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三國-史實的關羽VS 被神話的關聖帝君

三國,是個群英並起的時代。在三國演義中,尊劉反曹,關羽被神化成關聖帝君。關羽修學儒雅、威猛剛毅、義薄雲天的形象在人們心中深植,但歷史上的關羽,真的就像我們所知的這樣嗎?

真假三國-史實的關羽VS 被神話的關聖帝君

一、大家所熟知的關羽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縣人,出生年不詳,大概在東漢桓帝延熹年間,卒於公元 220 年,"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 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武功高強,忠義雙全,喜歡讀《春秋》, 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在《三國演義》裡關羽是劉備三兄弟中排行第二 的,所以他也被稱做關二哥或關二爺。關羽最特殊的地方就是他倍受中華歷代君王及士人所推崇。因為其忠誠和勇 武的形象,多次被後代的帝王褒封,直到清朝乾隆皇帝封為"關聖大帝",這也是關羽被稱做關聖帝君或關帝君之緣由。

真假三國-史實的關羽VS 被神話的關聖帝君

演義中"雲長倚恃英雄,自料無敵",所以呂蒙用計捉之"關公翻 身落馬,被潘璋部將馬忠所獲",最後難逃一死"今主公既已擒之, 若不即除,恐貽後患;於是關公父子皆遇害"。由此可見,關羽性格非常的驕傲而且剛愎自用。正史中他不僅拒絕孫權的聯姻,甚至還辱罵使者"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 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而"羽聞黃忠為後將軍,怒曰:大丈夫終 不與老兵同列!",也顯現出其看不起同僚的心態。但這些才讓關羽的形象看起來才像一個正常人,否則他就是徹頭徹尾的被神格化了。

真假三國-史實的關羽VS 被神話的關聖帝君

二、關羽歷史形象的轉變

原型期

起初大家對關羽的基本認識來自於三國志:"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 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關羽的勇武堪稱萬人之敵,且忠義無雙,有國士之風,堪可景仰,但太過於自負是缺點,也因此導致後來的事敗身亡。此外,"刮骨療毒"也說明了關羽的勇氣:"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 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這幾乎是關羽的傳奇中唯一一個與史實相符的事件了。

真假三國-史實的關羽VS 被神話的關聖帝君

魏晉南北朝,時人也都以關羽或張飛來形容猛將,例如南朝的劉宋名將薛安都被評:"爽世梟猛,鹹雲萬人敵,安都單騎直入斬之而反,時人皆雲關羽斬顏 良不是過也。"關羽不僅勇武且有勇氣,他的"勇"是鐵一般的事實,也是他在文學作品裡 的初步形象。但在當時並非只有關羽能當這份"勇" ,在演義中他的三弟張飛 也擁有這份不輸於他的"勇"。既然如此,為何後世人無論在文學作品中或在現 實生活裡都對關羽奉若神明,而對張飛卻沒有那麼崇拜呢?張飛之"勇"不下於關羽,也沒有做出什麼背叛的行為,可是比起關羽被擒投降後,當得知主公的下落"立效以報曹公乃去"一事,張飛似乎就差了點甚麼。平心而論,若換作張飛被擒,相信大家也一樣認為他不會投降。但就其英雄風範 的典型及可塑性上,關羽似乎就比較好一些,故在文學形象中,關羽就相對吃香。

真假三國-史實的關羽VS 被神話的關聖帝君

晚唐詩人李商隱也在《驕兒詩》中寫道:"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 。由此證明,在晚唐時期,三國的故事已經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連孩童都在談論三國的人物和故事。雖然如此,但在唐朝時與三國相關的小說和故事中,關羽其實都沒有擔任太重要的角色。

真假三國-史實的關羽VS 被神話的關聖帝君

轉變期

後來因為《三國志》中裴松之註解說:"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讓他大受唐朝以後士人的青睞,也讓更多人喜歡以關羽做為寫作題材,因而打響了關羽的知名度。明朝文徵明的《題聖像》就讚揚他說:"有文無武不威 如,有武無文不丈夫。誰似將軍威而武,戰袍不脫夜觀書。"另一方面,蘇軾的作品記載:"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 聞曹操敗,即喜唱快。"。由此可見,在北宋年間,民間是以劉備為正統,所以劉備集團的諸葛亮、關羽自然而然的成為了賢臣猛將。北宋末年,徽宗皇帝首開追封古人之先河,於崇寧元年首封關羽為"忠惠公",再於大觀二年 加封其為"武安王",最後又在宣和五年加封為"義勇武安王"。南宋高宗建炎三年,關羽再次受到加封,成為"壯繆義勇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更封為"英濟王"。

真假三國-史實的關羽VS 被神話的關聖帝君

定型期

到了元朝,開始流行民間戲曲,以三國故事編寫的雜劇大概有六十幾種,例 如關漢卿的《單刀會》及《西蜀夢》 ;鄭光祖的《三戰呂布》 ;還有《桃園結義》、 《千里走單騎》、《古城會》和《單刀劈四寇》等,其中以關羽為主角的戲劇,被稱為"關公戲"。元英宗至治年間,建安虞氏刊本的《三國志平話》,情節不受史實約束,已 具備《三國演義》的雛型,但文筆粗略,推論只是藝人所寫的話本,且未經文人修飾。元末明初,羅貫中吸收許多民間傳說,並參考正本與裴松之註解的《三國志》,寫出了世人熟悉的長篇章回小說《三國演義》。 元末,時值異族統治、政治大亂,是一個崇尚勇武且呼喚英雄的時代。人們希望有人能夠像關羽一樣,憑藉卓越的能力,一掃社會和政治上的烏氣與腐敗,以忠義的形象驅逐異族捍衛正統。而《三國演義》裡的關羽正好體現了這時代的 需求與精神,因此深植民心。

真假三國-史實的關羽VS 被神話的關聖帝君

明初,因為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平民出身,擔心皇位被篡,故欲向臣子宣揚忠 義的意識形態,於洪武四年加封關羽為"真君",使關羽正式從人升格為神,從 此各地修廟奉祀。萬曆七年,神宗皇帝又加封他為"協天大帝",萬曆四十二年 再加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及"威遠鎮天尊"。最後,清世祖在順治九年,加 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乾隆三十三年,清高宗又加封為"忠義神武靈 佑關聖大帝",並改壯繆為"神勇"。 從宋徽宗的第一次加封一直到清朝,關羽受到歷代皇帝封賜的諡號有十幾 個,因此,人們稱之為關夫子、關聖人或武聖人。關羽成為中國歷史上和孔夫子齊名的聖人。

真假三國-史實的關羽VS 被神話的關聖帝君

三、對關羽的錯誤認知

很多歷史上與關羽有關的事件,其實都是羅貫中一手捏造的,從演義的章節題目來看,除了刮骨療毒以外,只要寫到關羽二字幾乎都是搶別人的功勞或 是憑空添加上去,雖然是為了凸顯關羽的勇武忠義,但也太過於委屈其他人了。為了讓大家釐清一些歷史的真相及為其他幾位歷史人物正名,在這裡粗淺列 出歷史上有記載的幾個知名事件:

桃園三結義

1.演義述說:"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誓畢, 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2.正史記載: "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 艱難"。雖然說三人親如兄弟,但在外人面前仍是執主從之禮,且正史中並無記載結義之事。

真假三國-史實的關羽VS 被神話的關聖帝君

溫酒斬華雄

1.演義述說:"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

2.正史記載:"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華雄是孫堅所殺,而非關羽。

真假三國-史實的關羽VS 被神話的關聖帝君

三英戰呂布

1.演義述說:"這三個圍住呂布,轉燈兒般廝殺"

2.正史記載: 劉備"為賊所破,往奔中郎將公孫瓚";董卓令天子封"瓚遷前將軍,封易侯"。在虎牢關之役公孫瓚不但沒有參戰,而且還受領董卓的封賞,而劉備集團當時是投居於公孫瓚之下,當然沒有參戰,所以沒有三英戰呂布

徐州誅車冑

1.演義述說:"車冑繞城而走。雲長趕來,手起一刀,砍於馬下,割下首級"

2.正史記載:"先主乃殺徐州刺史車冑"。很明顯,車冑是劉備殺的。

土山約三事

1.演義述說:"羽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約。若丞相能從我,即當卸甲;如其不允,吾寧受 三罪而死

"

2.正史記載:"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關羽當時是直接被曹操生 擒的,並非與張遼約定後投降。

真假三國-史實的關羽VS 被神話的關聖帝君

斬顏良、文丑

1.演義述說:"顏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斬於馬下

", "那關羽馬快,趕上 文丑,腦後一刀,將文丑斬下馬來"。

2.正史記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注四); "時騎不滿六百, 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顏良的確死於關羽之手,但文丑卻是被曹 操的部下所殺。

真假三國-史實的關羽VS 被神話的關聖帝君

千里走單騎

1.演義述說:"關羽所歷城關五處,斬將六員"

2.正史記載:"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當時曹操並無阻攔關羽,歷史上的五關也相差甚遠, 而且所斬的六將也是虛構的。

古城斬蔡陽

1.演義述說:"只見一通鼓未盡,關羽刀起處,蔡陽頭已落地"

2.正史記載:"曹公遣蔡陽擊之,為先主所殺"。又是羅貫中讓關羽搶了劉備的功勞。

真假三國-史實的關羽VS 被神話的關聖帝君

義釋曹丞相

1.演義述說:"張遼驟馬而至,雲長見了,又動故舊之情;長嘆一聲,並皆放去"

2.正史記載:"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當時是劉備與吳國軍隊去追曹操,但讓他逃跑了。

義釋黃漢升

1.演義述說:"雲長急回馬,雙手舉刀猛喝曰:我且饒你性命!快換馬來廝殺"

2.正史記載:"羽聞黃忠為後將軍,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既然關羽看不 起黃忠,怎麼還會"義釋"呢?

真假三國-史實的關羽VS 被神話的關聖帝君

單刀赴會

1.演義述說:"船漸近岸,見雲長青巾綠袍,坐於船上;傍邊周倉捧著大刀"

2.正史記載:"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單刀赴會的孤膽英雄是魯肅而不是關羽,兩人被調換了,而且歷史上並沒有周倉這個人。

水淹七軍

1.演義述說:"于禁七軍不屯於廣易之地,而聚於罾口川險隘之處;吾已差人堰住各處水口, 待水發時,乘高就船放水"

2.正史記載:"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水淹七軍是天災,並非人力所為。

真假三國-史實的關羽VS 被神話的關聖帝君

麥城凜然拒降

1.演義述說:"為首大將,乃蔣欽也,勒馬挺鎗大叫曰:雲長何不早降!,關公罵曰:吾乃 漢將,豈降賊乎"

2 正史記載:"羽偽降,立幡旗為像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餘騎。權先使朱然、 潘璋斷其徑路"。關羽是假裝投降,接著從小路逃走,結果被抓到,並非演義中死不投降,而後遁走被捉。

真假三國-史實的關羽VS 被神話的關聖帝君

兵器與坐騎

1.演義述說:"雲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豔鋸,重八十二斤","操曰:赤兔配將軍,寶馬配英雄,天下絕配也。遂並鞍轡送與關羽"

2.正史記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偃月刀在宋朝才開始出現, 根據"刺"推斷關羽的武器可能為戟或矛;赤兔馬是董卓在公元 190 年送給呂布的,能上戰場的馬起碼有 10 歲左右,而關羽在公元221年還騎著赤兔,馬的平均年齡是 30 多歲,如果當時關羽騎著赤兔,那赤兔就是40歲的高齡馬了。

真假三國-史實的關羽VS 被神話的關聖帝君

以一個歷史人物而言,關羽在正史《三國志》中得到的評價並不算高。但關羽無論從歷史形象到文學形象,都符合中華千年傳統的忠義理念,如此讓他以崇高偉大的形象流芳百世,也值得我們尊敬與效仿。小說《三國演義》全名叫做《三國志通俗演義》,雖然相對於《三國志》來說錯誤不少,甚至刻意誤導大家,但娛樂性和流傳性較高。其中羅貫中把人物寫得極為生動,也把歷史戰爭熱血化,一步步引人入勝,讓你讀了之後就會不自覺 的深深陷了進去。但,卻還是要將歷史與演義分清楚,認清楚現實與幻想的區別,以免白日做夢、貽笑大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