣位为大将军。陈平没有立即杀了樊哙,是先把樊哙绑会了京城。在回京不久后刘邦就病重去世。就这样樊哙成功躲过了一劫。

四十五度军报


中国古代大多数朝代,开国皇帝一般都要开两遍国:第一遍是统一天下,第二遍是清洗功勋集团。处理得好,就会诞生出一个国力强大的大一统王朝;如果处理的不好,就会搞得天下浩劫不断,王朝被推翻(比如五代时期)。刘邦作为开国皇帝,他也面临这种处境。打败项羽只是他的第一遍开国,他要想保证后世江山永固,还要开第二遍国。也就是清洗协助他打天下的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

不过,樊哙并不属于刘邦要清洗的功勋名单之列。因为刘邦属于大器晚成之人,他当皇帝的时候已经快六十岁了。他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除掉丰沛功臣集团。


并且,由于吕后的存在,严重的威胁到了刘氏家族的利益。所以刘邦也不可能除掉能够制约吕后的丰沛功臣集团。

因此可以这么说,只要丰沛功臣集团和吕后不要走的太近,刘邦就不会动他们。然而事情就是这么凑巧,樊哙偏偏就和吕后走的很近。他因为娶了吕后的妹妹吕媭,和吕氏家族有姻亲关系。于是,刘邦在临死前就动了杀掉樊哙的念头。

目的嘛,就是为了削弱吕后一党的势力,让功臣集团能够和吕后平起竞争,不至于让吕后专权。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既然刘邦怕吕后,他干嘛不直接杀掉吕后,或者废掉吕后呢?这样做可以一劳永逸,何必要拿樊哙开刀?

现实的回答是——不行。

因为西汉的政治结构是这样的:吕后、汉惠帝刘盈、丰沛功臣集团,三足鼎立。



除掉丰沛功臣集团,吕后会坐大;除掉吕后一党,丰沛集团会坐大。如果把吕后和丰沛功臣集团全除掉,先不说刘邦有没有这个能力,就算刘邦有这个能力,刘盈的皇位也坐不住。因为西汉初期的形势很恶劣,外有匈奴对中原虎视眈眈,内有各种复辟势力蠢蠢欲动。刘邦最大的失策就在于自己身强体壮的时候,没有给刘盈建立一套死忠于他的太子党。因此这就导致刘盈只能依靠吕后和丰沛功臣集团的支持才能坐稳皇位。

说到这里,大致就能明白刘邦当时的各种苦衷了。要想刘盈稳坐皇位,吕后和丰沛功臣集团就不能动。吕后是刘盈的生母,她能镇得住跟刘邦一起从丰沛出来的兄弟们。反过来说,功臣集团也能限制吕后,让她不敢篡夺刘氏的江山。

这就是刘邦惧怕吕后,但又不杀的原因。不是他不想杀,而是他不敢杀、不能杀。

既然吕后杀不得,也废不得,那么刘邦就只能狠下心杀樊哙!因为只有除了樊哙,刘邦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斩断吕后的羽翼,削弱吕后一党的势力。

可能有人又会问了,刘邦难道不能下旨把樊哙贬官罢爵吗?干嘛一定要杀呢?

现实答案是——也行不通。

因为刘邦年纪大了,吕后才四十多岁。刘邦病入膏肓的时候,吕后生龙活虎,身板那是杠杠的。如果刘邦把樊哙贬为庶民,只要等他一闭眼,待吕后上位后,必然会重新启用樊哙。这样的话,贬樊哙而不杀,那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刘邦杀樊哙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趁自己还没闭眼的时候,通过杀樊哙,以削弱吕后一党的势力。毕竟,樊哙当时是有军权的。他如果和吕后穿一条裤子,别说汉惠帝会变成吕后傀儡,就连整个丰沛功臣集团也会被吕后压制。

另外一个小原因,就是刘邦害怕樊哙会协助吕后杀掉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这一点被司马迁记载进了《史记》。书中原文是这样记载的:

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於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史记·樊哙列传》

注意《史记》中的这一段话:“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

大致意思就是说,刘邦听说樊哙要起兵帮助吕后杀掉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于是他就愤怒的命令陈平去除掉翻樊哙。这大概就是刘邦杀樊哙的直接原因了。

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就验证了刘邦的担心并非是杞人忧天。陈平这个人精料准了刘邦命不久矣,他就没杀掉樊哙。刘邦驾鹤归西后,吕后开始执掌大权,她先是设计迫害戚夫人和刘如意。接着又迫害一部分刘姓诸侯王,并打压丰沛功臣集团,压的功臣集团是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并且最让刘邦死不瞑目的是,吕后还册封了自己的吕氏宗族为王爵,破坏了刘邦“异姓不得封王”的誓言,如同女皇帝一样,开启了两汉外戚专权的先河。

如果不是吕后死的早,他的侄子吕产、吕禄等人又都是废材玩意,被丰沛功臣集团借机会铲除。很难说诸吕势力会不会废掉汉室自立,建立吕氏王朝。

而且在吕后专权的期间,也很难说樊哙有没有做过助吕为虐的事情。因为从后来吕后给樊哙的待遇来看,对他还是很重视的。由于史书上没有对此没有详细记载,这里就不乱加猜测了。



吕后病死后,周勃、陈平、灌婴等人起兵诛杀诸吕时,对樊哙的老婆和他的嫡子樊伉也一并进行了屠杀。

不过,周勃、陈平等人打死吕媭和樊伉,只是针对吕氏的屠杀,并不是针对樊哙。樊伉被诛杀后,樊哙的庶子(樊哙与小妾生的庶子)并未受牵连。汉文帝登基后,这个小儿子被立为舞阳侯,继承了樊哙的爵位。

综上所述,刘邦杀樊哙的直接原因就是害怕樊哙跟吕后穿一条裤子,杀掉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根本原因就是害怕樊哙协助吕后专权,破坏西汉的政治平衡。

关于刘邦处死樊哙,很多人都拿这个事情当做是刘邦杀功臣的案例。

但是其实,刘邦杀樊哙,跟刘邦杀功臣没有任何关系。拿这个事情说刘邦杀功臣,真的是冤枉刘邦了。因为不管樊哙是不是开国元勋,凭他当时在朝内的地位,以及他与吕后的私人关系,刘邦都会有杀他的想法。否则刘邦干嘛不杀曹参,不杀周勃?偏偏就要杀跟吕后有姻亲关系的樊哙?

不要觉得樊哙救过刘邦,而刘邦却下旨杀他是刘邦心狠。在当时那种情况,换作是普通人也会考虑要不要除掉樊哙。这是政治,不是小孩子玩过家家。哪怕是一点点失误,都会导致西汉江山易主。


Mer86


如果樊哙真被杀了,还真有点冤,因为樊哙对刘邦最忠诚,就在刘邦临死前,樊哙还领兵在外面平叛。另外,二人的关系还很特殊,因为樊哙不但是刘邦的同乡,还是连襟,刘邦娶了吕雉,樊哙娶了吕雉之妹吕媭。


樊哙早年是个狗屠,以杀狗卖肉为业。刘邦喜欢吃狗肉,又没钱,但刘邦的特长就是脸皮厚,饭店都欠一屁股债,吃樊哙的狗肉更不会给钱了。最后还把樊哙吃急眼了,每次出来卖肉先躲开刘邦。后来刘邦心里过意不去,就把小姨子吕媭介绍给了樊哙。

据说吕媭很风骚,没过几天就和樊哙好上了,二人经常在柴禾垛里滚来滚去,弄的满身都是柴草。刘邦与吕雉一商量,就让他俩成亲了,毕竟樊哙还是个个体老板,跟了他也日子也过的凑合。

刘邦放了囚犯之后就躲进了芒砀山,近两年之后,陈胜和吴广就起义了。很快各地郡县的老百姓诛杀当地县令,纷纷响应。沛县县令挺识时务,当曹参和萧何找他商量的时候,县令答应举旗反秦。后来,众人商量请刘邦回到做头领,就派樊哙去芒砀山送信儿。为什么非让樊哙去呢?因为两个人是亲戚,刘邦相信。


刘邦起义之后,樊哙就追随了刘邦。概括总结樊哙为刘邦立下的功劳有以下几点:

  1. 每次攻城,樊哙冲在最前面,基本都是第一个杀上城楼。
  2. 刘邦进入咸阳皇宫,想在秦始皇床上享乐,被樊哙制止。
  3. 鸿门宴上及时闯入,与项羽据理力争,救了刘邦
  4. 刘邦在彭城大败后,组建了自己的骑兵部,樊哙统领全军。
  5. 刘邦称帝后,异姓王相继造反,樊哙每次随刘邦前往平叛。
  6. 英布造反,刘邦病重下令不见任何人,樊哙径直闯入,激起刘邦的斗志。
  7. 刘邦病危,卢绾造反,樊哙前去平叛。此时刘邦对樊哙起了杀心。

那么,刘邦为什么要杀为自己抛头洒血的樊哙呢?

为了戚夫人和儿子刘如意。

刘邦晚年想把太子由刘盈改立为赵王刘如意,一来赵王聪慧机智很有刘邦的个性,二来避免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被吕雉杀害,但几次三番都没有成功。原因主要是吕雉把大臣们都拉拢到自己身边,就连张良也支持了吕雉。后来刘邦也就接受了现实,但是刘邦认为敢于伤害戚夫人母子的只有樊哙,没有樊哙为吕后撑腰,母子二人可能会幸免于难。于是为了老婆孩子的安全,刘邦只好向为他拼了一辈子命的樊哙下手了。



不过,幸亏刘邦派去的是陈平和周勃,如果换了别人,樊哙真就没命了。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刘邦,我就不给大家做介绍了,非常著名的草根皇帝,汉朝的创建者。

虽然,在大多数人眼里,汉高祖刘邦都没有什么过硬的、过人的本领。但是,汉高祖刘邦,硬是凭借着自己的一帮老兄弟,打下了一个江山。

尽管如此,在年老的时候,刘邦依然将那些对自己不够忠心的好哥们儿、好兄弟都杀了。就是那些对汉朝统治造成危害的老臣,至于那些,想要自己当诸侯王的,一定是先死。说死有余辜有点过分,但是绝对能称得上是取死有道。

  • 但是,有一个人,一辈子对刘邦忠心耿耿,但是,在刘邦临死的时候,依然想要杀掉他,就是因为刘邦早走一步,才活了下来。这个人就是樊哙。

樊哙,是沛县一个杀狗的,从沛县开始就跟着刘邦混。当时天下才刚刚一统,刘邦还只是沛县一个小混混,连媳妇都没有,四十多岁还没有自己的事业,放到现在,也是一个十足的失败者。

樊哙,虽然只是一个杀狗的,但是在沛县出身的那帮老兄弟里面,樊哙因为杀狗杀得比较多,吃得也不错,所以战斗力是最强的,即使在后来刘邦崛起以后,也是刘邦军队中数得着的猛将。

刘邦起义之前,沦落芒砀山。这时候的樊哙,也在这时候陪在刘邦身边,与刘邦一起吃苦受累。刘邦起兵之后,一直坚定地拥戴刘邦,为刘邦建立汉朝建立了汗马功劳。

当然,从沛县开始就追随刘邦,一起建功立业的人很多,但是,有一件事,其他人都没有做过,只有樊哙做到了。

  • “鸿门宴”堪称是刘邦生命中最大的一次劫难,就是樊哙将刘邦救出来的。

“鸿门宴”非常凶险,但是,刘邦不得不来。在宴会上,虽然项羽没有说话,在范增的指示下,项庄还是对刘邦出手了。所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真的是招招不离要害,虽然有项伯保护,但是刘邦还是岌岌可危。就是在这样的场合上,是樊哙不顾一切地冲进会场,真的是连性命都不要了,就差指着项羽的鼻子骂他背信弃义了。

就是因为樊哙冲进会场,给了刘邦找借口离开的机会,使刘邦逃回军中。

楚汉争霸的惨烈就不说了,刘邦身边的重臣都立下了很多功劳。但是,就是因为有些人功劳太大,才会不顾一切的想要封王,但是,这些人都成为了汉朝的隐患。

  • 刘邦称帝以后,共有七个异姓诸侯王,后来都成为了叛军,樊哙还是对刘邦忠心耿耿,为了刘邦带兵出征,将这些老兄弟的侯国统统剿灭,对刘邦真的是没话说。

这样的一个忠心耿耿的樊哙,应该不会成为汉朝的障碍,为什么刘邦要除掉樊哙呢?

就是因为樊哙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吕后妹夫。

刘邦的政治属性真的是超高,在刘邦临死之前,可能就预感到了,吕雉专权的可能,因此,想要把樊哙这个猛将除掉,想要尽力避免吕雉专权的可能。

当然了,现在我们可以说刘邦的预感是正确的,吕雉差点覆灭了汉朝的统治,当然,樊哙在这里面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 幸亏刘邦早走一步,樊哙虽然被抓起来了,但是没有行刑,得以保全性命,算是全了兄弟情义。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樊哙是刘邦从小一起光屁股长大的兄弟,多次在危难之际救了刘邦的性命,后来樊哙又娶了刘邦老婆的妹妹,两人成了连襟,亲上加亲,关系非同一般。刘邦病重期间,樊哙曾酒醉说等刘邦死后要杀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及赵王刘如意,为吕后的儿子清除威胁,消息传到刘邦耳朵里,刘邦大吃一惊,立即派陈平和周勃追杀樊哙。

樊哙早年是个屠夫,以卖狗肉为生,他和刘邦是同乡,两人都游手好闲,刘邦后来混了个个亭长,樊哙一直跟在刘邦屁股后面转悠。反秦起义爆发后,刘邦做了沛公,樊哙就成了他的随从,一起征战。刘邦西征后进驻咸阳,面对金碧辉煌的秦宫殿和宫中的美色,滋生享乐思想。樊哙及时劝阻,加上张良的劝谏,刘邦才放弃享乐,带兵回到灞上。鸿门宴上,樊哙表现出色,当时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情况非常危急,樊哙一手举盾,一手握剑就闯了进去,两腿分开当地而立,一对大眼怒气冲冲瞪着项羽,吓得项羽都按住了宝剑,这一插曲让项羽乱了分寸。尤其樊哙在鸿门宴上的一席话说动了项羽,他称述刘邦的功劳,还用秦朝暴政导致灭亡的事例劝告项羽,让项羽无法反驳。刘邦随即找了“如厕”的借口离开宴席,樊哙也跟着出去护送刘邦回到了灞上,等于说樊哙救了刘邦一命。樊哙娶了吕后的妹妹后,他与刘邦成了连襟,等于成了兄弟加亲戚,关系更近了一步。

刘邦听信别人的建议,派人守住函谷关,阻止其他势力进入,当项羽东征过来时,却被挡在了关外,立马攻入函谷关,驻扎在鸿门,并决定攻打刘邦,就有了一事。

刘邦称帝后,各异性王接连造反,樊哙被派去征讨这些叛臣,俘虏了臧荼、活捉了韩信、斩杀韩王信、打退陈豨,后来又被派去讨伐卢绾,可以说他为刘邦的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邦晚年,吕后开始掌权,作为妹夫的樊哙成为她最忠实的依靠。此时,刘邦开始警惕外戚专权。恰在此时,樊哙醉酒后说说等刘邦死后要杀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及赵王刘如意,为吕后的儿子清除威胁,消息传到刘邦耳朵里,刘邦大吃一惊,刘邦担心自己死后樊哙会与吕后合作,壮大外戚势力。这时候,刘邦平时非常信任的卢绾谋反逃亡匈奴。卢绾与樊哙一样,同样与刘邦交好,两人同日出生,一同长大,两家的关系也很好,刘邦觉得连卢绾都背叛了自己,那么樊哙也不能相信了。此时,樊哙以相国的身份率军去讨伐燕王卢绾。刘邦立即派陈平和周勃追杀樊哙。陈平是个老滑头,他知道刘邦即将离开人世,以后必定吕后当家,他不敢得罪吕后,下令绑缚樊哙到长安再治罪。没想到抵达长安时,刘邦已经崩逝,吕后立即释放樊哙,并恢复其舞阳侯爵位食邑。


希荣文创


刘邦为什么要铲除樊哙?其根本原因就是樊哙是“外戚势力之首”,这是樊哙必死无疑的关键。初汉有两股势力左右着汉朝的存亡:一是异姓诸王势力;二是外戚势力。刘邦在世时,异姓王这股势力的重要人物基本被刘邦铲除,到了刘邦将死时,铲除外戚势力的斗争才刚刚开始,可上天已经没多给刘邦太多时间,然而作为救命恩人、发小、小姨夫、功臣的樊哙,其已经在政治上倾向了以吕后为首的外戚势力。



樊哙在政治上倾向吕后,这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因为樊哙的身份太特殊,与刘邦太亲密的原因,刘邦一死,他借着“高祖发小、救命恩人、小姨夫和功臣”的威望完全可以压倒一切汉朝功臣贵族,可以说,威望如此高除了刘邦,基本上没人比得上樊哙。

这只是樊哙当时的危险处境,然而樊哙在刘邦将死之时做了一件“作死”的事,就是听说刘邦要传位给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时,大怒,扬言要调兵诛杀戚夫人及赵王如意。刘邦得知后,并下令诛杀樊哙。其实平定异姓诸王之后,刘邦已经预感到外戚之患了。何以见得?“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这句话平常看来并没有什么,如果放在当时已经平定了异姓王的局面来看,弦外之音就是以樊哙、吕后为首的外戚势力会危及大汉王朝的稳定。因为外部的异姓王势力已经被剿灭,为何刘邦还要明确指出刘氏还不安呢?除了外戚势力,还真没其它能令刘氏江山不安。



刘邦死后,吕后刑戚夫人、毒杀刘如意、谋害刘肥、扶吕姓家人为王并引发“诸吕之乱”足以证明刘邦预见的正确,如果留樊哙在世与吕后合谋相互呼应的话,以樊哙的勇猛刚烈和威望恐怕太尉周勃是镇不住外戚势力这股乱流的。樊哙问题只能由刘邦自己解决了。


海马论史析理


刘邦晚年疾病缠身,加之吕后擅政,而樊哙又是吕后妹夫,因此刘邦觉得樊哙会帮助吕后除掉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刘邦为了自己死后儿子不受迫害,于是派遣陈平与周勃领军,立即至军中斩杀樊哙。陈平很有政治远见,也畏惧吕后,因此下令绑缚樊哙到长安再治罪。没想到抵达长安时,刘邦已经病逝,吕后释放樊哙,恢复舞阳侯爵位食邑,而陈平此时立即前往刘邦墓前跪拜大哭谢罪,说自己没能完成陛下的命令,只因恋樊哙功劳大,不敢擅自杀功臣,才没能完成任务,这其实是说给吕后听的,意在免责。吕后觉得陈平办事办的不错,也就没追究责任。


棍哥观史


樊哙和刘邦是挑担,,而且樊哙勇猛过人,有在鸿门宴上救过主公刘邦,是个有万夫不挡之勇的上将,,但其妻与吕后为姐妹多有往来,,而倍受朝臣嫌疑,,,正值卢馆反叛归凶奴,,上派樊去边关平叛,,,此时上以病入膏荒,,突有人言樊哙有谋反之心,,上大怒,,乃命陈平去代职抓樊,,,平乃智者,,思吕后与樊为姻亲之贵,,不可鲁蛮,乃宣旨入囚,好吃好喝,一路回归,,不想中途闻先帝驾崩,,乃松刑具以礼相待回朝奉命,,吕后见妹夫无样,大喜,,陏令陈平为左相辅助少帝,,,,樊大难不死,,纵酒以乐,,其妻更是鸡毛上天飞皇腾达,不可一世,,后哙死于酒林肉海中,,,其妻亡于吕氏覆灭中,,


94310417小云



梅里一了


樊哙是第一个找到藏匿在芒砀山中的刘邦并请求他成为起义军头目的人;樊哙也是追随刘邦之后立下军功最多的人之一;《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了樊哙起义之初的各种斩首、捕虏之功;樊哙还曾经在大名鼎鼎的“鸿门宴”上救了刘邦一命;樊哙更是刘邦的连襟,他去了吕雉的妹妹吕嬃(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但是樊哙是刘邦临终最后一个要杀的人。《史记》对刘邦要杀樊哙的原因写得很清楚:

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

很明显, 汉高祖之所以要杀樊哙,就是因为听到了“皇帝驾崩之后,樊哙就要和吕后一起对戚夫人、赵王刘如意下手”的风言风语,而向来明智的刘邦却选择了相信,并立即派陈平和周勃前往接替正在平定燕王卢绾叛乱的樊哙,还要求周勃和陈平到了樊哙军中之后,什么暗号也别对,直接开枪就行。

刘邦就这么糊涂了吗,当然不是,他只是太敏感了——他太清楚吕后的为人,大将军韩信、彭越不都是她杀的吗,刘邦驾崩之后戚夫人孤儿寡母在吕雉眼中还不就是小小的蚂蚁!再说了戚夫人与吕后的过节可不一样啊,她差点取代了吕后的位置,她的儿子差点取代了吕后的儿子,他们这是“生死之交”了。所以,刘邦断定,自己死后吕后肯定要对戚夫人母子不利。而作为吕后的妹夫,樊哙肯定会成为帮凶。

身后事管不了了,生前能帮点就帮点吧,于是刘邦决定先铲除樊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